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五个美丽创建方案心得体会总结 建设美丽家园心得体会(4篇)

五个美丽创建方案心得体会总结 建设美丽家园心得体会(4篇)

时间:2021-05-25 10:58:39

相关推荐

五个美丽创建方案心得体会总结 建设美丽家园心得体会(4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五个美丽创建方案心得体会总结一

记得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三,就是邻近的村子雷庄过古会的节日。那个时候恰逢暑假,我们这些孩子当然就会十分兴奋,欢呼雀跃,其高兴劲头不亚于过春节。因为雷庄处于县城通往关中平原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是通往省会的要道,所以一到古会期间,四面八方的商贩群众就会闻风赶来。也许由于乡里交通工具落后,也许由于古风延绵,也许由于古会期间有盛大的免费欣赏的秦腔艺术,电影放映,各类杂耍等;古会的兴旺就不言而喻了。在物质和精神贫乏的年代,古会无疑是乡里人一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大交流。

或是为了补充家庭收入,或是为了开阔眼界,或是为了放松一下疲劳的身躯,或是为了让老人们看上喜欢的秦腔艺术,或是为了让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总会兴致勃勃的带上老人和孩子,到古会一游。老人喜欢看戏,孩子们喜欢看电影,杂耍,青壮年男子呢,则有一种卸不了的责任,他们有的往往会带上自己家里生产的瓜果,农具等,到古会上换些大团结以补充家用;妇女们呢,也会带上自己编织的手工品,布料等到集市上添些收入;另外,更有外地的商贩带上成品的衣服,洋布,皮鞋,凉鞋,玩具等到古会上展览,之所以称展览,因为那时人们的收入太低,有几个人家有富裕的钱去买那些奢侈品呢?七八十年代之间,大多数人家一贫如洗,人们穿的都是家里妇女们手工做的粗布布衣,布鞋,哪能穿上洋布做的衣服,更别说皮鞋,凉鞋了。也许正因为穿不上,所以人们就总是带着一种羡慕的眼光来古会参观展览,让渴望的心灵产生一种美好的梦想。如今,这种梦想早已实现,也许人们回想那时的梦想心里都会发笑,但在那个时期那种情形下的确是一种奢望。遥远的古会不仅仅是乡人们之间的温馨交流,也许还蕴含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古会一般会持续七天,在到来的前几天,人们就会念叨再过几天就是“雷庄古会了”,孩子们也是奔走相告,好像要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沉浸在古会到来时的欢乐气氛之中。而一到那个时节,古会的第一天,孩子们就会三三两两地跑着前去,似乎在向大人们证明着自己有能力到这个世界闯荡。大人们这时也会适当的放松对孩子们的束缚,因为古会毕竟是在邻近的村子,还有孩子们都是成群结伴的,但也忘不了反复叮咛孩子“千万要小心,不要走丢了,你们都在一块玩,赶太阳下山前回来。”孩子们也会满口答应,从大人们哪里讨要几分钱或几角钱,然后呼喊着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出发了。

古会的热闹不仅仅是在古会集上,其实更在古会的路上,从乡里的小路上一眼看去,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人陆陆续续的向雷庄汇集,因为那时生产力的落后,自行车都很少,更别说摩托,汽车了,赶集的大多数都是步行前去,但也有赶着骡马车的,不过车上坐着的都是尊贵的客人,出嫁的女儿为了表示一下孝心,特意从娘家接来爹娘,让辛苦的老人享几天福,赶车的女婿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特别卖力,赶车的吆喝声回荡在幸福的田野上。当“镗镗”的车轮驶过路旁的行人边时,不难看出赶车的人的得意的神态,他们会发出“咦”“驾”“外”的指挥声,让骡马乖乖的回避行人,然后又优游自如的从人群中穿过。可惜,这一种古老的声音早已消逝,只能在记忆里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和指挥声了。赶古会的妇女们走在一起,和孩子们一样,她们也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点,古会时节是个难得的休闲时节,她们聚在一起会唧唧喳喳的品评着对方衣服和手艺,谈论着家长里短,婆媳关系等等话题。青壮年们有的担一担香瓜,有的拉一架子车西瓜,有的推着自己编织的笤帚,还有的驾着小孩,一路上说着笑着,兴冲冲前去赶会。

古会一到正午时分,就已经是盛期了,雷庄的两边街道上,商贩林立,卖衣服的,农具的,瓜果的,小吃的,一切可谓是应有尽有,万象罗列;集市上吆喝声,说话声,骡马的嘶鸣声,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大人喊孩子的高声吆喝声,真可谓是声声入耳,热闹非凡。随着街道边上炸油糕的“啪啪”声的吸引,一阵阵油香气就会扑鼻而来,卖油糕的就会以哪一种悠长的极富诱惑的口吻喊着“热油糕,又香又甜的热油糕”,待你前去,那里却早已围满了人,你就再好耐心等候。转身,旁边又是切开的红瓤西瓜,“沙甜沙甜的西瓜二分钱一斤”“快来品尝幺”,诱惑的叫卖声很快就会吸引有点口渴的人们。孩子们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就像在夹缝里游来游去的鱼,倒也自得其乐。那些到古会上相亲的青年男女,一定不会忘记到那些衣服摊前,给未来的女婿或媳妇买上一两件感心的礼品,然后手拉手就到了雷庄的戏台下。

