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李文华||家乡服装变迁史

李文华||家乡服装变迁史

时间:2022-06-19 01:50:04

相关推荐

李文华||家乡服装变迁史

作者:李文华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衣,既然排在了第一位,就说明它对人很重要。衣服,于人而言,不仅能御寒保暖,更能增添人外在眼光的审美性。所以,人人都很希望自己能多拥有几件衣服,各种样式的。特别是女人,即使衣柜满满的也不嫌多,哈哈哈……

现在,衣服不仅颜色多、样式全,且都是成品衣,春夏秋冬,一应俱全,集上、超市、专卖店,处处有,价钱合理,质量过关,非常方便。高科技发达了,有了网购,就更便利了,足不出户,也能买个称心如意。近几年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让我直感叹:生活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感叹之余,我就忆起了前半生的“衣服变迁史”,也是趣事多多呀!

一、学做针线活儿

自跨入学门槛以后,就专心致志地以学习为己任了。在家里,上有姐姐,我基本上属于“吃粮不管闲事情派儿”,地里重农活爸妈更不指派我,我的活动路线就只是“家——学校,学校——家”。由此,在干活方面,姐姐甩我八丈远。有一件小事印象深刻,大概十一二岁时,麦天碾场,已经起过两遍麦秸了,场上只剩薄薄的一层碎麦头和厚厚的麦糠麦粒了,只需要再用石磙碾一碾,用竹耙子耧一耧,就可以拢场了,有风时扬出麦糠,装起麦粒就算完工了。当时,家人都坐在凉荫里歇息,就等第三遍碾场了,爸爸站在场地中间,带着草帽,手里抓着几根拽牲口的绳子,随着它们的绕圈而移动,我站在一旁,很有兴趣的看着。周围晒场上也是如此情景,每到下午,人很多,很热闹。我正在出神,不知爸爸喊了句什么,我没听清,就说了声:“现在,还有啥活要干呀?”爸爸哈哈大笑,说道:“妞哎,在场里,丢耙拿扫帚,活儿多着呢,你上学都快上傻了,去,拿扫帚把边儿上的麦粒往里扫扫。”我一下子涨红了脸,赶紧去执行命令,姐姐跑过来了,一把夺下来,说:“还是让我来吧,你就知道读书、写字,写字、读书,干活,外行了吧。”我更感到不好意思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的很笨拙。

如此成长起来,直到参加工作了,还没有捏过针线,在姐姐会做鞋、会绣花、会裁衣的映衬下,我就更显得“心不灵手不巧”了。所以,手工活儿方面,一直是我的薄弱项。结了婚,有了娃,多亏遇上了一个能干的婆婆,孩子的衣服,从薄到厚,都是她做,小肚兜儿、薄衣裤、厚棉衣、棉帽子、扎花虎头鞋……再加上妈妈做的各种小孩子衣服、鞋子,我处处都不用操心了。但是,自己也有了孩子后,是免不了要动针线的,于是,就暗暗地拿小垫子做试验,薄薄的一层棉花,硬是别不过针来,只好一正一反的缝补,后来,才知道缝带棉花的衣物得串针才省力。又有一次,学做小薄棉裤,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一条裤腿上面的竖道引线缝完,正在端详高兴,婆婆抱孩子回来了,一看,笑着说:“这么小的一个裤腿片,哪能缝那么多道线,拆了重做吧,往后孩子的衣服还由我来做,你只管教好学妥了。”我抱了孩子,她三下五除二就拆了,又三两分钟缝好了。我只有微笑不言语了,但心里着实佩服婆婆做针线活的能力。虽是如此,我还是慢慢学会做针线了。现在,我会做薄厚褥子、做被子,孩子们的衣裤裂开了,我也能缝好如初,自我感觉手灵巧了许多,变得也较有本事了。

二、学习织毛衣

九几年的时候,盛行织毛衣,不管在哪里,总见一群群、一伙伙的大姑娘、小媳妇儿,还有嫂嫂、婶婶年龄的人,手拿织针、怀抱织物半成品、臂挎袋子或旁边放一个小筐子,里面是各色的毛线。她们双手灵活地穿线、绕线、挑线,或平铺,或花纹,不停地重复动作,织出的物品在加宽加长,个个如同比赛一般。也确实的好看,织出的物品,大到毛衣毛裤围巾,小到帽子手套袜子,件件都如同艺术品,既好看又实用。我很羡慕她们的手艺技能,不过,心中确实有点怯,这可比做针线活儿难多了。

