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爱国诗人陆游 临终前嘱托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诗人陆游 临终前嘱托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时间:2019-04-10 21:49:53

相关推荐

爱国诗人陆游 临终前嘱托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笔名:念菲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十七,淮河官船上陆宰正焦急地等在临时设立的产房外。

忽然,房内传出婴儿的哭喊。丫鬟出来报喜:“夫人喜诞公子,母子俱安。”

陆宰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

这个婴儿便是后来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第一次在淮河上睁眼看到了大千世界。

(一)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其高祖曾官至吏部郎中。祖父亦师拜王安石,官至尚书丞,父亲于北宋末年出仕,他便是出生在父亲奉诏入京的途中。

两年后的隆冬,金国铁骑踏过黄河冰岸,也踏碎了汴京(今河南开封)城里一群权贵的盛世梦。钦徽二帝被俘,昔日不可一世的权贵须臾间竟成了阶下囚,北宋国灭,史称“靖康之变”。

陆游一家从开封逃回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刚安稳两年,金兵又开始渡江南侵。宋高宗赵构南逃,陆宰又带着家眷逃往东阳(今浙江金华)。

这一年,陆游四岁。

陆游的父亲陆宰的仕途并不算光明,甚至可以说是不招人待见,只因为他力主抗金。几乎可以预见结果,他备受打压,排挤,但他从未屈服,仍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坚持北伐。

陆游就是在如此浓烈的爱国氛围中长大。

他非常聪明,十岁通百家,十二岁能诗赋,正是属于年少成名的那一小撮人。

十八岁,他娶了表妹唐婉,婚后非常恩爱。

但是这个年龄却非常尴尬,十九岁正是他考取功名的大好时光,怎能耽搁在儿女情长上?陆母逐渐对这个儿媳妇心生不喜,认为她不懂事。

二十岁,陆游第一次参加科举,第一次没有经验落榜很正常。但陆母却认为这是唐婉耽搁了自己儿子的学业,所以棒打鸳鸯强迫儿子休了唐婉。

刚离婚的时候,陆游把唐婉藏在外面买的一处小院里,但事无万全终有露出蛛丝马迹的一天,不久陆母就发现在了二人私会,虽然没有当场抓住,但她还是逼走了唐婉。

从此唐婉居临安,陆游住东阳,俩人联系便断了。

(二)

二十三岁时,陆游父亲陆宰去世,他守孝三年,与那次的科举大考失之交臂。

三年后,他游沈园时见到了昔日爱妻唐婉。时隔六年后的再见,唐婉已嫁作他人妇,陆游也娶了王氏为妻。昔日恩爱种种弥漫在陆游心头与现实的境况交织成一片郁闷难解,他挥毫写下了那篇名传千古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诗人总是感性的,女人也是感性的。

但当现实的枷锁紧紧地拴在他们身上时,这份感情就化作了铁锥刺着俩人千疮百孔的心灵。唐婉已经是赵士程的妻子,陆游两眼迷离地看着春起的烟雨,他些许是醉了……

唐婉看着词,想着昔日,竟然抑郁成疾,不到一年便与世长辞。

陆游在沈园撩前妻的这件事做得相当不地道,我觉得赵士程没有锤死他都算肚量大了。

但陆游还是头铁的撩了,他没有理想的考虑当时怎样妥善处理前妻这件事,更没有考虑自已的行为会引发什么后果。

仔细去看陆游的一生便不难发现,他一直就在头铁和热血中上蹿下跳。换言之,他要不头铁就不是陆游了。

铁的代价很大。

唐婉的离世只是其一,两年后他再一次参加科举以第一名的成绩再次落榜。

对,你没有看错,他就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落榜。对此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因为陆游的名次比秦桧孙子的名次高了,所以遭到了秦家打压。

但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秦桧当时身为文官之首想要给孙子舞弊太简单了。他完全可以在开榜之前把所有事情盖棺论定,何必在开榜之后众目睽睽之下废黜陆游的成绩,徒惹一身骚?

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在于陆游锁子厅试卷上写的文章,其满篇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重要性。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武穆被冤杀已经数年,秦桧权倾朝野,头号大领导最忌讳的就是北伐。陆游偏偏就在试卷大肆宣扬北伐,这不是头铁是什么?