雷庄的戏台是最热闹的地方,戏还未开,锣鼓未敲,台下就已经挤满了人,足以见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慕了。雷庄的戏一般分两场,中午一场,晚上一场。不管哪个时分,都是人山人海。雷庄的戏台是一座古庙改造的,古庙建于村子地势最高处,距离四五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飞翘的檐角,那高耸的殿宇。雷庄寺庙里里面有很多房子。可以想象这里在解放前就是一座方圆十里的大寺庙,一定有不少和尚,也足以见出雷庄的过去影响力。解放后,人民政府宣传无神论,打倒封建迷信活动,所以精神烧香的人们就少了,和尚们也散了,不过就保留了这么一座宏伟的古代建筑,里面的神像也不知被人们扔到哪里去了,后来为了不浪费这座建筑,雷庄大队的队部就搬进了这里,里面设有民兵连,成为雷庄村级行政部门的办公基地和民兵武装的训练基地。每年一到古会时节,队部就会主动让出让演员们居住休息。

雷庄的戏台就这样红红火火了几十年,那些传统的戏目里演绎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杨家将们血染金沙滩的精忠烈魂,周仁回府的荡气回肠,一直在人们的心里回荡和上演,教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淳朴的人们;那些豪爽粗犷的西北汉子吼出的秦音震荡着大西北的土地,震荡着黄土高原的村村落落;那些装扮的美若天仙的女演员们柔婉细长的绵绵唱腔落在那些干燥的土地上,落在常年刮着西北风的旱塬上,让粗犷的西北人也有了江南一样的绵绵柔情。最爱欣赏秦腔的老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绕于膝下,不懂戏剧,只为那锣鼓敲得兴奋地拍手。看戏,尤其在晚上最好,看那灯光通明的舞台,明暗闪烁的彩灯,化妆的精致美丽的演员们简直看不出一点点破绽,那一处处唱腔,手势,走姿,活化了过去的朝代,曾经的辉煌和衰落,寄予后人的深刻道理。在这座简单的舞台上,上演了一曲曲红脸忠臣,白脸奸臣的历史故事,演绎了一曲曲泣天地感鬼神的梁祝般的圣洁爱情故事,给无数的青年男女心里种下了神圣的美的种子,爱的种子,让人们懂得人间的幸福,人生的追求和意义。

可惜欢乐的古会只有七天,很快就会过去,但在七天以后仍可以看到人们的余兴未尽,人们的留恋,陆陆续续的商贩和人们还在来来往往。古会的魅力由此就可见一斑。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富裕,家电的普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整个提高。昔日繁华的古会和雷庄戏台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记忆,古会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记录着时代人们的欢乐与幸福,记录着时代沧海桑田的巨变。那一群群涌动的人流,那一声声悠长的吆喝声,那美丽的戏台,那天仙般的演员,那粗犷的苍凉的秦腔,一定还鲜活在人们的心中,鲜活在那些已经长眠在底下的老人心中,在曾经落后贫穷的土地上,在他们看不到背后今天的盛世繁华,享受不到今天的楼房花园汽车的日子,那古会和戏台一定温暖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感到了生的欢欣和人间的快乐。

古会,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灵魂深处抹不掉的记忆,就让它永远活在热爱它的人们的文字中吧!

对于五个美丽创建方案心得体会总结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对于五个美丽创建方案心得体会总结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平谷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为引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以加快补齐设施短板为着力点,以农业转型升级为关键点,以农民增收致富为落脚点,于启动了“平谷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3年专项行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全面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了农村生态宜居、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生活富裕。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20字方针,平谷区于启动了“平谷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3年专项行动(-)”,根据区内村庄实际,分三批次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第一批次155个村、第二批次79个村、第三批次23个村;并结合世界休闲大会举办与农科创建设,择优选取了大兴庄镇3个村、峪口镇5个村作为百村示范。历经三年创建,第一批155个美丽乡村创建村及8个百村示范村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备、当地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区级自查考核。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整合全区力量,全面统筹部署

1.建立领导小组,形成工作合力

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54家区直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实体办公室,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2.夯实责任体系,明确职责分工

实中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工作开展。在区级层面: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进行统筹部署,区美丽乡村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推进,区城管委、查违办等各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建立一把手负责的组织机构,成立工作专班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在镇、村层面:各乡镇均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整合骨干力量和各方资源开展工作;明确了每个村的包村处级、科级干部责任人,并组织各村由村书记牵头、村干部包片儿、包街巷,确保责任到人、不留死角。

