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一家两代人恋居越秀山(王坚)

《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一家两代人恋居越秀山(王坚)

时间:2019-03-08 05:51:10

相关推荐

《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一家两代人恋居越秀山(王坚)

《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

一家两代人恋居越秀山

王坚

父亲被母亲一直埋怨“戆居”(呆子)。因大约2000年左右搞房改时,他宁愿留住在越秀山脚一间不到90平方楼梯楼旧房,也不搬去组织关照的芳村花园小区120平方的电梯楼新房。事情是这样的:父亲叫王建勋,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调到越秀山脚百步梯旁的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室(后更名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简称文研所)工作,此地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背靠越秀山,前面中山纪念堂,抬头可仰望到孙中山纪念碑。1975年父亲与黄学军、舒瑞良合作创作了反特粤剧《出航之前》、1977年与陈光、吴建邦合作创作了反映珠江纵队卫国尧抗日锄奸为内容的9场现代粤剧《智擒十虎》,均演出200多场。年由父亲编剧,蔡衍棻、陈光、梁威撰曲的粤曲音乐剧《风流梦—小明星传奇》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

上世纪80年代初,文研所在单位后面不到300平方的空地建了一座七层楼梯楼住宅,作家林骥住进去了,写出了被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点名到北京中南海演出的话剧《特区人》;作家杨苗青住进去了,写出了话剧《南方的风》,也被邀请到北京中南海演出(后改编成电影《代理市长》)。后来,父亲从文研所调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当了主席,依然住在这里。这期间,他创立了“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广泛联络港澳及海外的粤剧粤曲团队和个人回大陆登台演出,丰富和繁荣了广东剧场的粤剧粤曲演出;又与粤剧编老剧家何建青一起策划了广州首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系列活动,该四年一届的粤剧节成为广州粤剧剧坛一个闪亮的品牌。该粤剧节成功举办后,父亲退休了。大约2000年前后搞房改,单位告诉他,按照级别,他可以搬到芳村花园小区的一个120平方电梯楼房子去,条件是将现在住的房子交出来分给其他同事,再补一点房屋差价。但是,父亲却不愿意离开相伴多年的越秀山,更不想交出这所旧房子,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关照而一直住到现在。期间,我与妻儿买了越秀山下三眼井的一处楼梯楼房子住,到了父亲80岁时,父亲上楼梯吃力了,于是我卖了三眼井的房子,换了一套父亲旧居旁不远的电梯楼房子让父母住,但依然住越秀山脚。因为这事,母亲一直怨他“戆居”。但我已开始理解他爱伴山而居的情结了,文艺创作和策划的顺利和成功,如得天助,难道越秀山有灵性?

越秀山真有灵性吗?我并不知道。不过,600年前的明朝,这山已建有五层“镇海楼”(俗称五层楼),民国时改作广州市博物馆;近代鸦片战争,英军入侵广州,占领了越秀山内蟠龙岗顶“四方炮台”,英军抢掠三元里一带百姓财物,而被三元里103乡村民一万多人包围和诱杀,最终将洋鬼子赶出了广州。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筹划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东征北伐,应少不了在越秀山内总统府运筹,至今山中仍存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可谓山不在高,有伟人则灵。而19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越秀山总统府,不到半年他及其部队就被忠于孙中山的部队逐出广州,1925年再被革命军东征彻底打败逃到香港,1933年病死时仅55岁。越秀山上包括民国时留下的“海员亭”、建国后兴建的越秀山足球场等等,哪一个建筑物不蕴含着风云激荡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精于书画鉴赏、善于写诗的朱光市长远见卓识,在越秀山内委托雕塑家尹积昌塑造了后来成为广州城徽的五羊石雕像,在原“仲元图书馆”基础上创建了广州美术馆。原来在文研所”办《广州美术研究》刊物的卢延光先生,是全国连环画十家之一,著名的《百帝图》等多个百图系列人物画画家。1992年上山担任广州美术馆馆长后,在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的大力支持下,策划筹建了一个比广州美术馆大了20倍,地处麓湖边的“广州艺术博物院”,设立了10个名人馆,竟将广东甚至香港岭南画派大师级别的一批一流艺术家罗致其中。难道会是灵山赐魄力,地灵出人杰?虽然历史往事如烟,但越秀山却留着种种历史痕迹的记忆告诉后人。

