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长三角乡村如何传承发展江南文化?专家齐聚杭州探讨

长三角乡村如何传承发展江南文化?专家齐聚杭州探讨

时间:2024-01-01 19:48:21

相关推荐

长三角乡村如何传承发展江南文化?专家齐聚杭州探讨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江南是我国古村落遗存最多、文化基因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为进一步挖掘江南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11月8日,第三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举办。

论坛以“江南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社科联共同主办,浙江省社科联承办,浙大城市学院社科联协办。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上海、江苏、安徽三地同步设置分会场。论坛上,来自长三角地区江南乡村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了江南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意蕴。

江南文化历经千年的熔炼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以“家国担当、务实进取,开放包容、创新求变,崇文重商、尚义守信,时尚雅致、温馨灵秀”为主要精神内涵和鲜明特征的区域文化系统,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是长三角认同的根脉、协同的纽带、共同的家园。

在论坛成果发布环节上,三省一市5位专家学者详细阐释了本省(市)《乡村文化发展报告》,重点推介了本地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典型案例。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学良进行了长三角“最江南”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典型案例和报告的发布。报告通过专家评审,筛选出15个具有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典型案例,如吴房村围绕“黄桃”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东方桃源”项目,中洪村依托中国农民画村等特色旅游资源,成为“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养生度假”一体化的市民乡村游览聚集地。

张学良表示,未来的乡村应当体现经济、美学和生态价值。当前,政府已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保障力量”,通过对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挖掘、整理,使一些濒临失传的节庆、民俗、建筑得以复兴和重建,丰富了乡村文化的生活,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钱文荣介绍,浙江省乡村文化发展的特征是传统与现代融合互动、内生与外来植入共生。浙江省一直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探索总结出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例如枫桥经验的法治文化、宁海小微权力的廉洁文化、象山村民说事的民主文化、衢州有礼的礼仪文化等。

图说:为保护生态环境,皖南各地都立有“禁碑”

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大学教授刘伯山在《安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中提出,“最江南”的村落是在皖南,而皖南的村落还有另一大特点,即自我传承发展性强,尤其是属于徽州文化圈和亚徽州文化圈的传统村落,更是千百年来注重依循自我逻辑与理念而发展。在村落的周边环境、布局结构、建筑形式等方面,保持着原汁原味。自然与文化生态的保存完整与良好,构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野介绍,从初开始,浙江省农村实施了“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截至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804个,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走出了一条适应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期盼、具有浙江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道路。

陈野认为,礼仪文化是“礼堂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礼仪活动是农村文化礼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锲而不舍的参与、体验、浸润新春祈福、重阳敬老、启蒙、成人、结婚和村干部就职、新兵壮行等礼仪活动,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精神、价值、规则等,真正熔铸进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成为新时代农村生活的价值理念、生活准则、习俗习惯。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首创江南文化类型化分析的研究创新方法和模式,提出江南文化不同地区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及地方特色。并以苏南村庄为例,阐释如何重新定义和建构有丰富江南文化底色和生活美学的乡村。他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村文化自觉”为基础,提出“乡村文化自为”,指出开弦弓村兼具地方性、全球性、时代性,是江南文化底色乡村的社会剪影,世界观察中国乡村的窗口,中国第一个探索现代化的村庄,并建议对开弦弓村进行进一步深入规划,赋予其特色定位,策划乡村振兴,坚持志在福民富民,实现文化反哺乡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