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有哪些糖尿病患者护肾记住6点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有哪些糖尿病患者护肾记住6点

时间:2023-05-23 19:56:16

相关推荐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有哪些糖尿病患者护肾记住6点

糖尿病伴有多个并发症,除了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还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正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然而遗憾的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肾病悄悄侵袭。糖尿病患

1糖尿病患者别忘了定期查肾

糖尿病伴有多个并发症,除了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还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正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然而遗憾的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肾病悄悄侵袭。

糖尿病患者应及时筛查肾病

为什么糖尿病容易引发肾脏病?专家称,由于糖尿病可以累及全身微血管,包括肾脏的肾小球血管,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会促使糖尿病肾病进展。而为什么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升高,专家指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日趋西化,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患者在逐年增加,其中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有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

目前,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与积极治疗知识未能得到普及。糖尿病肾病发病隐匿,早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很多患者常常是在尿中出现蛋白或血肌酐已经升高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一到临床蛋白尿,治疗效果通常较差,并且很快进展为肾衰竭,最终变成尿毒症。因此,只有通过定期监测才能及早发现并早期治疗糖尿病肾病。

警惕糖尿病肾病变尿毒症

专家指出, 糖尿病肾病如果发展为尿毒症,那么即使通过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最多也只能存活左右,而慢性肾炎引起的尿毒症,通过洗肾,患者可以坚持长达30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血糖升高,到糖尿病肾病,再发展为尿毒症,中间往往有十几二十年漫长的时间。“这个‘时间窗’如果我们能好好把握,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把血糖控制好,规范地治疗和管理糖尿病肾病,也许患者到寿终正寝的一天,尿毒症也不会找上门来。”

因此,专家特别强调2型糖尿病人监测肾功能的重要性。按照目前的指南,2型糖尿病一旦确诊就要做肾功能方面的检查,包括了尿白蛋白和血肌酐等,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来对肾功能进行评价。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2型糖尿病人被确诊的时候已经不是疾病的早期,“很多患者可能已经得了糖尿病几年、甚至十几年,只是一直没有发现。所以,肾脏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伤害,一定要尽早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此外,在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关注血糖的变化之外,也要定期检查肾功能,同时还有血压、血脂等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尿液,如果尿液泡沫很多而且不容易消散,并且还伴随下肢浮肿,眼睛浮肿的现象就要提高警惕。

糖友如何降糖护肾两不误?

最基本的就是先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本职工作:控制好血糖。此外还要多关注自己的肾脏健康,早发现、早治疗肾脏并发症,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进程。专家强调说,糖尿病患者血糖应尽可能全面达标,即空腹血糖不超过7.0毫摩尔/升,餐后血糖不超过10.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

专家特别强调,一些糖尿病患者往往认为肾功能的损伤是由于长期吃药所造成的。一种广为流传的看法是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会损害肾脏,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以二甲双胍为例,该药80%从肾脏排泄,如果患者的肾功能不好则影响该药从肾脏排泄,进而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因此肾功能减退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使用二甲双胍,但这并不是说二甲双胍会损害肾脏。当然,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的患者要定期检查肾脏的有关指标(如尿常规、尿白蛋白、血肌酐等)肾功能,一旦出现肾脏损害,一方面要分析肾脏损害的原因,一方面要根据肾功能减退的程度调整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乃至停用某些口服降糖药。因此,患者要提高对定期检查的重视程度,以便及早发现慢性肾脏病,切不可因为贪图省事或认为没有必要而忽视了检查。

同时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一些不太受肾功能影响的药物,如瑞格列奈、利格列汀经肾脏的排泄极少,这些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时仍然可以使用且不需减量。当然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善,如戒烟、低蛋白饮食等,也是管理疾病至关重要的一环。低蛋白饮食的原则是“量低质高”,也就是说进食的蛋白质量要少,品质要高,即选用高生物效价的优质蛋白质如奶、鸡蛋、瘦肉。一般来说,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50毫升/分钟时每日摄入的蛋白质控制在0.8克/公斤体重,如果血肌酐、尿素氮已升高则每日摄入的蛋白质宜控制在0.6克/公斤体重。

