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哪些日常因素会导致青光眼

哪些日常因素会导致青光眼

时间:2022-02-03 01:53:32

相关推荐

哪些日常因素会导致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日常因素会导致青光眼呢?

1哪些日常因素会导致青光眼

青光眼之所以发病与患者眼的局部结构、年龄、性别、遗传、屈光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具备这些因素的人也就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随时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导致急性发病。

1、眼部以及全身病变。

2、解剖因素: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角膜直径短,导致前房角狭窄,房水排出障碍,眼压升高,青光眼形成。

3、年龄、性别:开角型多发于30岁左右,无明显性别差异。闭角型45岁以上患者占青光眼病人68.2%—76.8%, 女性 多于 男性 。

4、用药不当。

5、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嗜酒、起居无常、 饮食 不规律、喜怒无常、习惯性 便秘 、顽固性失眠。

6、遗传因素:青光眼属多基因遗传性病变,有家族史者,发病率高于无家族史的6倍,占整个发病人数的13%—47%,患者亲属发病率为3.5%—16%。

7、屈光因素:屈光不正患者( 近视 、远视、老花)发病率较高、近视有1/3伴有或发展为开角型青光眼,远视多伴闭角型青光眼。

睡眠不足可能诱发青光眼

眼科医生经常遇到青光眼 急性发作的病人来看病。病人眼睛发红、疼痛、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恶心、 呕吐 、全身不适。

这些病人可以是单眼或是双眼同时发病,发作时眼压常高达50mmHg以上(正常人眼压是10~21mmHg),用手指触摸可感觉眼球坚硬如石。

病人发病前常有熬夜、劳累情况,甚至有的病人告诉医生只是看电视的时间长了些。

那么为什么这些情况会引起青光眼发作呢?

原来,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情绪波动、 饮食 不节或暴饮暴食等因素,可以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一方面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睫状肌水肿、前移,堵塞前房角,使房水流出通道受阻;另一方面可使房水分泌过多,后房压力过高,周边虹膜受压向前移而使前房变浅,前房角变窄。这些因素均可引起眼压的急剧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因此,医生称它们为青光眼急性发作的诱因。由此可见,青光眼病人保持生活规律、情绪稳定、饮食有节,同时注意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是十分重要的。

2日常怎么预防老年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病。另外,青光眼属双眼性病变,可双眼同时发病,或一眼起病,继发双眼失明。

日常7招预防老年青光眼

青光眼特征就是眼内压间断或持续性升高的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

如何预防青光眼,青光眼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看看下面你就知道: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青光眼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就是长期不良精神刺激,脾气暴躁、抑郁、忧虑、惊恐。

2、注意药物影响。

3、生活、饮食起居规律,劳逸结合,适量体育锻炼,不要参加剧烈运动,保持睡眠质量,饮食清淡营养丰富,禁烟酒、浓茶、咖啡、适当控制进水量,每天不能超过1000—1200ml,一次性饮水不得超过400ml。

4、综合调理全身并发症。

5、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用眼,不要在强光下阅读,暗室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光线必须充足柔和,不要过度用眼。

6、妇女闭经期、绝经期、以及痛经可是眼压升高应高度重视,经期如出现青光眼表现者,应及时就诊专科。

7、青光眼家族及危险因素者,必须定期复查,一旦有发病征象者,必须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视功能突然丧失。

3日常小妙招能有效预防青光眼

青光眼是很易造成失明的眼病,那该如何预防青光眼呢?99健康网小编给你推荐10个预防青光眼的小妙招。

1、常摸自己的眼球、看灯光:

青光眼的特点是眼球发硬,看灯光有虹圈,发现后及早治疗。

2、防止便秘:

便秘的人大便时,常有眼压增高的现象,要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并多吃蔬菜、水果。

3、坚持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使血流加快,眼底瘀血减少,房水循环畅通,眼压降低。但不宜做倒立,以免使眼压升高。

4、主动检查:

老年人每年要量一次眼压,尤是高血压病人。发现白内障、虹膜炎也要及早治疗,以免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5、保持愉快的情绪:

生气和着急以及精神受刺激,很容易使眼压升高,引起青光眼,所以平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要生气和着急,更不要为家务琐事焦虑不安。

6、保持良好的睡眠:

睡眠不安和失眠,容易引起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老年人睡前要洗脚、喝牛奶,帮助入睡,必要时服催眠药,尤其是眼压较高的人,更要睡好觉。

7、少在光线暗的环境中工作或娱乐:

在暗室工作的人,每1~2小时要走出暗室或适当开灯照明。情绪易激动的人,要少看电影,看电视时也要在电视机旁开小灯照明。

8、避免过劳:

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身体过度劳累后都易使眼压波动,所以要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劳。

9、不要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大吃大喝,都会使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老年人要“饭吃八分饱,不吸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浓茶,不吃辛辣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10、多吃蜂蜜及其它利水的食物:

蜂蜜属于高渗剂,口服蜂蜜后,血液中的渗透压就会升高,于是把眼内多余的水分吸收到血液中来,从而降低眼压。除此以外,西瓜、冬瓜、红小豆也有利水降压的作用,老年人适当多吃些,对身体大有好处。

4预防青光眼与日常习惯的关系

青光眼是现代社会眼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是现代社会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如何远离青光眼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焦点。青光眼的形成普遍认为与眼的遗传、发育和眼球的老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也与生活中的日常习惯密不可分。因此,如何远离青光眼就要注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减少诱发青光眼的可能。

第一、生活规律,科学安排饮食起居。每日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戒除烟酒。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并注意不要在短时间内或晚睡前大量饮水,以防眼内房水增多,眼压升高。

第二、要乐观,胸怀开朗,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或生气。心情郁闷、过度激动均可使眼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失调,睫状体充血,房水产生过多,瞳孔散大,眼压升高。

第三、不要长时间阅读书报和在暗室及弱光条件下工作或逗留;不要看光线较暗的电影;看电视时要有一个弱光灯照明;夜间失眠时应将灯打开。

第四、慎重用药,并注意避免季节变换时的冷或热的刺激,积极预防青光眼。

第五、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该到医院做青光眼排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

以上是介绍的如何远离青光眼的相关知识,青光眼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甚至导致患者失明,我们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着手,尽量避免导致青光眼的诱因,积极预防青光眼的发生。

5青光眼预防保健方法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的严重性致盲性眼病,其致盲率已位居第二,成为了各国防盲致盲的重点。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临床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早期诊治是关键,定期复诊很重要,有些患者需要终身用药,点滴眼药水,因而使很多青光眼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不能正确认识和得到合理治疗。

其实青光眼是由于高眼压或病理性高眼压所导致的视神经损害及其相对应的视野缺损的一类眼病,它绝不是不可治疗,绝大多数青光眼通过药物及手术可得到有效控制,长久保持良好视力,只有少数病例控制不良,但也可以通过治疗延长有用视力。青光眼患者不应悲观,要保持良好的心情,抑郁和暴怒是青光眼的诱发因素。

治疗上应按照医嘱用药和定期随访,不可自己变更用药剂量。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前,常有一些先兆,如视疲劳、眼胀、虹视和眉棱胀痛,特别在情绪波动和昏暗环境下容易出现,出现这些现象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急性发作,这一点对单眼发病的青光眼患者尤为重要。青光眼病人最好能逐步学会指测眼压,当觉得高眼压可疑时,及时看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使高眼压得到控制。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除与高眼压密切相关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因素,如低血压、糖尿病、血流变学异常等,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有利于保护视功能。

此外,应注意一些抗青光眼药物有副作用。如噻吗心安是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率减慢,心脏收缩力减弱,还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有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和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者最好不用,必须用时应提防副作用的出现。醋氮酰胺有输尿管结石病人慎用,磺胺过敏者不用,高渗剂在心血管系统、肾功能不良时勿用,糖尿病人禁用甘油。总之应在用药前向医生说明全身疾病,以便医生选择用药。

如果您被诊断为青光眼,那么您应该和您的医生一道共同努力,在以后的岁月里共同保护您的视力。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总结以下几条注意事项,供青光眼患者参考:

⑴一经确诊就应接受系统正规治疗,最好能固定医院和医师。每天点药的次数和每次点药时间应完全遵照医嘱。要定期检查视力、视野、眼底变化和测试24小时眼压变化等。

⑵平时心态要平稳,情绪波动过大,常可引起眼压波动,加重病情。因此,要避免生气、焦虑,以乐观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⑶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和酒、浓茶、咖啡等引起眼压升高和饮料,并要适当控制饮水量,饮水量过大会引起眼压升高。

⑷注意起居,预防感冒,衣领要宽松,睡眠要充足,睡觉时枕头可稍高。

⑸切忌在黑暗处停留过长的时间,因为在黑暗的环境中,瞳孔的变化会引起房水流出通道受阻从而使眼压升高。看电视时,应在室内点一盏小灯,使室内不至于太暗,且观看时间不宜过长。

⑹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使血流加快,眼底瘀血减少,房水循环畅通,眼压降低。但不宜做那些过分弯腰、低头、屏气、负重的活动,以免使腹压增加而引起眼压升高,加重病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