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原创作者:徐银秋|斯是陋室

原创作者:徐银秋|斯是陋室

时间:2022-09-26 19:43:05

相关推荐

原创作者:徐银秋|斯是陋室

斯是陋室

文/徐银秋

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刘禹锡的一篇古典散文————《陋室铭》。那时我们不懂事,跟着语文老师摇头晃脑地背诵。理解字面意思,却不懂其深意。若干年后,每每吟诵《陋室铭》时,好像觉得,懂得了些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刘禹锡的《陋室铭》通篇都是精华。有的人吟诵刘禹锡的这篇名篇聊以自慰,有的人却是安之若素。作者刘禹锡创作之时,托物言志。表达了一种生活与人生的境界。

豪华与富贵,简单与平凡,向来都是不同的人的追求。斯是陋室,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便是很普通的往来,也是岁月静好。一盘棋,一盏粗茶,甘之如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斯是陋室,却是充满了闲情雅致。这倒是符合古人的审美观。文房四宝,笔墨丹青。充满了生活的情调。别说,生活太累,生活原本需要用心打理。

记得父亲常说,我在老屋出生,那时我才两岁,对于老屋我没有了记忆。据父亲回忆,老屋很小,比茅草屋强点的木板房。老式的湘西建筑特色。我两岁多时候,父亲建了新房,如今在我家洋房的隔壁,一栋四排的屋子,红砖和土砖混合砌成。屋子有四根大柱子,父亲自己设计的款式。这四根柱子其实不起作用,不过是民间的建筑特色。

至于有没有起到支撑作用,也是也是有的吧。这种老式的屋子需要上了年纪的树作为横梁。新屋落成,上梁也是缘由于此。我们常说的“栋梁之才”也是来自这里的典故。古代建房,都需要上梁。另一句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也是建筑的结构,引申为人生哲学智慧。

我家老屋住了将近三十年。这几年洋房落成,老屋显得冷冷清清,被父亲用来堆放杂物,还有母亲的老式嫁妆。老屋里面有一个粮仓,用来堆放稻谷,这几年父母不种水稻田了,也就闲置了下来。粮仓和母亲的嫁妆早已陈旧不堪,油漆斑驳,倒是看起来有些年岁了,三十多年了,旧式家具已经失去了用途偶尔用来盛放杂物,充满了岁月的记忆。老家具一如父母斑白的头发,他俩从青丝到白发,家具从崭新到无人问津。记录了时代变迁。

洋房建成之后,我给家里添置了一系列新式家具。母亲觉得是该跟过去告别了。只是我多愁善感,隐隐约约觉得,曾经的欢笑也已远去。孩时的玩伴天各一方。老屋无人住了,大家住进了新房子之后,我总觉得家里邻居串门不再是以前那么随意。

我想起了老屋住人的时候,哪里的邻居不用换鞋,直接进入家门。母亲说,这两年还得把房子前后砌好围墙,以免将来家门前成了院子的时候,很不方便。母亲说得有道理,若是没有围墙,邻居们的鸡鸭鹅拉屎到处都是。

在老家为时一个月,我深深地感觉到尽管邻居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可是进屋闲聊已经不是以前的滋味。你得在屋门前大声喊叫,才会有人探出头来应和着。换鞋怕麻烦,径直走了。似乎这高楼大厦之间,也是庭院深深。

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洋房和老屋之间,时代的更迭,势在必行。守着一方陋室,成就一个时代记忆。当陋室已不再是陋室,洋房成了生活的必须。这雨后春笋一般的楼房拔地而起时,是我们时代的飞速发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当洋房代替了老屋时,不是追求其形,更应该是窗明几净的陈设,这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生活的层次。记得还是住老屋时,父亲曾经跟我说过,家中的陈设,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和谐。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农村,家中收拾的整齐干净,在老一辈的老人看来,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必定是贤良淑德。

父亲曾经说过,当夜黑之时,没有电灯,也要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他曾经告诉我,我家二祖父就是这样的人,所有的东西整理干净,所有的农活用品用过之后及时清洗,以免生锈。老一辈勤俭节约,不得不说,这是我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

祖母在世之时,一方手帕不离手,随身携带。祖母爱干净。母亲在祖母身上学会了不少。我常常被祖母教训毫无家教,东西不物归原处。记不清祖母苦口婆心教育了多少次。如今想来,祖母说得对。即便是斯是陋室,整齐干净却是生活的态度。无论生活多么窘迫,都不能让自己堕落。

父亲曾经跟母亲说,用完东西物归原处。母亲性格大大咧咧,不当回事,也不知道他俩因此争吵了多少回。这些年在祖母和父亲的影响下,对于收拾东西,我多少心里有了阴影。生怕被父亲挨骂,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

斯是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有的人住着高大宽敞明亮的房子,有的人住着低矮的房屋。但只要生活状态良好的人,房子里就算是十分简陋,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疫情期间,我串门了几家叔伯,他们的老屋都已经闲置,或者已经拆迁。跟儿女们生活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家中干净利落,只是,串门聊天,已不能随意进出。这无可厚非,说明了国民素质都在提升。

是啊,斯是陋室,老屋没有了,却让人们提高了生活的品质。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徐银秋,女,湖南邵阳新宁人,毕业于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06月出生,目前工作于广东东莞,喜欢文学,国学,历史,哲学,闲暇之余,喜欢写作,阅读,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以文字的形式倾诉,我以我手写我心。重拾时光的碎片,记录人生生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