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谈谈张艺谋电影新作《一秒钟》里的删补

谈谈张艺谋电影新作《一秒钟》里的删补

时间:2018-08-23 05:30:12

相关推荐

谈谈张艺谋电影新作《一秒钟》里的删补

沙漠里,狂风卷动着黄沙,蓝天与沙漠之间,只留下一缕很小的象征希望的蓝色丝带。一个满脸灰尘,瘦骨嶙峋的中年男人,走上沙丘,又走下来。

这是电影《一秒钟》开始时两个镜头里的全部内容,简单而纯粹,残酷又隐含生机,风格像极了多年前由张艺谋担当摄影的《黄土地》。只是,《一秒钟》里的张九声寻找的不是民歌,而是多年未见的女儿的笑颜。

这似乎也意味着张艺谋电影风格的回归,没有了《英雄》的绚丽场面,也不再是《影》的娱乐化叙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间的希望总是渺茫又微弱,但人却不得不行走其间,不辞艰辛地去追寻,只为了那最后的泪流满面。这是我们每个人为了心中的热爱所努力时曾经历的过程,但何尝不是每个人走进电影院那一刻的心愿?那么,《一秒钟》做到了吗?

经历两年的删减和补拍,《一秒钟》终于如期上映。

电影原版是为了体现个人在时代下与电影相关的故事,或许是因为不够正能量,而被删掉了一些内容(连《一秒钟》的纪录片也只能在字里行间才能找到),比如很关键的揭示张九声之“疯狂”的真相:女儿为了“消除父亲的影响”积极干活时意外死去,而她却出现在电影中的宣传纪录片里。

同时也补拍了一些内容,原版是有女儿的胶片被黄沙掩埋后电影就结束了,表达小人物命运在那个时代被掩埋的缺憾,而新版则增加了两年后的故事。高考恢复,劳改犯出来了,刘闺女也有机会参加高考了,而且她家里的布置也翻新了,人们的生活又充满希望。

显然,以“被黄沙掩埋”收尾与片头呼应,和片中张九声的疯狂形成鲜明的对应,也更具诗意,个人在时代下的命运也得到更大的体现,这也是我在看到这里时强烈有电影将结束之感的原因。而上映的版本则增加了张九声打开刘闺女为他保存的纸,却没有了胶片,随后又去沙漠寻找的内容。虽然新版与原版同样结束于沙漠,且以父女亲情的缺憾因为对方的加入互相得到补偿而与片头呼应,但主题却由原版的“时代下的个人悲歌”悄然转变为上映版本的“变革时代下的人物插曲”。似乎,在正确的环境下,一切缺憾都可以得到补偿。

正能量有了,故事圆满了,诗意自然就淡了。当然,补拍多少见缝插针地补足了一些被删减而削弱的属于个人命运的缺憾,但大主题的转变却大大削弱了过程中每个人物的情感转折和极具趣味与表现力的细节,以至于一部原本就相对克制的电影变得更加寡淡。不仅不会让人泪流满面,连回味也几近于零。

就整个电影内外的故事而言,这不知是否属于另一种嘲讽:艺术作品的缺憾所反映给观众的缺憾,不正是绝大部分国产电影的缺憾吗?而这缺憾的缘由,却是为了保证一个与电影艺术无关的另一种艺术的完整。

还是得说,我仍然无心去反对这种属于复杂因素下导致的文化不自信,只是就这部几乎完全属于电影人缅怀电影的电影,仍然要因为不得不需要的时代背景而对它进行删补,那么我们支持电影这项事业的必要性是否就显得冠冕堂皇了呢?这无异于让天下的教师都放弃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如此说来,似乎我们的导演,都应当学会为了严格执行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而选择走向文化虚伪的道路。

当然,不得不提《一秒钟》里很多很美的镜头,就是整个洗胶片的过程,以及放映前后台下观众因为电影而集体欢呼雀跃的过程。这些镜头,不仅充分表达了以张艺谋为首的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更表达了那个物质匮乏、文化匮乏的时代里,普通观众对光影艺术的痴迷。

那墙洞中射向幕布的光,像极了黎明时初升的太阳,打破黑暗,令人惊喜又感动。而这些唯美的片段,也让我想起了那部让我真正爱上电影,那部同样关于电影,但主题是围绕电影梦的《天堂电影院》。当然,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电影追梦人的传记。

对比《一秒钟》的缅怀与致敬,《天堂电影院》是讲电影人对电影的执着:远离故乡与爱人去追梦。二者之间的主题似乎形成了一种补足,而且文化背景各为东西。

对于热爱电影的导演们而言,这当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一种时机未到的必然,但对于我们涉猎于各种文化下的电影的普通观众而言,这却也的确是我们的一份幸运。同时,两部电影中,那些胶片时代中的观众看电影时的热情与惊喜在电影中所呈现的美,又是那么相似——一种因为感情相通的相似,这不由让我对中国导演中首先拍出这部电影的张艺谋导演升出几分敬意,即便上映后的《一秒钟》不尽如人意。

对比之后,突然想起《一秒钟》里刘闺女的弟弟。

刘弟弟因为一个灯罩,不敢去看所有人都渴望看到的电影(这对他而言多残忍啊!),甚至不敢出门,遇到“坏分子”就只知道哭。当看到那张胶片淹没在黄沙里,我满意地等待着片尾曲到来(尽管当时对于张九声为何非要看无数个一秒钟女儿的行为感到不解),可随即一个“二年后”在大银幕上出现,那一刻我也想哭。后来看到了电影幕后的纪录片中只言片语地提及张九声的女儿已死,我反而想笑了。回头来看刘弟弟的行为,似乎他不但不可怜,同样正确得可笑了——就像电影被删补一样可笑。

之前看到一个数据,先锋派的概念如今已成历史,但欧洲历史票房前二十的电影,先锋派的电影居然过半,可翻一下国产电影票房排名,连“先锋派”三个字的影子都摸不着。是国产电影发展得太晚了吗?我想,大约是它们都走了艺术院线罢。

杜甫有诗云“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行笔至此,竟也会觉得贴切。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源自豆瓣,侵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