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死亡诗社》影评:教育 独立和梦想

《死亡诗社》影评:教育 独立和梦想

时间:2021-12-05 00:35:53

相关推荐

《死亡诗社》影评:教育 独立和梦想

这部电影1989年上映,导演是彼得·威尔(Peter Weir),由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主演,青年演员中现在比较著名的是罗伯特·莱纳德(Robert Leonard)和伊桑·霍克(Ethan Hawke)。

打开导演的影人页,会发现,老爷子也是《楚门的世界》《怒海争锋》的导演。哪次可以讲一下《楚门的世界》,电影的点子实在是太经典了,又有着对预言一般的精确性。

罗宾·威廉姆斯演过很多经典作品,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死亡诗社》,《心灵捕手》(角色也是一位老师,他真的很适合饰演睿智的导师)和《博物馆奇妙夜》(大罗斯福总统,也算是导师一样的角色)。

老爷子已在去世。

世间从此少了一位伟大的演员。

罗伯特·莱纳德的主战场是美剧《豪斯医生》,在影人页上看到他还演过《纯真年代》。

伊桑·霍克演的很多作品就更是广为人知了:爱在的三部曲;《千钧一发》;《前往目的地》(他演了不少科幻电影);《少年时代》等等。我看《死亡诗社》的时候是没认出来是《千钧一发》的主演,小伙子是越长越帅了,笑。

介绍完演员,开始介绍电影,介绍电影肯定会有剧透。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教学严肃,素以升学率高闻名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男校),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文学老师——约翰·基丁(John Keating)。

为什么说他不寻常呢?

他上的第一节课是带领学生在校史展柜出感受死亡,这是一堂死亡教育课。他告诉学生“seize the day”,只有理解死亡,才能更深刻地明白生的意义。

第二节诗歌课,基丁老师就让自己的学生把课本的序言全部撕掉。把那些对诗歌的刻板的,教条的评论,把那些条条框框都扔了。诗歌是用来感受的。

之后他还带着学生站在课桌上展开与平时生活不一样的视野角度;带着学生在院子内活动,理解从众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操场上大声朗诵诗篇,宣读理想……学生们也在压抑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丝春风般的温暖。

特别有意思的一段是他们一群学生半夜偷偷跑出去,找到当年基丁老师创办的死亡诗社的山洞,一起在里面吟诗唱歌。(基丁老师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这也是电影名字的来源。

一群男孩子在山洞里畅聊人生,学着大人的样子抽几口烟,青春的肆意扑面而来。一部很有名的儿童小说《秘密花园》里也有几个孩子在一个封闭的花园中秘密集会,聚餐玩耍的桥段。这种秘密集会最吸引人的点往往不会是干了什么出格的事情,而是在于这是“秘密的”,是只属于一部分人的,在这里是可以卸下平时的伪装的,和朋友一起感受到纯粹的放松和快乐。

这群男孩子中,有两个孩子受基丁老师影响最深。

一个是由罗伯特·莱纳德饰演的尼尔(Neil),另一个是由伊桑·霍克饰演的托德(Todd)。

尼尔的家庭对他的期望非常高,要求也异常严厉。事实上,所有在这所学校上学的学生都背负着家庭深厚的期望。

焦虑,焦虑的中产阶级。

美国的中产阶级并不轻松,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医生,律师,银行家,这些传统的,受人尊敬的,高收入的职业。为了这个目标,所有的家庭都要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这所学校里的孩子都是聪明的,百里挑一的,乖学生.

尼尔心中一直有一个当演员的梦想,但碍于父亲的严厉管教,他从不敢表露心迹。直到基丁老师的到来,他决定先去参加社区的《仲夏夜之梦》。然而父亲却知道了这件事情,演出遭到了极大地阻拦。

尽管演出最后顺利进行,但父亲在演出结束直接将尼尔领回了家。在绝望之中,尼尔选择用父亲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的镜头里,尼尔赤裸着,头戴着演出时的道具,打开窗,窗外是漫天的大雪。这时的他是梦想的殉道者,是家庭压抑环境下的牺牲品。这个少年自始至终都不敢和父亲平等的沟通交流,父亲也从没有想和儿子沟通交流的想法。在父子共处的镜头里,尼尔少有违抗父亲意愿的言语和行为。

在电影一开始父亲想要取消儿子这学期的校史年鉴编辑活动,这里尼尔稍稍对父亲表示出了语言上的反对,父亲就非常严肃地与儿子单独谈话:别公开跟我顶撞,明白么?(Don’t you ever dispute me in public. Do you understand?)

