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优质11篇)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优质11篇)

时间:2020-04-24 02:15:06

相关推荐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优质11篇)

金融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传统节日对于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代表着文化传承和家庭团聚的价值观。写总结时应注重客观事实,集中概括核心内容,避免主观情感的过多插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写总结的好例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41]陈平,刘泽炀。“稳增长”背景下国有企业信贷研究[j/ol].广东社会科学,(04)[42]王国刚。金融脱实向虚的内在机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j/ol].中国工业经济,(07)[43]庄子罐,贾红静,刘鼎铭。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44]白颉,姚家进,张茂军,李桥兴。金融大数据中条件非相关波动模型的单纯形搜索算法[j/ol].广东工业大学学报,(05)[45]周安华,李军。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云梦学刊,(04)[46]张伟。发挥绿色金融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作用[j].中国水运,(07)[47]黄昕。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改善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07)[48]傅蕴英,张明妮。货币政策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基于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49]胡东,冉茂盛。中央银行公信力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关系及政策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50]徐海涛。浅析对虚拟货币实施金融科技监管的对策及建议[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07)[51]文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控[j].价值工程,(22)[52]柴正猛,袁文洁。京东商城发展供应链金融协同管理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2)[53]张彦。新会计准则的变动分析及应对举措[j].价值工程,(22)[54]胡振。金融素养与家庭财富积累--基于中国城镇家庭微观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04)[55].上海自贸区打造扩大金融开放“新高地”[j].中国商界,(07)[56]唐眉。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19)[57]董钰凯,胡本源,岳俊侠。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19)[58]周蕾。永续债会计属性判定探讨[j].财会通讯,(19)[59]黄健元,饶丹。养老金融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劳动,(07)[60]沈银花,苏国红。“新工科”理念下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07)[61]徐翔宇。大数据征信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控制体系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07)[62]孙永震,张庆考。河北省精准扶贫的金融支持研究[j].河北企业,(07)[63]黄麟。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07)[64]黄怡园。简述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河北企业,(07)[65]王春丽。制约消费金融发展的因素及解决策略分析[j].河北企业,(07)[66]杜晓红。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河北企业,(07)[67]王润楠。“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研究[j].河北企业,(07)[68]尹成杰。农村金融改革需从五方面创新[j].农村经营管理,(07)[69]王钰。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05)[70]戴剑。区块链对金融科技领域投资的影响[j].国际融资,(07)[71]刘洋,孙英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07)[72]王妤婕。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与挑战分析[j].电子商务,(07)[73].剑指过度融资银行业联合授信新规出台[j].企业研究,(07)[74]李东方,冯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经济和法律分析[j].财经法学,(04)[75]邓沛能。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支持研究[j].商业经济,(07)[76]杨颖。现金贷风险、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07)[77]宋宝琳,张洪源。科技金融空间集聚与经济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78].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简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04)[79]杨霞。审计师声誉、金融生态环境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04)[80]陆岷峰,徐博欢。金融杠杆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04)。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获得一份适合所学专业、令人心仪的工作,是每一个即将毕业大学生的美好愿望,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时下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到的新人马上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能够独当一面。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职场上,同一个单位中,每个员工都想表现出自己的优秀品质,因此职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应该属于文案性质,有的时候,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就被指定完成项目课题的申请、结项或其中某一环节的工作。而撰写毕业论文恰好就是系统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过程。学生填写的开题报告就相当于课题的申请书;毕业论文正文就大致相当于课题的研究报告。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就可以理所当然的从专业指导教师那里获得答案和指导,从而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反过来,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利用这段时间,那么,其科研能力得不到锻炼;在职场中也很难得到同事的系统指导。这样,该学生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就会影响到该单位对他(她)的评价。所以,为了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要求,学生就必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目的探讨网络教育护理专科生撰写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3年网络教育班毕业的104名护理专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在选题、构思、资料收集等方面存在问题,现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的网络教育护理毕业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帮助.结论撰写论文的过程,既是一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脑力创作实践,又是一种由生疏到入门再到熟练的写作实践[1].

作者:龙亚香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湖南,衡阳,421001刊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vocationaleducation年,卷(期):27(4)分类号:n533关键词:网络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摘要:十九大以来,加快推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金融治理能力是维护中国金融稳定性以及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借b前人研究,构建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近十三年来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指数的走势水平,并基于svar模型探究了三者的动态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治理水平的提升能有效缓解我国金融市场压力、抑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关键词: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金融脆弱性;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金融治理水平是加快推进我国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金融治理、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指数的内涵进行阐述,对近十三年来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性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探析了三变量的动态关系。

金融治理包含金融管理以及金融监管的范畴,金融治理主要是指通过金融市场的规则、制度和机制等对一般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金融治理与传统的政府管制不同,它具有社会化、专业化、透明化特征和要求。而金融治理的模式也并没有普世的范式,各国实施金融治理关键在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国的治理体系。目前各国的金融治理体系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举例而言,传统的英美法系的国家侧重于金融市场方面的治理,中央金融治理与地方金融治理之间存在普遍的分权现象,而大陆法系的国家则更加注重于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侧重于中央对整个金融体系统一的领导与治理。

金融治理在国外历经了长期的发展,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相继成立,全球金融治理初具规模;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成立了“七国集团(g7)”,本意上想替代布雷顿时期的“硬制度”,以一种“软制度”来协调管理国际金融体系。在此治理模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未爆发,但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如拉美主权债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等层出不穷,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经济体接连崛起,g7模式的金融稳定器作用日渐式微;1999年,二十国集团(g20)在柏林成立,g20模式为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俄罗斯金融危机而促成,成员国中吸纳进了中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新兴经济体;,g20部长级会议被发达经济体升格为首脑峰会,,首脑峰会又在匹兹堡峰会上被确立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核心平台,由此,当前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正式落成。

