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李清照的爱情 婚姻故事

李清照的爱情 婚姻故事

时间:2020-02-23 08:39:16

相关推荐

李清照的爱情 婚姻故事

引导语:才女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士大夫家庭,那么大家了解过李清照的爱情,婚姻?我们一起来了解。

少女李清照,情怀如梦令

(一)书香世家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士大夫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朝的进士,曾经做到最高的官职是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代大文(chi)豪(huo)苏轼的学生,文学才能和诗文创作都受到苏东坡的赏识,和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李格非不但学识丰厚,而且性情非常刚直,为官也非常清廉。他曾经担任郓州教授,主管当地的教育工作。宋代有一个官员兼职的制度,当地的郡守看李格非的经济条件不太好,想劝他兼任其它官职,改善一下生活。换了一般人也就答应了,反正就是多做一份工作多拿一份工资嘛,这也是制度允许的,又不是贪财腐朽。然而李格非却谢绝了郡守的好意,他觉得,我做好一份工作,拿好一份俸禄就够了,其它的就不必了。这样的一种性格,也深深影响了李清照,后来经历了种种的艰难困苦之后,李清照依然能够坚强生活下去,李格非的言传身教可谓是功不可没。

父亲是知识分子,这对于很多官宦之家来说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李清照的母亲,同样是出身不凡。李清照母亲王氏的爷爷,是宋仁宗时期的科举状元王拱辰,也是当时的一位知名诗人。王氏在这样的书香世家长大,文学修养自然也不平凡。《宋史》 里面提到李格非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写李清照的母亲“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而对李清照的评价则是“诗文尤有称于时”。当一部正史能够提及一个人善文,可见这文章肯定是有一定名气,能得到大家称赞,才能够被记录下来的。

另一方面,因为母亲王氏就是满腹才华的女性,对于李清照的教育,肯定也就不是像其它大家闺秀一样,做做刺绣,扑扑蝴蝶,在家乖乖等着嫁人就好了。李格非家里本身藏书甚多,加上家庭环境的熏陶,李清照在这样的一种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自然不免受到影响。可能因为父亲和母亲的基因都太强大,李清照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出了不凡的天赋。十几岁的时候,李清照的诗文就已经在周围传播开来,苏轼的大徒弟、李格非的师兄晁补之,在当时也是著名的文坛大家,他看到自己的世侄女写的诗文之后,也都大力称赞,甚至还推荐给别的同事。虽然说可能是关系好,晁补之叔叔对李清照小妹妹爱护有加,但是他本人毕竟是个名人,是有权威的人士,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可见李清照确实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超越同龄人的才华。

当然,对李清照影响最深的,在我看来,并不只是一个书香世家的环境,而是其父母亲开明的教育理念。之前说了,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不是像其他大家闺秀一样待字闺中,天天窝在家里生怕被人看见,人家虽然家教比较严,但是还是时不时出去玩的。李清照的少女时期,李格非基本都在北宋首都汴京任职,当时的汴京是很繁华的,你看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知道了。

就在这样的一种优雅的生活环境中,李清照不但继续诗文创作,还开始在填词的方向上开启了新的道路,其中著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词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在夕阳西下的湖面上,一群少女坐在几艘小船上,喝小酒喝到微醺,大家荡起双桨推开破浪,玩到差点忘了回家。突然有人发现时间差不多要回家吃饭了,却因为脑子不太清醒所以把船划到了莲花从中,少女们你也想快点走我也想快点走,结果谁也出不去,最后乱七八糟的划桨,把住在那里的水鸟们都惊飞了。这首词里面充满了少女的情怀,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画面,体现了李清照当时活泼的性格和快乐的生活。虽然没有埋藏很深的思想情感,但是毫不掩饰的情感和简约直白的文字,让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李清照十六岁时在宋词艺术上面的处女作。

另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喝酒不开船,开船不喝酒,毕竟酒喝多了更加容易晕船,吐得到处都是的话,总是不好的。