3.制定工作方案,列明重点任务

研究拟订了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明确了平谷区未来三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机制。-分别制定了平谷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确定相关建设、整治任务,明确了任务分工和相关项目申报、审批流程。

4.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

从总体部署和各项任务解读等多个层面组织举办了多期专题培训班与现场培训会,对全区相关部门、乡镇、村、规划编制单位进行了大范围培训,全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提升指导、建设能力。

(二)规划方案先行,绘就科学发展蓝图

1.形成规划方案范本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区级层面指导,制定《平谷区美丽乡村有机规划导则》、《平谷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在全市首个编制形成平谷“规划范本”,为高标准完成各村规划编制提供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指导依据。

2.科学编制规划方案

一是分区分类指导规划编制。充分结合村庄资源禀赋,细分村庄为生态保育控制型、乡村振兴示范型等不同类型,因村制宜对村庄建筑风格、院落格局等进行分项指导。二是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选聘了18个规划团队,通过规划设计执行评估等,增强了规划科学性。三是方案编制层层把关。在公开征求村民意见,体现村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机构逐村现场踏勘,从标准性、规范性、合理性进行审核;管理部门联合审查,从技术性、政策性进行把关,第一、二、三批257个村建设项目共审减预算资金约3.36亿元,避免了无效投资、资源浪费。截至目前,257个美丽乡村创建村规划、方案已通过审批,各村规划、方案均达到了市级考核要求,合理确定了建设内容,统一了建设标准,为各村发展完成了顶层设计。

(三)清死角祛顽疾,环境整治取得新突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支撑,对于加快改变乡村发展面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区对标环境整治三年计划任务,举全区之力推进了工作开展:

1.突出重点抓整治,久久为功促提升

(1)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一是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拆除违法建设与私搭乱建17600处、298万平方米。二是清理积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白色污染、乱堆乱放等环境问题,实现村内垃圾日产日清,每年整治问题点位约9万处,一改农村多年来“脏、乱、差”旧貌。三是定期开展主要道路沿线两侧田园环境治理,打造绿色低碳的美好田园。四是以“生态桥”治理工程为抓手,累计处理各类农业废弃物26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无秸秆焚烧现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

(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进。一是率先在京郊农村实现了城乡统一的环卫模式,即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全区274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均得到有效处理,1月至9月,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约47.2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二是我区274个行政村均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覆盖率达到100%。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开展。一是采用政府直投和ppp融资、建设、管理一体化模式,推进农村治污工程。坚持并网优先、“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原则,实行“一村一策、一村多策”,采用“城带村、镇带村、联村、单村”等处理模式,结合“三格厕”改造,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庄覆盖率达50%。二是全面落实“河长制”,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开展app巡河、清“四乱”、“清河行动”,深入推进“四水三治”,村级河长制责任河段无垃圾乱堆乱弃现象的行政村比例达100%。三是至今,全区共5个国家和市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海子水库、黄松峪水库、洳河新城段获评北京市优美河湖,入选数量居全市之首。

(4)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一是全面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坚持“便利、卫生、耐用、美观”的原则,全区478座公厕全部改造完成,达到全年开放、节水、保温等标准,农村三类及以上公厕比例达到100%;二是采用三格厕模式,三年累计改造户厕7087座,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9%;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行政村比例达到100%。

2.坚持标本兼治,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巡查检查机制。采取区内定期考核、不定期督查、问题点位复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导检查,仅督查、整改各类环境问题点位约5万余处,其中影响环境小问题2.26万处、乱堆乱放1.4万处、生活污水直排2600余处、私搭乱建约1900处。二是构建督导指导机制。区委书记、区长通过拉练检查、现场会议等方式入村督导环境整治情况,区主管领导逐乡镇拉练调度,挖掘存在问题,研提工作要求。三是健全干部包村机制。行业管理部门包行业、包镇村双向督导,乡镇干部包村督导,联动推进环境整治。四是形成通报曝光机制。每半月形成1期环境整治专题报告,对各镇、村进行排名,媒体定期曝光环境问题点位突出镇村,以强化压力传导,倒逼工作落实。五是完善长效运行机制。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等要求,以实现建管并重为原则,围绕公厕管护、村庄保洁等方面,分行业建立、完善了区级长效管护考核办法,并将考核情况与资金挂钩,推进环境整治长效良好运转。

(四)强基础补短板,农村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的最直接体现,近年来我区以村民需求为出发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实施了一揽子惠民工程:

1.全面摸清设施底数。完成了全区所有村庄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台账建立并经镇、村、第三方编制单位三方签字确认,现已全部录入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系统,为今后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依据。经台账统计,目前我区农村地区共有街坊路965.5万平米、路灯4.79万盏、村内绿化294.9万平米、太阳能浴室97座、供水站376个、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池、垃圾箱)7万个、村级公益设施1314个。