在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治理的演进主要表现为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而且每一次金融监管的重大变革总是与人民银行职能或机构的调整息息相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历经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金融监管集中统一;改革开放之初,中央银行制度正式确立,全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形成;1993―1997年,南方谈话后,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运动如火如荼,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被得到了全新认识,金融体系开始独立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正式确立,现代金融监管制度初具雏形;1998―,中国分业监管体制正式落成,金融监管得到了质的转变和飞跃;至今,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金融体系创新能力不断被拓展,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下,金融监管体制领域不断改革,构建现代化的金融治理体系逐渐成为整个时代的需求。

(一)金融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就我国金融领域,从中央银行制度、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完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等角度做出要求,为新时代的金融领域建设工作以及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点亮了灯塔。

近年来,我国学者多角度聚集金融治理相关研究。陈四清()认为,金融治理本身就是一个互为支撑、处处衔接的系统。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完善国家金融治理的进程中发挥正向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治理体系、提升自身治理能力为提升国家金融治理水平添砖加瓦;陆岷峰()考察了地方金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党委对地方金融机构全面领导的治理,推进依法治理、市场机制治理、科技治理、组织管理、金融教育治理六大体系建设,推进政策制度执行、重大风险事项处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履行社会责任四个现代化是当前提升地方金融治理水平的主要路径;王小艳()指出我国目前应通过均衡发展直接和间接融资、平衡金融防控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精确匹配金融市场供需等举措来推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冯永琦和于欣晔()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构建,如积极倡导“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与新兴国际金融机构的兴起等;李宏瑾和孙丹()系统梳理了金融治理的内涵,创新性地构建起了我国金融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进行综合评价,证实了到之间我国金融治理总指数大体上升的趋势。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目前状况的阐述,分析了阻碍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的主要因素,提出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的路径选择:一是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并加以完善;二是渐进式地制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三是健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关键词: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

一、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立法目前状况。

(一)银行法领域。

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主要有存贷款、金融债券、理财产品、国内外账户结算、票据承兑和贴现、银行卡业务、资金托管、基金销售、信托计划销售、金融知识咨询等,这其中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相关条款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中。如《商业银行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制定本法。”第二章第29至33条规定了对存款人基本权利的保护,明确了存款人的基本权利。《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理由的通知》中第5条规定:“应科学合理的进行客户分类,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应将理财客户划分为有投资经验客户和无投资经验客户,并在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标明所适合的客户类型……”等内容。

(二)证券法领域。

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主要集中在《证券法》第1、55、67、69、76、77、79、153、171、190、191条,如第191条:“……给其他证券承销机构或者投资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63至65条对上市公司持续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了详细规定,对交易活动中的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市场等行为做了禁止性规定,以及要求发行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或公开陈述都应当满足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要求,否则对投资者构成欺诈。《证券投资基金法》第1、70、71条,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利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规定。《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对因虚假陈述引发民事赔偿的案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及《期货法》、《期货交易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个别条款。

(三)保险法领域。

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保险法》第1、51、134、136条,《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1、24、25、29条、《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1、11、33、34条,《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个别条款。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现有与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是按照行业分类散见于各类金融法律法规中,呈现出分类监管和分类保护的特点。

二、影响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金融消费者定位不准导致立法受阻。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的重要前提是明确什么是金融消费者。目前,对金融消费者较为权威的定义是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并且交易行为发生于商品或服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自然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里的金融消费者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需要,实际是个人投资者,但这里的投资者又与传统作用上的投资者不同,使立法者陷入两难选择的困扰,导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受阻。

(二)多头保护导致出现保护漏洞。

目前,我国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呈现出多头保护和监管的情况。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设立机构来看,最早的是保监会于4月成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主要负责与保险业相关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证监会于同年5月成立投资者保护局,主要负责与证券业相关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同一时间各自成立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和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主要负责与银行业相关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人民银行设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主要职责是综合研究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重大理由,会同有关方面拟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法规草案;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拟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对交叉性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监测,协调推动消费者保护相关工作;依法开展中国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的消费者保护具体工作。可见,四者各自的保护和职能范围有所交叉。分业监管带来的多头保护和监管目前状况,导致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工具多元化和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快的现实情况,交叉性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必定出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真空地带,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三)现行立法的规制主体无法实现有效保护。

现行立法中均是通过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制反向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这种立法模式无法直接、高效地对金融消费者实现权益保护,比如,《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理由的通知》等法律中,除个别条款明确对金融消费者给予保护外,绝大多数条款都是将金融机构做为规制主体,通过规范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方式,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如《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二十一条:“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金管理人,依据职权责令整顿,或者取消基金管理资格……”此条对基金管理人的限制非常明确,但对基金份额持有人即金融消费者是一种反向保护,没有明确如何保护,导致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而这种反向保护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理由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等法规中也涉及到一些对金融消费权益进行有效保护的规定,但都属于行政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立法层级较低,不能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五)维权程序不健全导致立法路径选择受阻。

现有的维权程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最新情况。比如,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在金融中枢的部分地区施行涵盖行政指导、劝告、调解、协商、评价、检查措施为一体的整体性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武汉分行在湖北施行了对金融消费申诉处理行为的评价制度;西安分行施行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纠纷调解制度。这些有益尝试虽然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呈现出个案解决模式,纠纷解决机制未能成体系化、结构化,使得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工作无法展开。

(六)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自身的独特性也对立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