如大家所知,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出名的有两首,除了上面这一首之外,还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上文中简单快乐的生活相比不同,这一首《如梦令》还蕴含了另一种意味:“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度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之后,少女尽管经过了一夜的酣睡,但是一觉醒来还是感觉到阵阵醉意。房间里面的小丫鬟看见小姐醒来了,就把床帘给挂起来,准备给小姐梳洗了。少女这个时候问,花园里面的海棠花还好么。小丫鬟往窗外望了望说,说了一个少女其实有所期待但是又不喜欢的答案:没事啊,好好的。少女摇了摇头说,知道么,这不是还好好的,这一夜的风雨下来,那绿叶是被雨水冲刷的更加绿了,可是那海棠花却被风吹的凋零了。这首词的点睛之处就在于“绿肥红瘦”,用红绿来指代海棠花和叶子,这样的对仗让词画面更加生动。绿肥,说明夏天就快要来了,红瘦,暗示春天就要过去了。最后这一句“绿肥红瘦”又将为什么浓睡都消不了残酒的原因说出来了,因为春风春雨袭来,吹落了海棠花,让少女想到自己即将逝去的青春,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哀伤,不知不觉就喝了过量的酒。酒精是一种能把人情感放大的东西,于是,少女在第二天醒来,希望海棠花没事,但是她知道,就算看起来没事,但是,时光总是要流逝,青春总是要散场的。

这首词传播出去之后,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尧山堂外纪》记载说“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现在大家都知道,李格非家的女儿写词也得很好,而且年纪也不小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在封建社会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又有哪一家的公子,能够从家世、学识和酒量上面能够配得上才女李清照呢?

引导语:才女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士大夫家庭,那么大家了解过李清照的爱情,婚姻?我们一起来了解。

少女李清照,情怀如梦令

(一)书香世家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士大夫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朝的进士,曾经做到最高的官职是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代大文(chi)豪(huo)苏轼的学生,文学才能和诗文创作都受到苏东坡的赏识,和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李格非不但学识丰厚,而且性情非常刚直,为官也非常清廉。他曾经担任郓州教授,主管当地的教育工作。宋代有一个官员兼职的制度,当地的郡守看李格非的经济条件不太好,想劝他兼任其它官职,改善一下生活。换了一般人也就答应了,反正就是多做一份工作多拿一份工资嘛,这也是制度允许的,又不是贪财腐朽。然而李格非却谢绝了郡守的好意,他觉得,我做好一份工作,拿好一份俸禄就够了,其它的就不必了。这样的一种性格,也深深影响了李清照,后来经历了种种的艰难困苦之后,李清照依然能够坚强生活下去,李格非的言传身教可谓是功不可没。

父亲是知识分子,这对于很多官宦之家来说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李清照的母亲,同样是出身不凡。李清照母亲王氏的爷爷,是宋仁宗时期的科举状元王拱辰,也是当时的一位知名诗人。王氏在这样的书香世家长大,文学修养自然也不平凡。《宋史》 里面提到李格非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写李清照的母亲“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而对李清照的评价则是“诗文尤有称于时”。当一部正史能够提及一个人善文,可见这文章肯定是有一定名气,能得到大家称赞,才能够被记录下来的。

另一方面,因为母亲王氏就是满腹才华的女性,对于李清照的教育,肯定也就不是像其它大家闺秀一样,做做刺绣,扑扑蝴蝶,在家乖乖等着嫁人就好了。李格非家里本身藏书甚多,加上家庭环境的熏陶,李清照在这样的一种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自然不免受到影响。可能因为父亲和母亲的基因都太强大,李清照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出了不凡的天赋。十几岁的时候,李清照的诗文就已经在周围传播开来,苏轼的大徒弟、李格非的师兄晁补之,在当时也是著名的文坛大家,他看到自己的世侄女写的诗文之后,也都大力称赞,甚至还推荐给别的同事。虽然说可能是关系好,晁补之叔叔对李清照小妹妹爱护有加,但是他本人毕竟是个名人,是有权威的人士,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可见李清照确实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超越同龄人的才华。

当然,对李清照影响最深的,在我看来,并不只是一个书香世家的环境,而是其父母亲开明的教育理念。之前说了,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不是像其他大家闺秀一样待字闺中,天天窝在家里生怕被人看见,人家虽然家教比较严,但是还是时不时出去玩的。李清照的少女时期,李格非基本都在北宋首都汴京任职,当时的汴京是很繁华的,你看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知道了。

