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高度警惕:“伪装”成糖尿病的胰腺癌

高度警惕:“伪装”成糖尿病的胰腺癌

时间:2022-07-11 00:40:35

相关推荐

高度警惕:“伪装”成糖尿病的胰腺癌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小的改善,而很多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胰腺癌也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特别是那些疾病的高发人群更应积极预防,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胰腺癌呢?今天,我们请来专

1哪些人容易患胰腺癌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小的改善,而很多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胰腺癌也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特别是那些疾病的高发人群更应积极预防,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胰腺癌呢?今天,我们请来专家为大家进行介绍。

1、糖尿病。

糖尿病与胰腺癌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胰腺癌患者身患糖尿病的情况。非典型糖尿病,即无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和胰岛素依赖的快速进展型糖尿病,可拟视为胰腺癌早期表现。这一提示有利于部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而早期胰腺癌还有可能被手术切除而治愈。另外,具有糖代谢异常(由餐后血糖升高情况确定)的患者,也会增加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此,采用结合体育锻炼的低胰岛素反应饮食、控制体重和不吸烟等手段,可显著降低胰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2、消化道手术。

假如做过消化道手术的话,那么患上胰腺癌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根据研究发现,胆囊切除以上的患者,其患胰腺癌的危险性增加70%;做过胃溃疡手术的患者,也有较高的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尤其是手术后间隔以上者。当然,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但不管怎么样,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看过上面专家的介绍之后想必大家都有所认识了吧,专家提醒,因为糖尿病患者和做过消化道手术的人容易患上此病,所以一定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热文推荐《《《

专家教你饮食防癌三字经

每日吃番茄 乳腺癌让路

强强联手 食物组队来抗癌

2糖尿病:胰腺癌的“候选人”?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证实,部分糖尿病病人由于胰腺功能长期紊乱,对腺泡细胞造成一种慢性刺激,最终导致胰腺癌。因此,对于一些原来没有糖尿病突然一下出现糖尿病的患者,就一定要注意检查胰腺。

临床上,很多胰腺癌的患者都有糖尿病。坊间有一种说法,糖尿病病史较长者是胰腺癌高发人群。也有人认为,糖尿病本身不会导致胰腺癌高发,它是胰腺癌的并发症,是由于胰腺的肿瘤,导致了胰腺本身内分泌的紊乱,从而导致了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到底有关系吗?其实,临床上糖尿病合并胰腺癌并非罕见。国外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率较正常人高出1.5-7倍。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证实,部分糖尿病病人由于胰腺功能长期紊乱,对腺泡细胞造成一种慢性刺激,最终导致胰腺癌。除此之外,某些胰腺癌病例刚发病时就是以糖尿病的面孔出现,这是因为胰腺癌直接破坏胰岛的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同时患者体内也易产生胰岛素抗体,最终引起血糖升高。

因此,对于一些原来没有糖尿病突然一下出现糖尿病的患者,就一定要注意检查胰腺。临床上,确实碰到有病人,原来一直没有糖尿病,突然检查说糖尿病来了,这个时候内科医生往往考虑不到这个问题,就按糖尿病治疗,结果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是胰腺癌。因此建议那些突发糖尿病的病人,一定要注意胰腺肿瘤的检查,比如超声检查、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针对一些糖尿病病史比较长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胰腺。有胰腺肿瘤的患者,也要定期查查血糖,争取早期发现其它疾病。

不过,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并伴有转移,即使有25%的患者在发现时能够实施外科手术,但手术受到胰腺位置及周围重要脏器和血管的限制,外科医生即使能砍掉胰腺癌瘤这棵树,也无法挖干净下面的根。因此手术切除疗效并不好,其5年生存率仅为4.5-15%。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现代精确放疗给无处求治的胰腺癌转移患者带来了生机。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证实,在化疗的基础上运用容积弧形调强放疗系统,进行高精度、高剂量的放射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转移患者生存期平均延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身体条件较差的病人也能耐受。

3糖尿病:胰腺癌的“候选人”?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证实,部分糖尿病病人由于胰腺功能长期紊乱,对腺泡细胞造成一种慢性刺激,最终导致胰腺癌。因此,对于一些原来没有糖尿病突然一下出现糖尿病的患者,就一定要注意检查胰腺。

临床上,很多胰腺癌的患者都有糖尿病。坊间有一种说法,糖尿病病史较长者是胰腺癌高发人群。也有人认为,糖尿病本身不会导致胰腺癌高发,它是胰腺癌的并发症,是由于胰腺的肿瘤,导致了胰腺本身内分泌的紊乱,从而导致了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到底有关系吗?其实,临床上糖尿病合并胰腺癌并非罕见。国外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率较正常人高出倍。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证实,部分糖尿病病人由于胰腺功能长期紊乱,对腺泡细胞造成一种慢性刺激,最终导致胰腺癌。除此之外,某些胰腺癌病例刚发病时就是以糖尿病的面孔出现,这是因为胰腺癌直接破坏胰岛的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同时患者体内也易产生胰岛素抗体,最终引起血糖升高。