纵观历朝历代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在发迹前一定是贼能忍的。可惜陆游不是那个能在仕途上成大事的人,他忍不了,他遇见意难平的事就得马不停蹄地战斗。

结果不言而喻,秦桧不只要让他这次考试落榜,还要动用自己的政治势力封杀陆游。只要秦某人在,陆游就甭想上榜。

陆游愤懑,委屈,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不过好在秦桧年龄大了,没几年就嗝屁了,陆游这才进入了仕途。

这一年,他33岁。

(三)

初入官场的陆游在宁德县做了段时间主簿,不久又被调入京城授了八品敕令所删定官(其实就是写行政公文的)。

这个官虽然不是什么位高权重大官,但是能接触到了信息却非常杂,三省六部的文书内幕,他都门清。

见得多,对别人而言不是坏事,可对陆游而言就坏得离谱,他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八品官竟然上奏劝谏皇帝:外臣即便有功劳,也不可肆意加封为王爵。

这个提议自然是非常好了,王爵毕竟是国之重器,不可轻授。

可这话是陆游能说的吗?

他一不是御史,二来参奏的事也不在他职权行使范围之内,这样的话说出去除了招嫉恨没我半点效果。

这样的事还不止一次。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彼时陆游是枢密院编修(枢密院是掌管兵事的地方,编修就是个整理文书的)。由于在那里接触到了军事上的公文,他就上书刚刚登基的孝宗北伐。

孝宗是个明白人,他没搭理陆游。

那天晚上,受到打击的陆游回到办公室和同事闲扯起这件事,可能也发了两句牢骚。70多岁老同事张焘听后正义感爆棚,直呼吾道不孤,然后连夜冲进皇宫把孝宗骂了一顿。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皇帝能拿70多岁的老张怎么办?年龄这么大,说两句重话还怕给老头噎着咽气,然后他就把陆游贬去了镇江做通判。

隆兴二年(1164年),陆游在镇江结识了江淮宣抚使张浚。二人交谈甚欢,陆游给这位大佬献策出师北伐,大佬还夸他“志在恢复”,复国梦好像又有了点希望。

然而,不久陆游就因为上书参奏曾觌、龙大渊结党营私被贬官了。

还是老一样配方,还是老一样的队友,陆游把想法说给老同事张焘,张焘进宫告诉孝宗,孝宗暴跳如雷,然后贬陆游!

这次他是被迁到建康做通判。次年,陆游献策张浚北伐的事被有心人爆了出来,人家参他:“结交谏官,鼓弄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陆游被罢官了,这一年,他40岁。

(四)

亁道五年(1169年),陆游被罢官已经四年。十二月隆冬,眼见年尾接年头的时候,朝廷的一纸诏令给这新年添了些喜气:陆游复起,任夔州通判。

这一次复起,是陆游距离复国梦最近的时候。

亁道七年(1171年),王炎奉命宣抚川、陕,驻军在南郑,他早闻陆游拳拳报国、收复失地之心,就将他征召入了军中做幕僚。

陆游一到军中就应王炎之邀,起草了北伐计划《平虏策》。军中艰苦,但陆游痛并快乐着,他看到了收复中原的希望。

然而却他们却仅仅只坚持八个月。

朝中主和势力当道,全盘否定了陆游的《平虏策》,王炎被召回京,北伐计划无限延期。

眼见着希望的曙光照亮人生,却被别人轻轻一吹就重归于黑暗的无奈与辛酸是什么滋味?

陆游怒其不争,一边抨击朝廷“养兵不用,苟且偷安”,一边被流放似的到处调任。

淳熙三年(1176年),为了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废、狂放”,他干脆自号“放翁”。但他还不忘在朋友回京的时候,恳请其劝戒皇帝,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

他还是他,那个热血的爱国少年。

这一年,陆游51岁,年过半百。

之后的34年里,陆游在官场沉沉浮浮,但只要他一有机会就会向皇帝上书劝其北伐中原。

期间他为受灾的百姓放粮,被主和派攻击“逾越规矩”,劝谏光宗节俭,被主和派群起而攻之。

他被罢过十三年官,

再一次入朝,他已经是个年近八十的老人。这时的朝廷里,韩侂胄虽大权在握,可因废帝一事却臭名远扬。昔日陆游相当不耻他的为人,可当韩侂胄决定北伐时,陆游却不惜与朋友反目,也为韩侂胄作纪题诗,勉励其为国立功。

在陆游的眼里,天大地大,也大不过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一切都得为复国让路。

韩侂胄北伐之初很是顺利,宋军准备充分,连夺两州失地。然而,就在宋金对峙之时,宋军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倒向主和,韩侂胄孤掌难鸣。

仅一年,史弭远发动政变,韩侂胄被杀,宋庭订下“嘉定议合”,北伐彻底宣告失败。得知此事的陆游悲痛万分悲痛,次年入冬后一病不起。

嘉定二年十二月二九(121月26),陆游溘然长逝,留下绝笔《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仍是那个热血的爱国少年,不曾改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