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张学良为自己留下生路 背着杨虎城 用英文答应了宋美龄的请求

张学良为自己留下生路 背着杨虎城 用英文答应了宋美龄的请求

时间:2024-01-27 20:14:19

相关推荐

张学良为自己留下生路 背着杨虎城 用英文答应了宋美龄的请求

张学良,张作霖的儿子,东北军的少帅,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毁誉参半,作为东北军的头号人物,听信蒋介石的命令,奉行不抵抗政策,将整个东北拱手相让,东北人民受到日本军队的践踏,这是张学良犯下的最大的恶,无论如何都无法洗白。

而张学良也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共同发起了西安事变,以兵谏强迫蒋介石参与抗日放弃内战,最后也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达成,张学良和杨虎城也成了英雄。

但是张学良后来被蒋介石软禁了很长时间,而杨虎城则是被蒋介石杀害,为什么同是西安事变的发起人,张学良活了下来,而杨虎城却被杀害?因为张学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杨虎城没有考虑这么多才会惨遭毒手。

少帅的成长之路

张学良的出身并不是十分高贵,除了父亲身居高位,其他的先人都没有很高的成就。

1901年,张学良出生在一辆马车中,此时张作霖一家正在逃亡,躲避仇人的追杀,而张作霖此时也只是有一个小小的官职而已。

在父亲不断扩张势力的这些年里,少年张学良学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小小年纪就展现出出色的天赋,19张学良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学习,而早在两年前他就已经进入了张作霖的军队中服役,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也是在军中和讲武堂中培养出来的。

张学良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东北军和张作霖,他在直系与奉系的战争中担任第三混成旅的旅长,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是此次战争中奉系唯一取得大胜的一部,在随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率第三军主力与第二军主力直捣直系军的老巢北平,直系军阀全线溃败,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投降,成为了张作霖的部下,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的实际控制人。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用计炸死,东北军的领导人空缺,张学良继承了父亲张作霖的位置,张大帅谢幕,张少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西安事变的功臣

虽然张学良是一方军阀,统治着东北,在九一八事变中没有进行抵抗,导致东北的沦陷,但是他爱国的心却是一直存在,只不过是对外敌保持软弱和中立的态度,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罪行。

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很复杂,当时的张学良已经与蒋介石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也执行了蒋介石派兵围剿我党的命令,而战无不胜的东北军面对红军却是一败涂地,东北军110师甚至全军覆没,这让张学良无从下手,也让蒋介石心急如焚,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他后悔终身的决定:亲自来到西安督战。

而蒋介石不知道的是,张学良在战争失利后,又为了应对学生和市民们的请求,在1936年4月乘飞机到延安与周恩来会面,共同商讨抗日之事,提出红军在正面给蒋介石压力,张学良在内部进行劝解,让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可是蒋介石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调集更多的兵力去围剿红军。

10月22日,蒋介石到达西安,而与张学良持同一态度的杨虎城决定与张学良一起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

12月12日,兵谏开始,张学良部下前去抓捕蒋介石,并对其实行了软禁,最后蒋介石不得不承认我党的存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抗日也步入正轨,全民族统一抗战已经成为了共识。

两个人的两个结局

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而结局却是大不相同,张学良只是被软禁,最后活到了100岁,2001年去世,而杨虎城则是被流放,回国后被软禁,1949年被毛人凤杀害。为什么二人的结局相差如此之大?

因为二人对蒋介石的处置手段不同,杨虎城坚持要杀掉蒋介石,而张学良选择软禁蒋介石,从长远角度来看,张学良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那么抗日的正面战场将会是一团糟。

二人的决定也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杨虎城想置他于死地的想法也被蒋介石知道,那蒋介石出来后怎么可能会放过杨虎城呢?

西安事变后,因为当时的蒋介石没有见过如此局面,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万念俱灰之时向他的妻子宋美龄写了一封绝笔信,没想到正是这封信让蒋介石活了下来。

宋美龄与张学良的友谊深厚,关系很好,她的来访让张学良猝不及防,在二人的交谈下,宋美龄承诺会和蒋介石一同抗日,请求张学良将蒋介石放回。

而张学良看在抗日的协议已经达成,并且宋美龄都前来求情的情况下,选择了把蒋介石放回去,但这自然会引起杨虎城的不满,于是张学良将计就计,把杨虎城请了过来,一同商讨此事,与宋美龄用英语交谈此事,杨虎城不懂英语,被蒙在了鼓里。

直到蒋介石被解除的软禁后,杨虎城才后知后觉,于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人渐行渐远,最后落得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小结:

张学良身为东北军的首领,陆军上将,为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在对待杨虎城这件事情上确实是比较过分,西安事变后他随蒋介石一同前往了南京,获得了抗战功臣的名声,杨虎城则是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