与普通商品和服务相比,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消费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加之,当前很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销售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详细的阐述,导致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容易受到侵犯。以“余额宝”为例,许多投资者对此并不了解,仅仅因为较高的年化收益率而盲目投资,一旦发生风险,消费者将会受到较大的损失。再如,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信贷资产与证券的有机结合,这类跨领域的金融产品,单纯依靠《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远远不够,无法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量金融衍生品和新型金融服务不断诞生,依靠制定单纯的“管理规定”必定会出现严重的滞后性,消费者权益将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三、立法路径选择。

(一)路径选择之一: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并加以完善。

从节约立法成本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并进行解释是一种路径选择,但这并不是最优的选择。虽然其具有立法成本较低的优势和初期维权可操作性强的优势,但从长远发展以及法律设立自身的运转特点来看,其弊端非常明显: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客体与金融消费中的客体差异性较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客体是普通产品和服务,而金融消费的客体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产品自身体现出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特殊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特点,在开发、销售、监管等过程中都与普通商品差异巨大,直接沿用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难以适应金融产品自身特点。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经营者的业务的规定,比如保障人身安全义务、听取合理意见义务等不适合金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继续沿用。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纠纷解决途径的规定并不适合于金融消费纠纷的解决。四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已有的知情权、自主交易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交易权、获得赔偿权、受教育权在运用到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过程中,会产生排异反应,不能很好对应金融消费者所必需的各项权利要求。

从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条款来看,大部分也不适合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除去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共计52条。其中,第二章消费者权利中的第9、11、12、13条可以直接适用于金融消费者,而第7、8、10、14、15条只能部分适用于金融消费;第三章经营者义务中的第25、29条可直接适用于金融消费者,而第三章中其余十二条均只能部分适用于金融消费者;第四章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中第34、35条可直接适用于金融消费者,而其余四条为部分适用;第五、六、七章几乎均为部分适用于金融消费者或完全不适用于金融消费者。可直接适用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约为8条,部分适用或不适用的为44条,这都说明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满足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二)路径选择之二:渐进式地制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

1、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根据目前较为权威的金融消费者的定义,个人认为对该定义进行改良较为合理,即将金融消费者定义为:非行业或职业目的而购买金融产品的自然人投资者和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

2、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目标之一,明确写入《中国人民银行法》。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体系内,宏观金融监管目标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体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因此倡议对其进行修订,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明确列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制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提供支撑和法律依据。

3、渐进式、分步骤地制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分步骤制定的同时,几个步骤可以重叠式同步展开。第一步,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进行扩大解释,满足短期内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需求,作为制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的过渡阶段;第二步,依托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牵头单位的重要地位,结合人民银行在解决金融消费权益纠纷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形成“牵头+经验+创新”的模式,配套出台专门性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三步,选取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化水平完备的地区,试点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工作;第四步,适时制定单独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

(三)完善之路:健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赋予《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在该领域基本法的地位。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中的“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有机衔接,形成普通商品、服务和金融产品、服务相互协调配合的完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同时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通过对金融产品的基础结构、盈利方式、收益率、投资方向、设计成本、设计机构、产品销售、宣传等方面进行评估,制定“金融产品和服务评价类”法律法规,作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的配套法律法规,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中的金融产品质量判断提供法律依据。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金融学实验教学,不但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金融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方针上存在“认识偏差”;发展上存在两大“瓶颈”,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三个“失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纠正认识偏差,提升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全国高校推动金融学实验教学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实施全面平衡的实验教学体系。

居于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具有第一和持续的推动作用。实现金融的这种推动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同时具备足够能力抵御内外因素的扰动,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就是要有大量高素质金融从业人员。这些高素质的金融人员,最终来源只能是大学教育。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英才,才有可能创造出强大的金融业。进而只有依赖强大的金融业,在当今金融一体化与国际化下,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金融人才,大学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然而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亦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当前的中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更凸现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其原因有三:纯粹的金融学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最终要回归实践,而实验教学。则是沟通二者的一道重要桥梁,此其一;在金融实务界,金融技术与业务,更凸现其重要性,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的“产品”,主要面向金融实务界,而非纯粹的理论界,此其二;最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实务人才。所有这些都表明,金融学的大学教育,除了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之外,实验教学需要大力超前发展。

然而,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发现,我国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恰好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认识偏差”,二个“瓶颈”,三个“实践过程失衡”。

传统意义上,金融学属于文科性质的科学;然而事实上,尤其是在当代意义上,金融学更属于一门实践科学。金融学。并不如历史与地理,或者语言与文学,属于纯文科性;它的学科应用性质更决定了其实践性。金融学面对的金融业,技术性非常强,无论是从银行到保险,还是从证券到信托,无一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性与操作性技能。这种实践技能,本身就是金融职业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

有鉴于此,我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理论与操作性实践的并重。然而从我国金融学专业的教育现状而言,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并重。对于实现操作性的实验教学存在巨大的认识偏差,即金融学作为文科专业,实验教学并不重要。或者至少重要性不如理论教学。这种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像自然科学一样,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其量,实验教学仅仅是作为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金融理论而附加的教学活动。实验教学,既没有作为单独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也没有单独的学分要求。由此不难理解,我国国内金融学专业教育中,实验教学这一块并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予以系统规划。

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投入极少。随着我国对高素质金融人才需求的剧增,开设金融专业的大学也越来越多。但是实验教学这一块的投入并没有到位,相反不少高校把金融学专业看成是投入少,产出大的一个好专业。就笔者所了解的几所“211”重点大学而言,金融学专业教育虽然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但是整个实验室的配套以及后续资金投入相对严重不足。这种结果则是,虽然建立了专业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上的特有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这种认识偏差以及上述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下面的“瓶颈”。

