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洛阳亲子游: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看十三朝古都洛阳博物馆国家宝藏

洛阳亲子游: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看十三朝古都洛阳博物馆国家宝藏

时间:2022-09-16 23:29:52

相关推荐

洛阳亲子游: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看十三朝古都洛阳博物馆国家宝藏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一首伤古诗仍《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过洛阳时,见古都有所感有所伤而作,北宋时期的洛阳并非残垣断壁,此诗并非在说曾经的帝都如今满目疮痍,而是在感伤王朝的兴衰旧事。

洛阳,十三朝古都,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洛阳城成为中国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

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重要的地位,因而诚如唐代诗人王建所写:“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从洛阳民间可以诞生盗墓考古神器洛阳铲,我们便知洛阳博物馆里一定是收藏了各类珍贵文物,这些不可多得的国家宝藏见证了洛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繁荣与辉煌。

洛阳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我们参观的是新建于的洛阳博物馆新馆,实行“免费不免票”原则,凭身份证领取门票,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洛阳博物馆新馆位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

洛阳博物馆展馆主要集中在一层和二层,一层主要是河洛文明展馆,通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5大单元,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二层则有馆藏书画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洛阳珍宝展、宫廷文物展及王绣牡丹美术馆,其中宫廷文物展不巧的是当天并未开展。

史前时期最让人震憾的展品当属一件距今约五万年前的古菱齿象化石,保存的非常完整,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是一个“象"字,也许就是和“大象”有关,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乃至两汉时期,中原一直以来都有大象出现的。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圣人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河图与洛书这两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目前河图洛书传说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所说的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最早定都是夏代,这源于1959年发现的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洛阳博物馆采用玻璃地板下透视直观观察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宫城、大型祭祀遗址和宫殿基址等都城级别的遗迹的方式,十分新颖有趣。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青铜礼器、玉礼器、镶嵌绿松石牌和龙形器等高规格的遗物。

夏代乳钉纹爵,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酒器,号称“中华第一爵”,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有两钉形短柱。腹部一面有凸线两道,两线之间横列五枚乳钉装饰。夏代乳钉纹爵精巧玲珑,造型非常独特,是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之一。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盾牌形,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微突起的兽面,这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

洛阳博物馆展出不少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特别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不少青铜器各有特色。

母鼓方罍就是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罍是一种酒器,母鼓铜方罍方体圆肩,通体为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部饰有龙纹组成的垂叶纹,器盖似四面起坡的屋顶状,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盖内铸有铭文“母鼓”二字,应是鼓国女子嫁与母氏男子所得的称谓。

子申父己鼎: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商代炊具。立耳,浅腹,圜底,扁足。腹饰浅浮雕花纹三组,中为蝉纹,上下为斜角雷纹。鸟形足,头接鼎底,鸟尾着地,与腹上的扉棱相连。腹的内壁有铭文“子申父己”。“子”是商代时期王族姓氏,而据文献记载夏商王族多以天干命名,也就是说,这是子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一件青铜鼎,外面的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商代认为玄鸟是一种祥瑞的神鸟,玄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燕子,商人将玄鸟看做祖先崇拜。

兽面纹方鼎俗称“洛阳鼎”,纹样庄重威严,肃穆,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方腹四面均为一高突棱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聚睛凝视、扩口露齿兽面,均以非常工细的云雾纹衬地,柱足顶端同样饰浮雕兽面,为西周方鼎中的第三大方鼎。

叔牝方彝,呈长方体,是一种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盖、身、座饰以云雷纹为地的三层半浮雕花纹,其盖、腹主体花纹为饕餮纹,唯口沿下、圈足及盖顶上饰一周凤鸟纹,纹样繁密工细,铸造精工。这件器物即为王室重器,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原始青瓷罍(léi)1964年出土于洛阳市北窑202号西周墓,高27厘米,其口沿微侈、圆鼓宽肩、圆底、低圈足,肩部饰以弦纹、波折纹和斜方格纹。器身通体施以青釉,釉面均匀纯净。最别致的是,其肩部贴附有两两相对的半环形和绳索形钮。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西周时期洛阳地区原始青瓷烧制的技术水平。

