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替孩子写作业 这种做法您认同吗?妈妈的教育观念到底有多重要?

替孩子写作业 这种做法您认同吗?妈妈的教育观念到底有多重要?

时间:2018-11-30 18:14:02

相关推荐

替孩子写作业 这种做法您认同吗?妈妈的教育观念到底有多重要?

替孩子写作业,这种做法您认同吗?

圆圆那时候上小学,语文课留的作业是写八个生字,每个字写两行,一共十六行。她有点儿不耐烦,跟妈妈抱怨,说:“一个生字干嘛要写三行啊,前天写了一遍,昨天又写了一遍,今天怎么还要写呢!”

妈妈认真想了一会儿,说:“这样吧,妈妈念一个字,你就默写一个字,只要你写对了,这个字写一个就行,如果写错了,那就写三遍。剩下的妈妈替你写,好不好?”

圆圆惊喜得两眼放光,但又不敢马上答应,妈妈知道她在想什么,小姑娘肯定在担心这是不是弄虚作假,欺骗老师。

妈妈坦然地说:“这不是做坏事,老师布置这么多生字,不就让同学们都会写吗,只要你会写了,就不需要写那么多,你说是不是?”圆圆马上说“好”。

八个生字里面,圆圆只有一个不会写。她把那个不会写的字认认真真写了三遍,其余的字只写了一遍。原本一百多个字的作业,这下变成了十一个字。圆圆很开心,剩下的作业妈妈替她完成了。

从那以后,妈妈偶尔帮圆圆写写作业。但有个前提,圆圆写哪一部分,妈妈替她完成哪一部分,必须是圆圆自己决定的,妈妈不去帮孩子判断。

听完这个故事,你认同圆圆妈妈的做法吗?圆圆的妈妈名叫尹建莉,是一位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也当过好几年的老师。

女儿圆圆在尹建莉的细心呵护下长大,曾经两次跳级,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16岁参加高考,超过清华录取线22分,随后在美国常春藤名校读硕士。如此优秀的孩子,妈妈还替她写过作业呢,不可思议吧!

尹建莉有一本书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讲她做妈妈的经验,讲她教育孩子的种种小事。这本书已经畅销了上百万册,是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了。好了,下面正式开始介绍这位好妈妈的故事,各位父母可要竖起耳朵听,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里取到经。

教育的问题何其广泛,这本书分了几个方面来讲这位妈妈的故事。

第一个方面叫“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爱有质量高下之分吗?先来听听这个故事。

圆圆一岁八个月的时候,得了急性肺炎,大夫给开了针剂,需要打针。妈妈抱着她走到病房门口,圆圆突然说:“我不打针。”

妈妈愣了一下,说:“宝宝生病了,发烧,还咳嗽,你觉得生病舒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

妈妈接着说:“大夫开的药能让宝宝的病赶快好了,让宝宝早点儿舒服起来,要是不打针,宝宝的病就不会好了。”

小孩子是懂事的,大人只要把正确的理由讲给孩子听,孩子多半会听进去。有的人觉得那么小的孩子,没必要讲道理,硬抓着去打针,或者骗孩子说打针一点儿也不疼,这种做法其实不可取,孩子会对大人失去信任。

圆圆理智上接受了打针,但毕竟是小孩子,还是害怕,问“打针疼不疼呀?”

妈妈说:“是有点儿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了个屁墩儿一样,你说摔屁股墩儿疼吗?”圆圆说只有一点点疼。

妈妈接着说:“摔屁股墩儿圆圆没有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妈妈接着给孩子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打针可以不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儿,圆圆想哭就哭。”

真到打针的时候了,圆圆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还表扬了圆圆好几句。圆圆告诉妈妈,打针的疼,她已经不怕了,可以忍住了。

这虽然是件小事儿,但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

打了几次针不见好,圆圆住院了,一个病房八个孩子,每当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进来,病房里就哭成一片,只有圆圆不哭不闹。