2.不断补齐设施短板。一是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全区乡村公路中等路以上比例达90.03%,乡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100%;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比例达100%;村村公交通车,其中专为“村村通”公交工程开设公交线路41条,实现公共交通全覆盖。二是照明设施更加完善。村内完善公共照明设施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每年投资约478万元,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对农村地区4.79万盏路灯进行维护,设置24小时报修电话,及时修复各类照明故障。三是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按照“拆违还绿、留白建绿、见空插树、应绿尽绿”原则,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三年累计调拨乔灌木36359株,地被花卉12.57万株,花籽2593余斤,169个村村内主要道路实施了绿化工程,创建首都绿色村庄18个。四是住房安全更加保障。618户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完成率100%。

3.完善设施管护长效机制。一是全面梳理了美丽乡村运维资金、村级组织运转保障资金、科技文化体育领域运维资金等6大类资金;二是各区级主管部门结合乡村治理,围绕运维周期标准划分、责任体系构建等对21项农村设施制定了行业运维考核指导意见。三是完成《平谷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运维管理考核方案》制定,通过区政府审议;对入村各类资金进行了梳理,明确了统筹方式、考核标准;初步构建了部门、镇村联动,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合理高效的运维管理体系。

(五)典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促提升

结合世界休闲大会、农科创建设,选定了大兴庄镇西柏店、良庄子、周庄子及峪口镇东樊各庄、西樊各庄、峪口、坨头寺、西营等共8个村作为“百村示范”建设村。以“业兴、村美、民富、班子强”为目标,努力探索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1.“西良周”:打造休闲农庄联合体

大兴庄镇以世界休闲大会分会场“休闲农庄1+3联合体”建设契机,整合西柏店、良庄子、周庄子3个百村示范村优势资源,着力打造“西良周”休闲农庄联合体。一是建成花园村庄联合体。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对3个村村庄风貌进行景观化改造,对三村街道、绿化、宅户院墙等进行景观化处理,达到干净整洁、美景如画,在历次市区环境检查成绩优异。二是建成文化艺术联合体。“西良周”3个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常兴寺庙会、文化大舞台、小车会等文化活动深受民众喜爱。三是建成休闲产业联合体。“西良周”3个村分别围绕特色产业做“小而精、小而美”的大产业。在西柏店大力发展“冬食用菊、夏小西瓜”产业,促进文旅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在良庄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休闲垂钓园、玫瑰花卉园,吸引市民争相前往休闲观赏。在周庄子大力发展书画文化产业,举办“大美平谷水墨周庄”书画展,打造书画文化品牌。

2.峪口村:打造50米党员服务圈

峪口村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50米党员服务圈,密切党群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一是建立网络,服务群众全覆盖。50米党员服务圈,按村民居住片划分4个分支部,每个分支部下设2个党小组,优选党员任小组长,每个党小组长联系10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服务圈内村民代表协助党员开展服务。二是明确职责,服务群众无缝隙。党总支公开党员联系群众名单,明确每名党员具体职责。掌握服务圈内家庭基本情况,架起组织与群众间政策到底、民意上传桥梁。及时了解、化解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纠纷矛盾,力争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通过50米党员服务圈建设,党员服务群众由“无形”变“有形”、由“一时”变“随时”。

3、西营村:探索“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新模式

西营村依托大桃优势产业,探索了“党支部、村委会+专业合作社+果农”的“三位一体”果品产业运行发展新模式。一是理顺农民、集体产权关系。组建凤凰山投资管理中心,设置集体股、户籍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二是转变产销模式,果农增收初显。西营村、合作社与果农合作,全面实现有机富硒果品产销“六统一”,提升了果品质量、打造了果品品牌、促进了果农增收。三是土地入股,实现共同富裕。探索土地集体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模式,由村集体从村民手中流转回土地,然后统一承包给专业合作社,从事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果品种植,村集体、合作社、果农按比例享受股息和分红,实现共同富裕。

4、坨头寺村:建设法治示范乡村

坨头寺村以法治文化为抓手,强化基层治理,实现文化搭台,法治唱戏,村民受益。一是以法治文化广场为阵地,宣传贴近村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条文、名言警句及社会良俗等,供村民休闲娱乐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教育。二是以碑墙长廊为载体,建设法治影碑墙,以篆、隶、草、行、楷等形式演绎中国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建有仿古文化长廊,展示新二十四孝、法律法规摘编等内容;三是以空中课堂为基石,村内智能广播每日固定时间播放法律小常识、法律小案例等内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四是以宣传站点为保障,每周五上午设定为法治宣传日,接受村民法律咨询,定期开展普法宣传。

