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诞生于“大洪水”后泥板上的不朽文明——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之谜

诞生于“大洪水”后泥板上的不朽文明——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之谜

时间:2024-02-26 20:37:42

相关推荐

诞生于“大洪水”后泥板上的不朽文明——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之谜

楔形文字是古代苏美尔人的一项伟大发明,文字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产生及进步发展,在楔形文字影响下古代苏美尔地区诞生出先进的文化,并且方便了文明的广泛传播,对两河流域其它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史得以有效记录。时至今日,虽然曾经辉煌的各个国家及城邦已经逐渐消亡,但随着泥板的保存,则得以让如今的我们能够了解到两河流域文明及诞生在泥板上的先进文化。

世界各地文明诞生都存在精彩纷呈与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这不仅延续了原始部落时期的风俗,也代表了人类童年时期的想象了,是人们探索自然以及社会文化关系的开始,人们渴望认识宇宙万物,了解形成及发展规律,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

关于楔形文字的产生,在苏美尔神话中是这样记载的,传说作为天上的金星女王及乌鲁克城守护神的伊南娜(Inanna)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女神,只要她想要做的事情就一定想办法做到。当她知道南部埃利都城在经过大洪水后,已经被世界秩序的恢复者恩基(Enki)建造好,[恩基与安(An)和恩利尔(Enlil)这时已经成为新的创世神],于是她到达恩基的住所“阿勃祖”,轻易用计就偷走了“密”(Me),使得乌鲁克的文明得到繁荣发展,在获得到的“礼品”中就包括作为文明象征之一的楔形文字。我们无从知晓恩基是沉迷伊南娜的美色上当了,还是因为怜悯人类有意而为,但至此之后乌鲁克不仅变得繁荣发展起来,也与埃利保持友好的往来,恩基在苏美尔统治时期是最受欢迎的神祇之一,在他身上一切的真善美爱与智慧合而为一,大洪水是他帮助了人类,大洪水后也是他得以传授给人类文明。

关于神话中的阿勃祖(Abzu),他与妻子提亚马特是苏美尔神话中的创世神,阿勃祖是黑暗之神、淡水神、深渊之神、宇宙创始神、根源之神,提亚马特(Tiamat)是海洋之女神、是创造万物的神、元初混沌的化身,二者结合生育了众神。Tiamat这一词为闪米特语,其苏美尔名称已无从知晓,一些学者认为提亚马特可能是苏美尔神话中的纳姆(Nammu )。可见在苏美尔人心中,文明的诞生不仅源于淡水也源于咸水,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他们可能还保存一定的在来到这片地区的原始记忆,相比于一些神话中对单纯的大地母神的依赖,从苏美尔创世神话中作为地母的提亚马特所体现的海洋属性,可以看出苏美尔人真的有可能是划船到达两河南部地区,但提亚马特在苏美尔神话体系中名称的消失,以及人们对阿勃祖的更加重视,则很可能表明早期苏美尔人虽然对大洪水怀有恐惧,但已经认识到淡水的重要性。

但无论怎样,各地区还是将阿勃祖和提亚马特作为威胁,并形成了各个城邦的守护神,抵抗他们,并将他们杀死,不想回到原始无序的生活,这也可能反应出城邦建成后,出现了城市文明,人们已经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变自然以及抵抗自然灾害,已经不想回到传统的部落生活。同时,阿勃祖主动惩罚内斗的众神,先被杀死,然后提亚马特被杀,她因丈夫被杀和众神的挑衅被动惩罚众神,也可反应出想要毁灭众神和人类的大洪水应该先是淡水,然后是海水,陆地的大洪水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冰川融化,海水回灌则是受陆地增加的淡水影响。

