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李白供奉翰林时是参与国事还是文学侍从?这首诗带你了解一下

李白供奉翰林时是参与国事还是文学侍从?这首诗带你了解一下

时间:2023-06-26 19:04:46

相关推荐

李白供奉翰林时是参与国事还是文学侍从?这首诗带你了解一下

熟悉李白的人都知道,天宝初年,李白奉旨二进长安,在玄宗身边作翰林供奉。

翰林供奉这三年时间,是李白一生的高光时刻。

李白有很多诗回忆这一时期,

攀龙九天上, 别忝岁星臣。布衣侍丹墀, 密勿草丝纶。——《赠崔司户文昆季》

读了这些诗,给人感觉好像李白在长安时期一直是在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

但李白在当翰林供奉这一时期,也写过不少描写自己工作的诗,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院内诸学士》

读这些诗,又让人感觉李白的工作只是一个文学上的侍从。

到底李白在翰林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今天悟空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话本小说《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的李白

读过《三言二拍》的朋友们应该都熟悉这个故事,“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这应该是流传最广的讲述李白生平的文学作品。

这个故事讲述了李白在长安时期,替玄宗分忧解难,用番文书写诏书,吓退前来挑衅的番邦使者。

故事里的李白具有超常的才华、酷爱自由的个性以及不畏权贵的傲骨。故事里的玄宗对待李白也是

从此时时赐宴,留宿于金銮殴中,访以政事,恩幸日隆。

故事里也把李白称作“李学士”,说玄宗非常爱重李白,经常与他商量国家大事。

可是事实是否如话本所说?李白在长安期间到底是文学侍从还是议政大臣?还是让我们先从唐朝的翰林院制度说起吧。

“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应该区分两个概念:“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先来看史料记载。

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雍滞,乃选 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救。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新唐书·百官志》

从史料记载可知,玄宗继位初就设置了翰林院,此时翰林院里的所谓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实为同一官职,都是在皇帝左右,待皇帝吩咐,替皇帝办事。这些翰林供奉里,有“文章之士”,也有“僧、道、书、画、琴、 棋、数术之工”。

到了开元二十六年,在翰林院之南建立了学士院,并设置了“翰林学士”,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甚至属对国策。

可以说,在开元二十六年以后,“翰林供奉”除了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外,还有文学侍从之臣,而“翰林学士”是参与国家大事“专掌内命”的文人重臣。

那么李白到底是“翰林供奉”还是“翰林学士”呢?

李白到底是“翰林供奉”还是“翰林学士”

在李白的诗中,他称自己为“翰林供奉李白”,从来没有说自己做过翰林学士。他的友人在所作与李白交往的诗文中,也未称其为翰林学士。

另外,在《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等史料中,也只是说李白“供奉翰林”、“翰林待诏”。

据傅璇琮先生考证,可以考察到的有关唐代翰林学士的各种记载资料中,都没有李白的姓名。

从李白的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他入职翰林之前,只是一介布衣。相比较参与国家大事、需要丰富政治经验的“翰林学士”,“翰林供奉”这一官职,在入职时,可以是毫无官职的处士。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李白在天宝初年二入长安时,作的是“翰林供奉”一职。主要是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待在翰林院里,听候皇帝下诏,或帮助起草些文书,或回答皇帝的咨询,或侍侯皇帝宴游,做些点缀太平的诗文。

翰林供奉时期诗作《宫中行乐词八首》

李白这一时期的诗作,多写宫廷生活,种种豪华绮艳,曼丽风神。如《清平调三首》、《宫中行乐词八首》。

我们今天就《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加以分析,来了解李白这一时期的生活。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歌舞女子的风韵神采。

首联先从这位女子的出处、风姿着笔。一位体态娇小、神姿盈盈的女子,自幼入宫,生长于金屋之中。长大之后,出落得风姿绰约、轻盈可爱,便经常在宫殿中皇帝面前表演。

颔联二句,紧承上联,描写歌舞女子的服饰,进一步形容她的风姿。小舞女的头上佩戴鲜艳的山花,天真烂漫。身穿绣着石竹花图案的罗衣,绮丽华贵。

颈联便描写她常常随从皇帝的步辇出入深宫。小舞女经常出入深宫大殿之中,也常常随侍从于皇帝的步辇之后。

尾联暗含嘲讽,表面写舞女的担忧,实际写诗人的担忧。小舞女只怕有朝一日,歌舞一散,自己便像天上的彩云一样,随风而去,再也见不到皇帝的面了。

关于李白作这首诗时的一个小插曲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插曲,记载在唐代孟启撰写的《本事诗》中。是说唐玄宗因宫人行乐,特召李白,“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以“夸耀于后”。李白醉后作此诗,并在作诗之前请求玄宗恕罪。

读完这首诗,读者应该也明白李白先请求皇帝恕罪的原因:他忧心如焚,透过这诸般“乐事”,看到的是行乐者的丑恶灵魂,想到的是荒淫误国的前车之鉴。

小小、盈盈、山花、宝髻、石竹、罗衣,这美不胜收的一切,经李白的妙笔一点,便在读者心目中统统化为一片污秽。这宫中行乐的皇帝也罢、舞女也好,都沉醉在这纸醉金迷中了。

而自称”已醉“的诗人,恰恰是这幅宫中行乐图中唯一的清醒者。他在冷静地观察,严肃地思考。他的雄心壮志、远大理想无处施展,天才卓绝的李白也只能作作宫中行乐词,于是他失望、痛苦,悲愤。只能用手中之笔,皮里阳秋,微言讽喻,尽在花团锦簇中。

结语

李白杜甫齐名,然而李白诗中很少有像杜甫诗中那样爱国忧君的诗句。

但是像《蜀道难》、《远别离》等诗中,热忱的爱民爱国之情,溢出于笔端;而《战城南》、《独漉篇》、《梁父吟》等诗中,也蕴含着对国家时事的忧虑。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并不只是追求自我建功立业,求仙隐逸,他只是运用自己天才纵轶,出入变幻的笔法,把那些不能名言的忠爱之心,劝诫之言隐藏在诗里行间。这一点,《宫中行乐词》就是明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