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系列报道3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系列报道3

时间:2019-08-31 16:42:14

相关推荐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系列报道3

■ 独家策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报道3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 专家学者名单

1.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晓斌

2.云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李若青

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古文凤

4.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杨福泉

5.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朱军

6.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章忠云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第八个必须”,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项任务”,可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您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精神内涵?

核心提要

◆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项任务”,这深刻揭示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性作用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战略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

◆云南省有26个世居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仍然是把各族儿女紧紧团结起来,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力量的动力之源。

◆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要务来抓,充分表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各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精神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晓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将“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归纳为新中国70年民族工作九条经验之一。在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第八个必须”,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项任务”,这深刻揭示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性作用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战略价值。

结合云南的历史发展特点,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呢?

云南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云南民族历史发展演进的特点。这种密切的民族关系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在云南已存在。这种由各族群互动引起的文化交流、传播,使云南在早期的原始文化中就形成了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具有了互渗性的特点,为以后云南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创造了条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各少数民族群体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使各族文化的交流、涵化成为可能。唐宋时期,各族群众继续着民族的分化与重组,同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背景,也使这一时期与中原内地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文化交流。

元明清时期,随着大一统格局的加强,民族融合途径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云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同时,随着各民族流动性、多圈层性的形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打破了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离或由于从事定居农业而在封闭性地域发展格局中形成的各民族群体聚居的封闭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融。形成了汉文化和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互融的文化格局。在这一时期,云南各民族的文化同汉文化的交流涵化日益密切,双方文化的同质性日益增强。

因此,从云南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看,交往、交流、交融在云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应通过加强“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丰富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通过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推进从政治凝聚到心灵认同的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

云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李若青: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这个精神家园所反映的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在各民族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髓,充分认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云南省有26个世居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牵头组织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五年共扶持项目1103个,覆及全省,涵盖了云南26个世居民族,抢救保护了一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培养了一批民族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有效推动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连续三年被列为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十三五”期间,云南民族文化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中,把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共性和一体性,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领各族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美美与共、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仍然是把各族儿女紧紧团结起来,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力量的动力之源。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章忠云:

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第八个必须”,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要务来抓,充分表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从秦汉以来就逐渐形成的实体,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同时各个民族又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性,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过程中,都极其重视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对共同精神认同的培养,这是党的民族工作一直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中的核心,是强调国家与民族在政治上的统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是保有和尊重各民族精神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对共同精神世界的强调。是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祖国,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是以爱国主义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五个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们面对的形势复杂而严峻,不仅有来自国际上的风险和挑战,也有来自国内的风险和挑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国防等硬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前,中华文化复兴方兴未艾,中华民族要想在这场人心争夺战中胜出,就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发展。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工作中,应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培育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各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精神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同时,不断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形成共识、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体系,最终形成“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自觉。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审核:胡娇

责编: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