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如何讲好长江故事 做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湖北省政协各界提出这些建议

如何讲好长江故事 做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湖北省政协各界提出这些建议

时间:2019-05-17 05:58:07

相关推荐

如何讲好长江故事 做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湖北省政协各界提出这些建议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视频剪辑 赵鹏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之一,湖北拥有最长的长江岸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丰厚。如何做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8月26日,湖北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与会委员和专家们提出了多项建议。

积极推进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

湖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智库专家、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长江中游地处黄河以南,与中原地区山水相连,跨淮河中上游,越长江,是中原王朝历来重视并精心经营、开发的南土。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作为 “考古中国” 重大研究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由湖北牵头, 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参加。

方勤说,长江文明的青铜时代,无论是三星堆、盘龙城、大洋洲还是精彩绝艳的楚国、曾国和吴越青铜器,在让人惊叹的同时,也引起关于其所依靠的稳定铜矿开采、铜料运输和大规模青铜冶炼作坊的探究,以及与青铜冶炼相关的锡、铅来源的关注。曾侯乙墓以及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叶家山墓地、郭家庙墓地、苏家垄墓地、义地岗墓地等曾国系列考古发现,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器型种类之丰富,铸造工艺之精湛,极为罕见。尤难得的是苏家垄发掘的冶炼遗址和出土涉及 “金道锡行”(即铜、锡运输道路)铭文的诸多铜器,直接关联了青铜时代的资源铜、锡的运输,为铜、锡等资源的探究打开了一个窗口。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跨度大,涉及到的文化面貌复杂,涉及到的考古专门领域众多,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需要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把考古工作做在前面,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发展进程,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对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丰富性有更深的了解。

武汉将编制“历史之城”规划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陈邂馨说,武汉是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9处 ,省级108处、市级145处。还有众多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优秀历史建筑未纳入保护范围。

在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近些年来武汉市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点多面广,联系不紧、权属复杂,管理多头、各区为政,缺乏统筹等问题。

陈邂馨建议,成立武汉历史之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取代原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作为市政府非常设机构统筹协调历史之城建设,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历史之城建设专家委员会,吸收国内外顶尖专家参加,为历史之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借鉴福州三坊七巷、佛山岭南天地经验,将归属于市、区管理的历史文化资源统一划归市旅发投等国有公司管理,做到产权明晰、管理顺畅。编制《武汉历史之城建设总体规划》,并制定五年或十年行动计划,确保“一张蓝图” 干到底。加强对既有保护规划的整合,研究出台 《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人大立法形式推动保护规划的法定化,提高历史街区、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村镇和工业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可实施性。借鉴国内外历史名城规划建设经验,进行新一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武汉市主城历史文化和风貌街区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公布新的武汉历史文物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名录,进一步扩大“文保”和“优保”范围。

陈邂馨还建议,以分区的方式推进武汉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汉口重点打造近代红色文化、商贸文化、茶商文化及近代西方建筑展示区。武昌重点打造古城历史文化、近代红色文化、辛亥首义文化展示区。汉阳重点打造知音文化、近代工业文化、治水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展示区。

整合辛亥首义资源,讲好首义故事

武汉市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今年正是武昌起义110周年。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应用型智库专家,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张继才建议,进一步整合辛亥首义资源,擦亮历史文化品牌。

张继才说,首义文化资源种类齐全,首义遗址在武汉就有18处,纪念设施26处,文物3万件左右。他建议成立领导小组, 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成员包括文旅厅、统战部、民政部、园林局等相关部门,在资源规划上通盘考虑,在资源利用上协调行动。在编制湖北省、武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时,突出首义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在编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时,重点观照辛亥首义历史与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相关学科发展。

张继才还建议,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激活首义文化资源。将起义门、楚望台的管理从武汉革命博物馆脱离出来,将胜利亭由紫阳湖公园管理划出来,将烈士亭从武昌造船厂圈出来,划归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武昌起义纪念馆)管理,保持首义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增加首义路、 民生路、首义学院等纪念地或单位为首义文化资源。古琴台、归元寺、宝通寺、洪山宝塔、古德寺、扁担山、仙女山、米粮山等是重要的首义资源,应该标示,彰显其在武昌首义上的地位和多元文化的价值。将首义文化资源打包申遗。可以先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然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发高质量的文旅产品。进一步凝练旅游线路,打造武汉文化旅游特色。鼓励开 发运用数字技术的高科技产品,如建立辛亥革命数字博物馆。

建立长江故道国家公园

“建立长江故道国家公园宜早不宜迟!”十一届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应用型智库专家,湖北广播电视台原总编辑雷刚,用视频发言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建议

