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耳朵课|长假最后一天 在古诗词里的寻找最美的“寒露”!

耳朵课|长假最后一天 在古诗词里的寻找最美的“寒露”!

时间:2020-01-07 12:16:23

相关推荐

耳朵课|长假最后一天 在古诗词里的寻找最美的“寒露”!

内容提要:同学们好,真高兴我们又相约于此,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策划 监制:桃金娘娘

文字&音频:石玮莹

编辑:宋昕

津云·小天真工作室出品

天津北方网讯:同学们好,真高兴我们又相约于此,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当我们还沉浸在金秋赏月之境,踏景于层林尽染之处,享受着秋的云淡风轻之时,忽觉一抹清寒,但见梧叶飘黄,月露清冷,才感秋深几许。正如白居易诗中云:“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丝丝凉风袅袅而来,兰败荷残虽依然带绿,却也引人愁思。“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单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天的萧瑟清冷,寒风里月色的惆怅,让人顿觉已进入季秋之月寒露节气。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虽同为“露”,却与“白露”有很大差别。“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而“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寒露起,昼渐短,夜渐长,热气消退,寒气渐生。俗语有云:“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我国古时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鸿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季秋之月,鸿雁来宾,表明此时已进入深秋时节。《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不由得便引人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境。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说的正是晋代陶渊明《饮酒·其七》中的名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表现出诗人对菊饮酒时的悠然自得。

秋凉引发思乡愁绪,可人们似乎亦钟情于绚丽醉人的秋色。如《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一诗中写到:“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虽已是萧瑟稀疏的梧桐树叶,却也挂着晶莹的露水,借着刚刚升起的满月,泛出耀眼的光茫,闪亮的光线装扮了这朴素的寒夜。《二十四节气之寒露》中也写到:“红叶深秋凝景象,蝉噤荷残偶见霜。晨早洦塘腾雾气,袅袅轻盈舞逸上。”寒露节气后,枫叶开始变红,暮秋之时我们便可以美美地尽赏那流光溢彩的红叶了!

唐太宗李世民也在《秋日》一诗中写出了壮丽辉煌的秋日景象,“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秋高气爽之时,秋风中飘来阵阵桂花香气,真是一树花开,十里飘香。霜露润在石头之上如美玉一般,满地的菊花瓣像是铺了一地的黄金。其中“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更是写出了秋日特有的景象,美化了秋之环境。“露”本是寻常之景,经“凝”字收缩,便精致而生动地变成了“千片玉”;“菊”是有形、有色、有香之物,经“散”扩展,变为鲜活灵动的“一丛金”,真是颇具气势。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武大帝刘彻的这首辞赋正是这个季节的真实写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抒发了大诗人李白此时的豪情逸兴。临江登高远眺,蓝天白云,巍峨山峰,壮美秋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登高“辞青”正是季秋九月风俗之一,此时草木开始凋零,登山“辞青”与在阳春三月之时春游“踏青”相对应,却都有登高赏景之意。

“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寒露时节,果熟菊香,民间多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古称“菊花酒”为“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之效,为人所喜。俗语又云“西风响,蟹脚痒”,“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此外,我国不同地区还有“吃花糕、吃芝麻、斗蟋蟀、秋钓”等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呢!

寒露凝黄映霜红,骄阳照碧泛华生。同学们,秋景怡人,诗意盎然,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蕴含着中国人民精耕细作的传统节气,又一起赏景品诗,有了新的收获。寒露渐进,让我们感到光阴迅捷。“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希望大家珍惜时光,有所作为。(津云新闻编辑张瑜)

【来源:北方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