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

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

时间:2020-07-24 11:40:36

相关推荐

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

导语:文天祥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坚持抗元,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天祥的英雄事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苦战东南

端宗继位

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江万载仍按谢道清嘱令暗中摄行军中事,少壮抗元派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汇合,南宋形势大为好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比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陈宜中、杨亮节、曾渊子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事行动的一大障碍。

景炎元年(1276)10月,暗中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江万载和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紧急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赣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占领了大片土地。

兵败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文天祥被宋庭外派南剑州开督府时,本来就是陈宜中、杨亮节张世杰排挤迫不得尔的事,为保护南宋小朝廷和体恤老师江万里家族满门忠烈,死伤无数的惨况,拒绝了江万载派部分江氏子弟协助其筹组训练督府军的好意,并奏请杨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让江氏子弟去军择地隐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归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蒙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蒙。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南宋抗元明线统帅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崖山决战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南宋抗元大本营暗线统帅——年逾70的江万载为救被台风所刮落海的宋端宗殉国,十一岁的端宗也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江万载次子江钲立八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

押送大都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

大元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至元大都。在押送元大都途中,庐陵人王炎午张贴了数十张《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舍身取义。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囚禁三年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一共花了五个月的时间纵断中国大陆)。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在这段期间当中,他曾历经绝食自杀失败,所以从那时起他便端然自处,等待着被忽必烈处刑之日的来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

原本是在元军监视之下宿于旅舍,后来则被监禁于半地下之牢狱,并铐上手铐脚链。不论遭受到如何严酷之对待,文天祥仍旧不屈不挠。文天祥的态度始终如一,有时候手铐脚链会被取下。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于狱中写下了《正气歌》此处之“正气”,并不单指之于国家的忠诚而已,更是人类所自豪之步向高贵正道的精神。

骨肉难圆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元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

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疾病缠身。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义诗篇。

封官诱降

至元十九年(洋历1282年),忽必烈大汗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

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

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

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

后来,文天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导语:文天祥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坚持抗元,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天祥的英雄事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苦战东南

端宗继位

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江万载仍按谢道清嘱令暗中摄行军中事,少壮抗元派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汇合,南宋形势大为好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比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陈宜中、杨亮节、曾渊子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事行动的一大障碍。

景炎元年(1276)10月,暗中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江万载和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紧急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赣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占领了大片土地。

兵败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文天祥被宋庭外派南剑州开督府时,本来就是陈宜中、杨亮节张世杰排挤迫不得尔的事,为保护南宋小朝廷和体恤老师江万里家族满门忠烈,死伤无数的惨况,拒绝了江万载派部分江氏子弟协助其筹组训练督府军的好意,并奏请杨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让江氏子弟去军择地隐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归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蒙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蒙。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南宋抗元明线统帅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崖山决战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南宋抗元大本营暗线统帅——年逾70的江万载为救被台风所刮落海的宋端宗殉国,十一岁的端宗也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江万载次子江钲立八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

押送大都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

大元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至元大都。在押送元大都途中,庐陵人王炎午张贴了数十张《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舍身取义。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囚禁三年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一共花了五个月的时间纵断中国大陆)。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在这段期间当中,他曾历经绝食自杀失败,所以从那时起他便端然自处,等待着被忽必烈处刑之日的来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

原本是在元军监视之下宿于旅舍,后来则被监禁于半地下之牢狱,并铐上手铐脚链。不论遭受到如何严酷之对待,文天祥仍旧不屈不挠。文天祥的态度始终如一,有时候手铐脚链会被取下。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于狱中写下了《正气歌》此处之“正气”,并不单指之于国家的忠诚而已,更是人类所自豪之步向高贵正道的精神。

骨肉难圆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元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

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疾病缠身。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义诗篇。

封官诱降

至元十九年(洋历1282年),忽必烈大汗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

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

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

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

后来,文天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从容就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品格事迹

见贤思齐

文天祥在童年时,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爱读忠臣传。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令他十分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文天祥觉得自己也要做到。

严父良师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却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他还有买书的嗜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他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读书补世的志向,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文仪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状元及第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赴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会试放榜,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强带着病躯,赶到考场。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明晰了。看到题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亲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时年文天祥二十一岁。

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他便以“宋瑞”作为自己的字。

上书建言

开庆元年(阳历1259年),蒙元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战争。九月,忽必烈围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外号“活阎罗”的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兵锋,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赵构逃亡海上的经历。然而,这对团结军心、民心十分不利。

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且多言招祸,可面对社稷人民,他选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恶贯满盈,应以斩首。文天祥还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

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时任礼部尚书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万载向宋理宗建议请皇后谢道清出朝议政,才劝得理宗打消迁都念头。并派有带兵打仗经验的江万载协助贾似道督军出战蒙元,碰上蒙古内乱,忽必烈急于回兵北方争夺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谓的鄂州之战的大捷。

由此贾似道更加得势,而江万载不愿与贾等同流合污,以壮年之身(52岁)赐官归里奉养慈母。退出并远离混浊不堪的南宋官场。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早在开庆元年就英雄所见略同。

甘于淡泊

景定元年(阳历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为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请求“祠禄”。朝廷应允了,命他做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仙都观是道教的宫观,这个职务是个闲差,文天祥才二十五岁,却有退隐出世的思想,为什么呢?这是时势造成的。朝廷权奸当道,他的改革设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迹官场,更不愿同流合污,宁愿暂时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这就是文天祥的处世哲学。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由于皇帝不纳谏,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愤而辞职,后被朝廷贬到地方上任职,治理今江西高安市,当时称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躏,城垣屋宇被毁,人民被残忍虐杀,文物古迹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实行宽惠政策,尽力安抚百姓,筹集资金建立“便民库”,供借贷和救济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复过来。他还修复了一些古迹如“碧落堂”、“三贤堂”等,新建“野人庐”、“松风亭”等,以发扬先贤的民族正气,鼓舞人民的爱国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废俱兴。

触动权贵

景定五年(洋历1264年),理宗逝世。权臣贾似道拥立太子为帝(即度宗),进一步操纵朝政。他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败不堪。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军器监(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书史、经义)等职。有一次,贾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职回乡要挟度宗,软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为皇帝起草诏书,他没有像有些大臣那样,对贾似道歌功颂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国事为重,指出贾似道的行为是“惜其身,违皇心”。结果贾似道记恨于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咸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乡,他深感人心险恶,世道污浊,决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庄,隐居于此,寄情山水,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然而,他的内心一点也不宁静,每见落叶萧萧,凉月堕阶,忧国忧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掌管狱讼,他推辞不了,惟有启程上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