“神的数目越来越多,他们你争我夺,闹的不可开交,威胁了提亚马特和阿勃祖的安宁”,这一点有可能反应出苏美尔人理解的大洪水根源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争夺;苏美尔神话中记载,大洪水是因为恩利尔不满人类,他说人类在地上迅速繁衍,终日吵闹,让他无法安歇,因此他才召集众神发动了洪水,这一点与阿勃祖不满众神的理由有点相似,但按照神格上来算,发动洪水的应该是这一神格的阿勃祖与提亚马特;而阿勃祖与提亚马特这两位神的毁灭,也可能受到巴比伦崛起以及巴比伦神话取代苏美尔神话的影响;阿勃祖虽死去,但主神恩基还是在他“死去的身体”上建立了“神宅”,有可能反应的是大洪水退去,人们在沼泽淤泥地重新建起城市,继承了苏美尔文明。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可知,大约在史前一万多年前结束的最后一个冰河期,即第四冰川期结束后,寒冰开始消融,经过了大约5000年,气温上升了4到7度,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5cm ,北部覆盖的冰川融化流入地势更低的海洋,海岸线以平均每年120m的速度移动,亚洲和美洲连接的大陆架被淹没,亚洲与美洲被分开,欧洲北部的低地被淹没,大不列颠成为岛屿,位于西亚的两河流域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南部地区逐渐开始遭受越来越大的河水冲击,两河又向南流了600多公里。

发源于安纳托利亚东部群山中的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开始顺着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中间的山谷继续向南流,直至流入低洼之地汇入印度洋,接下来在温度逐渐上升影响下水流越来越多,海水又回流至陆地,人们被迫离开曾经生活的肥沃山谷,进入更高的山区生活。在海水退去,河水正常流动后,苏美尔文化开始产生,说着闪米特语的山民也开始回到这片区域,向南迁徙他们遇到了苏美尔人,这个饱受洪水蹂躏的独立发展的民族,了解到他们对大洪水神话的描述;从苏美人角度来看,在经历大洪水这种毁灭性的灾难事件下,苏美尔人那时还不了解自然的奥秘,所以将这种事件描述为神话,随后传至阿卡德、巴比伦,指导圣经故事中。

认定苏美尔人是坐船来到两河南部地区的理论认为,在波斯湾中部一个曾经不受北部冰川影响的岛屿,曾经苏美尔人生活在那里,这里就像“伊甸园”一样描述的美好,但冰川对海平面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坐船离开这座岛,进入海水渐渐退去的两河南部地区。当然,也有人认为苏美尔人与埃兰人一样,可能都来自印度,这也可以解释他们在人种和语言体系上的隔离性与独特性。也有人相信半人半鱼教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文化的秘密的传说,他教授苏美尔人文字知识、科学、各种技术、建立城市、神庙、制定法律、测量土地、如何耕种土地、收集果实等,教完知识后便跳海离开,这也有可能与类似两栖动物的记忆有关。

总之,在冰川消融后,人们回到东部和北部的山区生活,从公元前一万年到公元前5500年,沙尼达尔遗址、贾莫遗址以及率先出现的哈苏纳文化、哈夫拉文化、萨迈拉文化的陆续出现都可有利证明,那段时期两河流域的人们主要集中生活在北部和东部山区;约公元前5400年左右,全球气温开始稳定下来,欧贝德文化才在两河流域南部即苏美尔地区开始得到显著发展,这也证明这时水已经消去,南部地区逐渐开始能够居住,很快欧贝德文化便取代东部和北部山区的文化,成为发展的中心,说明大水退去后,山区的人们也陆续迁入两河南部地区,这时苏美尔人与阿卡德人是当地居住的两个主要民族;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各个城邦陆续建立,苏美尔文明开始了繁荣发展时期,应该正对应神话中埃利都建立以及乌鲁克开始掌握文明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苏美尔文明诞生于泥土之中,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人们发现从北部山区流入波斯湾的河水中含有复杂的矿物,这与小亚、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等地区多矿产存在很大的关系,水流过的岩石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会冲刷岩石中的可溶解但又不溶于水的成分,而这些成分含盐类非常丰富,它们以微小的晶体粒子形式流向下游,汇集到下游我们称为淤泥,也称岩石粉,其颗粒比一般沙子要小。这种颗粒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增加了土壤的含盐量 ,能够很好的保持水分,促进空气循环,这种粉质的土壤是植物的理想栖息地。两河每年都有大量的淤泥流入低地地区,特别是经过冰川融化后水流增加,使得曾经的沙漠变得异常肥沃。历史证明这些微粒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文明的诞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但很快这片地区又变得炎热、干燥、多强风,特别是夏季温度非常高,自然降雨量还少,所以土壤如果不管理很容易干旱(请参考古提人入侵那段历史),河流的季节性洪水给土地带来了生命,但洪水也是不可测的,通常要依赖于上游山区的降雨,有可能数年的干旱后会出现连续的洪灾,还要处理沼泽问题;同时,这里的自然资源也非常匮乏,土地为粘土、淤泥、沼泽构成的平原,几乎没有石头和金属可开采,因此,很难有人想象这里会诞生先进的文明。

