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弟子规》草根新解 到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封建糟粕?

《弟子规》草根新解 到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封建糟粕?

时间:2018-09-21 07:27:01

相关推荐

《弟子规》草根新解 到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封建糟粕?

最近又有人“火”了,而且是因为批评《弟子规》是糟粕而“火”的,这着实有点让人费解。不禁让我想起自己与弟子规有关的故事来。那年女儿五岁,在上幼儿园中班,有一天回来给我们背诵了一段《弟子规》。我当时并不以为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那懂得这个呢?我想,也许现在社会问题比较多,大家比较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了吧,小孩子没事背一背也不是坏事,总不能天天的就只会唱一些“牛奶歌”之类的吧。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接触过啥传统文化的书籍,《弟子规》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也可能是我不爱读书吧。好奇之下顺便也上网研究了一下,发现也确实没有什么,大都是一些基本的做人处事的行为规范而已。了解一下还挺好的,本想也背诵一下,可惜我是个懒人,最不喜欢背书,所以至今一事无成啊。现在忽然有人说它是什么“封建奴化教育的糟粕”,真是吓了我一跳,我甚至怀疑之前是不是读了假的《弟子规》。所以,我又赶忙把《弟子规》找来,逐字逐句地看一下,试图找出这“封建奴化的糟粕余毒”到底藏在了什么地方?

首先,先来看看这老先生怎么说的吧,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开启我们对《弟子规》的探索之旅。

对待传统中华文化,我们就要用对待文化的态度,那就是两个字,扬弃,该发扬的发扬,该抛弃的抛弃。我们现在很多事做不好,是该发扬的没发扬、该抛弃的不抛弃。比如,中华传统哲学真是博大精深,儒家、道家、墨家,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其中有非常多的人类文明的精华与营养。但是,糟粕也必须要剔除。有的书本绝大部分是糟粕,有的整体是糟粕,还是抛弃为好。比如《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们目前提倡的价值观与创新精神相违背。打着所谓“国学”的旗号而让中小学生背诵《弟子规》,是不合适的。

从上面这段的话来看,他是赞同传统文化的,而且还知道儒家的孔孟之道等这些“中华传统哲学真是博大精深”,而偏偏《弟子规》就是糟粕。咱们且不说这《弟子规》本来就是后人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归纳出来的一本简单易懂的小册子。让我们以新时代年轻父母的眼光,来看看《弟子规》都有哪些糟粕吧?

《弟子规》一共分七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里与其说是“听妈妈的话”,不如说是儿女对父母从小照顾自己的效仿:做父母的,都是把儿女“含在嘴里捧在手心”,不但随叫随到,而且有求必应,想要什么做什么,爹妈都尽力满足。而反过来,父母能让儿女做什么事情呢?当你年龄小的时候,不过是让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太贪玩。年纪再大一点,催促你成家立业,不要太偷懒图安逸。做错事被责骂,你听着就是了,难道还要顶撞?如果你把这些理解为对父母“唯命是从”,或者是对子女的“奴化”。那可真是以小人之心度父母之腹啊!非要抬杠找一些极端的例子,那也毕竟是少数,何必因噎废食。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点事情,跟父母照顾孩子相比,算个什么呢?已经做父母的,想想自己怎么照顾孩子的就可以了。出门或回家父母打个招呼,免得父母担心,这是起码的礼貌。长大了要居有定所,有一个稳定的谋生职业,爹妈才能安心啊。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做人做事有分寸,不要太任性,否则会吃亏的,不懂得要向父母请教。父母无私的对待儿女,儿女不应该对待父母坦荡一点吗?何必斤斤计较惹父母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父母喜欢什么,应尽可能力所能及地给予满足,父母厌恶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做。父母对子女平常也是这么做的呀!若身体受到伤害,爹妈会很担心。如果做人方面出了问题,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乃至犯罪坐牢,父母肯定是脸上无光。正所谓,子不孝父之过也。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疼爱我,孝顺他们是应该的,哪怕爹妈偏心,不喜欢我,仍然要孝顺他们才更为难能可贵。毕竟人无完人,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要找机会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们,哪怕他们万一生气责罚我,也不能抱怨。小时候父母引导我们改正错误不也是一样的吗,是多么耐心而无怨言,子女不应该也这样吗?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个没啥说的,反正现在的孩子,都小学了,碗里的饭,杯子里的水,都是温度调到刚刚好才会出现他们面前。偶尔发烧感冒了,都是彻夜观察,不退烧不敢睡啊,我想不管过去现在大家都差不多这样子吧。如果父母年老生病孩子该怎么做,还用说吗?你非要抬杠说现在都没有汤药了,还试啥毒?那么吃西药不喝水吗?喝水喝粥不需要尝试温度吗?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最后这段大致都是孔子的原话,《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论语》:“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当然,孔子还说了,只要你自己觉得心安,也可以两年,也可以一年,随你的心意而已。现在很多农村里还保有三年守孝的风俗,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或者过分。这种事没有人会监督你,全凭心意。应该也谈不上什么“奴化”吧?

《弟子规》的这一部分,讲的都是一些表达孝心的方式方法,把“孝”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去,让它具有操作性。实际也只是效仿了父母照顾子女的行为而已,孝顺父母的方式方法又何止这些呢?如果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其实更好理解。所谓的“孝”其实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推而广之,《弟子规》的“入则孝”只是教了一些我们去“爱”父母的方式而已。这些“爱”的表达,与父母对子女的“爱”相比,又算得什么呢?

