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文物故事我来讲 五十九】红色记忆——周恩来签发的奖状(上)

【文物故事我来讲 五十九】红色记忆——周恩来签发的奖状(上)

时间:2019-09-21 18:25:19

相关推荐

【文物故事我来讲 五十九】红色记忆——周恩来签发的奖状(上)

在玉门市博物馆,珍藏着一块上世纪50年代国务院嘉奖跃进村的奖状,上面写着:国务院奖状 “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甘肃省玉门市赤金人民公社”,下面的落款是:总理 周恩来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

新中国建立前,如今的清泉乡统称为火烧沟。奖状上跃进村就是当时火烧沟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当时称为腰泉子村。

最初,这里土地都是依靠为数不多、水量不大的泉水和有限的浮水浇灌,庄稼最多只能浇两次水,远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导致粮食亩产量很低,亩产能过“黄河”(亩产200公斤)的村队相当少。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扩大耕作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多做贡献,当时上级提出:力争当年亩产过“黄河”,三年过“长江”(即亩产达到250公斤)的目标。为解决水的问题,首先得打机井。但当时的生产队很穷,根本就拿不出几万块钱打井。怎么办?经过大家商量,最后决定: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土法上马,人工打井。于是他们用木头杆子搭起了井架,从废铁堆里找来钢管、滑轮、钻头、钢丝绳等配件,公社社员们分成三班倒,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了人工打井。

土法上马,人工打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起初废了好大劲头,却打了几个干窟窿。有些人开始灰心丧气,但队里的几名党员和老农却信心很大,给大家鼓劲。后来他们苦战了一个多月,成功打出了几眼水井,修了好几个涝坝,把井水、泉水聚起来,及时给全大队两千多亩小麦按时浇水,保住了干旱的庄稼。到1958年春,全社打井21眼,水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以上,大大缓解了干旱缺水的困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一年全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34.3万斤,平均亩产466斤,比解放初翻了一番,粮食亩产第一次过了“黄河”。其中春小麦亩产达到609斤,创造了当时的春小麦全国高产纪录。打井抗旱解决了腰泉子农业社干旱缺水的难题,落后贫穷的帽子被摘掉,耕地扩大,产量增加,农民生活逐年提高。

1958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春小麦现场会议,部分参加现场会议的代表在观摩腰泉子农业社时看到“清泉村口流,麦海绿油油”的丰收景象,用大字报和诗歌赞扬该社社员群众的干劲和农村新景象。从那以后,“火烧沟”改名为“清泉”,“腰泉子”社也因粮食产量一跃再跃成为全县的标杆,改名“跃进村”。

1958年12月,甘肃省委推选玉门市跃进村派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会议,会上受到国务院嘉奖。周恩来总理不但在奖状上亲自签名,还亲自颁发奖状。

END

来源:玉门市博物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唱响交响丝路

畅游如意甘肃

监制:高凯丽 审核:赵立青 编辑:令江涛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

原标题:《【文物故事我来讲 五十九】红色记忆——周恩来签发的奖状(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