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写好公文 你一定要学会构思的技巧

写好公文 你一定要学会构思的技巧

时间:2019-03-01 17:12:56

相关推荐

写好公文 你一定要学会构思的技巧

“作文之道,构思为先。”构思是指在动笔之前,对文章基本框架、内容和形式要搞好总体谋划和设计,它是起草文章的起步和开始,也是影响和决定文章质量好差的关键环节。

一篇好材料,要有鲜明的主题,丰富的素材,精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框架结构是起着决定性基础性作用的因素。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要经过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如果急于成文而疏于构思,在行文之前对于文章的主旨、题材、表达方式等设想不充分,那是很难顺利进入写作过程的。

即使勉强进入,写起来也会很困难,要么写不下去,要么半途而废;甚至推倒重来。许多同志有这样的体会,有的文章之所以写失败了,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动笔之后,而是出在动笔之前——没有想好绝对不可能写好。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的构思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明确了起草某个文稿的任务和占有大量素材后,必须经过一个充分酝酿写什么、怎么写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某个材料准备写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大概写哪几层意思,这就是文章的构思。

1.构思有什么基本要求呢?

文章的结构,最基本的有递进式、并列式、总分式三种基本形式。

递进式结构,就是文章的思路是纵向展开的,有按照时间顺序和过程展开两种。

并列式结构,就是文章的思路是横向展开的。总分式结构,就是前面两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虽然不同文章形式不尽相同,但构思万变不离其宗,应遵循“高、新、实”的原则。

“高”,就是要站在全局高度思考问题,正像有的同志说的那样:“机关的同志不能以领导的身份办事,但必须以领导的身份想事。”

在这方面,很重要的是要提高文章的思想性,善于运用开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思维,观察分析和处理新情况、新问题,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确文章的“主攻方向”,力争言人所未言,论人所未见。

“高”,对领导讲话稿更是一个“硬杠杠”,要求起草者注意领导者的身份和特点,转换角色思考问题,力求“小官”讲“大官”的话。

“新”,就是构思要力求有新意、有创意。写作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允许和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多种风格并用。

正因为有苏东坡的豪放、辛弃疾的悲愤、李清照的婉约、柳永的伤感,才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姿百态。对文章,最忌讳、大家也最反感千篇一律。好的构思往往能产生难以言传的效果。

“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颖实在。

如果脱离实际,片面求新,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写文章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想要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话说好了,文章也就写好了。

读毛主席、邓小平的文章,几乎每篇都是结构合理、深入浅出,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一看就明白深刻的道理。领袖们的文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2.构思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主要有四项:

一是统筹内容。内容安排要合理有序,就是要做到既内容丰富又有条理,让所有材料和内容“殊途同归”。

二是联贯首尾。即要使开头和结尾一脉相联。如果内容和文字先后颠倒,承接处字句不恰当,就会妨碍意思的表达。另一方面是指思想内容要衔接联贯。思想内容不联贯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观点,使人看后不得要领。

三是关联左右。即段落和层次之间要相互衔接、细密无缝。写文章就是积字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各层级之间只有相互衔接、联系紧密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联贯。

四是取舍素材。即构思时对所获得素材进行取舍与定夺,作出合理安排。取舍就是保留对材料主题有用的,舍弃对主题没用的素材。定夺就是要恰当地安排素材,做到繁简适度、运用得当,这样才能适应表现主题的需要。

3.为什么动笔之前要先写提纲?

前边说过,框架结构对文章构思是决定性的作用。一份文字材料要鲜明清楚,首先就要做到纲举目张,确保整篇文章大小论点相互联系,排列醒目。

同时在段落内要做好分类,萝卜青菜分清楚,甲乙丙丁排好队,各占各的道,不要交叉。因此,写提纲这一步对于起草材料至关重要。

一是提纲影响材料起草过程,决定材料质量。因为提纲是对材料内容和层次的总体设计,是材料写作的框架,也可以说是材料逻辑结构的蓝图,是写作的路标。

写提纲的过程,就是事先构思、妥善安排材料观点、内容的过程。在写提纲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问题,修改起来也比较容易。否则,不写提纲就动笔起草材料,想到哪写到哪里,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动“大手术”,甚至推倒重来。