那个时候,若去赶集,卖毛线的摊位是比较多的,各色毛线应有尽有,粗的、细的、带绒毛的,一捆捆、一卷卷,整齐地排在塑料袋里,特别的好看;各种织针任意挑选,长的、短的、竹制的、铁制的,一根根、一束束,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等着有缘人前来挑走。每每看到这些毛线摊位,我都会从心里升腾起强烈的试试织一织的想法。

终于,在女儿近两岁的时候,我开始动手实践了。买来了毛线,找来了织针,向同龄姐妹请教过之后,就开始起针了。先织毛裤,都是平针,不需要花样,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针法,权当练手了。织毛裤,从腰部起针,等织够尺寸后,再分针织裤腿,等到脚脖处时再收针收边,然后再如此完成另外一条裤腿,即可大功告成。第一条毛裤是自己的,完成的那一刻,如同是得胜将军一般。这一织可就上瘾了,随后,就是爱人的、孩子的,毛裤、毛衣,每人一身。织毛衣,就费事多了,因为要变换针法,要织花样。一般做法是先织腰身,再单织袖子,最后再合在一起就成了。毛衣分圆领、鸡心领,样式有一体的、畅襟缀扣子的等等。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织啊织,起早打晚的,还真就一件一件织成了。天冷穿在身上,全身心内外充满了自豪感。说实在话,手织的毛衣很厚、很硬,穿在身上很臃肿,后来,集上有工厂生产的成品毛衣卖了,手织毛衣风潮才戛然而止,集上的毛线摊彻底消失了。劳费心血织好的衣服是舍不得丢掉的,不穿之后就收起来了,直到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辈子都让其成为一种纪念而留存着吧。

三、姐姐的裁衣坊

没有成品衣之前,都是买布料做衣服,裁衣铺就应运而生了,九十年代初期,很是盛行,我的大姐拜师学习了三年,成手后,就开了这样一个铺子,因为做活细致,剪裁样式新,很是受人喜欢,三里五村、十里八村的人都来找她做衣服。姐姐很忙碌,量尺寸、画线道,剪裁,缝合,烫熨、上拉链钉纽扣,特别的费工夫,尤其是冬天,常常要加班到半夜,冻得手脚都不听使唤了,特别辛苦。那时,衣服的样式较为简单,衬衫、短袖、长裤,外套以中山装为主,后来,才有了带衬布的西装。谁要是穿上一身,就如同变成了城里人,走路都喜气洋洋的。姐姐的裁衣坊成了家中的一项大收入,解决了种地买化肥、照明拿电费,上学交学费的大项开支,着实让左邻右舍眼羡了。

姐姐的巧手也让家中人穿衣不作难了,再不用妈妈费神用针线缝衣服了,大娘大婶若夸赞姐姐的手艺好,妈妈就会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儿。中师三年级的时候,曾穿着一件特别好看长袖衫,被同桌一再追问在哪里买的,我说是姐姐做的,她竟然都不相信。裁衣铺直开到姐姐要出嫁了才停止,随着集市成品衣的大量涌现,手工的裁衣铺就渐渐退出了时代舞台。不过,这不短不长的一段时光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四、手织粗布衣

穿衣“历史”若再往前翻,就是棉布盛行的时代了。大人小孩都一致,稍稍不同的是颜色的差异,孩子的染得新鲜些,大人的就是清一色蓝了。棉衣、夹袄、单衣全如此。后来,大概是八十年代末期,出现了凡尔丁、的确良之类的“洋布”,人们的穿着才多种多样起来。

印象中,我熟悉的场景还有妈妈、婶婶、大娘坐织机织布的样子,缠线、染线、经线、浆线、纺线的忙碌的情景,布织多织好了从卷轴上卸布的情景……

妈妈时代,织布的第一道工序已经简单多了,即是现成的棉纱线,用自家种的棉花兑换的。奶奶时代,则需要把脱了籽的棉花搓成长条,在纺车上纺成线,再上木椤缠成线管,然后才是染线、浆线、经线、上机,后面的程序就一样的了,不过,劳动量更大更多更辛苦更不容易。听妈妈讲,用棉花换棉线上浆用颜色,量都是很严格的,线上机之前的每一道工序也是要求很严格的,错一步一点都不行,所以,参与织布的人必须是做活做事细致认真的人。

儿时的印象,再加上向妈妈问询,我渐渐理清楚了织布的全过程。

1、缠线

即把用棉花换来的大线管儿缠成长度厚度适中的线圈圈,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个人拉单根线,一个人伸开双臂,在前臂上缠线,一圈又一圈的绕圈,直至达到要求。这种动作不停重复,一直把换来的棉线缠完。如果换来的线是符合要求的线圈圈,此环节就可以省力不做了。

