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论语说文之三——我的意思你懂吗?

论语说文之三——我的意思你懂吗?

时间:2020-04-24 04:02:14

相关推荐

论语说文之三——我的意思你懂吗?

阎春祥,中学高级教师,近的中学校长经历。中国学习科学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学习创造报》《小作家报》《和平商报》执行主编,《天津教育报》编审。主要著述:《给你金手指》《帮你走出学习困境》《长征的故事》《有“礼”走遍天下》等;策划、主编过《古代诗词曲名句精华》《心灵沟通100例》《初中语文美文鉴赏100篇》《中学生自我保护100例》《现代汉语常用字书写范本》《快乐52》系列丛书等;为中小学策划、编写校本教材多册。

我的意思你懂吗

撰稿:成宇

一位工程师是专门做火灾原因调查分析的。他在调查两次火灾成因的时候,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其中一次火灾是因为有人在空汽油桶旁抽烟引起的,另一起火灾则是由于有人在堆放石棉的仓库抽烟引起的。这两起火灾的起因看似都是由于抽烟引起的,但是为什么会有人在堆放易燃物的地方抽烟呢?

这位工程师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我们都知道汽油、棉花是易燃物,而忽略了空汽油桶也会残存汽油,石棉也是易燃物。人们为什么会忽略这些呢?就是因为两个字在作怪,这两个字就是“空汽油桶”的“空”和“石棉”的“石”。

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语言,而语言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空汽油桶”就是“空”的,百分之百的“空”,石棉也会和石头一样不会着火,正是这两个字的暗示,才酿成了惨祸,这就是语言的暗示性。

语言的暗示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技巧,增添了语言的韵味。中国话讲究含蓄内敛,通过汉字的表意特征、谐音等手段,把语言的暗示性发挥到了极致。这在古文、古诗词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尤为突出。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语言就极有暗示性。

秦晋攻打郑国的原因,文中交代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就是说秦晋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而且在依附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了楚国。这句话就暗示了这场战争的被害者郑国和秦国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也就暗示了秦国有退兵的必要条件。

再看秦国和晋国两军的驻地,文中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本是联合作战,两支友军却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说明两国的联合并非那么的紧密,也暗示了秦国有退兵的可能性。当然秦国退兵不能只靠这两条暗示。在秦晋两国玩得正嗨的时候,秦国不可能说我们退兵吧,不玩了。

秦国退兵主要还是由于烛之武出色的外交技巧,他抓住了秦晋的利益冲突;再有,就是烛之武出色的外交辞令,而烛之武的外交辞令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暗示性。这其中最具暗示性的一个字就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取”。

大家是否想过,烛之武为什么会选择“取”,而不用其他的字,比如“得”“占”“掠”等。这是烛之武无意中的选择,还是有意为之。我们来看一下“取”的字形。“取”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只手抓着一个人的耳朵。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造字本义是割下敌人的耳朵。古代战争中,士兵以割下敌人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以示战功。

烛之武通过这个“取”字,对秦王作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心理暗示。暗示了亡郑以后,晋国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贪婪、血腥。秦王想到晋国军队攻打自己,自己的耳朵被割下时血淋淋的惨状,恐怕早就胆战心惊了,怎么有不退兵的道理呢?可见语言的暗示作用之大。

如果说“取”字的暗示性,过于血腥的话,我们下边再来看看语言的暗示性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我们先看一首诗。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意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山峰之中云雾缭绕,朦胧而神秘;一轮明月迅速地透过云层,飞上树梢。月色下,遥望远处的山峰,一条披着秋色的河流在山间环绕。这首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作者的语言炼字之功也是值得称道的。

尤其是一个“飞”字,更是运用得极为巧妙。在我们的生活常识中,我们的视觉感官是基本感觉不到月亮的运动的,虽然它本身真的在动。而这种不合常理的词句,不是运用者语言功夫拙劣;就是别有新意,匠心独运。

这里的“飞”字就妙在化静为动。月本来运动不那么明显,仿佛不动,用了“飞”字,写出晓月运动极为迅速的特点,不仅赋予月动感;而且还使它具有一种人的心理活动,好像是急于饱览这一幅秋色山景图。

“飞”字不仅写出了月的运动,而且暗写了浮云。飘飞的浮云,使时隐时现的明月飞上高高的树梢,所以,一个“飞”字,既是写月,也是写云。想到这些不知各位眼前是否出现了“云破月来”“彩云追月”的美好画面呢?

再比如朱庆馀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暗示了待考文人的忐忑心理,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暗示了恋人的思念。《红楼梦》中的暗示性语言更是比比皆是,比如元、迎、探、惜“四春”,谐音暗示了主人公“原应叹息”的悲苦命运,这以后我们还会聊到。

语言的暗示性确实给我们文学作品增添了韵味,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的“草蛇灰线”就是语言暗示性的最好诠释,那么语言的暗示性是怎样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呢?

中国语言的暗示性,在典籍资料中、文学作品中、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比如我们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如果领导说“好的,我知道了”,我们都知道领导的这句话暗示了什么,那么这时,我们就应该暂时知趣地离开。

很多时候,在语言交流中,出于某种原因,比如羞涩、情面等,有些信息不便于直接表达,就需要巧妙地运用语言的暗示性。假如您听到自己心仪的女孩说您“讨厌”,那恭喜您,您的努力恐怕要成功了。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传达着暗示的信息,也在不断地接收着这种暗示性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者具有极强的语言机智,也需要接收者能够领会其中的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更需要接收者的心领神会、知趣而止。

语言的暗示性,就聊到这里,请各位在生活中慢慢地发现语言暗示性的妙趣,并学会运用它达到语言交际的更高境界。

论语说文工作室团队介绍

学术顾问:

谭汝为 (天津师大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袁钟瑞(国家语委原推普处处长)

阎春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撰稿人:

成宇(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讲人:

成宇、若然

创意及后期制作:一品泓文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