三岁的时候,圆圆准备上幼儿园,孩子们要进行统一的体检。体检要抽血化验,一看到要抽血,十几个小朋友哇哇大哭。

圆圆倒是很冷静,突然对妈妈说:“哭也一样疼。”果然,圆圆抽血的时候非常真镇定,还主动跟护士说:“阿姨,我不哭。”护士阿姨连夸了她好几句,说这小姑娘真懂事。

对于孩子必须要承受的一些痛苦,比如吃药打针,大人应该有几个原则。

不要太焦虑了,你一焦虑,孩子也跟着焦虑;认真跟孩子讲道理,生病了就该打针吃药,不然会继续难受,孩子会听得懂的。

另外不要哄骗孩子或者收买孩子,有的家长说“不打针警察要来抓你”“吃了药就给你买遥控汽车”,这些做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下回该哭还是哭,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也许这就是爱的高下之分,一味地溺爱,孩子有可能在原地踏步,有智慧地爱,孩子才能一步一步有所成长。

再举个小例子,小孩子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或者走路摔跤了,很多家长,多数是妈妈和奶奶,她们一个箭步冲过来,抱起孩子又摸又亲。

重点是接下来还要找“肇事者”报仇,说“你这个坏地板,干嘛把我家宝贝儿摔倒了!”“你这个坏桌子,怎么把我家宝贝儿碰疼了!”手上还要拍两下桌子报仇。孩子在这时候得到安慰,可能就不哭了。

这种做法好吗?坦白来说,作者不提倡,她说这是一种“复仇行为”,孩子习惯了这些事之后,就知道遇到不痛快就可以撒出来,受了委屈就要报复,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敏感。他们对着一棵草说话,可能跟对着人说话没什么区别,同样,孩子对待布娃娃的感情,可能不亚于他们跟小伙伴的感情。

孩子学会了向桌子地板撒气,成长过程中就容易不宽容,容易报复。

圆圆小时候也经常磕着这儿、碰这那儿,妈妈从不大惊小怪,抱着圆圆说:“宝贝儿不哭了,马上就不疼了。”然后带着圆圆给小板凳揉揉疼,说“小板凳啊小板凳,给你揉揉,忍一会儿,你马上就不疼了。”

这样长大的圆圆,很少为磕伤碰疼的事儿哭,她不小心摔倒了,甚至要轻轻拍拍地面,安慰地面“不要怕疼”。

圆圆很少跟小朋友闹矛盾,每当有什么冲突出现,她总是会让步,对别人比较宽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圆圆从小到大的人际关系都不错,班级里投票评选什么,圆圆总是候选人之一。

(分割图片)

如果你也经常揍桌椅板凳,替孩子出气,下次不妨“给小板凳揉揉疼”,也许小孩子会多一些理解、善意和尊重。这样的爱,更加高级一些,不是吗?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方面的内容,叫“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儿”。

很多孩子打从幼儿园就讨厌学习,如果一直不喜欢学习,后面还有小学、中学、大学,可有罪受呢!

照作者看来,孩子从一开始就讨厌学习,是受了不正确的引导,一开始就把学习当成了吃苦,这哪儿行!

圆圆六周岁生日过完没多久,给了爸爸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她突然间认识了好多字,拿着一本童话书,居然能像模像样读起来。

上了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文章对圆圆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

女儿识字这么多,妈妈做了什么神奇的事情吗?其实很简单,妈妈第一次拿起书给圆圆讲故事,不是“讲”,而是“读”,一字一句读故事。

书上写“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就念“大灰狼悠闲地散步”,不去讲更容易懂的“大灰狼慢慢地走路”。