2、染色

织花纹布就需要染色,花纹越复杂越鲜艳,需要染的颜色越多,大红、蛋青、深蓝、枣红、鹅黄、墨黑……颜料根据用线多少而定。听妈妈讲,当时最为流行的花纹是:北京大开花、两页正、三页正、四页正、方格格、直长条等等。花纹是按照布的使用性确定,被子面、被子里、床单、做衣裤,各不相同的。如果某一种布背景为主色,需用颜料就多,如橘黄、紫茄、靛蓝……那个时候,走街串巷的卖颜料的小摊贩生意特别火爆。染线的步骤比较简单:煮适量的热水,加入颜料化开,把缠好的线圈浸泡里面,提着一根长长的绳头,不停地翻面,还要用手揉搓,使着色均匀。不过,如果织的是白布,则不要这些麻烦步骤,直接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3、浆线

换来的棉线比较柔软,为了使线有韧性结实,也为了使每一根

线好穿入织布机上铁钲的小孔,需要把线浆一下。就是在锅中搅好很多稀稀的白面糊糊,舀入盆中,把一串一串的白色线圈圈,若是染色的可以湿湿地直接放入,用绳提着逐一用手沾满揉匀,再使劲地拧出多余的浆汁,然后逐一挂在搭好的横杆上,晾一晾后,就用双手插入线圈中,用劲向下猛力拉伸,再拧劲使残留的浆汁挤出抹匀,继续双手插入线圈中,用劲向下猛力拉伸,接着晾,再重复上述动作,直到线圈干透,收起备用。

4、络线

这是室内的活儿,得用剿车、带圆孔的小木矮凳、风车、木椤(四根木棍相互穿插,正中间上下照应有一圆孔的一种装置,绕线而用。)等工具。操作为:风车插在小矮凳板面中间的圆孔里,风车上撑着浆好干透的线圈,木椤插在剿车伸出的铁棍儿上,寻出线圈上一根线头系在木椤上,手摇木把使木椤转动起来,带动风车也转动起来,线就一圈一圈的缠在了木椤上了,直到够用的量。这是为经线所准备的环节。

5、经线

这个过程很有趣,动感画面很强,最少需要三四个人才能进行。首先,在一处宽敞的地方,无论南北东西方向,间隔一定合适的长距离,在两头也按均匀的短距离钉下一排木楔子,再在放缠满线木椤的一边,右侧外有一尺距离钉下一根高的木橛子,名称为绞线桩,作用相当于定盘星。木阵摆好之后,就该放缠满线的木椤了。白布较简单,依次放就可以。花纹布就得谨慎了,必须严格地依次放对位置。位置确定后,就开始一根一根穿线,木椤的上方吊着一根带一溜铁环的木杆或竹竿,把木椤上的线头从上方对应的铁环中穿过来,一一抓在手中,全部抓完后,挽成一个活结挂在定盘星木橛子。然后,抓着这一束线开始往另一头跑,守在一侧的人就把递过来的线挂在最里边的一个木楔子上,之后往相反方向跑,也这样挂线。挂过一遍后,抓线人就左手抓线,右手依次按顺序把椤上的那根线转圈绕在四指上,绕完了就挂在独自存在的定盘星木橛上。不断地重复上述动作,直到木椤上的线没有了。在这个过程中,跑线人必须由年轻人担当,是很耗体力的和心神的。挂线人也得用心,不能上下挂反了方向,否则就得一步一步倒过去重挂线。线经完了,就要把这束线头挽成一个活结,抓在手中,开始在手臂上缠绕,最后缠成一个大大的圆球,放入一个大大的布包袱里,下一步就该上织布机了。

6、刷线

椤线经好后,就要操作往织布机上的盛花卷轴缠线了。首先,把经线大球球放在一个平木板上,用一重物压着。其次,把线束头用细绳子分别均匀散开绑牢固定在盛花卷轴上,然后,用草茎刷或者硬棕刷竖着顺势轻轻刷线,让线束一根一根散开,刷开一节后,就用一副并列的木交棍儿按线的位置上下分开,使线成为两层。每刷开一段,就向前挪动木交棍儿,然后,转动盛华卷轴,缠上所有刷好的线,依次推进,直到经线到头。这个环节大概得一天时间。