5、西凡各庄:共筑科技示范乡村

西凡各庄村与中国农业大学共筑科技小院,建设美丽西樊各庄田园综合体,一是打通交流屏障。高校师生驻扎“科技小院”,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村民提供手把手、面对面技术服务,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二是紧扣科技帮扶。就地开展科技攻关,聚焦解决制约当地农业主导产业高产高效关键性因素,实现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三是提升造血能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普及农业技术知识,不断提升村民农业科技素养与技能,增强致富能力。

6、东凡各庄:发展香椿特色产业

东凡各庄村聚焦香椿特色产业,以“相约桃花季、贡品椿芽香”为主题,连续五年举办香椿文化节;并于举办了第一届云端香椿文化节,探索了“党支部+企业+电商+农户”四位一体模式,推动香椿和其他果品产业发展,带动本村460户近1386人增收。

(六)强化科技引领,产业兴旺步伐加快

1.“农科创”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一是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谷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二是《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获得市政府办公厅批复并正式下发;三是科技创新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入驻企业32家,落户科技小院7家,创建市级以上星创天地5家,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农食品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同赵春江、李德发等8位院士团队开展战略合作。四是“京瓦中心”工程一期现已完工,局部装修改造后即可满足食宿、办公需要,二期科研总部工程力争年底前完工。五是服务配套日趋完善。成立农科创基金,上报集地入市方案,全面打造农科创政策服务包。

2.大桃特色产业优势持续巩固。一是连续四年实施“平谷区高密植桃园建设奖励政策”,建成高密植果园3万亩;二是引进蟠桃、油桃等61个品种,建设优新品种示范园3000亩;三是推行平谷国桃6大体系标准,在建国桃示范园111个;四是制定了大桃销售期间“一卡不设、一车不扣、一分不罚、一路绿灯、一路服务”的“五个一”运输政策与“零接触”转运政策,设立45个大桃公共揽收点、10个大桃主产村试点配备集装箱保温库,桃农销售、客商收购市场环境持续向好。五是推动“互联网+农业”工程,开展电商直播平台培训655场、2.4万人次,举办“平谷鲜桃季”线上直播活动,区镇领导现场带货,平谷大桃品牌影响力和线上销售量明显提升,电商销售大桃4250万斤,同比增长21.4%,促进农民增收1.5亿元,真正实现了大桃减产、农民不减收。

3.优势畜禽产业不断提质增效。一是有序关停转产,制定了《北京市平谷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等,三次关停清退区内低端养殖场,共关停898家养殖场户;二是优选引进新希望、首农等5家专业养殖企业现代化规模种猪场,预计年底前建成投产,完成8万头生猪存栏任务。三是围绕畜禽种业提升,有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建设,按照“一核多点”建设布局,以“公共研发平台”为核心,全面铺开蛋鸡、油鸡、奶牛等种质项目在周边落地建设。

(七)弘扬时代精神,“乡风文明”培育取得实效

一是深化“做诚信友善自强互助的文明平谷人”活动。突出友善主题,持续开展“友善平谷”建设。实施“善行家风”计划,线上开办“美丽庭院”课堂,通过“互联网+家庭教育”微平台、平谷桃花媛公众号等,开设友善家风宣传栏,广泛宣传友善家庭、友善家风、友善故事。二是传承保护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强化剪纸等传统生产技艺保护。三是全面倡导文明生活。落实“爱国卫生月”“月度大扫除”,开展“公筷行动”、“一米线”等行动,通过党员带头、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弘扬友善价值观,乡风、民风、社风持续向善向好。

(八)坚持党建引领,“治理有效”路径逐步明晰

我区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区县,刘家店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镇,行宫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以“生态积分”作为治理手段的“生态桥”工程入选国家发改委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推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城市管理、应急响应、基层服务等领域运用。开展村务中心试点村建设,着力打造“政、养、病、康、文、乐、保”一体化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出“行宫路径”为新一轮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九)兜底线惠民生,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低收入农户脱低成果巩固。在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基础上,聚焦标准线边缘等3类重点群体,精准落实养老金上调等8项政策性补贴,助残基地项目和乡镇产业帮扶项目收益稳定,实行疫情下农产品保价包销,前三季度平谷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12886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排名全市第三。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运维体系尚待健全

农村基础设施运维资金投入碎片化、缺乏有效统筹,资金使用相互割裂,降低了财政资金绩效;部分农村设施老旧,日常养护、清洁跟不上。

(二)农村环境治理尚存短板

与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机制还不完善,没有达到常态管理、常抓不懈、长期保持要求,长效管护机制需进一步强化落实。

(三)乡村产业转型任重道远

一是经营碎片化、产出低效化问题仍然突出。以果园生产为例,一户一行树、一户多块地、地树不同户等现象依然存在。地块数量多、面积小、投入大、效益低。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体系还需完善。各类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还需健全。三是全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质量效益不高。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密,前期生产环节投入多,在流通、加工等后期投入少,从产地向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和立体化销售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全面增进民生福祉,让美丽乡村更具品质

