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文庙如史册:上承儒家先贤之智慧 下启时代文化之变革

文庙如史册:上承儒家先贤之智慧 下启时代文化之变革

时间:2022-06-19 18:34:02

相关推荐

文庙如史册:上承儒家先贤之智慧 下启时代文化之变革

按照绝对性与相对性划分,地理位置可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前者亦称“数理地理位置”,是以地球为参考系建立的三维空间坐标系统,以经纬度、海拔等数值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且该位置是唯一。

据需要主观地选择参照物、建立参考系,地理事物的位置随参照物的改变而受其影响。历史上的兰州地区文庙不但经历了兴衰、布局的变迁,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功能,也发生了不少变迁。

兰州地区文庙的位置与功能变迁

一 文庙的绝对位置变迁

历史上,兰州地区的河州文庙、平番县文庙与皋兰县文庙因战争破坏、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经历过一次或数次位置迁移。伴随着位置变迁,文庙与城市内的政治核心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等重要区域的位置关系和距离也相应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也是影响文庙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河州文庙

文庙在内的祠庙寺观也未能幸免,州城北部受到重创。兵燹后至民国时期,尽管州署(民国为县署)原地重建,却难以改变北城之颓势。

尽管明清时期该文庙经历了数次迁移,但是其位置基本稳定在城内的北大街-中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的区域,即当时县城内的东北部。

明代的卫署与茶马司,清代的县署、粮仓、总兵宅邸、营房等重要机构或住宅,集中分布在此,符合传统社会中,文庙普遍设立于城市内重要位置的情况。

上述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民主街、解放街、新仓巷-人民街、永登县第七中学四者围合而成的区域。该区域以县委、县政府为中心,汇聚了诸多政府行政部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以后的文庙旧址即为今永登县城关小学,是兰州市示范性小学,同样位于上述区域内。其周围商场、银行及行政机构林立,较为繁华。

2. 皋兰县文庙

与河州文庙、平番县文庙不同,皋兰县文庙的位置一直相对固定,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并没有发生过大的迁移。其位于兰州内城的几何中心附近,北与布政司仅隔一街,南临按察司与兰州府署,东距总督署的路程为 150 米,较府文庙而言,更接近政治中心。

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皋兰县文庙获得督抚官员们的重视:县文庙以清代名将张勇(封侯爵)府邸为基础,由甘肃巡抚元展成亲创,区别于大多州县一级文庙创自知州、知县之例。

尽管朝廷规定,地方官员有适时维修庙学之责,但是,封疆大吏参与县级文庙修缮的事例并不多见。

进入当代以后,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为调解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2002年,当地将皋兰县文庙由延寿巷整体迁移至九州台南麓。

相较所述文庙,这一迁移变动较大,上述文庙的位置变化皆在城市内部,而皋兰县文庙直接被迁至城外,且远离市中心。

这些古建筑共同构成了一条绚丽的“兰州文化遗产带”,也是主城区内除南北两山外,古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1988 年至 2002 年,天齐庙、庄严寺与皋兰县文庙先后被剥离出来,迁往南北两山,其故址被改为报社、商场和商业写字楼等。至此,“文化遗产带”的完整性被打破,历史文化氛围逐渐暗淡,加之缺乏宣传等原因,如今不少 90 年代以后出生的市民认为兰州除了南北两山外,再无古建筑。

二 文庙的相对位置变迁

在中国古代城市内,皇宫或高级别的公署一般处在城市交通要道附近,其周围往往汇集了较为密集的或大型的商业点,以及仓储、祭祀、教育等重要的城市功能,属于城市的“核心区”;距离核心区越远的区域,受到的影响越小,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属于“边缘区”。在传统城市中,文庙多建于公署附近。

在兰州地区,部分文庙即使其自身未发生位置迁移,但是随着城市变迁、城市核心区的变化,文庙的相对位置随之改变。

1、兰州府文庙

尽管兰州府文庙未发生绝对位置变迁,但是,随着周边环境的变迁,文庙与其位置关系也产生了变化。

元代以来,兰州府文庙始终位于城内重要位置,尤其是清康熙后,兰州跃升为省城,成为甘肃的核心区,此后兰州文庙地位亦随之升高,成为府文庙。

明清时期,兰州府文庙所在的城东南片区是当地教育资源的主要集聚地,片区内汇聚了提学署、皇华馆等教育行政相关机构,清末新政后,高等小学堂、师范学堂、医务学堂等新式学校也选址于此。由于教育环境优越,府文庙一带人才辈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兰州逐渐形成了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片区和安宁片区两大集高等教育、学术科研、知名中学为一体的科教高地,府文庙所在的兰州二中周边不再作为教育核心区,而是被打造为商业圈和中央商务区,但是,其与政治核心区——省政府的位置关系并未改变,因而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兰州二中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客观条件之一。