7、线上织布机

完成了前面的环节,就该进行最重要的一步操作了——把经线绑上织布机前面的卷布轴上。这个过程较为复杂,得先认识织布机的构造:一个很结实的四方木架子,从前往后数:(1)座板。一块比较结实的长木板,横放在织机两边的长木架上,人坐在上面脚踩踏板,手持梭子,开始织布。(2)踏板、铁钲。座板下面是两个踏板,上连着两副穿经线的铁钲,铁钲又由木架最上面的支架牵涉带动,交替踩动踏板,带动铁钲孔里面经线上下交替交叉,每交叉一次,上面就穿梭一次,布就渐渐呈现出来了。如果是花纹布,织布机右侧长条桌子上就得放不同色彩线的梭子,按照穿梭次数依次使用,直至完整花纹出现,重复前面的动作即可。织这样的布,须得专心,一旦哪种颜色线次数多了或者少了,就得倒回去重织,否则就不美观了。(3)绳框。它在铁钲的前面,是一个略显弧形的二指厚木板,下面连着一个长条形齿密如梳头篦子的工具,我们这里好像称呼为“柱”,穿过铁钲孔的线还要依次穿过这上面的缝儿,一条缝里一根线,再将穿过来的线分束系在座板上方的卷轴上,织布雏形就完成了。每踩动一次踏板,就向自己方向拽动一次拉板,把穿梭的那根线压瓷实。它会发出啪啪的巨大声响,是织布机特有的一种声音。(4)盛花卷轴。位于织布机的最后端上方,因为卷轴两端的相互交叉的木棍如同盛开的花,故取其名字吧。它的作用是把刷平散开的经线缠在上面,再把留出的线头一步一步向织布机前面部位操作,直至能开始织布了。总之,织布机运用工作的原理是杠杆作用。

8、开始织布

织布机安置好了,就该织布了。织布的操作,上面已说详细,补充一点,在织好的布下方中间要用一张弧形弯弓撑着,即把两端的尖头穿过布边,让布面保持平整。这里,只重点说说纺笼缚(取其读音)。它是一种约五厘米长的小竹管,需要插在纺车左端的尖尖木锭上,摇动纺车摇柄,在竹管中间纺上浆过的干线,纺好的样子呈锤体型。缠满线的笼缚用一根有韧性的实心短竹棍儿(梭芯)串着,插在梭子鼓肚正中间两端的小孔洞里,把上面的线头从梭子正侧面当中的圆孔里拉出来,织布的时候,来回穿梭做纬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处环节。它就相当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

整个过程中,女人们最为高兴的当属卸布了,每当卷布轴上够一丈二长了,就要剪下来,那是一种满满的成就感自豪感哦。之后,再把剩余布头重新卷上,循环往复,直到线尽结束。一架木头织布机,看似结构简单,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的每一个物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把线变成布,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是能工巧匠的智慧。

记忆中,妈妈很勤劳,除了做鞋,就是织布了。那奔跑经线的身影,那啪啪的穿梭拽板声,那嗡嗡的纺车纺笼缚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她织了很多匹布,白色的、各种花纹的,一方一方的,整整齐齐装在塑料袋里,摞得都有两尺高了。那个时候,问妈妈为啥要织那么多的布,她笑着说:“除了自家使用,是将来要给出门的闺女和进门儿媳妇多做铺盖用的……”可是,以后孩子们真到了那一天,却用不上了,因为都实行买现成的了,一两个集会赶下来,样样俱全,且花色样式更好看更柔软。妈妈的手织布成了“老古董”了,只能陈列起来,一直放着,直到现在还放着许多。

一次去看妈妈,她正在房间里整理衣服,我看到了那些棉布,就又提到了这个话题,妈妈笑着说:“谁知道社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一转眼可就全变成买的了,啥都现成。你们这一代人呀都掉进蜜罐里了,再也不用吃苦受罪了,捏不起针拿不起线也没事儿了,可不用操心你们成家的生活了,哈哈哈……”妈妈的话让我很高兴,为生在了这个美好的社会幸福的时代而快乐甜蜜。

如今,衣柜里衣服满满的,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外套、风衣、呢子衣、打底裤、阔腿裤、牛仔裤、直筒裤、衬衫、短袖、裙子、旗袍、保暖衣、羽绒服……又轻便又美观,穿上哪一件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啊!

女人如此,男人亦如此……

穿衣吃饭,都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这些方面的不断变化,折射出了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提高了。生活细微之处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强大富裕,更能反映出人民幸福指数的高下的巨大差异。旧年代的衣服,老大新,老二拾,缝缝补补又三年;新时代的衣服,老大新,老二新,大人小孩一年四季都是新新新……

贫穷苦难的年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也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可是,中国,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个中国了!

作者简介: 李文华,网名,平凡。延津县马庄乡宋庄小学教师,喜爱读书、写作、音乐、运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