就在这样的一种优雅的生活环境中,李清照不但继续诗文创作,还开始在填词的方向上开启了新的道路,其中著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词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在夕阳西下的湖面上,一群少女坐在几艘小船上,喝小酒喝到微醺,大家荡起双桨推开破浪,玩到差点忘了回家。突然有人发现时间差不多要回家吃饭了,却因为脑子不太清醒所以把船划到了莲花从中,少女们你也想快点走我也想快点走,结果谁也出不去,最后乱七八糟的划桨,把住在那里的水鸟们都惊飞了。这首词里面充满了少女的情怀,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画面,体现了李清照当时活泼的性格和快乐的生活。虽然没有埋藏很深的思想情感,但是毫不掩饰的情感和简约直白的文字,让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李清照十六岁时在宋词艺术上面的处女作。

另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喝酒不开船,开船不喝酒,毕竟酒喝多了更加容易晕船,吐得到处都是的话,总是不好的。

如大家所知,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出名的有两首,除了上面这一首之外,还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上文中简单快乐的生活相比不同,这一首《如梦令》还蕴含了另一种意味:“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度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之后,少女尽管经过了一夜的酣睡,但是一觉醒来还是感觉到阵阵醉意。房间里面的小丫鬟看见小姐醒来了,就把床帘给挂起来,准备给小姐梳洗了。少女这个时候问,花园里面的海棠花还好么。小丫鬟往窗外望了望说,说了一个少女其实有所期待但是又不喜欢的答案:没事啊,好好的。少女摇了摇头说,知道么,这不是还好好的,这一夜的风雨下来,那绿叶是被雨水冲刷的更加绿了,可是那海棠花却被风吹的凋零了。这首词的点睛之处就在于“绿肥红瘦”,用红绿来指代海棠花和叶子,这样的对仗让词画面更加生动。绿肥,说明夏天就快要来了,红瘦,暗示春天就要过去了。最后这一句“绿肥红瘦”又将为什么浓睡都消不了残酒的原因说出来了,因为春风春雨袭来,吹落了海棠花,让少女想到自己即将逝去的青春,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哀伤,不知不觉就喝了过量的酒。酒精是一种能把人情感放大的东西,于是,少女在第二天醒来,希望海棠花没事,但是她知道,就算看起来没事,但是,时光总是要流逝,青春总是要散场的。

这首词传播出去之后,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尧山堂外纪》记载说“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现在大家都知道,李格非家的女儿写词也得很好,而且年纪也不小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在封建社会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又有哪一家的公子,能够从家世、学识和酒量上面能够配得上才女李清照呢?

收获了爱情的李清照,却过上了不平静的生活

(二)喜结连理

前面说到,李清照到了结婚的年纪了,家里人也开始为她操办婚事。如果说只是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官宦子弟,那在汴京城里面肯定是没什么难度的。

但是你也知道,且不说官宦子弟里面有一部分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就算是奋发向上的公子,又有几个能够配得上李清照的才华呢?

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在缘分的带领下遇到了赵明诚,而当时的赵明诚还在太学上学。所谓太学,是培养一些官宦子弟的地方,里面的学生基本上都能不用通过科举就能够直接进入仕途。作为一个太学生,赵明诚的家庭自然也是官宦世家,他的父亲赵挺之就是吏部侍郎,从官职上来说比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还要高一点,所以从家世背景来说赵家肯定不必李家要弱。而能够被挑选进入太学,说明赵明诚也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然而,这看起来很般配的两人,却因为一个原因,可能没办法走到一起。

大家知道,北宋中晚期有一次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这使得朝堂上面的大臣分成了两排——新党和旧党。李格非作为苏轼的弟子,肯定是属于旧党一派的,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确是属于新党的。读过苏轼传记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在苏轼的晚年,新党和旧党之间的斗争可是接连不断,而且异常激烈。两人父亲各属于两个不同的党派,自然也就很难谈到一起。

就在这段姻缘看起来好像已经不可能延续下去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公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改元建中靖国,意思是,你们新旧两党也不要没完没了地闹了,我谁也不偏袒,两边的建议都接受一点,两边的人员也都任用一点。这样的政策使得新旧两党的矛盾有所缓和,再加上李格非和赵挺之本身也都还不是党内的中坚力量,所以在个人层面并没有什么那么深的恩怨。于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事,终于也有了希望。