召伯虎盨,1993年发现于北窑西周晚期贵族墓,两侧有一对附耳;在盖子口沿和腹部口沿处,装饰有云雷纹衬底的变形龙纹;腹部下半部分,以四道弦纹装饰,该盨内壁刻有“召伯虎用作朕文考”铭文,推测是西周晚期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时所用器物,遂被命名为“召伯虎盨”。

战国错金银铜鼎是战国时期极为罕见的饪食器。此鼎由盖、器合成扁圆球形,三蹄足。鼎口沿一侧有一极少见短管流,两侧为附耳。鼎足饰卷云及三角云纹,盖中及鼎腹饰皿银为瓣,皿金为芯的四瓣花。整个器不仅花样图案对称工整,而且嵌金银亦对称和谐,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

东汉是一个繁荣强大的大国,国都洛阳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佛教的传入,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逐渐融合。

泥塑人面像仅存双颊、下颌、鼻、口以及双眼的下眼睑部分,从其舒展光洁的面部,紧闭的双唇,微微上翘的嘴角,我们推测这张脸应是从容慈祥的,其笑容显得沉稳自信,安然的神态,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迷人,表现了雍容大度及恬静含蓄的气质。北魏孝文帝时期作品,说明北魏时期佛教已经趋向本土化。

西晋时期的铜三轮鸠车,是古代小孩子们的玩具。史书上曾记载儿童“年五岁有鸠车之乐”,还有“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的说法。

曹魏白玉杯采用名贵的和田美玉琢制而成,杯体抛光细润,线条流畅,虽无任何装饰,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通体施褐釉,间饰灰白色斑。壶造型奇特却又自然:敞口,短颈,丰肩,假圈足,平底。兽首流,龙形柄,龙衔口沿。肩附帖对称两小罐,并各饰一力士形象,流两侧各一个侍俑。釉色深沉,彩斑飘逸,使壶整体显得端庄大气,所施彩斑又不失飞扬灵动,当是鲁山段店窑或禹县下白峪窑中的典型而又罕见产品。

治世出精品,盛唐出华彩。在中国古代明器(陪葬器)制作史上,唐三彩独具匠心,使陶器披上了灿烂夺目的盛装。唐三彩作为盛唐时期最具特色的工艺新品种,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外交流频繁的真实社会的诠释。说三彩不能不提洛阳,一般的三彩是指黄、绿、白,但是蓝色和黑色的却很少见。通过这些饱满规整、神完气足的三彩精品,可以领略洛阳作为唐代东都的京华之地、丝路与大运河的交汇点、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时期所呈现的独特人文风情与时代风貌。

唐代三彩黑釉马: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马头低俯,作嘶鸣状,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和谐统一,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样的三彩黑釉马全国仅洛阳出土两尊,另一尊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三彩嘶鸣骆驼:体积庞大,造型饱含感情,充满动势。

唐三彩灯:唐代。施色独具匠心,灯盏、承盘、灯柱、盆座的色彩各有侧重,整体协调柔和,斑斓绚丽。此类三彩灯为洛阳考古首次发现,极为珍贵。

洛阳博物馆的藏品非常丰富,我们大概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参观,因为已经订好了票,只好勿勿而出,真的值得你在此花更多的时间。我们在展品方面,重点观赏了五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当然可能你会对其他的藏品更感兴趣些,真心推荐前往。

不过目前觉得到新馆的交通还不是十分方便,我们是从王场广场打的来的,原来打算坐77路公交车,左等右等没等来,要离开时也是等了很久,才有一保洁员告诉我们77路已经不到这站了,最后我们和其他游客拼了的士离开,看来在配套设施上还需要进一步跟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