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通用8篇)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通用8篇)

时间:2024-04-21 09:36:59

相关推荐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通用8篇)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版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已经取得的成就,激发自信心和动力。怎样写一份完美的总结,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和不一样的情感积淀产生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感情进行分析,重视在文化情境中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本文主要简述了如何在不同文化情境下分析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韵味,并深入探究了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品;人文精神;鉴赏;文化情境。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重现事物的美,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通过对各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巧妙运用,使得“美”在其笔端得到升华。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对美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机型综合运用在,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所以,我们在欣赏这样一幅作品的时候要对这些思想感情、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很好地提高鉴赏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研究也在发生变化,将美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意味,可以对画家创作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的在现,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所谓文化情景就是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等等。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分析其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只对作品的技巧进行分析,还要明确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人文以及科学特征等等,把作品融入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去,对画家创作时的内在情感进行分析。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社会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作品的优秀思想、优良的精神可以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还能引导人们的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对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很多非常深奥的哲学思想蕴含在美术作品中,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做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历史环境,而且要分析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内心的思想与情感。画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多种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强文化情景中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这种鉴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还原,但是不是对生活简简单单的那种描述,而是把价值观、审美观与文化情景进行统一。人们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应该通过视觉感受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与感情,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使自身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地区的美术艺术也有不同风情,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近距离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例如黄永玉前辈的《山鬼》有着浓厚的湘西本土特色,黄老塑造的“山鬼”这一形象其实是在湘西本地神话故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黄老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让“山鬼”这一形象有了鲜明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要结合湘西本地的文化对“山鬼”这一民间形象和艺术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在认识“山鬼”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更加深刻。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来进行,从视觉与心理上对作品进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者想要体验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传统的国画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要对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在鉴赏这种作品的时候应该对当代历史文化有很好的掌握,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来进行联想,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中国古典画作和古典诗歌一样很多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了解了这一点很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由于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简单堆叠,其过程结合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科学内容,其蕴含的知识是比较广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鉴赏的效果。例如: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等,把这些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接受画家生活年代、国家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当时的世界环境。这样可以加强对作品的思考,得到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深层思想。在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所以想要在文化情景中鉴赏美术作品可以从身边的美术作品入手,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还要与自然美进行有机结合,用自然美来发展自身的思维意识与审美能力。将美术鉴赏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美术鉴赏效果。

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蕴含的思想不同,再加上画家在创作它们的时候,融入了当时画家生活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注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画家生活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深处蕴含的深刻内涵。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变形记》作为卡夫卡表现主义的力作之一,其艺术特点正如他的小说描述的一样,充满“变形”。卡夫卡因自己的血统而深感自己是一个被排斥于人类世界之外的“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他用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用他的小说来阐释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自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惊人的变化就是“人非人”。卡夫卡抓住这一点,巧妙地把人变成“甲虫”,在《变形记》这篇小说中运用“陌生化”的审美艺术,开篇即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这一“陌生化”审美特点贯穿于20世纪的西方文学之中,树立起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态。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以“甲虫”的视角更加细致入微地探察这个社会,就像把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置于一个显微镜下观察一样。卡夫卡用这种非同寻常的“非人”的视角审视当时的社会以及各种人性问题,对其主题的刻画也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变形记》中人物描写的变形非常突出、特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外貌描写的变形。

纵观欧美的文学史,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上古时代对伟大的英雄神祇、皇亲显贵的人物描写,到描写第三等级的人物,再到后来俄国文学中描写的“小人物”,人物地位从显赫变得越来越平凡,性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高贵到平凡乃至卑微。卡夫卡独具一格,用一只微不足道的“虫子”来担当主人公,这种巨大的跨越让读者更为震惊,而且这种震惊在小说开头第一句就迎面袭来: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让读者始终处于一种耳目一新的“陌生化”氛围中,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当然,虽然主人公变成了一只渺小的虫子,但是一粒沙里看世界,一只虫子也能让读者见微知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通过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沧桑陌路来阐释社会的异化:恐惧、孤独、迷惘、绝望。人类从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掌控自我命运的主宰者、高贵显赫的天生贵胄,沦落为渺小可悲可怜的“小动物”,就像卡夫卡自己所说的,“不断欲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我们就像物品、对象,而不像活人”[1]。现在的社会是物操纵着人,机器操纵着工人,金钱驾驭着命运,人是物的奴隶,“人”变成了“非人”。卡夫卡把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甲虫”实在是恰如其分,形神兼备地象征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孤独无奈的生存现状。甲虫痛苦地挣扎却软弱无力,细小的肢体根本无法支配自己庞大沉重的身躯,这意味着人类对现实世界种种抗争的无助,甲虫企图用“甲”这个外壳来让自己与世隔绝,“躲进小楼成一统”,并保护自己免受侵扰,却被自己的`父亲用苹果砸伤了这个“坚硬”的保护层,最终受伤,忧郁而死。人,在现实社会已经被异化得类似于动物,人类自身的价值荡然无存,个性消失得无影无踪。卡夫卡正是通过这种巧妙的人物“变形”来轻松地向读者阐释“异化”这个深奥的抽象的哲学命题。这种驾驭文本表现的能力是卡夫卡独具特色的表现才能。他在之后创作的小说中还描写过多种变形,把人物变成一只豺狗、猿猴、能唱歌的老鼠等。而且他甚至认为,作家本人就不是“巨人”,而是一只生活在牢笼里的可怜的小鸟。