经历了小小的考验,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诚终于走到一起,组成了小家庭。当时的赵明诚因为还在太学上学,并没有俸禄,只有一点微不足道的补贴,虽然李赵两家都是官宦家庭,但是因为李格非和赵挺之都是寒门书生,李氏家族和赵氏家族都是很普通的大家庭,家境也不富裕,所以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后生活其实过得并不富裕。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两个人快乐的小日子,赵明诚有个个人爱好,就是收集各种金石字画,李清照作诗赋词都是好手,对于这种文化界的爱好自然也是很容易理解,于是很快也接受了丈夫的兴趣,这也成为了他们一生的共同喜好。赵明诚在太学上学的时候,只有初一、十五才能请假回家和妻子团聚,每次回家之前,赵明诚都是带着几件衣服,先到当铺典当了换点钱,然后就和妻子到大相国寺去淘宝。说起大相国寺,大家可能先想到的就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而实际上,相国寺一带逢年过节都会举行庙会,各种小商贩都会出来兜售货物。于是赵氏夫妇就拿着当衣服的钱,买点碑文字画和瓜果零食,然后拿回家慢慢欣赏。作为脑洞大开的文化分子,他们总是能够从残缺而晦涩的碑文里面猜想出一点什么故事,这让他们清贫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终于,两年之后,赵明诚从太学毕业,进入仕途。有了一点经济收入之后,赵氏夫妇在金石研究上面的道路越走越远,决定要”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于是他们不但在赵家的藏书里面吸取养分,还找人托关系把朝廷的藏书借来抄写记录,务求博览群书,增长见识。有一次,夫妻两人看到有人在贩卖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于是就去问价钱,卖家居然开口就是要价20万文。要知道20万文这个价格,就算对于普通富家公子也不是说买就买,更不用说赵明诚和李清照这种穷夫妻了。于是他们把人家的画留在家里,说是去筹钱,结果两三天时间把画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但是这20万文就算是当了家里全部衣服都凑不出来啊,于是他们只能恋恋不舍地把画还给了人家,然后郁闷了好几天。

日子清贫,但是毕竟赵明诚已经进入仕途,小夫妻两觉得这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北宋后期动荡的政治又给家里带来了转折。

原来想要当和事老的宋徽宗居然放弃了他原有的路线方针,启用了新党的人物蔡京担任宰相,还将旧党的一系列人物,包括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一百二十人列入元祐党籍,这其中就包括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不止如此,宋徽宗还亲自书写了这一百二十个人的名单,并让人刻在石碑上,旧党一派的前景,变得模糊不清。

李清照的父亲遭到了政治灾难,公公赵挺之却因为属于旧党一派,不断升迁,一路做到尚书左丞,面对这样的处境,李清照就写诗给公公希望他能够救救自己的父亲。然而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哪里是赵挺之一个人能够把握的事情,于是,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赵挺之并没有帮助李格非,这让李清照非常失望,她甚至说出了“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的诗句。最终,李格非也被罢去官职,发还原籍明水。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随着党争越来越激烈,朝廷居然开始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住在京城,甚至禁止宗室和元祐党人的子孙通婚。于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就不得不面对分离的局面,李清照落寞地一个人回到了娘家,投奔已经回到老家的家人。

这样分离的日子过了两三年以后,蔡京被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赵挺之继任,朝廷毁去《元祐党人碑》,接触一切党人禁令,这使得李格非的仕途之路重现希望,李清照也得以回京和赵明诚相聚。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年的时间,蔡京恢复了宰相的职位,这时候他对和自己作对的赵挺之,肯定是大加打压。赵挺之先是在被罢官之后五日就病逝,然后又在死后三日被蔡京诬陷,赵氏家族这一大家子人也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经过一众朋友同僚的救助,最终蔡京并没有找到赵挺之的犯罪证据,赵氏一家被释放了。然而经过这个事之后,赵挺之的官职被追夺,赵氏子弟的荫封官职也自然保不住了。失去了官职的赵氏家族已经没办法继续留在汴京了,李清照也只能跟随丈夫一家回到了青州的老家,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李清照的婚姻危机

(三)容膝易安

李清照和赵明诚回到青州之后,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这一年,李清照只有25岁。

回到老家之后,她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还把自己的居室叫做“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这个号的来由说来其实有点复杂,对于“归来堂”,大家很容易就能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的,这是根据陶渊明的文章取的名字,但是却名的原因确实受到另外一个大文人——李清照父亲的同窗晁补之的影响。之前晁补之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一样,因为元祐党籍的缘故被罢官。回到老家之后,晁补之就在院子里面盖了个“归去来园”,还把自己叫做“归来子”,而李清照对于这个认识多年的叔叔,心中非常敬佩,于是也模仿晁补之把自己住的地方改成这个名字。而“易安居士”则是根据《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一句而来的。可以说,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虽然乡间田野之中,但是却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就像是当年的陶渊明和现在的晁补之一样。而在这段时间里面,他们还继续在金石古籍上面的研究,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两夫妻最恩爱的一段时间。