如果你非要说一些极端的例如“割肉救母”例子,那也不过是情急所逼,无可厚非。毕竟,哪个子女不是母亲的“乳血”喂养大的?如果割自己一小块肉真能救母亲一命,我想一定会有不少人这么干吧。汶川地震,多少父亲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嗷嗷待哺的婴儿!如果这是父母的天性,那么割肉救母难道就很难理解吗?看下图,蔡元培先生也被“奴化”了吗?

《弟子规》第二部分:入则弟。(以免文章太长,后面一律简述吧)

这段很简单,没有必要再逐句详细解读,其实可以概括为,一切为了“团结”与“和谐”。

大致是讲了一些,兄弟和睦,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尊重师长这些具体的行为指导。实际上,《弟子规》没有出现的时候,这些行为规范早就存在,它只是做了总结而已。在家族文化里,自古都是讲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父母万一去世过早,都是由家族里长者或叔伯兄弟等担起父母的责任,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尊重和爱都是相互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你连这些人都不尊重团结,出了事情谁会管你?

另外,每个人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都是从“过来人”,也就是“长者”身上学到的,学校教的是文化知识,混社会远远不够的,所以长者这时候就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啊,尊重他们没有什么不妥!你连家族里的长者都不尊重,兄弟也不去团结,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

咱不说古代,就说现在,很多行业的生意都是家族式的,一个人起来了,带动了整个家族亲朋好友一起发财致富。虽然现在家族观念淡薄了,但是道理却没有改变,看看那些公司大领导面前的跟班的都什么样?“入则弟”与其相比,就这些事儿都算个啥?小儿科而已。如今哪个下属见了领导不是点头哈腰,尊重有加,甚至超过自己爹妈?可叹乎?

总之,就是列举了一些个样板而已,从中可以领会一些处世之道也就可以了。偏有人说了,这些过时了,比如骑马,现在都没有马了还信这一套。看这脑子,没有马难道没有车?“宝马”不是“马”?没事看电视的时候,别光看美女,也看看那秘书或司机呀。

第三部分:谨。

更简单了,不过就是珍惜时间,讲究个人卫生,注重仪容仪表,不饮酒,做事要认真谨慎,远离是非,凡事要有礼貌等等诸如此类。这还用解释吗?同样是列举好多样板,很多都是我们都从小父母就是这么安排的。比如你可来一个“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多经典。

第四部分:信。

这就更不用说了,“诚信”和“文明”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都是很现实的东西,整个就是劝你做一个有诚信有修养而且“不卑不亢”的文明人!仅此而已.

我比较喜欢这几句: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网友们,不要信谣传谣,搞得谣言满天飞就不好了)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不是容易做到事情就不要乱许诺,小心挨雷劈哦)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很多人“错”与“恶”不分的,杀了人说你错了?)

第五部分:泛爱众。

就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平等与和谐,不要无事生非。

博爱,不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西方文化也讲“博爱”,即使有区别,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吧。道理讲的很详细,句句都是为人处事之道,现在读来并不觉得过时。其实说白了,就讲个“平等”“友爱”“和谐”,以才服人·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反对自私自利搬弄是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没有?

第六部分:亲仁。

不废话了,就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君子远小人。有何不妥?

第七部分:余力学文。

更不用大惊小怪,就是一篇“学习方法论”,比较强调学习态度,认为“成功人士”乃至“圣贤”都是可以通刻苦过学习达到的。这种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及信心,我觉得非常好。虽然现在的人读书学习不是为向“圣贤”看齐的,都是向“成功人士”看齐的,但不管目的如何,积极向上的态度,总是不过时的吧。

这里面唯一“过时”的就是所谓的“圣书”了吧,时代不同,他们也只有“孔孟之道”这些“圣书”可读。至于“孔孟之道”是不是糟粕我不知道,反正这位“教育家”说“孔孟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偏偏这本完全是总结归纳自“孔孟之道”的小册子《弟子规》是糟粕!岂不是可叹?

《弟子规》所讲的内容,确实有些个别方面具有当时的时代特点,对现代人来说比较苛刻,难以实行,但是通过学习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在生活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也不是难事,没有必要非要严丝合缝“生搬硬套”。非要因此说它是糟粕,就有些言过其实了。以前我只是知道“君权神授”是糟粕,“家天下”是糟粕,“男尊女卑”是糟粕,以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人权践踏”是糟粕,还真不知道这本包涵了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的小册子是糟粕。也许是我读书太少,或者真的读了一本假的《弟子规》?

以我看来,《弟子规》非但不是糟粕,还是传统文化中儒学的精华,是了解“孔孟之道”的入口。试问芸芸大众有多少能读懂“四书五经”这些文言文?只有这《弟子规》比较接近于白话文,更容易领会其中的含义。而且《弟子规》的很多内容和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作者仅仅是个秀才,不是大儒不是圣贤,就否定它的意义和贡献!毕竟,它包含的就是“孔孟之道”的言教。它好比佛家有《地藏经》,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比较贴近于大众。虽然有人一说起传统文化就谈扬弃和创新,我想说,不知“旧”,“新”从何来?不知“善”与”恶”,何谈扬与弃?所以,适当的学习并不是坏事。对于《弟子规》,适合什么年龄的人去学习,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创新,这个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就交给教育专家们去讨论吧。

特别提示以上关于《弟子规》的解说都不是对原文的严格翻译,纯属个人部分理解,如有失误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见谅,欢迎指教。个人原创,转载不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