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写景作文:虚实结合才是“两条腿”走路

写景作文:虚实结合才是“两条腿”走路

时间:2023-03-18 15:35:18

相关推荐

写景作文:虚实结合才是“两条腿”走路

“嫩黄瓜作文”故事导入

先来听一个开胃小故事。

话说北宋有个奇葩皇帝,名叫赵佶,后人称“宋徽宗”。他疏于政务,朝政腐败,导致宋江、方腊等人从多地起义。他沉迷艺术,在皇帝群里他书画水平最高。有一次,他以诗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让应考的画家作画。

“香”是一种味觉,靠鼻子感受,怎么通过画面来展示呢?出题够刁的吧?

最后获得第一名的画面是这样的:在一个夏天落日的黄昏,一位官人骑着马,马儿疾驰,马蹄举起,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那么,它妙在哪儿呢?

原来,这幅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表现了这个抽象的“香”——蝴蝶追逐马蹄,使人立即联想到,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引来蝴蝶误以为是花,活灵活现展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

可见,有实有虚,虚实相生,能极大地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

同样的道理,写景的文章,如果一味注重写实、忽视写虚,就少了味道,少了情趣。只有虚实结合,文章的内容才会更加丰满,更具感染力。所以我们说,虚实结合才是“两条腿”走稳步。

那么,如何对景物进行虚写,从而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呢?

第一招:比喻拟人显身手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把实景虚拟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使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一起来欣赏《庐山云雾》文中的景致——

例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简评】

例1这个片段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先后将云雾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轻烟、银河、白马、冰山,把庐山的云雾描写得有形有色,有静有动,情趣横生。美景如在眼前,历历在目,妙不可言。这种境界,这种形象,怎能不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兴趣呢?

第二招:幻境、幻觉来帮忙

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较长时间后,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这个景物,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引人联想的新情景、新境界。

请看文章《山中访友》中的片段。

例2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简评】

例2中,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动与静、虚与实的有机结合,不仅打开了景物描写的行文思路,而且使写景画面富于立体感和艺术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嫩黄瓜作文”小结

——描写景物时,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注重虚实结合。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修辞手法,还可以借助梦境、幻觉来对景物进行虚写,让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丰满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嫩黄瓜作文”荐评例文

雾游天柱山

檀奕

七月中旬,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被誉为“古南岳”的安徽天柱山。

我们下了大龙窝索道,尽情地呼吸着山里那清新的空气,我本想看看蜿蜒起伏的山峰,却因浓雾笼罩,只能看到近处的景色,放眼望去,雾蒙蒙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感受最深的,便是山上一点儿也不热,阵阵凉意袭来,让人觉得舒服极了。

我们来到了象鼻石,那一块大石头真像一头正在喝水的大象,我想:这头大象应该是好多天都没喝水吧,你看它那贪婪的样子,似乎要把眼前的水一饮而尽。

石象的前面是石瀑,石壁上出现了数道水划过的痕迹,正像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

要说哪里最奇特,当然要数青龙背的“阴晴隔”啦。我们来到“阴晴隔”,我趴在栏杆上俯视着山下,咦?底下成片成片的小树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往南的地方是深绿的,往北的地方却是嫩绿的,虽然是一大整片,但是层次非常明显。我有些不解,当我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阴晴隔”时,我恍然大悟,立刻对神奇的大自然多了一份敬意。

天柱山的奇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柱山的雾也给我留下了不可抹去的记忆。

天池峰上的大雾,如同一条宽大的绸布,随着劲风不断飘动,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那种在炎炎夏日里觅得一处凉爽的避暑之地的惬意,真的是妙不可言。忽然一阵“嗡嗡”的声音袭来,我仔细聆听,爸爸告诉我,那是松涛声,松涛阵阵,浓雾与松涛融为一体,即使看不清更多的风景,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特别的风景吗?

大自然鬼斧神工,在天柱山流露出的才华令人钦佩!

【简评】

小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色自然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小作者基本上所写的景物,都是各自为一个自然段。作者的观察点在不断地变化,每次都交待得很清楚,如“我们来到了象鼻石”、“我们来到‘阴晴隔’”、“天池峰上”等。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从眼前所见之景,能够切身感受到舒服,由“阴晴隔”引发出对大自然的敬意,尤其是文章的结尾,更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天柱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你看它那贪婪的样子,似乎要把眼前的水一饮而尽”等比拟手法的运用,在联想中彰显虚实结合的优势。

(“天下网友爱吃瓜,吃瓜首选嫩黄瓜。”关注@嫩黄瓜作文,你将持续获得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得到最实用、最有效的写作指导。)

有意转载本文的,需事先报“嫩黄瓜作文”许可。

文中配图多数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