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杜牧23岁写下的千古名篇 从滥砍滥伐中窥见史实 发人深思!

杜牧23岁写下的千古名篇 从滥砍滥伐中窥见史实 发人深思!

时间:2018-06-28 10:52:33

相关推荐

杜牧23岁写下的千古名篇 从滥砍滥伐中窥见史实 发人深思!

杜牧23岁写下的千古名篇,从滥砍滥伐中窥见史实,发人深思!

在古代,土地的过渡开垦主要指一些不适宜的农耕地区。秦汉时为防止匈奴的入侵,曾江大量内地农民迁居内蒙古黄河流经的一些地区。大量开垦土地开荒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沙画。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

古代改造自然中,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杜牧的一首千古名篇就有对此现象做过描述。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人,出身在唐代,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可想而知,杜牧是多么的有才华,下面咱们欣赏的这篇千古名篇,就是杜牧在23岁写的作品,仅开篇第一句,便让世人惊叹不已!《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译文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向北建构,再往西转,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水浩浩荡荡,水波荡漾地流入阿房宫的围墙。每隔五步(有)一栋楼,每隔十步(有)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

赏析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创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当时杜牧23岁。

唐敬宗,唐朝的第13个皇帝,16岁继位,在位期间,奢侈荒淫,沉迷踢球,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

杜牧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篇作品,可以看出,杜牧《阿房宫赋》的描写虽然带有文学夸张,但确确实实的触及历史实情。林木区域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趋势看是呈现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流沙含量越来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

今日话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对于23岁的杜牧写出的这篇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的名篇,你的第一感慨是什么?

欢迎你来交流分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