2.金县文庙与狄道州文庙

明代及其以前的金县(州)城池图和临洮府城图难以寻觅,但是,依据相关文献记载,金县文庙与狄道州文庙的地理位置,自始建以来未发生过迁移。

在府域内,金县县城至兰州府城的直线距离约 35 千米,是距离府城最近的州县。这种位置关系使金县文庙的布局和室内陈设容易受到府文庙影响。

明代临洮府文庙靠近狄道县署与察院,处于府城内公署和粮仓较为集中的东北片区;清代狄道县署址改为临洮营都司署,察院不变,尽管临洮府文庙降为州文庙,但其位置没变,仍位居州城核心区附近。

1949 年后,临洮县(原狄道州)成为省会兰州的卫星城市,两地联系日益紧密,加之县城东西两侧为山体,发展受限,故而临洮县城逐渐向北部拓展,靠近兰州。

因此,以政府机关、博物馆、图书馆、客运站、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行政、文化、交通、高等教育要素,逐渐从老城区迁出,集中于县城北部,成为今临洮县新的核心区;而以临洮文庙、省级重点中学、知名商业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基础教育、商业场所,多分布于县城南部的原狄道州城墙范围内。

兰州地区文庙变迁的原因

辛亥革命以后,儒学地位逐步下降,加之战争破坏、人为拆毁、城市建设等原因,文庙不复往昔之盛。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兰州地区现存 3 处文庙,与明清时期文教相对发达的安庆、武昌、苏州等地区相比,文庙存量较多、保存相对完好。

一 早期兴盛的原因

兰州地区的文庙,最早创于北宋,最晚始于清。在国家层面,宋代至清代的统治者普遍尊尚孔子、推崇儒学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文庙发展,文庙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相关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在地方层面,地方官员及士绅普遍重视文教,热衷于修缮维护文庙,并愿意为其捐资添力。

总体而言,从北宋至清中叶,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导致了兰州地区文庙的兴盛与发达。

1. 儒学地位的强化

秦朝之后,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更加符合统治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故而被汉武帝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奠定了此后近两千年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基调。宋代学者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理学。

为使儒学思想达到教化民众的效果,进而维护统治秩序,统治阶级一般会通过兴建文庙、科举考试、躬亲祭祀等具体方式宣扬和推崇儒学、树立信仰。

2. 地方官员的重视

地方官员兴建或修葺文庙的动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家律法、官员职责与政绩考核、崇儒信仰。清代以前,国家法典关于地方文庙修缮问题的表述较模糊,仅告知地方官员有兴学之责。清代的文庙制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完善。

在科举制度下,地方官员普遍饱读儒家经典,深受其文化熏陶,逐渐形成一套儒学信仰或道德准则。在此后为官任职的过程中,这种信仰或准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施政理念。儒家先师孔子曾亲办学校,杏坛讲学。

二 后期衰落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工业化与民主化浪潮飘洋过海而来,拍打在这个东方古国的海岸线上,而后又逐渐向内陆氤氲扩散。面对这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挑战,传统儒家学说显得苍白无力,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日渐突显。在这一背景下,与儒学兴衰休戚相关的文庙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1. 儒学地位的弱化

尽管这种弊端被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抨击,但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因而未衰落。鸦片战争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清末新政后,其权威性已然江河日下,不复往昔。

文庙常与官办学校融为一体,是儒家教育与文化的载体,也是封建王朝文化专制下的产物。因此,其兴衰存废与儒学的地位休戚相关。清政府于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后,文庙的地位岌岌可危。尽管在“癸卯学制”下,初等和中等学堂仍开设读经讲经课程,但儒家经典已不再是一家独大,地理、算术、体操等新型课程亦占有相当的比重。

2. 战争破坏

独特的军事环境导致兰州地区自古多战事,北宋以来较大的战争事件就多达 60 次左右。除元代较稳定外,其他朝代皆有诸多战争记载;交战双方以中原王朝与西北各部族为主,兼有各部族之间的斗争。

相较而言,国内大部分文庙并未经历如此频繁的战争。在明清时期,黄河与淮河流域的开封府文庙、太原府文庙、徐州(府)文庙和泗州文庙等被破坏的重要原因是水灾。

东南、华南地区的台州府文庙、高州府文庙、漳州府文庙、长泰县文庙、定安县文庙等亦常面临洪水或台风侵袭;东北地区的奉天府文庙、吉林文庙与长春文庙等基本未遭兵燹,以自然损毁为主;西南地区的成都府文庙、重庆府文庙和云南府文庙,除明末曾毁于战火外,大部分时间未罹兵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