但在这样的挑战下,早期人类逐渐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适应这里恶劣的条件,因为这里史前也不适合向上游山区与东部山区一样的狩猎采集生活,使得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探索如何更好的生活。在开始了定居建设村落的生活后,很快很多野生动物被驯服,比如牛、羊、猪、驴等,偶然间小小的发现使他们开始驯服植物,从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始了农业革命,人们还挖掘更多的渠道解决远离河岸土地的灌溉问题,只要运河够长,种植椰枣树用于遮阴和食用,建设更大的社区以便划分农业劳动与保护粮食,以这种方式工作,使得土地极具生产力,在沼泽地种植的芦苇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可以用它建造房屋。在资源匮乏下,也促使人们开始探索与更远地区居民的贸易,比如叙利亚黎巴嫩地区、小亚地区和印度地区等。在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长期共生下,他们共享了各自的成功和进步。

城邦文明的诞生除了与宗教、农业、水利、贸易、建筑、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有关,还与这片地区的特殊艰难的条件以及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直接关系,这些最终导致官僚机构的诞生,产生了城邦国家,形成了独特的苏美尔文化艺术。苏美尔人定居后的第一缕文明之光就是书写的发明,抄写员这一职业的诞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书写记录更多有用的但人脑记不住的信息,这要归功于一个记性不太好的国王的传信员。苏美尔地区有两种最丰富的东西,即脚下的泥土和长在沼泽地与河岸的芦苇,这两种资源结合为文字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种泥板上的文字最早是由象形文字组成,记录必须简单和抽象,由于抄写员的工作量巨大,速度也不快,很快他们就改变了文字的记录形式,在更多人提出的好主意下, 记录的符号开始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只有少数受过教育的人才能理解写作的内容,不像以前一样人人都可进行记录和理解文字,由此抄写员成为特定的阶层,人们可以读到几百年的历史故事,并进行记忆学习。在此影响下促使教育与科技得到突破发展,也对西亚其它地区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已经成为当时国家的通用文字体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发展。

通过考古研究我们知道楔形文字经过了从图画象形到符号表意再到字母表音的发展阶段,它是由苏美尔人发明,阿卡德人继承和改造的一种特殊文字体系。在象形文字不断简化下,原始的图像越来越无法辨认,失去了象形的特点,对于没学过的人来说就仿佛进行了加密。而与古埃及文字存在很大区别的是,即使是在最初的象形阶段,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也只是图示性和线条式的图形,是象征性的实物,这造成两种文字从最初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中书写材料和工具就是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为了方便书写,文字自然的向着楔形方向发展。随着乌加里特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近东地区最古老的字母文字,也必将对欧洲字母文字的发展产生影响,但这都是后话,当时在近东诸国产生最大影响的还是继承阿卡德语的亚述和巴比伦楔形文字,在文字影响下也方便了文明的继承与传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