雷刚说,长江故道是大自然的杰作,较好地保留和体现着长江生态的原真性、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极为罕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鹅洲故道。这里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长江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现实状况是,长江故道及设想的生态长廊,是割裂的、碎片化的、管理缺失的。在天鹅洲故道,豚类保护区与麋鹿保护区各自保护一个单一物种,在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经常出现 “两张皮” 现象。

雷刚建议,以天鹅洲故道为核心,谋划建设长江故道国家公园, 将集自然地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于一体,有利全面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野生动植物生境,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天鹅洲故道面积约35万亩,麋鹿保护区占15万亩,豚类保护区和洲心岛两个村占2万亩。他表示,长江上游已经有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下游正在积极推进建设长江口国家公园,现在尚缺中游长江故道国家公园这一环。如果补上,整条长江将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大保护。

让文化遗产在互联网上活起来

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睿瀛新媒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占豪,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的思考。

他说,保护和利用是一币两面,保护得好才有利用空间,科学利用才能更好保护。若想宣传好湖北文化,务必抓住做好内容的“牛鼻子”,讲好湖北文化故事。今年河南电视台多次全网刷屏出圈,《唐宫夜宴》 《洛神水赋》 等系列作品获网友点赞无数,他们就是抓住了做好内容的 “牛鼻子”。

胡占豪说,一个地方,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意义重大,是真正的财富。文化符号和品牌本质上就是IP,只有建立起来了才能形成系统文化IP,才能对文物、文化进行有效开发利用,也才能更好地保护。他建议,可以基于地方打造文化名城品牌,基于景点打造文化故事体系,基于故事打造文化消费场景和文化产品、服务等,做到有内容、有内涵、有品质、有宣传、有服务。他还以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为例进行说明:“占豪” 全平台粉丝约2000万,10多年来逐渐形成在政经文化领域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IP。自底,我们开始IP商业化尝试,至初,结合“占豪”人设特点打造出了“睿意生活馆”电商平台和4款定制酒。4款定制酒持续热销,两年多共售出20万瓶,约实现7000万营收,4款产品在4个月推广期带动平台销售超过12亿。

“个人文化IP商业化小试牛刀尚能如此,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太多文化符号和品牌可以打造,有太多文化IP可以挖掘,基于文化IP建立的内容生产机制与宣传体系,建立文化粉丝圈, 我们不但能把湖北的文化在全国宣传,还能宣传到全世界。”胡占豪满怀小信心地说。

挖掘工业遗产,打造更多的“李焕英”

去年,热映电影《你好,李焕英》让湖北襄阳的三线老工业基地成为网红的打卡地。襄阳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丁曼珞建议,让“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重放异彩。

丁曼珞说,襄阳是湖北乃至全国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工业遗 产,使其在新的时期重放异彩,应该引起各级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襄阳积极推进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有的申报并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有的推动与文 创产业、旅游产业等融合,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有的依托行业优势举办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实现老旧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特别是电影 《你好,李焕英》 热播的超高人气, 引爆了到襄阳三线工业遗产打卡的网红热潮。将三线工业遗产打造成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空间。

丁曼珞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纳入文物事业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从规范层面为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和保障,破解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的障碍,协调多方利益关系,调动多个积极因素,形成共识与合力。在国家相关政策的主导下,地方政府与三线遗产 “业主” 共建共享。将具有保护利用价值的三线工业遗产,纳入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拓展其公共文化资源功能。建立“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的保护开发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公众协同参与,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现社会、政府、企业多方共赢。

让更多学生吟诵楚诗

荆楚大地,是楚辞的发源地。民革湖北省委员会联名建议,以楚诗吟诵为抓手,弘扬传统吟诵,打造荆楚文化品牌。

建议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研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切实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荆楚大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历经八百年的楚国创造了灿烂的荆楚文化。荆楚地区地域文化深厚,楚文化生长下的楚歌,是荆楚文化的传统特色,是吟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荆楚大地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更是荆楚儿女的骄傲。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 《诗经》 中的 《汉广》《江有汜》 等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国民歌,如 《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 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楚辞产生于楚国,除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才华和际遇,还与楚地自由的文化风气,对儒家文化的疏离,及楚国兼强国与蛮夷身份息息相关。

建议提出,加强湖北高校“楚诗吟诵” 和楚文化课程建设,推进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回归教育体系。加快建立湖北中小学和幼儿园 “楚诗吟诵”实训基地,助力楚诗吟诵和楚文化经典恢复和传承。打造“楚诗吟诵”———湖北楚文化教育媒体平台,推进楚诗吟诵和楚文化传播和推广。设立“楚诗吟诵”文化基金资助,促进楚诗吟诵和楚文化研究脉络不断、代代相传。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加大非遗保障力度, 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以 “传统文化名城”建设为引领,深入挖掘吟诵文化资源,聚力打造“楚诗吟诵”品牌,不断扩大“楚诗吟诵”影响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