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生怕孩子听不懂,把书面语转化成通俗的口语。

作者看来这其实没必要,孩子学口语是学习,学书面语也是学习。成年人学英语,如果只学习日常的对话,那永远也成不了高手。道理是一样的。

一周岁之前,妈妈就给圆圆读故事,每次给她读,她都眨着小眼睛,听得如痴如醉,其实她不一定听得懂。圆圆慢慢长大,妈妈一个字一个字指着给她读,她咿咿呀呀地鹦鹉学舌。

再后来,妈妈不指了,改由圆圆指,圆圆指哪里,妈妈就读哪里。渐渐地,圆圆把图画和文字联系到一起,文字并不是枯燥的方格子,文字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文字。

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圆圆的词汇非常丰富,小小年纪,就知道“伤心”和“沮丧”同样表达不高兴,什么时候伤心,因为什么沮丧,她全说得出来。

妈妈带圆圆出去玩,也经常给她指一些文字看,比如“禁止吸烟”的标牌,比如路边餐馆和银行的招牌。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

质变发生在圆圆五六岁的某一天,她请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有事正忙着呢,让圆圆自己先看,于是圆圆自己看书了。

那是一本挺有趣的书,她竟然囫囵吞枣看了个大概,大致意思居然看懂了,还跟妈妈炫耀。妈妈也很高兴,夸她认识那么多字,第一次会自己看书了!

从此,圆圆一发不可收拾,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圆圆读的书多,理解力好,上学之后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小学还跳了一级,跳完级仍然是班里的前几名。

这时候,妈妈有意识地让她读繁体书,最开始读的是一本儿童版的《中国通史》,这本书看了一半,圆圆差不多已经把繁体字认全了。

在教育心理学中,圆圆这种认字的方式叫“有意义学习”,为了读懂一个故事、为了弄懂路牌上写着什么,这都叫有意义。

与此相对的是“机械学习”,什么叫机械学习?有的家长把一大堆汉字和英语单词贴得家里哪儿都是,连孩子床头都不放过,熟悉是熟悉了,但这些东西和生活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对小孩子来说,更多的是负担。

如果这就是学习的全部,还要他怎么喜欢呢!

圆圆另一个从小接触的东西是古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她念古诗,她肯定听不懂,但爱听,有时候也能哼两句出来。

四五岁时,妈妈正式和圆圆一起读古诗,像读故事一样,一字一句读,妈妈也不作过多的解释,让圆圆自己去领悟。

以前的孩子上私塾,发蒙时,先生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孩子大声朗读传统经典,读完了背,背完了读,一遍又一遍。

抑扬顿挫之中,那些经典印进了孩子们的脑子里,先生稍作点拨,会懂一点儿,长大有了阅历,会懂得更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已经总结得很精辟了。

五岁时,圆圆读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李白好潇洒,这首诗真好玩儿。

妈妈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圆圆读完沉默了好一会儿,叹一口气,说“写的真好啊!”看来她已经体会到这首诗的语言之美了。

上学之后,语文课上的诗歌对圆圆来说自然是比较轻松,她背得又快又好,还常常有深刻的理解。

从认字儿到读古诗,作者提倡的是“有意义学习”,潜移默化之中让孩子学到东西。

其实哪个孩子不是好奇宝宝,只要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哪一个孩子不愿意学习呢!下面我们开始第三个方面,叫“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你希望孩子从小养成什么品格呢?善良、正直、勤奋,还是诚实?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起码能做到诚实,不撒谎,对父母撒谎尤其让父母伤心。

但撒谎的孩子依然很常见,到处都有,这是天性使然吗?在作者看来,孩子天生不会撒谎。

圆圆四岁的时候,爸爸和妈妈还在北京打拼,房子、车子、户口,这些统统没有,他们和一个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个小院,圆圆管他叫高叔叔。

后来烟台有一家设计院想聘用圆圆爸爸,一家三口想过去看看。由于谈得成谈得成还不知道,爸爸妈妈觉得没必要向别人声张,万一谈不成还丢了面子,于是他们跟高叔叔说,回内蒙古老家两天,实际上去了烟台。

到了烟台,双方都很满意,但爸爸要留下来试用一周,妈妈带着圆圆先回了北京。路上妈妈叮嘱圆圆,说“回去见到高叔叔,不要对他说我们来烟台了,一定要记住哦。”

结果,回北京之后,圆圆一看到高叔叔,马上兴高采烈地宣布:“高叔叔,我不告诉你我们去哪儿了。”高叔叔说:“不是回内蒙古了吗?”