1.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第二、三批102个村硬化、绿化、亮化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持续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处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夯实乡情村史陈列室、文化墙、文化室、宣传栏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农村地区“科教文体卫”等领域加大投入、多点开花,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2.持续完善农村设施运维管理体系。不断健全与乡村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管体制机制,围绕农村水电路、信息化等各类基础设施建管,结合各类设施全生命周期特点,分阶段完善并落实运维标准、责任体系和资金补贴标准,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且考核结果与资金、荣誉、绩效挂钩,不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以管促建”“长效运转”转变。

(二)厚植生态宜居底蕴,让美丽乡村更具颜值

全方位整治农村各类环境问题。一是“精细化”整治环境。围绕“清脏治乱增绿控污”,严格对标市级标准,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聚焦村庄整体环境、生活垃圾治理等考核要点,发力私搭乱建、污水直排等整治难点,打造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二是“常态化”督查检查。结合环境整治不同阶段的突出问题,采取定期检查抽查、反馈问题点位复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态化检查督查,完善点评调度、奖惩通报等机制,传导压力压实责任,确保环境整治效果长期保持。三是“长效化”建立机制。通过“积分制”考核、户对户评价、片区之间排名等形式,组织各镇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级长效机制建设,调动村级主体积极性,常态化推进整治工作。四是“全员化”保护环境。宣传引导农民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自觉养成“个人卫生、打扫屋子、收拾院子、门前三包”的良好生活习惯,掀起共治共享热潮。

(三)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让美丽乡村更具内涵

1、着力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发展集体经济。推广“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和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二是壮大产业龙头企业。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化联合体的建设,带动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变。三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探索推广集体农庄等模式,不断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的将农民组织起来,让小农户与大农业衔接起来。

2.有序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结合我区承包土地特点与产业经营实际,鼓励镇、村采取多种灵活、多样且具针对性形式,流转承包土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订单式生产合作模式,推动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对农产品统一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等。

3.聚力打通产业链“断桥”。一是引进龙头企业。在政策支持、土地供给、为企服务上下功夫,使优质企业进得来、留得住、经营得好,充分发挥对区域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扩大市场销售空间。制定扶持政策,对于销售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电商给与资金支持;打造设施共享平台,政府支持建设仓储、冷藏、运输等设施,电商共同使用和管理。三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对符合支持方向的经营性行为,探索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方式对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择优给予金融支持。

五、典型经验做法

(一)区级层面:

1、工作机制“下功夫”,整治成效有保障

一是督导调度机制。区委书记、区长通过拉练检查、现场会议等方式入村督导环境整治情况,区主管领导逐乡镇拉练调度,挖掘存在问题,研提工作要求。二是干部负责机制。行业管理部门包行业、包镇村双向督导,镇村干部包村、包片督导,联动推进环境整治。三是协同联动机制。构建了环境整治“乡镇吹哨、部门报到”“一门主责、其他配合”“部门要求、乡镇落实”的“三协同”工作联动机制。四是专家指导机制。邀请专家老师,通过专题、现场会形式解读环境整治文件,剖析存在问题,指导工作开展。五是巡查检查机制。各相关区直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环境巡查检查形式,推进镇村环境整治。六是三方评估机制。邀请专业第三方,严格比对市级考核验收标准,对各村人居环境进行体检式检查,检验环境整治成效。七是问题处置机制。巡查检查、考核评估发现的各类环境问题,第一时间通过邮箱、工作群反馈至镇村,设定3日整改时限,镇村建立整改台账,每日上传整改情况与问题点位前后对比照片,保证整改实效,仅整改污水直排、乱堆乱放等各类环境问题点位约5万余处。八是通报曝光机制。每半月形成1期环境整治专题报告,对各镇、村进行排名,媒体定期曝光环境问题点位突出镇村,以强化压力传导,倒逼工作落实。九是长效运行机制。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等要求,以实现建管并重为原则,围绕公厕管护、村庄保洁等方面,分行业建立、完善了区级长效管护考核办法,并将考核情况与资金挂钩,推进环境整治长效良好运转。

2、实施“生态桥”治理工程,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建立了“政府主导、村级组织、农户参与、科技支撑、企业运营”的“五位一体”模式,破解了“政府、企业、基层组织、农户”间的政策、技术、信息等“断桥”问题,系统解决了困扰农村多年的环境治理、空气污染、防火防汛防疫、土壤改良等重点难点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探索了基层治理新模式,开创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和谐转变的新路径。自“生态桥”治理工程开展以来,全区共处理农业废弃物26万吨,生产并发放有机肥12.83万吨,“九废”变“九宝”成为现实。

(二)镇级层面:

平谷镇:环境整治“三协同”

