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苏轼这首诗意境高远 仅第一句短短的六个字 读后耐人寻味!

苏轼这首诗意境高远 仅第一句短短的六个字 读后耐人寻味!

时间:2019-04-13 12:52:45

相关推荐

苏轼这首诗意境高远 仅第一句短短的六个字 读后耐人寻味!

苏轼的一生很不幸,尽管才华横溢,却并没有受到重用,反而是一贬再贬,先是被贬到湖北的黄州,也就是今天的黄冈市,接着又被贬到惠州和儋州,直到垂暮之年才离开儋州。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也让苏轼尝尽了人间冷暖,同时也让他的诗歌更具有震撼力,特别是后期的作品,每一首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一个人的经历,最终都会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而苏轼便是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够感受到苏轼对于人生,还有对于生活的态度,无论经历了什么,他都能够化悲痛为力量。在离开儋州后,苏轼最想的是回到故乡,但是儋州距离四川眉山远隔千山万水,一路上风尘仆仆,可是拿运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当他到达常州时,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

苏轼在常州休养期间依旧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有《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包含了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虽然当时苏轼身体很脆弱,可是他还是很顽强,先是表达了个人对于生命的体验,同时又是以自嘲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全诗尽管只有寥寥数语,可整首诗的意境却是无人能及,成为苏轼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被贬其实只是各派之间斗争的缩影,在北宋后期帝国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提出改革变法,但是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苏轼在早期应当说还是很支持王安石,只是后期在具备的细节上,不太认同改革变法,认为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太过于激进。正是彼此之间存在矛盾,才导致苏轼被人诬陷,于是有了后来的“乌台诗案”,接着就是被贬到外地。

后来有很多的历史学家认为,苏轼的被贬是王安石在幕后指使,其实当时的文人都是君子,再加上王安石人品无可挑剔,事后还为苏轼求情,所以王安石并不知情,只不过是一些激进人士在背后挑拨。王安石被罢相,隐退江宁后,苏轼还上门拜访过,可见两人之间惺惺相惜,并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这也说明两人胸怀宽广。

那再回过头来说一说这首诗,苏轼在这首诗中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仅仅是开篇便是引用了佛家之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好像很一般,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我们了稍稍了解了苏轼的人生经历之后,再来读这两句诗,便会有不同的感悟;心如死灰,身体好像是没有系住的小舟。这也是苏轼的人生经历,毕竟经历得多了,无论是对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于生命的体验,苏轼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最后两句则是以自嘲的方式来描写,由于接连被贬到外地,再加上生活很不如意,并且当时身体又不好,种种的因素,使得苏轼更加的伤感,但是他却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是激励自己,用一种很寻常的品吻在诉说过往的经历;如果你要问我这一生最大的功业在什么地方?那么我告诉你只有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首诗写于公元1101年六月,此前经由虔州(江西省赣州市)、南昌、当涂、金陵,最终到达了常州,于是身体不适,不得不停下来休养,在此期间游历了金山龙游寺,写下了这首经典之作。全诗句句经典,不仅有着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同时也是突显出了后期个人的生活状态。也正是在写下这首诗不久之后,在当年八月,苏轼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这首诗却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