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李世民并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 这是后世文人杜撰的历史故事

李世民并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 这是后世文人杜撰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4-07-22 11:25:47

相关推荐

李世民并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 这是后世文人杜撰的历史故事

卫国公李靖被认为是唐朝第一名将,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能辅佐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平定隋末乱世,出兵西域灭国东突厥,为唐朝屹立于世界巅峰立下了重大的功绩。李靖的故事在各种史料中数不胜数,在民间百姓之中也广为流传,收到后世百姓军民的一致推崇,这也使他成为第一个被封神的唐朝名将。然而在这些流传的故事中,却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有的故事真的存在,有的故事是具有历史原型的,但也有的故事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比如李世民派侯君集向李靖学兵法的故事,便是无稽之谈。

故事讲的是贞观年间大唐功臣侯君集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宠信,历史名便让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李靖在教兵法时有所隐藏,每到关键之处便闭口不言。侯君集很嫉恨李靖,便到李世民面前诬陷李靖要谋反,理由是李靖在传授兵法时藏私。李世民把李靖召来问,李靖认为天下已经太平,他教授给侯君集的兵法足以维持唐朝安全。然后李靖反告侯君集一状,说侯君集学习兵法精深的地方,目的是为以后的反叛作准备。当时侯君集并没有表现出反迹,所以李世民并不相信。后来侯君集同太子李承乾谋反,于是后世的夸赞李靖有先见之明。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个版本。现在关于李靖的很多小说、评书、戏剧和影视剧中都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因此这个故事也被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成为证明李靖英明和侯君集心肠险恶的历史正剧。然而从各种不同渠道的历史材料分析,却发现这个故事破绽极多,很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按照历史环境来推断,故事中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极大的可能性是后世人杜撰编绘的。而这个故事又被文人收入了各种文集文档之中,于是在成为著名的历史谣言。

查阅这个故事出现的年代,最早可以上溯到唐宪宗年间。故事最早出现在当时的历史笔记小说《大唐新语》中,这是唐宪宗年间的文人刘肃仿造《世说新语》而编制的笔记小说。刘肃在书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其中又很多在后来的两《唐书》中都没有收录,关于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的事情便是其中之一。后世的很多人把这部笔记小说当成两《唐书》的补遗来看待,认为其中很多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后世的很多国家级文集都收录了这部小说集,并刻板发行。明朝就有《大唐新语》的刻板,清朝更是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可如果将这其中记载的历史故事与两《唐书》的记载相对应,就可以发现其中矛盾重重,很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关于侯君集相李靖学习兵法的故事便是如此。从文集中记载的事情发生背景来看,就存在很多与两《唐书》背离的地方。故事中李靖当时的管制是尚书左仆射,而侯君集是兵部尚书。可是从史书上来看,李靖并没有当过尚书左仆射,他只在杜如晦去世后接任过尚书右仆射,而当时当尚书左仆射的是名臣房玄龄。从唐朝朝廷中职位排名来看,房玄龄是高于李靖的第一宰相,李靖当时相当于第二宰相的位置。

从故事中记载侯君集为兵部尚书的职位来看,事情应该发生在贞观四年到贞观十二年之间。而李靖在贞观十一年因被告谋反,而宣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谋反案被查清后,李世民流放了诬陷李靖的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并改封李靖为卫国公,世袭濮州刺史。从上述史料总结来看,如果事情真的存在,那就发生在贞观四年到贞观十一年之间。可是根据这七年之间的史料,可以发现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是不可能的,这里面破绽太多了。其中最大的破绽就是李靖领兵出征吐谷浑之战,而侯君集却是这场战争的副帅。

首先从故事中的官位来看,这就是非常明显的错误。李靖并未当过尚书左仆射,这就表示作者连事情真正发生时的历史背景都没弄清楚。如果说这是作者的笔误,那故事中更多其他的细节说明了作者对来自于民间的历史故事是原样照搬的,并没有真正的核实和甄别。

李靖当尚书右仆射是在他灭亡东突厥回来后的事情,当时因为他第一次被人弹劾,李世民为了安慰他而封的官。当时御史大夫弹劾李靖治军无方,纵容士兵劫掠颉利可汗牙帐中的珍宝文物。两《唐书》对此记载存在争议,《新唐书》认为是萧瑀,《旧唐书》认为是温彦博。