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两大“瓶颈”。对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发展与质量提升无疑是两个重大的阻碍因素。

第一个“瓶颈”是,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缺乏统一规划的教学大纲与通行的高质量教材。前面已经述及,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并没有成为培养方案中的正式课程,全国也极少金融学实验教科书。相反,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等课程,都有专门实验大纲与指导书。金融学专业的现状是,它没有全国规划的实验大纲与教材,相关教师只能“无米之炊”。高校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普遍依据教师个人的专业理解,进行教学大纲的编排与实验教学内容的选编。以《外汇市场业务》为例,真正符合大学教学的高质量教材暂时还没有。这个“瓶颈”的后果是,实验教学缺乏相对科学可行的依据,也没有规范的标准,教师的主观性成分较多。这无形中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也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更为严重的是,降低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方面所发挥的应有作用,从而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不太理想的尴尬局面。

第二个“瓶颈”则是,高校普遍缺乏金融学专业的专任实验教师。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有着与理论教学不同的规律,从而也需要有不同背景与技能的专业教学指导人员。但是从目前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高校的金融学教师普遍理论化偏强。而实验技能较差。承担金融实验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承当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人员。例如,《银行信贷》的实验,则由该理论课程的教师担任。其他相关实验教学内容,也大抵如此。这种双肩挑的教学模式,无疑对金融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个人精力有限,职业背景不同,相当部分教师并不适应这种双肩挑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学对教师的人行门槛比较高,例如“211”大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基本上进不去,也不可能承当教学任务。从而,有实践背景,但如果没有博士学位的金融界人士,也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实验教师。最终,大学的教师基本上都属于学院派,来源于实践部门的人员奇缺。根据我们对几所高校的调研,90%以上的金融学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来没有在金融界工作过。这个“瓶颈”与上面第一个一样,也降低了金融实验教学的效果,极大影响了我国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上述问题,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三大失衡,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效果,并导致金融人才培养不尽人意。

第一个失衡是,注重个体而非系统。金融学实验教学零散分布于各门课程,而非整合在一起。当前各高校金融学实验教学普遍的做法是,把实验教学混排在理论教学之中。例如,证券投资课程,实验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的一周,或者两周之内集中进行。又如。外汇市场业务课程,教师先做理论性的教学,或者基本知识的教学,然后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金融学人才的全方位、综合性的素质培养。学生得到的金融实验知识与技能,只有孤零与散乱。同时,由于各门理论课程安排在不同学期,从而学生也只能在不同学期参与实验教学。这种安排,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教学的互相补充与促进的强化效果。结果则是,学生对实验教学,对金融学的综合技能依然缺乏完整统一的认识与训练。

第二个失衡是,注重浅层次,欠缺高层次。实验内容只注重简单操作,而缺乏理论指导下的情景应用。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校内大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以获取金融实践技能,并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因而各高校更倚重建立金融实验室,用以培养既具有理论金融知识。又拥有金融实践知识。并能很快适应金融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但是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更多的时候是教会学生会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而非金融业的实践操作。譬如,银行会计课程,高校利用相关软件,让学生知道银行业会计的基本处理程序。至于面对一项银行业务,该如何具体操作,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辅导与训练。这表明。这种实验教学,充其量属于金融实验教学的浅层次。高层次的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在浅层次之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理论指导之下的实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实际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完全弥补金融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通病。

第三个失衡是,注重金融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开发或配备。金融实验教学,不但需要一流的实验硬件设施,例如足够数量的电脑以及通畅的网络设施,更需要相应的教学软件。在硬件方面,高校基本上都能配备当时最高水平的电脑。但是,在软件方面,建设明显滞后。金融教学软件的来源渠道有两个:自我开发与商业购买。自我开发,对于金融学专业方面的老师而言,可以说勉为其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因为,对于大型专业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人员,而且需要一个编程的团队,专门进行开发与研究。显然,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并不胜任这项工作。同时,软件开发,非一朝一夕所成,耗时巨大。显然,这也并适合于自我开发。由此,商业购买也就成为一条退而求其次的可行选择。然而从实际应用而言,商业软件的使用并不十分顺畅。这其中的原因是,商业开发人员难以满足既懂计算机编程,又兼金融理论与应用实践知识的综合要求。最终,高校花数十万购进的软件,并不是非常适合实验教学所需。同时,软件如果一旦使用不畅,或者出现问题,更新修复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软件之间,也基本上属于条块分割。这既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投入。后者对于文科专业发展失衡的高校而言,显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事实上,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建立金融实验室以后。每年用于更新硬件设备,尤其是更新软件,提高软件水平的"投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鉴于上述问题,为了着力提高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进行大胆创新,尤其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纠正认识偏差,大力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在纠正这个偏差方面,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大学专业水平时,应把实验教学列入重要的考评指标;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金融学学科设立与建设尤其是硕士点与博士点建设中,把实验教学列为重要的参照指标。此外,提升金融实验教学的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也是助推实验教学地位的重要途径。例如可由教育部牵头,各个高校每年轮流举办全国金融实验技能大赛,以此促进实验教学的社会影响,并由此获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对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认识与软硬件的大力支持。只有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对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与关注,才有可能在日后金融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给与重要的政策扶持。

第二,推广金融学实验教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制度建设。由教育部牵头成立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金融学实验教学大纲指南,全国高校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各自的详细培养方案。根据这个指南,今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纳入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指引的主要内容至少要包括:实验教学的目标,基本内容,教学的实验室建设最低标准,标准的软件要求,师资的培养与实施,综合考评,持续的软硬件设备投入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引,彻底扭转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育的分散、无序、无标准的状态,最终提升实验教学的标准,并实现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飞跃。此外一件急迫的事是,组织专家编写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指导书。有了这个指导书,金融实验教学也就有了标准与方向标。