圆圆说“不是”,顿了顿又补充一句“妈妈不让我告诉你我们去哪里了。”

把话说成这样子,害得妈妈非常尴尬,不得不把实话都跟高叔叔讲了。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儿。一家三口如愿在烟台定居,漂泊了几年终于安定下来,他们感到非常幸福。

临近过年,爸爸准备给招聘他过来的院长送点儿礼物,一对儿蒙古特色小银碗,其实说礼物都有点儿勉强,回家时两百块钱买的,只是一点儿小玩意儿。

圆圆爸爸妈妈从来没送过礼,这还是第一次。去院长家的路上,爸爸妈妈有点儿臊眉耷眼,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倒是兴高采烈的,像给小朋友分享玩具一样高兴。

他们回来之后,在楼下碰到一个单位的同事,圆圆兴冲冲地跟人家打招呼,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物去了。”

爸爸妈妈那个尴尬,只有嘿嘿笑的份儿。

这两件事儿都有点儿让爸爸妈妈下不了台,如果你家孩子惹了这样的祸,你会怎么做呢?我想肯定会有父母私下里责怪孩子,甚至还有父母拖孩子回家打屁股。

但圆圆的爸爸妈妈没有这么做,他们是有点儿难堪,但没有说什么掩饰的话来圆场。

他们知道,如果当着孩子的面说谎话,那是在教孩子说谎,这样做不划算。

妈妈一直注意培养圆圆的诚实,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己不说谎,以身作则。如果你自己都谎话连篇,怎么要求孩子诚实呢?

给院长送礼回来后,圆圆可能觉察到爸爸妈妈有一点窘迫,她自己也有一点儿紧张和不安,好像做了什么不得了的错事,话都很少了。

妈妈马上安慰她,说:“没事儿,圆圆好样的,爸爸妈妈不敢说的话,你都敢说,真勇敢。”爸爸更是把她举起来,说:“爸爸就这点儿秘密,全让你抖搂出来喽。”一家人都笑了,气氛一下轻松起来。

随后几年,一家人老拿这两件事儿出来开玩笑,不是说圆圆做得不对,而是笑爸爸妈妈不得体的尴尬。对圆圆来说,这些事儿不是成长的负担,她从小就实事求是和光明磊落。

心理学家说,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压力。如果孩子诚实的代价是难堪,那就是逼着他去说谎。

有一个上初二的女孩儿,父母都是博士,家教不可谓不好,妈妈花一千多块钱给女孩儿买了个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丢了,因为女孩儿有丢三落四的毛病。

上次女孩儿弄丢书包,爸爸罚她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

女孩儿非常喜欢电子词典,承诺会小心用,不会丢的。一个月之后,妈妈发现电子词典不在家,问女孩儿哪儿去了,她说借给同学了,妈妈让她赶紧要回来,结果好几天拿不回来。

过两天说要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只是忘了带回家,妈妈说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学校,把电子词典拿回来。女孩这才哭了,承认词典丢了,这些天一直在撒谎。

博士妈妈气得不轻,倒不是因为丢了电子词典,而是女儿对她撒谎,对她隐瞒,她觉得做这个母亲很失败。

作者给她分析,说:“你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撒谎?我猜她是这么想的:如果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电子词典不能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干嘛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选择隐瞒。宁愿承受内心的煎熬,也要隐瞒。你们平时对她要求挺严格的吧?”

