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饮酒陶渊明朗读资料

饮酒陶渊明朗读资料

时间:2019-05-30 13:37:23

相关推荐

饮酒陶渊明朗读资料

《饮酒》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饮酒陶渊明朗读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饮酒陶渊明朗读资料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 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饮酒》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饮酒陶渊明朗读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饮酒陶渊明朗读资料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 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诗人,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虽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日子相当清苦,仍然恬淡自如,只是酒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归隐后的12年,即公元417年,他写了20首《饮酒》诗,在“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一、渊明缘何钟情于酒?

诗人与酒,似乎总有一种不解之缘,陶渊明对酒,则似乎更钟情、痴迷,原因有二: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空谈、玄学、吃药、喝酒,作为文人,陶渊明自然会沾染一些士人的习气。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保的乱政,王恭、殷仲堪的起兵,桓玄的夺位,刘裕的代晋自立,渊明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归隐山林,无可奈何之余,便饮酒作乐,自我麻醉。在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诗人仿佛嗜酒如命,在酒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其实,他的内心非常痛苦,正如萧统《陶渊明集序》所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诚然,他的《饮酒》诗中还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诗人长醉不醒,有人来了,发现他有失礼的地方,则他讲的是酒话,不可当真,“君当恕罪人”。渊明的寄情于酒,表面看是诗人离不开酒,实则是全身避祸,保全性命于乱世。

二、陶渊明何以能“心远”?

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追求者。直到29岁,他才出仕,以后十几年里,他只做过参军、祭酒一类的小官,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得不断地与权贵周旋。41岁时,他“耕织不足以自给”,出仕做了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督邮下来视察,属吏叫他束带拜见督邮,他不愿屈身折腰,遂挂官归隐,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彻底摆脱了官场,中止了“亦仕亦隐”的生涯。尽管他的生活非常艰辛,尽管还不断地有人劝他出仕,但他不为所动。渊明本想有一番作为,可在士族当政、门阀制度盛行的时候,士族出身的他是得不到重用的,他的政治理想注定是实现不了的。明白了这一点,陶渊明很自然地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田园,希望在平静的生活中度过自己的余生。渊明又“质性自然”,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仕途上屡屡碰壁,诗人深有悔悟,认为出仕是“违己交病”“违己讵非迷”,于是决心“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园”“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经过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诗人认识到躬耕虽苦虽累,但自然景色的优美、邻里乡亲的朴实、自食其力的畅快,都让诗人感到满足。加之诗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麤絺以应阳”,更坚定了他归隐的信心。由于陶渊明心向田园,心不旁骛,所以才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三、东篱采菊为哪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为评论家称道。陶渊明采菊干什么?历来众说纷纭。

①闲适自然说。多数人持这种观点,认为陶渊明超脱尘世,静穆自然,完全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连“采菊”也迥异于常人。

②服食说。王瑶先生认为陶渊明“采菊”就是为了服食,希求长寿。古人有这种传统,如屈原《离骚》所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③泡酒说。朱自清先生持此观点。他说:“本诗的‘采菊’,也许就在九日,也许是‘供佐饮之需’,这种看法,在今人眼里虽然有些煞风景,但是很可能的。九日喝菊花酒,在古人或许是件雅事呢?”古人泡酒,今人以之泡茶,其功用如出一辙。

④赏花说。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在他的诗中,多次歌颂菊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爱花、赏花而至于采摘菊花到房中细细把玩,或许也是完全可能的。

其实,以渊明的生活境遇而论,他的“采菊”似乎应有一种实际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诗人的可贵之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生活的美。更重要的,此诗的重点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由太阳落山时的美景,倦鸟归家的举动,表达自己的真情:有些人为何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不愿返回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呢?因此,跳出文字的束缚,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诗人的“采菊”是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绝非遗世者的清高孤傲所能包容。(E)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