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金融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落实到是否有合格的实验指导老师。由专任老师负责金融学实验教学活动。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创新金融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举措。专任教学的来源,路径有两个。一种方法是,选拔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到金融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践锻炼。在此基础之上,再把这些教师进行相对系统的实验教学培训。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外部引进,即从金融业中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实践人才。对这种人才;再经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学与实验学的培训。

第四,实施全面平衡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前面分析到的“失衡”,都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软肋,高校需要彻底扭转。对于第一个失衡,按照本节第二条的建议,高校可以把金融学实验教学专门归类到两门课程:微观实验学与宏观实验学。各门理论课程,只负责理论课内容的教学;实验内容,整合到这两门课程中。就微观实验学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外汇市场业务、保险、银行会计等;而宏观实验学,则应该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等。对于第二个“失衡”,高校应该把金融学实验教学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实验内容,会使用金融模拟软件;高层次,则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各种不同经济环境与业务情景,“量体裁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确定实验内容的处理流程与对策。譬如,面对一家中小型外贸企业,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国际金融与外汇业务的相关知识,帮助其设计外汇风险的管理对策,并制定出详细的项目实施报告。对于第三个“失衡”,高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外购教学软件时,严格选取软件开发商,并委派实验指导专任教师前往软件公司蹲点。如是才能确保所购软件能够量身定做。以便适合金融业的实验教学要求,避免软件购置后无法正常使用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需要定期更新软件,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教学的要求以及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只有软硬件的不断更新以及拟合,金融学的实验教学效能才能发挥到最大,而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实现。

金融学实验教学,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重要内容。目前,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普遍建立了金融实验室。然而,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目前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而言,我国金融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金融学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对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普遍存在“认识偏差”;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存在两大“瓶颈”,即缺乏统一规划的教学大纲与缺少胜任金融学实验教学的专任教师;除此以外,还存在实践过程中的三个“失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纠正认识偏差,提升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全国推广金融学实验教学的标准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实施全面平衡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

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学,(1):20-23。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6世纪希腊寺庙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绿色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也逐渐加深。本文从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出发,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探求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协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金融越来越满足国家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但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也显现一些问题。此时,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两者关联不断加深,借助互联网金融工具,探求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对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

绿色金融强调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将环保理念贯穿于金融经营活动中,实现环境和金融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多样,发展迅速。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碳金融等,其规模不断扩大。截至6月末,21家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82956.63亿元,较上年增长14.26%。随着规模的扩大,绿色金融的发展也遇到一些阻碍:

(一)信息不对称。

绿色金融在做投融资决策时,将环保指标考虑在内,因此企业的环境信息对于投融资决策至关重要。大部分企业并不公开企业环保信息,且政府有关部门公开的信息极为有限,致使金融机构在搜集数据时沉没成本增加,无法有效识别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而影响绿色金融活动的开展,从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二)数据资源无法共享。

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需要大量的数据作支持进行评估和调查等过程,但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监督机构尚未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绿色金融的开展。

(三)标准不统一。

当前,国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定义并不统一,这使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无法有效甄别绿色金融项目。同时,在评估企业项目时,金融机构建立的评价体系并不统一,造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难以有效交流,给企业融资活动造成干扰。

(四)内在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绿色金融项目前期投入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导致企业开展绿色金融项目的积极性低,且政府关于绿色金融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给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增加了难度。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能合理利用时间、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成本、实现数据共享,解决绿色金融遇到的问题,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一)降低成本和提高信息透明度。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使信息透明化,合理配置资源,在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时具有成本优势。

(二)实现资源共享。

互联网金融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增加信息来源渠道,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联系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监督机构等,协调各方,可有力实现解决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问题。

(三)業务开展广泛。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客户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互联网融资,节约时间成本,实现资金和信息的快速利用,从而拓宽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和范围。

(一)构建互联网绿色金融服务平台。

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由环保部门、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建造的运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的绿色金融互联网平台。该平台致力于提供绿色金融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标准、融资评价体系、奖惩机制等信息,减少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功能设计:

(1)数据信息发布存储功能。为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平台应涵盖由政府和环保部门发布的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文件、融资企业的基本信息、企业融资项目信息、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等。同时,为保证平台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平台应成立专门的核查小组,定期对平台信息进行审核和更新。

(2)建立统一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流程。目前,各地的绿色金融项目评价体系标准不一,给跨地区的绿色金融项目开展增加了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在建立时,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联合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组成评价小组,将政策指标、环境指标、风险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量化,并结合赤道原则、绿色债券原则建立起统一的绿色金融项目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借助互联网绿色金融平台,实现项目审批的快速、高效、准确。

(3)建立奖惩机制。为解决因前期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负外部效应导致的企业开展绿色金融项目积极性弱的问题,平台可建立奖惩机制。根据评价体系对评价较高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对评价较低的企业建立“黑名单”,以体现政府对绿色金融的政策引导作用,提高企业积极性。

(4)发布金融产品。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品种多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却不能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因此平台在提供金融产品时,可根据企业信息、环保信用评价和项目需要对产品进行创新,如采用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相结合的方式,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融通资金,由保险公司为项目提供环境责任保险,进而降低项目风险。

(5)完善监督机制。由监管机构和环保部门共同组成监督小组,负责监督企业绿色金融项目执行情况并及时评价,对政府财政资金的利用进行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二)完善法律体系。

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政府部门、环保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可联合出台政策法规,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进入金融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完善平台责任法律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摘要:

确切理解金融体系与经济波动的关系,对于金融发展和金融风险控制非常重要。本文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两个角度,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金融体系并非实体经济对立面的虚拟经济,而是作为服务业一部分直接贡献了实体经济产出,并且还是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核心。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金融发展。

现如今,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也在逐步的深入到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大家一直在关注着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促进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金融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呢,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认为现在的金融经济是主流。虽然在这一方面一直在探究,国外学者也是对此关注度极高,但是,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却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继续探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从整个宏观学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很多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宏观经济理论一直都不太认同货币与其他金融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大多数的经济学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我们把一般均衡理论称为“高等经济理论”的顶点,其中,在20世纪中后期的这段时间内,这些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瓦尔拉斯或者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这一假设使得金融体系运作顺利进行,但其实质上是物与物的交易,物以物的交换,从这可以看出金融体系与经济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完善。比如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讨论的是有关货币的发展和生产的扩大化,但并没有提出金融体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因素。这要追溯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金融的发展,抑制和深化,这些理论与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得约束理论与结构理论形成了对比,而在此之后,国际上金融危机又出现了金融过度的理论,所有的这些理论对于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些理论的分析让人们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真正透彻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今看来,这还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深入探究的问题。

金融体系与很多方面都有联系,但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通过实体经济能让更多的金融体系发挥出更明显的作用。虽然具体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我们还不太清楚,但可以通过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发展,让我避免出现一些重大的错误,从而让我国经济更加迅速平稳的发展。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实践和金融危机的具体关系,二者之间是一个互存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金融体系的价值体现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在以下方面作用发挥的更突出:一服务行业把金融体系放到核心的位置,它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作用非常明显;二经济要想更好地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因为它可以促进经济更合理地发展,让经济得到一个更加平稳的发展期。

1.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产值。

我们一般认为,金融体系既是金融业,也是服务业,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整个经济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让其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各行各业中,经过专业分工后的产物主要是非金融行业,比如,金融业与餐饮等分工,它们分工的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提高利润,让实体经济得到一个极大的提高。如果餐饮业等非金融服务行业可以纳入实体经济,那么属于服务行业的金融业就不能放入虚拟经济。

2.金融体系的作用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通过比较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我们发现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转动经济发展速度的纽带,它运行的越好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发展如果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保证,就不能持续的为我国的经济做出持续的有力保障,更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平稳性。实体经济可以促进金融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对实体领域的资金与政策等各方面支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理论保障。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更加繁荣。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业是拥有资本最多的行业,要给予实体经济必要的资金支持。

从目前发展的角度看,大家在谈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时,看法和观点还是有所不一样的,众多的学者持有许许多多不同观点,大部分都是基于自己本国或者是有局限性的说法,没能得到一个确切的肯定观点。在外国看来,他们的研究者没有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他们在关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观点上还是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但是,在国内,相关学术却有了不同的声音,国内研究者有了新的发现,并给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名称,叫做虚拟经济。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相辅相成?还是相悖而行?还是互为补充?目前看来,国内的研究者与学术界大师都还没有给出确切的一个认识。97年的东南亚危机是大家所没能预计到的,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不但影响了个人就业,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也给国家体制方面敲响了警钟,那一年的金融危机更让我们意识到了金融体系对我们国家,甚至是真个全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爆发,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讨论热点也在一时间成为媒体的关注点。因此,有些人认为,金融是虚拟的经济,如果按这种思维来分析问题,那么他与金融体系之间就是相互对立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家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媒体也关注的很多,甚至大家试着用这个来解释爆发的原因,想通过种种的分析来让我们以后更少的去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发生。而且,从金融危机引发出了次贷危机,讨论说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在交易中资金作用的太多,链条太长,设计也太复杂,这就导致了金融体系越来越难懂,所以导致实体经济的关系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在经过一系列发展波动之后,很多国家想要回到实体经济,大部分人还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经济越来越发达,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的向世界发展。在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并不使用虚拟经济一词,官方的机构也不太使用,他们一般用"广义金融服务业"。

经济的发展是一张联系着各个方面的大网,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下面,我们首先要正确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具体含义进行具体翔实的阐述。我们的目标是在尽量避免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我们要同时发展金融体系哥经济体系,让二者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服务。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有的规律。也就是说,不但体制要符合,而且,二者的相匹配程度要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即总量和结构都要实事求是。

很多研究学者认为,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那么就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篇文章是从两个角度去解释的,让大家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方面理论上,提到了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没有一个中肯的态度,这也是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国内部分经济学者将金融体系看做虚拟经济,这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使得对金融的性质与功能的认识增加了障碍。另一方面,实践中大家一致认为,金融体系另外一个价值所在是它是服务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市场潜力很大,它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此外,理解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前提是要能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活跃市场,从而,让我们的资源更有效的使用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但是,我们仍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继续研究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发现的问题,继续探索怎样提高二者的协调程度,这条路还要走的更远,树立好我们的信心,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2]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摘要:十九大以来,加快推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金融治理能力是维护中国金融稳定性以及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借b前人研究,构建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近十三年来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指数的走势水平,并基于svar模型探究了三者的动态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治理水平的提升能有效缓解我国金融市场压力、抑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关键词: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金融脆弱性;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金融治理水平是加快推进我国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金融治理、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指数的内涵进行阐述,对近十三年来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性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探析了三变量的动态关系。

金融治理包含金融管理以及金融监管的范畴,金融治理主要是指通过金融市场的规则、制度和机制等对一般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金融治理与传统的政府管制不同,它具有社会化、专业化、透明化特征和要求。而金融治理的模式也并没有普世的范式,各国实施金融治理关键在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国的治理体系。目前各国的金融治理体系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举例而言,传统的英美法系的国家侧重于金融市场方面的治理,中央金融治理与地方金融治理之间存在普遍的分权现象,而大陆法系的国家则更加注重于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侧重于中央对整个金融体系统一的领导与治理。