面对这次弹劾,李靖认罪,被李世民训责。事后李世民又觉得不给李靖赏赐不妥,于是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实封食邑至五百户。又过一段时间,李世民说他查清李靖是被诬陷的,于是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从这个事件来看,李世民还是非常器重李靖的,对于李靖的事情都是认真对待。为了笼络这个功臣,他不惜拿出尚书右仆射这么重要的官位。而很多文人笔记中传说李世民派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是因为李世民猜忌李靖,而李靖又功高震主,所以才派侯君集以学习兵法的名义监视李靖。

实际上这就是无稽之谈,也完全不符合逻辑。如果李世民既猜忌李靖,又要笼络人心,那应该给李靖位高权轻的配置。尚书右仆射是朝廷政务的二把手,而在此之前李靖又是领兵灭东突厥的统帅,当过多年的兵部尚书。把如此多重要职位交在李靖手里,哪里像猜忌的表现?如果说担心李靖功高震主,那在随后的各路战争中李世民应该极力避免李靖带兵出征。实际上在讨伐吐谷浑的战争中,李靖是带着腿疾出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作为唐军的最高统帅。在这场战争中侯君集以兵部尚书和李道宗分任李靖的副手。

这场战争从贞观九年冬季开战,一直打到贞观十一年结束。结束后不久,就发生了盐泽道总管高甑勾结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的事情,李靖为了表示清白只有宣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从这个事情的经过看,李靖在放弃朝廷官职之前,并没有什么机会给侯君集当老师。

也有人说事情可能发生在贞观四年到贞观九年之间,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事情发生在战争之前,那侯君集控告李靖谋反,李世民还敢让李靖带兵出诊吐谷浑么?而当时正好李靖有腿疾,李世民既然猜忌李靖,为何不顺势夺其兵权呢?从李世民敢赋予李靖兵权的行为看,他并没有猜忌李靖。

如果在战争之前李靖曾经被侯君集控告谋反,那两人就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军队主帅和副帅的位置上。这场大战是到西域千里攻打吐谷浑,这在当时也是罕见的战争。吐谷浑在西域也算强国,还与西突厥有联盟关系。李世民再有自信,也不可能让矛盾的两人出现在同一军队的主帅和副帅的位置上。以李世民的军事和政治能力,他对军队内讧的可能必然是有所预测的。如果李靖和侯君集的矛盾闹到了互相控告谋反的程度,他还敢派这两人出征?从这个逻辑来看,李靖和侯君集在吐谷浑战争之前是没有这种矛盾的。

从事情的严重程度上看,李靖和侯君集为军队的一二把手,两人互相控告对方谋反,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可这事情居然在作为正史的两《唐书》上漏过了,出现在笔记小说的《大唐新语》中,简直是不可思议。两《唐书》可是在《大唐新语》之后编撰的,难道欧阳修、赵莹等史家都没有看过《大唐新语》上的内容?很显然这些史家不是没看过,而是觉得这里面的内容有问题,多方考证后不收录进去。从这个角度看,很明显《大唐新语》中的内容作为史料的可靠性不高,根本没有办法得到证实。

实际上从《大唐新语》中行文的逻辑来看,这明显是倒果为因的写法。作者是先确定了侯君集谋反的事实,然后才在李靖身上编故事。侯君集谋反的确是事实,但主要原因并不在个人,而在太子李承乾。这次谋反实际上是李承乾在与魏王李泰争夺储君位时落了下风,找在东宫任职的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商议,然后才引入了侯君集的。从案子上谋反的发起者不是侯君集,而是李承乾,侯君集是秉承李承乾意志的执行者。既然是这个逻辑,那李靖又凭什么判断出侯君集能谋反呢?难道他还能隔空预判李承乾的行为?

综上所述,李世民派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的事情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是后人为了推崇李靖而编撰出来的。刘肃在编写《大唐新语》时收集民间故事,并将其记载下来,他自己也无法确认这些故事的真伪。所以《大唐新语》被认为是小说集,而非史书。部分文人读书能力低下,没有丝毫鉴别能力,照本宣科的将其作为史书流传,这才成了以讹传讹的结果。最为可笑的是,现代的某些历史读物中居然也将其作为史料引用,而编者还是各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博士。不知道这些人的书读到哪里去了,把这历史谎言写入其中,简直是误人子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