因此,对于一些原来没有糖尿病突然一下出现糖尿病的患者,就一定要注意检查胰腺。临床上,确实碰到有病人,原来一直没有糖尿病,突然检查说糖尿病来了,这个时候内科医生往往考虑不到这个问题,就按糖尿病治疗,结果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是胰腺癌。因此建议那些突发糖尿病的病人,一定要注意胰腺肿瘤的检查,比如超声检查、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针对一些糖尿病病史比较长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胰腺。有胰腺肿瘤的患者,也要定期查查血糖,争取早期发现其它疾病。

不过,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并伴有转移,即使有25%的患者在发现时能够实施外科手术,但手术受到胰腺位置及周围重要脏器和血管的限制,外科医生即使能砍掉胰腺癌瘤这棵树,也无法挖干净下面的根。因此手术切除疗效并不好,其5年生存率仅为4.5-15%。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现代精确放疗给无处求治的胰腺癌转移患者带来了生机。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证实,在化疗的基础上运用容积弧形调强放疗系统,进行高精度、高剂量的放射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转移患者生存期平均延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身体条件较差的病人也能耐受。

4专家六类人群易患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展迅速和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在5%以下。因此,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专家提醒,6类人群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

1、年龄超过40岁中老年男性;

2、排除肝、胆、胃肠等疾病,伴有非特异性腹痛、腹胀的患者;

3、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消瘦、食欲下降者;

4、有癌症家族史、吸烟酗酒史者;

5、急、慢性胰腺炎者;

6、无肥胖并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等。

由于胰腺癌早期无明显和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缺乏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使许多患者被误诊,严重影响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最常见的胰腺癌误诊是将其诊断为慢性胃炎。据了解,我国约有85%的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仅20%左右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而早期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为90%到100%,5年生存率可达70%到100%。

防癌比治癌更重要,要从生活、饮食习惯着手预防胰腺癌,要戒烟、戒酒,忌长期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品,并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

5高度警惕:“伪装”成糖尿病的胰腺癌

退休的张老师今年56岁了,近个把月来出现多尿、口渴多饮、多食及乏力现象,人也似乎瘦了一些,但没有上腹痛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到医院去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8.2毫摩尔/升、13.7毫摩尔/升,尿糖+++,被诊断为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糖尿病。

伪装成糖尿病的胰腺癌

遂遵医嘱控制饮食,服用降糖药达美康治疗。服用这种降糖药一个多月后,张老师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有些好转,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也有所降低。

但不知怎的,渐次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上腹部隐痛。经医生检查仅上腹部有轻压痛,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吃了医生开的铋剂、阿莫西林、西沙比利后,恶心呕吐减轻,但上腹部隐隐袭来的疼痛仍不缓解,且以夜间较重,扰得张老师坐卧不宁。后以腹痛待查,Ⅱ型糖尿病收住入某医院。入院后曾做过B型超声、CT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后十来天,张老师晨起照镜子时发现眼球发黄,经医生再次B超检查,发现肝内胆管扩张,胰头存在40×41×40厘米低回声区;CT复查诊断为胰腺占位性病变。考虑胰头癌行手术探查,结果证实张老师患的是进展期胰头腺癌。

胰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十分困难

一般说来,胰腺癌多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整理)。但近年来临床发现有少数胰腺癌首先以“糖尿病”露面登场,数月或半年后方才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有报道有些胰腺癌患者确诊前已有2年以上的糖尿病史。胰腺癌以糖尿病为首发表现,其确切机理尚不明了。有人认为胰腺癌可产生一种特异因子,能拮抗胰岛素的降糖效应;有人以为是肿瘤浸润破坏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的产量下降所致。

由于胰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十分困难。一些胰腺癌病人若能在“糖尿病”表现一露面时,便想到有胰腺癌之可能,而引起高度警惕,那么就可帮助及早诊断;对一些中老年人初发糖尿病经正规治疗控制不佳或又出现消化道症状,尤其是持续性上腹部隐痛,则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如B型超声是简易方便的检查方法,可动态反复检查,必要时可配合CT或核磁共振检查;血清学标志物,如CA50(血清糖链糖原50)、CA19-9、CEA(癌胚抗原)对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总之,争取早期缉拿出肇事“元凶”,及早行外科手术切除,对预后至关重要!

来源:《家庭医生》作者:慰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