通过梳理台账、实地考察、群众走访,研究制定“三协同”工作法。一是专业队伍协同,加强管控,采取严巡措施,三支专业队伍全天对村域严格巡查。乡镇加大督查力度,不定时对专业队伍上岗及工作情况进行突查。二是保洁人员协同,加强保洁员管理,对“不担当、不作为”保洁员按规定进行处理,并逐步将原由村级管理的老保洁员,统一规范为镇级管理;三是全体村民协同,美好的环境需要人人共治、维护,平谷镇印发了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对村民提出不乱扔烟火、纸屑等废弃物,自建房屋做好围挡等倡议,并通过条幅、车载广播等措施宣传引导,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整治。

王辛庄镇:环境整治“督、改、促”

一是发挥组织优势,专班指导。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1+3+21”工作机制,镇党委书记一线调度,三个专项行动小组集中作业,21个村主要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同时,探索开展机关干部“联村联治”行动,结合包村安排,派出92名乡村振兴指导员督导环境整治工作,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工作提升。二是盯紧目标任务,以查促改。针对整治任务较重的平程路、昌金路、平关路等主要道路沿线,王辛庄镇采取“卷毯式推进,回头看补齐”的方式,在集中清理整治的基础上,环境科每日现场指导,督查专班打分通报,对存在问题专人盯办销号。三是推进“里子工程”,提升成效。在重点区域整治基础上,各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里子工程”,按照全面推开、示范引领的思路,村村打造样板街,户户创建文明户。各包村干部协助村党支部细化工作措施,党员干部担任“街巷长”,每日巡查不少于1次,协助党支部解决“痛点、难点”问题,督促工作落实。目前,全镇已打造样板街21条,创建美丽庭院1500余户,有效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三)村级层面:

1、强化技术支撑,助力污水治理

投资200余万元,在大兴庄镇良庄子村实施了水环境治理工程,工程采用源自欧洲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现今良庄子每日污水处理规模约40立方米,一改过往污水横流旧貌,坑塘水质得到净化,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实现了污水不出村。

2、“垃圾不落地”,环境更整洁

选取大兴庄镇周庄子、良庄子、西柏店3个村为试点,推行“垃圾不落地”模式,变户外桶为户内桶,采取“定时定点定人”上门收取的方式,由保洁员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宣传指导,居民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幅提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已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模式,促进村民习惯养成,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出质量。

3、推广村对户的“积分制”,环境整治百姓齐参与

探索环境整治领域乡村治理新路径,组织镇村建立了村对户的“积分制”考核打分机制。一是通过设立积分账户,聚焦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等环境整治要点,正向行为加分、负向行为减分。二是镇村定期组织对各户“门前三包”等环境责任落实情况巡查考核,并在村内进行公示。三是考核结果与荣誉激励、物质奖励挂钩,通过“流动红旗”等形式鼓励先进,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如:大华山镇大峪子村“1积分=1元”等值兑换,洗发露(30积分)、毛巾(10积分)。积分制的推出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一分一分累积的分数,变成了一把一把清洁环境的“扫帚”,小积分改善了大环境。

对于五个美丽创建方案心得体会总结四

浙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这里有着一个少为世人所知的古村——走马塘。千年古村走马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茅山镇,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也很多,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现共有人口1500余人,全是陈姓。村落格局完整,水系、桥梁大都保留了古村的风貌。而规模庞大的清代古建筑群更是蕴藏着很多令人惊喜的精致遗存。村里最大的建筑群叫中新屋,建于乾隆年间,整片建筑共432间,檐弄相通,无论从哪一间出发,都能绕到所有的房间。下雨天的时候,在这个超级大院里穿行,不需要撑伞。

走马塘独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条河流环抱,有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联通各水系。东邻漕、邵家漕、蟹肚脐、后王漕、徐家漕错落其间,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小池掘于村中。走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备的河网防护系统,能使村民最大限度地抵御旱涝和火魔的侵袭。沿着古村的石板路探寻,檐牙高挑的明代建筑随处可见,而清代老宅更是比比皆是。石池头池边竖有一块“公禁碑”,公禁碑初看并不起眼,简单的长方形,上书“汤浅秽污,投掷废弃,堆积馀岸,雍塞通沟”十六个繁体字,古人意在教导后人应注意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想不到几百年前的先人们就能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走马塘村四周为护村河,成长方形格局,通过平桥与外界联系。穿过气派巍峨矗立于村口公路边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新建牌坊,步行不远就到达了走马塘村东南侧的紫来桥。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已经颇有些年月了,桥下多块刻字的条石与石块在无言叙述着它久远的过去。

从紫来桥进入村内,首先看到的是浙江大学将这里列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基地的石碑,旁边茅草与垃圾环簇,表明这里确实蕴涵着不少的历史沉淀,但又似乎已经被遗忘。自紫来桥沿南街穿行不远就到老街了。老街并不长,大约有二三十米的样子,为沿街木质二层楼,可以看出这里过去是商业所在。老街东面就是“遗忠堂”,门口坐了很多闲聊的村民,而两件明代雕造的石鼓也成了休闲的座椅,这里就是所谓的“擂鼓墙门”。