这位妈妈说是挺严的。作者说:“这就对了,孩子宁愿承受痛苦也要撒谎,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已经除了问题,孩子潜意识里已经不信任你了,排斥你了。

“你们不对的地方在于,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孩子犯了丁点儿小错就挨批评,已经有心理负担了。如果你们能理解孩子,也许比批评她一顿更有效果。总之,孩子也有面子,不能让他丢了自尊和面子。”

这位博士妈妈也是善于学习的人,她反思过后,想了很多办法,完全不和女儿起冲突了。孩子不仅杜绝了说谎,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看来,她让女儿有面子了。

很多父母习惯于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习惯指责孩子,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有怎样的品性习惯,孩子就参考怎样的品性习惯,撒谎、不友善、爱批评、斤斤计较,都是如此。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后一个方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你最希望孩子具备怎样的学习习惯,肯定有父母会说:只要孩子每天自觉完成作业,不用父母陪着,就谢天谢地了。

在作者看来,这其实很简单。还记得刚才那位博士妈妈教育女儿的新方法吗?就是“给孩子面子”,在这儿也用到了。

圆圆刚上学,学校开家长会,老师说家长尽量多陪着孩子做功课,抽空检查孩子的作业。

圆圆妈妈认为没必要这么做,她既不陪圆圆写作业,也不刻意检查她的功课。

刚开始的时候,写作业还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圆圆一回家就乖乖地写,像做游戏一样积极。

但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圆圆就厌倦了。回家先吃东西,再玩一会儿,看一会儿电视,磨磨蹭蹭好一会儿才去写作业。

终于有一天,已经洗脸刷牙准备睡觉了,她才想起来忘了写作业,急得哭了。

其实妈妈早就注意到她没写作业,但是一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现在看女儿急得哭了,也没有上去责备。

妈妈安慰她说“谁都有忘记事情的时候,宝贝不要哭,现在我们想想办法。妈妈看,你现在有三个办法,一是现在去写,今天就晚一点儿睡;二是明天早上写,妈妈提前一小时叫你;三是这次作业就不写了,明天就实话告诉老师,作业忘写了。”

注意,有的家长一着急会替孩子做决定,直接命令孩子某个时间做作业。其实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应该尽量让孩子去思考和选择。孩子自己做的决定,会更愿意去执行。

圆圆想了几分钟,说现在就要写,她无可奈何地下了床,掏出书本写作业。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也要去睡觉了,他们给圆圆打了个招呼,就回自己房间了。

其实爸爸妈妈的心也悬着呢,他们假装关灯睡觉,实际上躲在门边偷听圆圆的动静,过了十几分钟,圆圆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爸爸妈妈才把悬着的心放下。

第二天他们也没提这件事儿,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孩子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家长不要每次都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可以把它当成一件“小事”,不是“错事”。孩子的成长是经历一件件“小事”的过程。

家长不要经常拿孩子的错误出来说事儿,只要鼓励孩子不断改正就可以了。不断地批评,会让孩子内疚和自责,对自己不自信。

接下来的几天,圆圆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其实孩子是懂道理的,早写完作业,就可以享受完成任务的轻松和愉快。而这,是以一次犯错为代价学到的。

一直到圆圆上大学,妈妈从来没有在作业上为她操过心。倒是有几次圆圆抱怨作业太多,妈妈还替她承担了一点儿,就是我们开头讲的故事。

孩子的好习惯来自于主动性和成就感,坏习惯来自不自由感和内疚感。

家长逼着写作业,孩子自由吗?当然不自由,所以从一开始就要给孩子一个信号,作业是你自己的事儿,让他尝到独自完成作业的甜头,养成这个习惯。

这本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名没有贬低老师的意思,作者也做过好几年的老师,更多是在强调妈妈在孩子教育成长中的作用。在孩子这儿,没有小事情,小事情就是大事情,父母在小事上有好的观念,就能帮孩子成就大事。

我们今天讲的提高爱的质量、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儿、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都是从细节入手,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品性。

最后分享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吧,让它来提醒我们,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千万小心谨慎。这首诗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