25年糖尿病患者须查肾

糖尿病性肾病是世界范围内值得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疾病,属全身性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也是糖尿病性肾脏危害的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直接涉及遗传和代谢两个方面,但至今有关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重点是早期发现,特别是病史超过5年的患者,更要经常检查肾脏。

糖尿病性肾病高发的原因

大约有1/4~1/3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更高比例的1型糖尿病患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可怕之处在于,它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患者的身体,早期没有任何症状,通过尿液检查出肾病后已经是第二、三期的改变了。等到出现症状时已经很晚,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糖尿病性肾病的表现

糖尿病可损害肾脏的微血管,使其丧失滤过功能,不能很好地清洁血液,使废物在血液中堆积,身体过多承受着水分和盐分的压力,最终使体重增加和踝部水肿,发展成为肾功能不全以至尿毒症。临床表现有微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以及肾小球滤过率改变等。

糖尿病性肾病的分期

糖尿病性肾病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临床分为五个阶段。

一期: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也没有异常,但有一些病理的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增高,故又称高滤过期。

二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每分钟小于20微克,运动后增加,休息后可恢复。呈间隙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改变。又称无临床症状肾损害期。

三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每分钟在20至200微克,称微量白蛋白尿期,又称隐性肾病期,即早期糖尿病性肾病。

四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每分钟大于200微克;约75%的患者出现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降低,水肿。本期又称临床糖尿病性肾病或显性肾病期,具有典型糖尿病性肾病“三联征”。

五期:一般在患病20余年时发生。当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小于40毫升时,氮质血症出现,其中,血肌酐值大于每升707微摩尔是终末期肾病的诊断标准。

病史超过6年的糖尿病患者更要经常检查肾脏

糖尿病性肾病一、二期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在积极治疗后,糖尿病性肾病可以逆转到正常;一旦进入三期,可逆性很差,即为早期糖尿病性肾病,该期往往多发生在病史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因而全面控制病情,积极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只要及时发现,积极治疗,糖尿病性肾病还是可以控制的。否则进入四、五期就会出现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致残和致死率明显增加。所以,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要每年查肾脏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增加是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也是主要的诊断证据。糖尿病患者要在3个月内连续检查尿微量白蛋白2~3次,平均值达到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每分钟在20~200微克,而且,排除其他原因者,即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与保健

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预防十分重要,常见的有以下三项有力预防措施:

一、所有的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5年以上者,要经常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注意测量血压,做眼底检查。

二、有条件时,应做尿微量蛋白测定和β2-微球蛋白测定,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增加,要3个月内连测2~3次以确定是否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

三、如果确定为微量白蛋白增加,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其增加的因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者,应高度警惕。注意努力控制血糖,使之尽可能接近正常。若血压大于130/80毫米汞柱,就应积极降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

同时,还应强调低盐、低蛋白饮食,以优质蛋白为佳。

糖尿病饮食与糖尿病性肾病饮食有何区别

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低热量饮食。基本要求是:控制摄入总热量,合理配餐(适量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低脂肪、多吃蔬菜),少食多餐,不饮酒、不吸烟,多饮水,高纤维素饮食。

糖尿病性肾病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在饮食方面与糖尿病有所区别。

糖尿病性肾病饮食原则要求:优质低蛋白质饮食。优质蛋白质包括牛奶、禽蛋蛋白、鱼类蛋白、瘦肉蛋白等。植物蛋白,比如豆制品、日常的馒头、米饭所含的蛋白,应该适量限制,以免增加肾脏负担。糖尿病性肾病饮食还应注意高钙低磷。高钙的食物往往也高磷,像动物脑子和内脏、排骨、虾皮、壮骨粉之类肯定高磷,不宜多吃。同时,适当补充纤维素、维生素,可吃玉米等粗粮,以及蔬菜、水果等。

对糖尿病性肾病患者来说,饮食安排如下:

首先必须注意饮食治疗,使血糖控制在良好的水平。二是少吃盐,避免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并积极控制高血压。三是适当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并应以动物蛋白代替植物蛋白。为了保证足够的热量,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