走出“遗忠堂”继续向西就到了位于村子西南角临河面水的新陈氏祠堂。祠堂相对就大一些了,墨墙高耸,“福”字顶悬,门柱上是 “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对先人赞誉的楹联。祠堂前面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正南不远是进士桥,依然觉得这才是古桥,这远比现在经过改造过的紫来桥显得有古韵。祠堂西南墙楼相连为一东向两层老房,为过去村码头所在。房子有两根柱子已经被现在的红砖所替代。但此处境界颇为和谐静谧: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垠,几条废弃的水泥船侧沉岸边,一块块镂空的拴船石上刻满了时间的印记,树荫下洗衣的村妇一声声击打着石板,几只悠闲觅食的草鸡在踱来踱去,偶尔若干小鸟飞停于树枝头或屋檐坡顶,还有杂草、苔藓……一切都写意素描出了一个无为的古村头的农意韵味。

千年古村走马塘不仅有江南乡村的小桥流水和中国传统的宗祠古宅,而且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石花窗。现存于走马塘的60多个石花窗大都用青石、红石雕作而成,其中有一扇石窗融门窗为一体,能开启关闭,不像普通石窗固定在墙上,堪称江南一绝。 走马塘曲折的小巷里,两侧的墙壁上不时有精美的石雕和砖雕花窗出现,乾坤窗、八仙过海、古钱形花窗及其他说不出名字的无数花窗。 窗上所饰各式图案,人物类有“八仙”中的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等;文字类有“福”、“乾”等,寓意丰富深刻。古村最精妙的石窗在新祠堂后面的一条小巷中,古建筑学文献中将其命名为“浙南石窗”。石窗雕刻细致,并且可以开启自如,和木窗并无两样。走马塘的独特生存空间和文化氛围,使陈氏一族以耕读起家,求学为志,德行文学,斑斑可考。抬头四顾,雕梁画栋,屋顶飞檐随处可见。这里气势最为恢宏的当数五马墙了。五马墙分五个飞檐,递等上升,上面雕有许多精美的图案。这时,一缕金色的阳光破空而来,正好照射在飞檐之上,一明一暗,仿佛穿过时空隧道,看到走马塘先人们白衣素衫,手捧尺牍,沐风而诵。

在走马塘,可以看到沉甸甸的文化积淀和随处可见的明清建筑。沿着村中的石板路,两旁大都是檐牙高挑的白墙黑瓦江南风格的明清建筑,在宋祠里有许多贴在壁中的斑驳报帖,如中进士喜报报帖,显示了这个千年古村特浓的文化内涵。

前新屋是古村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屋前有村中最大的荷花池。 沿路继续折折前行,就到了最为开阔的村东部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面积千余平方米,此时正荷叶田田,一涵碧绿,塘中央有两条石砌的独板桥,人行其中远看去就像是走在了荷花中间。前新屋并排建有四套房子,当初分配给兄弟四户人家居住,现在中间两户的房子已由现代建筑代替。穿过前新屋,迎面而来的是客堂,一左一右两排正屋,是屋主人及其子女们的起居室,正屋再往左里走是偏房,供下人们居住。据说陈氏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与“刚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为做人的规范,故在家门前挖这二亩水塘,盛植荷花,这就是君子河畔的所谓“君子花”吧。荷塘边的民居,称之为“中新屋”,大多保留着青砖粉墙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风格,只是中间有一座现代的小楼多少显得不和谐。中新屋坐南朝北正对荷花塘,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马堂目前最有古韵、规模最大、人气也相对旺的地方,数十户分享五个天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走马塘的很多老宅的门厅以及屋檐下有燕子栖息。这一方面让人感到了这里淳朴的民风,但是更给人的是一种对物是人非的社会变迁的感慨:进士世家已成过眼的烟云,可以说这里目前最气派的就是村口新修的“天下第一进士村”的牌坊,也正是这“天下第一进士村”的名声也才不时吸引人来。

走出村子立于牌坊下,看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下的“一清二正勋名振朝纲,四靖三清德望闻乡里”等赞誉的联句,不禁陷入了对走马塘的深思。走马塘是平常的,这里也许不应当作为“进士第一村”来定位,因为进士只是一个结果;这里应当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一个农家通过读书不断改变自己的村子;这里是陈姓进士萌发希望,奠定人生基础的地方。因此对于别人称走马塘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的说法是不认同的,觉得这里说是“千年古村,一脉相承,世代耕读、田园而乐”似乎更为确切。

20xx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向全球推广的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在评选出的首批18个中国魅力小城中,鄞州走马塘村获称中国“魅力小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