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天眼新闻」福泉市“五项工程”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天眼新闻」福泉市“五项工程”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时间:2019-07-28 00:02:08

相关推荐

「天眼新闻」福泉市“五项工程”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福泉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关精神,坚持以“五个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五项工程”为抓手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效保障搬迁群众“稳得住”“安下心”逐步“能致富”。

培训指导工程

健全就业机制。研究制定农民全员培训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严格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纳入培训范围,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全员“劳动力、培训、就业”三本台账,切实做好群众岗位信息、就业推荐、职业指导等跟踪服务,为搬迁群众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及指导。

抓实就业培训。定期开展搬迁群众劳动力信息及企业用工情况摸排,及时掌握搬迁群众培训意愿及企业用工信息,因人因产因岗开展技能培训,全力提升搬迁群众整体劳动技能。以来,累计培训搬迁劳动力886人次。

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分类指导,务求精准”的原则,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园区企业、区内产业、扶贫车间资源及居民自主创业等方式,分类指导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已转移就业3202户6590人,引导“五新”社区居民进园区就业1000余人次,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

岗位开发工程

是盘活岗位存量。围绕黔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坝区、农业产业园区等挖掘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岗位推荐。对吸纳异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就业一次性补贴,通过扶持壮大产业项目,盘活就业岗位存量,确保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做大岗位增量。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壮大扶贫车间等,不断做大就业岗位增量,确保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在扶持壮大现有扶贫车间的基础上,引进一批适合搬迁群众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建一批扶贫车间,提供一批弹性工作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重点促进留守劳动力居家就业。截至目前,共引进扶贫车间12个、吸纳就业117人,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53户。

稳定岗位变量。新增开发公共服务管理员、保洁员、治安员、协管员、水电工等扶贫公益性岗位,促进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全市公益性岗位和就业援助岗位解决就业255户(人)。

社会治理工程

深化政治引领。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新型社区的公共场所、楼群院落等纳入网格,设置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实行社区服务“楼道化”管理、党员“楼长”负责制等,做到服务管理精细有效。截至目前,在安置区成立党委2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12个,登记在册党员162名,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搬迁全过程,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强化法治保障。坚持以综治中心为依托,实现全市各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综治中心、工会、团支部、妇联、老年协会、四点半学校等组织机构及“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全覆盖,提高安置社区智能防范预警能力。建设社区法律法务室,派驻法律工作者进驻办公,为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专业、多层次的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法治宣传40余场次,提供法律服务36人次。

激发自治活力。重点从搬迁群众中选拔人员,组建“两级”治安巡防服务队、基础设施建设志愿服务队、文艺志愿服务队等“五支服务队”,全力编织群防群治网络,鼓励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实施民主决策,切实推动平安和谐社区创建。

服务提升工程

提升教育服务。整合资源,新扩建安置点幼儿园4所、小学4所,中学1所,新增学位7440个,统筹调配优质教师445名,安置点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并通过优质学校领办、集团办学等方式,强化日常教学管理,提高安置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

强化健康保障。深入推进安置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全面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便民惠民政策,统筹调配医务人员编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力量下沉安置点,对社区搬迁群众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全面摸排,建立健康档案,做好搬迁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避免搬迁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落实公共服务。采取上门办理的方式为搬迁群众办理户籍迁移,截至目前,共完成户口迁移和市民证发放3337户14020人,完成社会保障转移衔接手续793户2162人,做到应保尽保,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资金2297户9508人,涉及资金1426.20万元。

融合发展工程

聚焦思想抓融入。加强搬迁群众思想引导和思想教育,设立幸福驿站、亲情交流室、四点半学校、图书室、广播室、文化活动室等,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引领搬迁群众感党恩,帮助搬迁群众子女转变思想观念,树牢感恩意识。

聚焦文化抓融入。推进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安置区发展民族特色产业,鼓励群众参与民族文化宣传活动,促进搬迁群众深度融合。

聚焦生活抓融入。持续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平台,持续开展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融入发展的能力。持续开展“五引导五教育”工作,大力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福泉好人”等典型评选活动,通过选树先进典型,教育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良好家风。

通讯员 张先玲

【来源:贵州省生态移民局_媒体关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