金融治理在国外历经了长期的发展,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相继成立,全球金融治理初具规模;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成立了“七国集团(g7)”,本意上想替代布雷顿时期的“硬制度”,以一种“软制度”来协调管理国际金融体系。在此治理模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未爆发,但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如拉美主权债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等层出不穷,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经济体接连崛起,g7模式的金融稳定器作用日渐式微;1999年,二十国集团(g20)在柏林成立,g20模式为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俄罗斯金融危机而促成,成员国中吸纳进了中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新兴经济体;,g20部长级会议被发达经济体升格为首脑峰会,,首脑峰会又在匹兹堡峰会上被确立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核心平台,由此,当前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正式落成。

在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治理的演进主要表现为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而且每一次金融监管的重大变革总是与人民银行职能或机构的调整息息相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历经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金融监管集中统一;改革开放之初,中央银行制度正式确立,全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形成;1993―1997年,南方谈话后,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运动如火如荼,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被得到了全新认识,金融体系开始独立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正式确立,现代金融监管制度初具雏形;1998―,中国分业监管体制正式落成,金融监管得到了质的转变和飞跃;至今,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金融体系创新能力不断被拓展,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下,金融监管体制领域不断改革,构建现代化的金融治理体系逐渐成为整个时代的需求。

(一)金融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就我国金融领域,从中央银行制度、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完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等角度做出要求,为新时代的金融领域建设工作以及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点亮了灯塔。

近年来,我国学者多角度聚集金融治理相关研究。陈四清()认为,金融治理本身就是一个互为支撑、处处衔接的系统。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完善国家金融治理的进程中发挥正向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治理体系、提升自身治理能力为提升国家金融治理水平添砖加瓦;陆岷峰()考察了地方金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党委对地方金融机构全面领导的治理,推进依法治理、市场机制治理、科技治理、组织管理、金融教育治理六大体系建设,推进政策制度执行、重大风险事项处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履行社会责任四个现代化是当前提升地方金融治理水平的主要路径;王小艳()指出我国目前应通过均衡发展直接和间接融资、平衡金融防控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精确匹配金融市场供需等举措来推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冯永琦和于欣晔()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构建,如积极倡导“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与新兴国际金融机构的兴起等;李宏瑾和孙丹()系统梳理了金融治理的内涵,创新性地构建起了我国金融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进行综合评价,证实了到之间我国金融治理总指数大体上升的趋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而且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向他国无条件的借钱,而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还清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或者承担汇率波动的冲击,或者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币“弱”,不管实行哪种汇率制度,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强国”有“强币”。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

1.国际化货币功能。

2.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3.价值储藏国际储备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4.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5.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流动。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相关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二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以及超出经济范围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总利益即为二者之和。

1.可以计量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是指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货币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获得的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货币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成本却微不足道,国际铸币税收入相当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2002年年底美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9530亿美元。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实际相当于对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造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根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保持年均25亿美元左右。

(2)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铸币税的研究表明,货币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使人们持有货币或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意味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国债等形式存在的时候,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为之提供一个正利息补偿,这种非零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一步来讲,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币可供选择,或是持有储备资产的形式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殆尽。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无论是以存款形式还是以国债形式存在,都意味着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必将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其它类型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币来参与的。因此国际货币成为了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与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经济合作。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进出口商来说,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货币国际化必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贸易创造便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取人民币进行交易,避免频繁的货币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洲货币统一每年节省的货币兑换成本在40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币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将更加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也可以提供人民币信贷。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障碍——外汇资金的供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内投资商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对外投资,投资能力将大大增强,同时也降低了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家交流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境外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之一,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和抵御“货币入侵”的能力。货币国际化并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货币的追逐,表面上是对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隐藏在货币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此货币国际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3)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融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和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年)。具体来说,就是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关度将下降,美国在多年出现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当然,对于经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为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水平,分流部分外汇储备资源以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

(4)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突破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贸易及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而汇率稳定则贸易顺差更大,进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际利益冲突也将加剧。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但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成本增加不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力将可以用人民币来实现,这样将大大减少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丰厚收益,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效用。但是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币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范围之外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在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意味着货币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担者着巨大的风险。信用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该货币的信心与预期,最终取决于这种货币的运行效能。信心与预期具有“双向强化”特征。对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大;对货币国际交易信心的不足导致对该货币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效率充足,能够支持货币迅速转换的条件下,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不同得储备货币之间迅速转换。这种国家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的可选择性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一种货币,也可以放弃它而转向另一种预期乐观的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起的货币与资本套利行为是国际货币可逆转性的最佳诠释。另外,国际货币的选择,会由于货币替代问题,带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对称甚至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相当于美元化国家放弃了货币主权而达成了暂时的货币统一,但由于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决定了货币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货币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美元化国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币接受国与货币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一体化状态,这种情况就必然存在。当货币区域内出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成本分配不公时,货币合作收益就难以弥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拥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重新选择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避免了。国际货币的逆转必然给无论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货币发行国而言,货币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一例的,而对于接受国而言,放弃一种货币作为清偿货币或媒介货币,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资本国际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流动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同样,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3)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其货币将被许多国家储存和使用。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此外,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后,将对国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重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为复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期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困难。