屏居乡里十年的时间里面,在李清照的帮助之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大部分书写工作,这奠定了赵明诚这一生在金石研究上面的社会地位,也影响了他和妻子后半生的生活。

北宋朝廷风云变幻,蔡京再一次被逐出京城,离开了政治权利中心,这使得赵明诚又能够重返仕途,在一些州郡开始担任官职。可能因为曾经的政治带来的动荡生活,赵明诚并没有将李清照带在自己身边。因为不想折腾,他们夫妻两人又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李清照写了许多表达离情别绪的词,其中最著名的就有两首。

第一首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另外一首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诗词的各种描绘和意向里面,我们都能感觉到这段时间李清照的那种相思和忧愁。想象一下这个时候李清照的矛盾心情,一方面是等了十年的时间,丈夫的仕途终于有了起色,家里的经济情况也能有所改善,两人的金石研究也能有所进展,这肯定是让人开心的;一方面却是丈夫不在自己身边,而宋代官员大都有豢养侍妾和歌妓的风气,何况自己没有为丈夫生下一儿半女,不免有所担忧。

终于,在几年之后,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知州,这一次他终于提出,要把夫人李清照带在身边。两个曾经的恩爱夫妻终于能够相聚,然而去到莱州的李清照发现,事情并没有她想的那么美好。

可能因为丈夫忙于公事,没有提前打点好,李清照来到住所之后居然发现这个房间年久失修,窗户破败,更加不要说挂上什么字画。作为一个文艺中年,她肯定是接受不了这种事实的,原来以为离开乡村老家,生活品质能够有所提升。结果这里不但物质条件不好,也没什么可以交谈的朋友,更关键的是,之前担忧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做了莱州知州的赵明诚,果然对自己渐渐冷漠青睐,这个男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二十多岁的太学生,也不是青州十年里面和自己耳鬓厮磨的乡间书生了。

然而,他们这一对夫妻,毕竟不是被单纯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撮合的,他们之间,还有一种共同的兴趣。

在赵明诚继任淄州知州的时候,有一次借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白居易在北宋文坛上面可是有非常高的地位的,他的手迹自然也是非常名贵。赵明诚拿到这幅真迹之后就立刻骑马狂奔回家,和李清照对着这一幅《楞严经》通宵达旦地欣赏了一个晚上。这说明,虽然外面繁花似锦,但是只有李清照,才能真正懂得赵明诚的心思。

比起这一个小赵家的风波,另外一个赵家在这个时候正经历一场更大的灾难。

公元1127年,著名的“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政权,改元建炎。而这个时候,赵明诚的母亲正巧在江宁逝世,于是赵明诚带着李清照南下奔丧。面对北方地区越来越严峻的战争局势,赵氏夫妇决定,在南下奔丧的同时,转移在淄州的大批文物到江宁。按照李清照本人在《金石录后序》中描写:“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这么看来,这次运送文物的任务,肯定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

这个时候,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必须及时赴任。但是让赵氏夫妇放心不下的,除了在淄州的这些文物之外,还有老家青州十几间屋子的文物。于是李清照没有随丈夫赵明诚赶往江宁,而是回到了青州老家,打算将十几间屋子里面的文物运往江宁。

然而,事情没有这两夫妻想的那么简单,就在李清照回到青州,把大批文物整理准备在第二年开春之后运往江宁的时候,青州发生了病变,郡守被杀,赵家那十几间屋子里面的书籍也被付之一炬,化作灰烬。但是就算如此,李清照还是拼命保住了部分珍贵的字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初赵明诚花了二十万买回来的蔡襄《赵氏神妙帖》。

青州兵变,还不是这一路上唯一的劫难,在路过镇江的时候,队伍又遇到强盗攻陷镇江府,当时镇江府的守臣居然弃城而去,这种情况下,就连保命都不容易了,更何况是保住那么多行装?李清照面对这样的一个处境,用尽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尽可能保住了大部分重要文物。

经历了青州兵变和镇江府陷落等一系列的劫难,李清照终于在来年开春,押送这15车的金石书籍来到了江宁府,在这里和丈夫相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