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因

时间:2024-03-17 15:29:59

相关推荐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因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常见的致病因素有下列9个:

1、物理因素

临床统计表明,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正比。胃粘膜机能“抵抗”更糟糕的是,受外界因素影响所造成的损伤

2、遗传因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第一代亲属,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高,遗传因素也很明显。有关的发病率比对照组的20倍,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遗传因素有关。

3、金属接触

铅工人的发病率很高的胃溃疡,胃粘膜活检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增加。聚合物称为排泄性胃炎。除铅外许多重金属如汞,铜和锌碲,对胃黏膜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4、辐射因素

在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粘膜损伤甚至萎缩。

5、缺铁性贫血

大量事实表明,缺铁性贫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密切相关的,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各占14%,46%和40%。贫血引起胃炎的机理是未知的。胃炎胃酸低铁不能被吸收,或胃出血导致贫血;另一种观点有贫血,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影响和容易发炎。

6、慢性浅表性胃炎

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64例,在5~8年随访,34例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可能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因。

7、生物因素

慢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和其他对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慢性胃炎的症状和体征,胃黏膜染色也证实。在9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24例(26.4%)合并慢性肝炎。因此,慢性传染性疾病,特别是慢性肝病对胃的影响,值得注意。

8、胆道和十二指肠液反流

胆道和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返流,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为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

9、免疫因素

特别是胃体胃炎,胃汁血液中的萎缩黏膜浆细胞内,可以找到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有哪些?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我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常见症状有下:

(1)疼痛:性质 部位 时间。

胃脘部疼痛(俗称:心口疼),疼痛的性质多呈隐痛、胀痛、钝痛。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剧痛或绞痛。有的表现为胃脘不适或胃脘部难受无可名状。疼痛可出现在胁肋部、背部、腹部或胸部,疼痛的局部可有压痛或深压不适感。疼痛可因进食及气候等因素而加重或诱发,一般多于进食后加重。外感也可使疼痛加重。

(2)痞满:痞满是指胸腹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痞满主要在胃脘(心口窝),所以又称为胃痞。胃痞的特点是心下痞塞,但满不痛,按之柔软。

(3)嗳气:嗳气是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为临床特征。《说文解字》一书中解释“噫气”为“饱食之气”。俗称打饱嗝。

(4)纳呆:“纳”是指胃容纳饮食;“呆”是指迟滞、呆迟。纳呆是指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纳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之一。许多患者就是以纳呆为主要症状前来就诊的。或虽有食欲,但食后、进食过量,或进食生冷后感到胃脘部胀满不适或消化不良。

(5)烧心、反酸:烧心 泛酸是两个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存在。

烧心:是指胸骨和剑突下的烧灼感。主要由于炎症或化学刺激作用于消化道黏膜而引起。

反酸:又称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的症状,所以又叫泛酸。如果酸水上泛后又随即咽下者又称吞酸;如果酸水上泛后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

3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做哪些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分型。大多数病人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严重者可以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的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确诊主要靠纤维胃镜和胃粘膜活组织病理性检查。

胃镜检查及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胃镜诊断应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正常胃粘膜为橘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或灰绿色,粘膜可表现红白相间,白相为主,严重者有散在白色斑块皱襞变细或平坦。胃粘膜萎缩时萎缩范围也不一致,有的是弥漫性的,也有局限性的,甚至可见小灶状。粘膜下血管显露为萎缩性胃炎的特征,可见到红色网状小动脉或毛细血管,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可见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较大结节。亦有粘膜糜烂,出血现象。腺体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粘膜层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有僵硬感,光泽也有变化。

胃粘膜活检主要为固有腺体不同程度萎缩、粘膜肌层增厚,固有膜炎症、淋巴滤泡形成,代之以假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

以下有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大部分在中老年以上,病程较长,既往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患者长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胀满不适,完谷不化,纳差、疲倦、乏力、消瘦、贫血等。

实验室检查

①胃液分析:A型CAG患者多无酸或低酸,B型CAG患者可正常或低酸。

②胃蛋白酶原测定: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减少。

③血清胃泌素测定:胃窦部粘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CAG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增高;B型CAG患者胃窦粘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

④免疫学检查: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测定,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3]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九大病因

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一种胃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比如物理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辐射因素等,都会导致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那么,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2、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在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黏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故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5、体质因素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

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

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占受检人数的13.8%,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也被称为是一种半生理性疾病,其次,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变化与本病的发病有很大关系。改变生活方式或许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食食品要新鲜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粉等。

要避免坚硬、过于刺激的食物,按时定量,以进食较丰富的蛋白质低脂肪饮食,以及山楂、橘子、苹果等,但是不易过多。

2、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乙醇对胃粘膜的损害;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减少胃粘膜损害。

3、定期检查,对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要定期做胃镜进行复查:一般性萎缩性胃炎年复查次,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年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个月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以上)应视为癌变,可予手术切除。

4、遇有症状加重、消瘦、厌食、黑便等情况时及时到医院检查。

5、患病后应有正确治病心态,防止病急乱投医,误听信所谓“偏方”、“妙方”。

6、树立信心,配合医生系统治疗,防治结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