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文化内涵

时间:2023-11-04 11:56:03

相关推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文化内涵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是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审美系统,是人文沉淀和美的升华,反映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理念,有极其丰厚和深刻的美学内容,要挖掘初中语文阅读中的美学元素,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灵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性的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情趣。

1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教会学生认识美,首先应让学生懂得美的内涵。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寄托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意识。什么是美育?简而言之,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要获得美感必须在超功利的状态下才能产生,它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因此在授课《关雎》的过程尽可能的感性一点,让孩子体会和感悟到文艺作品的美,而不是枯燥的理性分析。

当孩子从中领悟到一点的时候, 他一定能够欣赏和体会到其中的妙曼,手舞足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美、人物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的感知和领悟。还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一文艺作品, 不同的审美读者,会产生不同的美的效应。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2 把握教材,鉴赏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打开课文进行阅读其实就是在与作者进行交流,就是在发现美。在课文中,生活中的晴空万里、风云变幻、春暖花开和阴雨绵绵的景象都可以领略到。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这些美好景象的基础上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美与丑,继而去感知不同的美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升华自我,陶冶情操。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篇《驿路梨花》的课文,在文中蕴含了多种美。其中, 有人物的心灵美、语言用词上的清丽美及构思上的灵巧美。在课文表达中,并没有任何华丽语言的装饰,只是在用一个个平淡的字眼叙述着,绝就绝在了作者的用字上。在构思上,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在主题的选择上,乍看平平无奇,细品则韵味十足。若是学生能够把这些意境美做到心领神会,审美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而《孔乙己》这篇课文中,作者塑造的孔乙己形象和悲剧结局虽然都是在批判社会,但也不失为一种艺术美。用美的眼光去对丑的事物进行批判,反而会更加激起人们对美好的憧憬。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内涵的同时去鉴赏美。

3 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领略自然美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中描摹的花鸟鱼虫、山川景观和名胜古迹,都是绘声绘色、别具一格的,这就是他们直接的审美体验;无数读者在反复诵读色彩斑斓的文字时犹如嗅味见形、见色闻声,这属于间接化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鼓励、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入手,突破时空限制,切实体验宽广、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其次,在师生互动性阅读文学作品中,教师不要过分解读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途径,而应该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逐步感悟祖国大好河山之美,陶冶道德情操,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譬如: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先安排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春风、春雨、小草、春花等美丽的景象,体验春天的美丽无与伦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逐一欣赏作品中描述的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和迎春等五幅美妙的图画; 接着,鼓励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动口描绘出自己心中的五幅春景图;通过同学们的深层次研讨,鸟语花香、色彩缤纷的春景图仿佛浮现于眼前,让他们顿生心花怒放之感。这样的审美活动,既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

4 在朗诵阅读中体会文学的魅力

在初中阶段,课本当中所精选的各个课文都是各位名人名家的经典作品,因此其可阅读性非常的高。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朗朗上口的词句,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到美的意境,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很多诗词、散文、诗歌在阅读时,更加能够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情景美,因此在利用此种方式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阅读朗诵环节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在教师有效的课堂引导下,就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内容的美。比如,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或者是通过自我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让学生进行聆听,这样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也能够对整体文章内容有一个详细的把握,同时也能够确认本篇文章的情感基调,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阅读朗诵,并在朗诵的过程当中,针对这种情感基调进行抒发,并在阅读时揣摩作者的心境,这样就能够通过语气的带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从而进行良好的朗读。

在此环节结束后,教师也可以跟随本篇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听音朗读的过程中,将情感再次进行升华,这样也能够有效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美。通过此种方法,既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朗读意识发展,又能够使得学生在朗读过程当中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进而就能保证通过此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获得发展。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然后找寻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反复的推敲,进而也能够实现在反复咀嚼下,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与魅力所在。

5 把握审美元素

初中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倾向于审美的内在倾向性,要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抓住一切美的元素去感受文本之美。第一,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体会人物的情操和人格之美,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情感的美。如: 奉献一生的邓稼先、不屈不挠的贝多芬、刚正不阿的周亚夫等,通过阅读感知这些人物身上的高尚情操和光辉人格,在美的感召下实现灵魂的净化和美化。第二,挖掘初中语文阅读文本中的人情之美,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撞开学生的心扉。如通过诵读《散步》一文感受人的心灵,体会亲情、人性、生命的愉悦而高尚的旅行,高唱真善美的颂歌;通过诵读《珍珠鸟》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享受;通过读《春》《济南的冬天》文本中体会自然之美,感知自然景物中温暖明亮、巍峨澎湃、生机勃勃的特点,将作者健康的情趣、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相融合,深入感受到令人陶醉的强烈美感。

第三,体会文章中的结构之美,通过文章精巧的构思,使学生体会峰回路转、叠象横生的美感,在精妙的文章结构中感受主题情节的和谐之美、完形均衡之美、对称错杂之美、跌宕有致之美。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可以深入体会和感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的结构之美;在阅读《故乡》一文时,可以把握“变”的旋律把握全文的脉络和主题;在阅读《一棵小桃树》一文时,可以抓住文本的双线结构。第四,通过文章情节的快慢详略,传递出情感的波澜起伏、语流的疏密浓淡、错落别致。以阅读《安塞腰鼓》为例,要阅读并感受文本中结构整齐的排比句,注重句式的变化,感知文本的节奏之美,消除语言呆板枯涩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文章内蕴的美质。

6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中教师应积极实施审美教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质,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将审美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