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 可能人人都会背 但五侯指谁并不清楚

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 可能人人都会背 但五侯指谁并不清楚

时间:2020-12-20 23:00:14

相关推荐

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 可能人人都会背 但五侯指谁并不清楚

唐代诗人韩翃曾写过一首诗,叫《寒食》。这首诗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多人都能把它背得滚瓜烂熟。

现在我们把这首诗摘录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人是描写的是春天,繁花似锦,到处是赏心悦目的美好景象。

尤其是到了寒食节前,景致更加迷人。

这时,诗人把镜头摇向了皇宫一带,然后聚焦。我们看到一排排的柳树,柔软的枝条在风中摇曳。

但诗人写到这个时候,仿佛电影的蒙太奇镜头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致,换成了日暮时分的皇宫。

诗人又拍摄了一个特写镜头:皇帝派遣太监举着点燃的蜡烛,让他们把这些蜡烛送到五位侯爷家里去。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首诗,就显得有点儿浅显,其实这首诗包含着比较丰富的深层意蕴。

首先,这首诗里包含了三个习俗:

第一,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寒食节家家插柳,一者希望政治清明,二者希望长寿。

第二,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

这也是为了纪念介之推。

介之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多年,但是晋文公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却没有分封介之推,介之推就和母亲躲到介休绵山。

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就到绵山去征召他做官,但是介之推就是不露面。重耳没办法就放火烧山,希望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宁死也不受诏,被烧死在了绵山上。

为了纪念这位忠义的人,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之日,不生火做饭,而吃冷食,这叫寒食节。

第三,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唐 宋 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浄客船。”

宋 苏轼 《徐使君分新火》诗:“ 临皐亭 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唐宋的这个习俗,大约是用赐新火来表达,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了,新的希望到来了。

我们明白了上面的三个习俗,就明白了韩翃在这首诗里面所讽刺的意味是什么了。

第一,皇家公然违制。

寒食节从上到下禁火,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习俗,已经成为一个制度,但是皇家自己却打破了这个习俗规定。

诗人写这一点,就是讽刺统治阶级为所欲为、没有敬畏心的特点。

这样的公然不遵守全民习俗的上层统治者,老百姓怎么能希望他们能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呢。更不能奢望他们励精图治,心中装着百姓,为百姓而谋福利了。

韩翃把一种深深的失望,藏在了"日暮汉宫传蜡烛”中。

第二,宦官气焰熏天。

我们绝大多数人认为,“轻烟散入五侯家"的五侯是泛指权贵,但是细究起来,其实韩翊是有特指的。

五侯如果只是指那些高官厚禄的人,那么只能表明皇帝对那些位高权重的公侯,特别亲近。皇帝信任权贵、高官,其实本没有什么错误。因为君臣一心,向来是政治清明的一个理想表现。

如果是这样理解,那么韩翃借这首诗来表达一种讽刺,意味就会减少很多。

其实五侯在这里就指宦官,不泛指权贵。

五侯是有所指的,是一个典故。

五侯指汉桓帝时的大宦官单超、徐璜、具瑷、左倌、唐衡等五人。

他们因在诛灭以梁冀为首的外威集团中有功,汉桓帝在同一天封他们为侯,历史学家遂称之为“五侯"。

韩翊在这首诗的结尾提到五侯,其实指出当时存在的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就是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导致国家没落,这样的历史惨痛教训比比皆是。

韩翃用这样一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深担忧。

春天如期而来,自然还是那个自然,但是政治已经腐败不堪。

国家在这样的统治阶级领导下,将走向何方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