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山东朝天锅与郑板桥

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山东朝天锅与郑板桥

时间:2020-05-18 00:32:02

相关推荐

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山东朝天锅与郑板桥

世间万物,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当美食有了文化传承,就像是会武术的西装暴徒一样,让人看上一眼,就久久不能忘记。

山东作为鲁菜系的起源之地,菜品有很多,如果一一道来,恐怕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山东潍坊朝天锅与大家郑板桥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提起朝天锅,就不得不提郑板桥。

相传,朝天锅就是郑板桥发明并进行推广的。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是清朝著名的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出生时郑家已经家道中落,他的生活也十分拮据。

经历过苦日子的郑板桥,深知民间的疾苦,他的著名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是他任职潍县知县的时候写的。

相信经常在学习强国上做题的朋友们,对这几句诗印象一定十分深刻。

郑板桥在山东广为流传的故事,除了潍县萝卜当一千两纹银送礼之外,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朝天锅了。

如果说潍县萝卜代表了郑板桥两袖清风的风骨,那么朝天锅就代表了他对劳苦大众的普世情怀。

诞生于“康乾盛世”的朝天锅。

相信经常看电视剧的朋友,肯定对清朝的“康乾盛世”印象深刻。

毕竟,如果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皇帝的后宫们也不至于一天天的只会宫锁心计,天天撕逼了。

但是真正的历史中,“康乾盛世”远没有影视剧中描述的那么美好。

据《清史稿·灾异志》记载,康乾时期,每年都会发生大饥荒。

记载之中,“人食树皮”、“立人市鬻子女”、“父子相食”、“人相食”等词汇的出现频率远超其他年代。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

当年腊月,正在微服私访的郑板桥,看到赶集的人有的在路边啃着冰冷的窝窝头,有的在墙角背风处吃着冷煎饼,不由得想到自己当年的困苦生活,一时间老泪纵横。

郑板桥当即命人支起大锅,准备煮肉送汤,但是作为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郑大县令也穷啊,正经的猪肉那是万万买不起的。

身边的衙役是潍县当地人,看到自己大人为难,就给郑县令出了个主意:猪肉是贵,但是猪大肠之类的“下货”可是便宜的很,穷苦大众考虑不了那么多,有点油星,能吃到嘴里,总比没有强吧。

郑板桥一听也对,就命人在集市上采买了猪“下货”、鸡蛋等物,放在大锅里一道煮了。

来赶集的老百姓纷纷围着大锅席地而坐,就着这一锅“杂碎锅子”吃自己带来的干粮。

听着周围的百姓说这是“杂碎锅子”,作为文人的郑板桥眉头一皱,心道:这种下九流的称呼可不适合把这种方式全县推广啊!

看到大锅上毫无遮盖,大家又吃的是热火朝天,郑板桥一捻胡须,心中就有了计较,把这种吃法定名为“朝天锅。”

现在的朝天锅,已经今时不同往日。

今天的朝天锅早已不再是露天支锅,席地而坐的粗野吃法,更是由朝天锅,升级成了朝天宴。

此宴用鸡肉、驴肉煨汤,突出汤底的一个“鲜”字。

锅内也不再只有“杂碎下货”,而是有猪头、猪肝、猪肺、猪心、猪肚、猪肠,再配上疙瘩咸菜条和潍县萝卜条,用白面薄饼一卷,蘸上上好的甜面酱,可谓是吃上一口,满嘴留香。

如今的潍坊朝天锅与北京的锅烧饼(即杂碎烩火烧)、西安的葫芦头(即杂碎烩饼)、长沙的火宫殿(即杂碎汤加辣椒)齐名,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华饮食文化。

“逢二排七大集间,白浪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红,下水香锅面朝天。”

这首诗,描绘的就是朝天锅最初诞生的场景。

看到这首诗,有没有一种口水直流的感觉呢?

你的家乡有什么与历史名人有关的美食呢?欢迎私信给我,让大家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关注我@书海拾珠,带你了解更多有趣的文化故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海拾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