(4)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的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制订,不能仅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将人民币视作为锚货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发生相应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当时机。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时发现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钳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上持有其货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总而言之,一国货币国际化像一把双刃剑,既给该国带来各种成本,同时也给该国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证明。而那些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背后屡屡浮现的美元货币交易的影子,则再三提醒我们:“美元这种制度工具,实实在在有着对于其他国家制度和文化‘侵入’的味道”。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货币国际化近年来一直被视为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揭开国际货币面纱,重新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甚至文化冲突时,或许不得不承认,谋求货币国际化的动力已不仅仅源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某种程度上讲,欧元的崛起以及新兴国家对本国货币国际化战略的执著,也可以理解为捍卫自身利益、抵制国际货币“先驱者”的一种努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或许可以有所启发。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一课题释义。

各类报告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小学自秋有条件的省份、地区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学为英语外语教学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重要,相应地,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更应从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方法与技巧,并对课改初期的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研究,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教学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综合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御课堂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来的中学外语课堂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对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势必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多年来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趋于单一,英语教学对语法性能的讲解细致入微,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轻语言功能的训练。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外语课堂教学势必在小学、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新量体裁衣,采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

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差异的比较。

综上研究(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势必表明,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比较差异,深刻挖掘差异形成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尊重和利用这些因素上好各个学段的英语课。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课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外语教学一直受到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自1996年以来李岚清副总理对我国当前基础阶段外语教学的改革多次发表谈话指出:我国当前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虽然有了加强和改进,但总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花的时间长,相对的效果较差。一些人比喻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一壶烧了十几年也烧不开的温水。必须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认真研究,加以改进。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益不大,亟待改进。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大部分学生不能阅读原版书,不能用外语会话,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着改革开放和扩大交往恰恰也正是基于一个这样的背景,诱发了我们对该课题的探讨与研究。

正如岚清总理所讲,学生对此不满意,教师也同样不满意。问题出在哪里?其根本原因是:英语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条龙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长时间在低水平上重复。许多学生在小学学习了英语,进入初中后,又不得不从头学习,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又要重复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这种低水平的重复,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还挫伤了学习者英语的兴趣。

一时间,中小学外语教学衔接的问题成了外语教学的一个重心工作,而教材要衔接的呼声则更是一浪高过一浪。面对这种众声喧哗的局面,我们的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试图打破外语教学的这种状况,尝试以教材的衔接为突破口,但实践证明,单凭教材的衔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衔接问题。人们再一次陷入到深深地思索中来。而此番思索必然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在这个课题之上。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正当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举步为艰之时,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我们感悟到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突出体现围绕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课程标准。

文档为doc格式。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摘要:9月,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机构编码规范》行业标准,标志着金融机构编码信息成为我国实施金融标准化战略的重要基础资源。金融机构编码信息作为金融机构全景信息图的作用日益显现,其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近年来加强管理,通过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管理机制、推动编码在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等措施,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编码信息的数据质量。

关键词:编码规范;信息管理;检查工具;数据质量治理。

为了加强金融机构编码信息数据质量治理,提高工作效率,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以下简称“人行广州分行”)在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以及数据质量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采取信息化手段自主开发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工具,配套完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信息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努力和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下,我国金融机构编码体系基础框架的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金融机构编码信息作为金融机构“身份证”“户口簿”“通行证”的作用正逐步体现,其在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力度、维护金融稳定、提升监管水平、促进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广东省经济总量巨大,金融机构数量众多。12月2日,广东省金融机构编码赋码数量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大关;截至7月底,系统共登记广东地区22296个金融机构信息,约占全国8%,居全国首位。在数据量如此巨大且不断动态变化的情况下,仅依靠传统的手段难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的数据质量。人行广州分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建立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互动的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出数据质量检查工具以提升数据质量,同时推动编码在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的应用,持续扩大编码影响力,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工作质量。

人行广州分行自起建立广东省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月报制度,每月生成工作月报,月报内容全面反映了当前辖内金融业机构分布、设置和变动的情况,包括广东省内金融业机构数量、分布、变化以及数据质量等信息。月报下发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辖内各金融机构,要求相关单位对月报反映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将金融机构编码管理工作纳入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指标,加大在“两综合,两管理”中对辖内金融机构编码工作的监管力度。人行广州分行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工作机制,要求金融机构建章立制,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数据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机制。不定期组织部分金融机构进行自查,从系统筛选出疑似数据质量问题并下发指定的金融机构,要求其根据问题列表组织内部自查、核对并提交情况说明,通过持续的改进尽力确保系统数据与真实情况一致。

为加强金融机构编码信息数据质量治理,提高工作效率,人行广州分行按照软件开发规范,自主开发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工具并推广使用,检查工具单机独立运行,根据数据质量校验规则,对从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批量下载的机构信息进行自动化的校验检查。同时,将机构信息与从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互联网网站下载的金融许可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出存在疑似数据质量问题的机构信息,形成问题汇总表。借助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工具,可以得到以下效果。一是使全省数据质量检查可以在短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结合专项治理和月报制度,通过多次迭代,逐步收敛疑似问题数量,全省金融机构编码信息数据质量显著提高,并且持续完善;三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精准和持续性的管理,全面提升了省内各地科技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对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实现了常态管理、动态跟踪,使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十

2、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3、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5、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

6、我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7、河南省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8、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9、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10、论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危害和对策。

11、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2、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小额贷款需求者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

13、保险销售误导现象研究。

14、论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渗透、竞争与合作。

15、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6、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

17、基于次贷危机启示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18、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19、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探讨。

20、积极财政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2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规律研究。

22、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

2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2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分析。

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27、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

28、论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31、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研究。

32、大小非解禁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33、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及运作分析。

34、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35、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36、新农村建设下河南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

3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与分析。

38、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39、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40、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一

文章类型: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本文是一篇参考文献,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金融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