越秀山并不理会凡尘世事,她是一个葱茏滴翠、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山脉,只管生生不息。从空中俯看,镇海楼、孙中山纪念碑、广东广播电视发射塔拔地而起,尤为触目。沿孙中山纪念碑往南望去,依次有中山纪念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民国建筑的广州市人民政府、人民公园、由北向南千年地点不变的北京路商业街直抵水量丰沛的珠江。据说,背山面水构成一个极好的风水结构。这个结构之中有一条中轴线或中轴带,冥冥之中,城市的灵魂往往汇聚于此!这条起端于越秀山的中轴线最重要的精华部分,是围绕着它的一系列头脑机构:中山纪念堂周围有广东省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委、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现名广州文学艺术研究院)、道教三元宫、广东省科学馆、围绕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有广州市财政厅、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原来的广州市文化局(现为南越国宫署遗址)、清代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城隍庙、大佛寺等等。冥冥之中,好像有意无意之间,广州城市的大多数运用头脑的诸如政府机关、文学、艺术、学术、科学、宗教等等一堆意识形态的创造、发布、传播机构,都密集汇聚在越秀山下这条无形的中轴线一带。越秀山大到古树,小到蚂蚁,一切生命都在这宏博的山体内生生不息,自然、历史、人文交织在一起。而老天爷似乎也有意让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在形象与创造在这群人的头脑世界中生生不息,创造不止,并汇聚在越秀山脚中轴线附近一带,这不神奇吗?

苏州园林善于巧妙借景,居住在越秀山旁不也可以吗?推开窗则窗含翠色,朝雾晚霞,清风徐徐,同样可“借”山之景色,享受和畅之惠风;蝉鸣鸟唱,四季异声,可借”虫鸣鸟唱的天籁之声。尤其是作家、画人,岂有不陶然于此而生超然物外之神思?当晚霞染山时,上山漫步,可暂时忘却白天尘世俗务于一时;朝阳升起之际,鸟声纷纷,晨运者的吆喝声不时传来,催人起床上山运动,呼吸清新的空气置换体内一夜的旧浊。与越秀山相伴日久,生活已逐渐成规律,况恋山情结已深,不单是父亲,我也真不舍得,难以离弃!我儿时原来住人民南路,得了慢性鼻炎,从读小学三年级起,妈妈就督促我到附近的文化公园跟九叔、关伯等师傅学杨式太极拳。练太极拳通经络,行气血,一趟下来周身舒畅。我后来跟着父亲搬到了越秀山脚,大概老天爷知道,要置换一个更好的幽静场地供我继续练拳吧,于是,在朝阳下,晚霞中或月光里,上山的百步梯就经常留下我的身影,一个人上山练拳。若问为什么能坚持下来?练完浑身舒服啊。听惯了山里多样的天籁之声,我已舍不得也离不开越秀山啦。

(作者王坚)

造化弄人,我不与越秀山亲近都不行。1993年,我被卢延光馆长从广州市文化局文化志编志办邀请到广州美术馆工作,这个藏在越秀山腹内的广州美术馆,是解放后中国最早建立的少数几间美术馆之一。我白天入山中上班,晚上安睡于山脚,与越秀山日夜相伴。当然,也未敢愧对卢馆长的器重,在成为专业骨干之一的同时,自己也陆续写出诸如《粤画史论丛稿》、《陈树人》、《赵少昂》等几本美术或美术家研究文集。

能歌善舞,笑声爽朗的画家苏小华,当时是美术馆的馆长助理,搞房改时,当时有个配套了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完备的芳村花园小区可供选择,我记得本来住在广州美术馆内的她,冲口而出说过一句话:“去哪里都不如住在越秀山好,直接是个天然大空调、大氧吧”!是啊,山非住过不知好,我这个“越秀山下民”也深有同感!果然,她后来虽搬出了美术馆,但仍选在越秀山附近居住。

现在,我的父亲母亲年纪老了,住上了老房子附近一个电梯楼,我住在父亲原来的楼梯楼老房子,父子两代人了,依然把越秀山留住,不但在眼里、耳里,也在心里。(919日晚)

作者简介:王坚,男,1961年广州出生,祖籍广东东莞。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秘书长。选入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被聘为高剑父纪念馆学术顾问等。出版有个人美术文集《粤画史论丛稿》、《巨擘传世——近现代中国画大家陈树人》、《赵少昂》等,《王坚美术文集》即将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欢迎投稿】

附:《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启事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以西汉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是广州历史文脉起点和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在越秀山上,有广州城标“五羊石像”,有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有广州仅存的明代古城墙,有清代的四方炮台,有民国的“中山纪念碑”,有著名的越秀山体育场等等。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广州历代著名的重要旅游胜地。为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越秀山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非遗保护,越秀公园特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声创融媒工作室、广东粤语语言艺术团等单位共同开展“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千年越秀山的魅力,展现大美羊城风采。

投稿方式

投稿作品应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征稿邮箱:yxgyzw@。邮件标题应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字样,投稿作品正文后应附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

不方便使用电子邮箱的市民,也可将自己的作品寄送至:广州市解放北路988号越秀公园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请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

(详情请搜索相关征稿新闻)

责编:何金德

编审:苏小华

发布: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何媒矩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