因此,从表面上看,写提纲似乎是多了一道程序,添了一些麻烦,其实麻烦在前,顺利在后。经常写材料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把提纲搞准确、搞细致,材料等于成功了一多半。

二是提纲可以用于“投石问路”,事先征求各方意见。一些重要的材料,即使形成后也要多方面征求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一般情况下,在动笔之前先把提纲送给主要领导、有关部门,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就能避免走弯路,提高成功率。

写提纲的基本方法是,先确定材料的主题,再确定主体内容分为哪几个部分,然后再确定每部分写几层意思,并逐步抽象出思想观点,安排每层内容的材料。

写提纲一般是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由标题到观点,由观点到材料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列一个好提纲,具体讲,要把握好四句话:“掌握主旨、罗列内容、编组分类、推敲补缺”。

第一句话:掌握主旨。领到一份材料任务,一定不要急着下笔,首先要搞明白这个材料所涉及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如果不了解,那就要针对性地找上级的讲话精神、找法规条文、意见通知看个明白,找部门、找分管同志问个清楚,不求完全精通,但面上要有一个大致的掌握,便于自己能够较为清晰的勾勒出准备表达什么,确定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第二句话:罗列内容。俗话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兵多将广,排兵布阵才不至于捉襟见肘。写材料也是如此,写之前要极大地占有内容。也曾听到身边一些初学者抱怨:脑子里有很多东西,杂七杂八的,就是不知道该选哪一部分。

那么大家可以扩大范围,将你所知道的、能够找到的,都流水账式地一一列出来,精不精练、通不通顺先别考虑,先放在那里,厚积而薄发。

第三句话:编组分类。哲学上讲,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联系,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行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前面我们已经将脑海中的内容全部列出来了,可以说会很繁杂,但要把内容组织到一个统一体中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从属或并列关系之分。

如果材料条理不清、主次不分,势必也是让人云里雾里,这就是逻辑关系紊乱,就像一个人说话语无伦次一般。因此,提纲讲究逻辑关系也显得至为重要。

这个逻辑该怎么把握?一篇材料好几段,每一段跟每一段之间到底是什么联系,在全文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这个要搞明白。打个比方,就像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形体特征,常规套路是从头到脚依次描述,或是从脚到头也未尝不可,但终究不可能刚说发型,接着就说鞋子,转而又说手上的戒指,跳跃式地描述。

材料中的各大段落布局、每段中内容安排,大抵也是要讲究秩序,不能乱。至于有人要问那我该到底选择什么秩序呢?因为受体裁、内容、写作者的思路等诸多要素影响,选择什么样的秩序因人而异。

如某项活动总结讲话,常规的秩序可以这么划分:

第一部分讲领导重视,怎么组织谋划;

第二部分讲准备充分,如何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讲形式多样,开展了哪些活动,如何开展的;

第四部分讲成效明显,思想上的收获,有没有给工作带来什么推动,教育活动有没有带来一些社会影响,等等。

大块的中心确定了,我们再从罗列出的内容里挑素材,一类归一类,填充进去。

提纲还有一种定法,就是提炼几个关键词,或是用几个字概括其特点,分门别类展开总结论述,这个就需要对材料整体驾驭能力比较强了。

有的人起草材料时不善于谋篇布局、立柱架梁,动笔前头脑里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和框架,习惯于“跟着感觉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又或者大小框架紊乱,观点重复交叉,写出的材料既缺乏层次,又缺乏美感,读后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说到底就是没有处理好“纲”和“目”的关系。

第四句话:推敲补缺。有了前三步,基本上框架搭得也差不多了,这时候就需要整篇提纲看下来,看看哪些内容漏写了,哪些文字表述还需要提炼一下,有时单段落看可能没什么不妥,但放到全文里上下看,无论是文章结构上的把握,还是语言表述上的斟酌,可能就会有很多要修改的地方。

这里可能会集中问一个问题,标题没法弄对仗,该怎么办?标题对仗,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字提炼的过程,一个是考量词汇量,还有一个是考量对文字的敏感度,动对动,名对名,定状补对定状补,上下对称即可。

当然,从改文风的角度讲,很多人不主张刻意地搞对仗,凑八股,文字表达清楚到位不罗嗦就行。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公文写作的角度来讲,更关键的还是要看上级领导的行文风格。首要的还是要多看书扩充词量,增强语感,外加多揣摩联系,方可水到渠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