二、人物动作描写的变形。

外形发生变化的格里高尔,其动作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人的各种动作变成虫子的各种举止,滑稽中暗含悲伤之情,对深化主题起到很大的作用,这种复杂的感情也是这部小说吸引读者之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动作非常笨拙:他试图从仰卧的姿势爬起来,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地挣扎尝试,换来的都是一种剧烈的隐痛,只好以失败而告终。他又试图去抓挠肚皮发痒的地方,但是用腿触碰到肚皮的时候却引来他浑身一阵可怕的战栗,充分证明他还没有接受这一事实———匪夷所思的可怕的变形。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动作表现出来的是人虫结合的形象,而且读者在阅读时知道主人公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动作却像一只甲虫,甚至于读者把自己也想象成一只大甲虫,去试图完成格里高尔许多艰难的动作,诸如试图费尽全力去抓住门锁开门、吃饭、和家人对话、躲避家人以免让家人嫌弃等。甲虫诸如此类的普通细小的一举一动均牵动着读者的每根神经,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达到滑稽可笑的效果,让读者在含笑的同时流下同情的眼泪,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异化的社会带给人类的悲哀,主题再次得到升华。

三、人物语言描写的变形。

在《变形记》这部小说里面,没有了第三者的叙述,只有“甲虫”的“虫语”来引导读者。卡夫卡在给读者一个惊讶的开头之后,用极其冷静的语言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叙述语言朴实甚至刻板,作品的穿透力却力透纸背。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语言描写倒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也没有着重描写。可以说,在小说中语言描写少之又少,但是卡夫卡从辛酸的经历中提取的经验之酒是属于大家的,因此应该用“语言”作为盘子把酒传递给大家。小说中最生动的语言也莫过于他周围的人发现他变成甲虫后的一系列叫喊,但是读者却能在这十分简短的语言中体会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秘书主任的来访片段的描写,格里高尔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卧房的门打开的时候,却听到了“秘书主任像风在呼啸一样发出一声巨大的“哦”的喊叫。“哦”,这一个感叹词简单却充满震撼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秘书主任惊愕的神情。随之秘书主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动,吓得要离开此地,格里高尔急走上几步,想要挽留住他,但是适得其反,秘书主任反而逃窜得更加迅速,“一个大步跳过好几级,消失不见了;‘嗬!’可是他一边还叫喊,这叫声响彻整个楼梯间”。仅仅又是一个简单的语词“嗬”,没有更多的语言描写,已经把格里高尔变形后给他人带来的惊恐和异样的感觉写得惟妙惟肖。卡夫卡用甲虫的虫语,寥寥几句,代表深深的寓意,正如“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多数读者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卡夫卡和他父亲的关系十分紧张,包括和他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交流甚少,尤其是和两个妹夫不吵架就无话可说。由此可以理解卡夫卡在创作时十分在意语言的象征意蕴。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和父亲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卡夫卡本人和他父亲的关系的写照。生活中的卡夫卡,一生基本上都是和父母一起度过,他生活在一个非常闭塞的地方,对嘈杂声音的超敏感性使他每天都经受着考验。在父亲看来,儿子卡夫卡一无是处、令人失望。他对父亲的粗暴野蛮的行为和语言实在无法忍受,因此他在小说中干脆让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丧失了人类的话语权,这岂不是最大的悲剧。卡夫卡说过,语言是生与死之间的抉择,语言是行动的开路先锋,是引起大火的火星。既然无法控制父亲的粗暴给自己心理种下的抹之不去的阴影这一残酷事实,那就只能在小说中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通过一只“甲虫”的“非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父亲“无言”的抗争。毕竟自己作为儿子不可能对父亲“以暴制暴”,所以,甲虫的“虫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卡夫卡对自己父亲的明确态度。当然也是父亲的强悍粗暴使卡夫卡像那只甲虫一样,敏感寡言、胆小懦弱、孤僻忧郁。卡夫卡用“变形”这种特殊的象征和隐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折射自己和人类现存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使作品拥有如此深邃的含义,其作用妙不可言。