3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有哪些?糖尿病患者护肾记住6点

据了解,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发生糖尿病肾病,严重者还会引发肾衰竭。然(整理)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患病多年却从未尿常规,直到病情十分严重才发现。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保护肾脏,防止发生糖尿病肾病、肾衰竭呢?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

1、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μg/min来确诊:这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重要指标之一;一旦当UAE持续大于200μg/min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2、眼底检查:倘若患者在诊断时有必要,那么就还可做作荧光眼底造影,这时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变。

3、一旦患者体内的核素肾动态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那么病情就是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4、尿糖定性检查:该检查方法是为了及早的筛选糖尿病肾病,是一种较简易的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5、一旦患者体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那代表患者的病情已是糖尿病肾病晚期。

糖友如何护肾?

1、每年至少查一次尿常规,特别要关注“尿蛋白(ACR)”指标。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糖尿病,每年的体检或3~6个月一次的定期查体都应该加入尿常规,检测有无尿蛋白。早期糖尿病肾病非常“阴险”,往往没有特别的症状,只是尿中会排泄微量的白蛋白,不做实验室检查都很难发现。有专家指出,发现微量尿蛋白时及时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此外,成年的糖尿病患者不管有没有尿蛋白,每年也要检测血肌酐,可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并筛查有无慢性肾病。

2、严格控制血糖、体重,是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关键。糖尿病的大部分并发症“根源”都在血糖水平,长期高血糖状态及肥胖,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最主要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糖、控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运动强身。

3、饮食上要减少盐和油的摄入,已经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还要坚持低蛋白质饮食。无论肾脏有无损伤,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的食盐都要少于6克,每日植物油20~30ml,尽量少吃味精、酱油、盐浸等含盐高的加工食品。

蛋白质摄入方面,未发现尿蛋白的糖尿病患者只要不暴饮暴食,可不限制蛋白质的量,但一旦发现尿蛋白,就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否则会加重肾脏损害。一般来说,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为0.8g/(kg.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者每日蛋白质摄入0.6~0.8g/(kg.d),而且保证优质蛋白质(鱼、肉、蛋类)摄入超过50%。

4、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优先选择经肾脏排泄较少的降糖药。

5、控制住血压水平。血压控制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展密切相,据了解,几乎任何糖尿病肾病均伴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常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前就出现高血压。成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应控制在140/80mmHg以下。

6、出现尿蛋白马上干预。一旦出现尿蛋白,无论排泄多还是少,都要及时到内分泌科、肾内科就诊,若血肌酐正常,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减少尿白蛋白。

4糖尿病患者早期要保护好肾脏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表现,而发表于美国《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老年人一旦出现胰岛素抵抗,肾脏健康就开始面临威胁。

该研究涉及1400多位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平均随访时间超过三年,研究初步明确了老年人胰岛素抵抗与肾功能衰竭的关系。而发表于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另外一项统计数据则表明,中国慢性肾病患者估计已超过一亿人。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患者到了后期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因此,这些患者应及时检查血肌酐并进一步接受肾脏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以明确肾脏的健康状况。

5有了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怎么办

患了糖尿病已经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了,倘若再并发肾病的话,治疗难度也会加大。肾病专家呼吁:糖尿病肾病应以防治为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细心呵护自己的肾脏,使其不受到损伤,因为糖尿病肾病往往可危及患者生命。

糖尿病肾病治疗?

肾病专家指出:血糖控制的不佳往往是引发肾脏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时,第一个治疗措施就是控制好病人的血糖,一旦病情发展严重,糖尿病肾病就难以根治了。那么,如何控制好血糖呢?大部分患者都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糖,而目前大部分口服降血糖药物都需要通过肾脏排泄(糖适平、拜糖平除外),因此,当肾脏损害严重时,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血压高也是糖尿病并发了肾病后常见的症状,病人除了要调节血糖,控制血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血压的升高,会导致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一步的恶化。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高血压都是继发于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则有许多高血压是与糖尿病同时并存的。尤其对1型糖尿病病友,如果在肾病早期控制血压有可能将晚期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延缓甚至以上。

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应该清楚了吧,以上向大家介绍了糖尿病并发了肾病怎么办,相信大家对于糖尿病并发了肾病怎么办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