父亲告诉他,只要你上完医科大学,自立之后,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知道这对于你妈妈来说多么重要。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每当尼尔顺从的接受了父亲的安排时,回答都是:“Yes,sir.”十分的生疏,漠然,与之前他称呼父亲为“dad”形成强烈反差。

可以说,是家庭期望的沉重负担和无法沟通的无奈,最后将男孩推向了如此激烈反抗的道路。

其实尼尔向基丁老师求助时,基丁老师表示希望尼尔可以和自己的父亲好好谈一谈,谈谈当演员对于尼尔意味着什么。尼尔同意了,镜头一转,尼尔告诉老师自己的父亲同意了明晚《仲夏夜之梦》的演出,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尼尔并没有告诉自己的父亲,或许是因为害怕,或许是因为不愿与父亲争执,于是父亲在演出结束后直接带走了尼尔。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托德是尼尔的室友,相比于尼尔在学校小团体里的活跃,托德更加的腼腆内向。他的哥哥在学生中很有名,是全国优秀学生代表。

基丁老师在一次课后布置作业每个人写一篇诗歌,并且要求在课堂上自己大声朗诵出来。托德也在寝室里思考写作,但最终在课堂上告诉老师自己并没有写诗。

基丁老师直接指出托德是认为自己心中的想法是毫无价值的,这才是托德一直担心的事情。

这确实是托德性格的一个侧面反应。

托德的家庭也对他给予了厚望,以至于他的每个生日都会送他一份一模一样的,昂贵的,文具套装。事实上,托德第一次就不喜欢这份礼物。

挺好看的文具套装,但是父母从未过问过儿子的想法。

于是在尼尔的建议下,托德将这份文具套装直接扔了出去。这也是托德第一次表现大胆的表现自己的喜好,也是两人友谊的一段升华。

尼尔自杀的消息传到学校,托德茫然地走在纷飞的大雪之中,回头对朋友们说:“It’s so beautiful”,接着跌倒在地,痛苦地在雪地上干呕,哭泣,呼喊。他见过尼尔得到演出角色之后的兴奋喜悦,知道他对于父亲的害怕,明白他的纠结。托德愤怒地说:是尼尔的父亲杀死了他。

最真挚的友谊,最痛苦的悲伤被表现地淋漓尽致。

这一段深刻地表现了这群孩子朝夕相处的深厚情谊,真的是非常令人泪目。

尼尔死后,学校为了平息事情,开始对死亡诗社进行人员排查,基丁老师也被开除。在最后一次课上见到基丁老师回来取东西,这个之前一直在课堂活动中没有过站在桌子上的男孩这一次勇敢地站在桌子上,喊出了老师教给他们的第一句诗:“Oh , Captain ,my Captain”

接着那些诗社里的成员纷纷站上桌子,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自己的老师表一份感谢,道一份再见。

这一幕也是整个电影的高潮部分。托德也在这一幕里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转变,他突破了自己心中的藩篱。

看完电影之后,非常感慨,因为这个故事的结尾很现实,基丁老师被开除。这些诗社的成员都在文件上签了字,否则他们就会被开除。只有一个孩子(查理)一直很刚,潇洒不羁,于是被开除了。一定程度上查理的潇洒,对条条框框的不屑来源于他有个富裕的家庭。

这简直太真实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基丁老师的到来,对于这些被束缚住的孩子们来说就像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能看到外面人生的无限可能。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基丁老师没有能力为他们将拆掉整个房子。

但,建房子的人又有错么?

也不见得,没有那个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安稳幸福,他们的出发点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问题出在了过程上,在尼尔和老师的谈话中,尼尔说,问题是他(尼尔的父亲)想替我安排我的未来,并且从来不问我想要什么。在片中多次出现尼尔的父亲粗暴地打断儿子的表达,只是简单地要求儿子的服从。

可以想来,电影中学校里的其他孩子多半是相同的境遇。

父母和孩子之间根本没有有效的沟通,很可怜。

基丁老师是个温柔的人,也是个智慧的老师。若一个人的学生生涯中能碰到这样一位春风化雨般的老师,那么将是他的幸运。他告诉学生有些时候要大胆,有的时候要小心。他劝尼尔可以先装作一个听话的孩子,等到毕业了就自由了。也许老师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

可那些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就是开心了就笑,伤心了就哭,愤怒了就怼人。谁又忍心去责怪对未来充满热情的少年。

他低估了尼尔的父亲的严厉,尼尔的父亲也低估了儿子的决心,没人想到尼尔最后用了最激烈的方式去反抗。

下面我想谈谈我国的教育,因为电影中美国的这些焦虑的中产阶级的孩子面临的困境好像与我们遭遇的差不多。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之下,很多人可能前十八年都没有电影里孩子们关于人生的困惑,因为我们人生的前十八年都是为了高考的目标而努力。

不能说这种流水线式的教育完全不好,我一直认为应试教育给了底层一个向上的通道。

但这种教育确实没有教授给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一步都是社会,学校,家庭安排好的。

上了大学之后,很多困惑就随之而来,因为每一个人之前都会对学生说:上了大学就好了。然而对于未来的安排,大部分人都是迷茫的。

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像是被推着走的,大学,研究生,博士,工作,结婚,养育下一代,又是一个循环。

以前朋友聊天时说:上了大学就好了,上了研究生就好了,评上职称就好了,孩子大了就好了,退休了就好了,孙子大了就好了,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好了的时候。

我深以为然。

从少年到中年,会磨灭掉人身上的一些特质,比如梦想,激情,血性。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我们在独木桥上不得不走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生活太现实了,也太残酷了,小径上的风景固然美不胜收,但也意味着漂泊不定,最后人们往往都选择了人多的那条道路。

或许多年之后,当年的这些学生就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也许某一天会偶然想起自己青春时的梦想和激情。

最后,以一首惠特曼的诗结尾吧,也是死亡诗社成立的宣誓之词:

当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