四、人物心理描写的变化。

从外形成为一只大甲虫,到动作、饮食、习惯,再至心理,格里高尔由内到外完成了甲虫的真正蜕变。小说中以意识流的方式描写他的内心独白、联想以及回忆。格里高尔的心理变化轨迹大致有三个阶段:从他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开始,陷入惊恐、忧郁,到接受变成甲虫这一事实的无奈、无助,甚至归于平静乃至习以为常,再到考虑到自己家庭经济来源的揪心、自责,直至最后被父母和妹妹抛弃的绝望与苦痛。格里高尔的内心独白在小说中处处可见。格里高尔对家庭对公司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的苦闷、无助。卡夫卡刻意以大段文字进行联想、回忆,时而现实时而未来,时而过去时而现在,时空交错、不断跳跃,展示了格里高尔的家庭情况以及他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有格里高尔对家庭的责任与憧憬。这样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拉近读者和格里高尔的距离,读者能轻而易举地窥探到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轻松自在地把握故事叙述者的情感体验。当然,格里高尔的“变形”也引发了家人的心理变化。格里高尔从家庭的经济支柱变成“坐享其成”的无任何赚钱能力的动物,依赖格里高尔的家人难以接受这样荒唐可怕的事实,父亲、母亲、妹妹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同情格里高尔的遭遇,照顾他,给他食物吃,帮他打扫房间,保持清洁卫生,到逐渐厌恶这只没有任何自主生活能力的“甲虫”,乃至最后把多余的甲虫看成是家里的负担要扔弃他。在家人的心目中,格里高尔从孝顺能干的儿子、和蔼体贴的兄长的角色变成了一只彻彻底底的令人厌恶的丑陋不堪的甲虫,格里高尔也最终在家人的心理厌弃中孤独地死去。作品通过描写人物心理的变形向我们传递了异化社会中人们的普遍生存状态:对平庸生活的绝望无助,对社会交际的恐惧失望,对家庭亲情的疏远冷漠。社会失去了以往积极乐观的上进精神、相互谅解的和谐环境以及其乐融融的和谐家庭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普遍认为社会是荒谬的、不可理解的、令人失望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猜忌、相互威胁、相互对立的。人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是孤独、惧怕、迷惘、绝望。周围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几近崩溃的边缘,人们失去了精神的家园而流离失所,灵魂无处安放,毫无依托,最终在冷漠的世界中彻底丧失自我,像孤魂野鬼一样在荒原中消散殆尽。总之,《变形记》的“变形”描写显示了非理性因素对小说描写手法的影响。《变形记》就像一个可怕的梦,有着可怕的想象,但卡夫卡说:“梦揭开了现实,而想象隐蔽在现实后面。这是生活的可怕东西———艺术的震撼人心的东西。”这种描写手法使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被编写得新奇而赋有寓意,产生了“陌生化”的美学效果,不仅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与感悟,也让卡夫卡获得全新的能量,使自己闪烁在现代主义的艺术舞台之上。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一个优秀的声乐艺术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品当中具有历史观、时代感以及个人情感的变化,体现出多元化的声乐技巧,使用多种沟通方式来演唱者情感的载体。声乐艺术审美内涵的体现,能够让声乐艺术和人们产生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让人们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让人们面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向上。

一、声乐审美构成的多元要素。

(一)技能——声乐的表现与美感。

音乐家们对于声音都有着很大的追求,让声乐的艺术价值不断提升。声乐技巧是根据审美的规律中,使用独有的艺术表现方式与手法来体现及影响着声乐表演的审美水平、思想感情、艺术表现风格。把声乐技巧和这些相结合,能够推动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

(二)乐感——声乐艺术美的灵魂。

就算是同样的一个音乐作品,不同的演唱者与不同的观众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与想法,这主要就是因为乐感这一因素。乐感凭借声音美、文学美以及人性美让声乐艺术包含的美感得到体现。

(三)伴奏——声乐艺术美的助手。

在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乐器出现的虽然较晚,但是它在声乐艺术中同样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声乐艺术当中,乐器让声乐艺术得到了完善。就算是在当前社会中,我们在编创音乐的过程中除了留下“无伴奏合唱”这一单纯的人声表演之外,其他全部的声乐艺术都不能离开伴奏的辅助来进行表演。

(四)歌词——声乐审美的情感线。

歌曲主要是由旋律与歌词构成,是文学与音乐的组合,同时是具备文学性与语言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歌曲主要是由歌唱者根据自己的音色与声音的变化通过美妙的旋律与歌词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色彩,在歌词的情感意境中体会。构成歌曲的三要素是音色、旋律与歌词。一个优秀的歌手是会重视这三种因素的,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缺少了其中一个因素,整首歌就会失去歌唱艺术的灵魂,所表达出的情感都不是完美的。其中,歌词占有非常重要位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因为通过歌词能体现出歌曲的内涵,作词者是希望通过歌词来表达所想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五)文化——声乐艺术美的基石。

从声乐艺术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声乐艺术的主要因素构成包含多元化的艺术体现方式,不光是在语言组织方面与音乐的角度方面来看,歌词的文学们以及演唱者的情感与声音都离不开文化这一要素。在不同时期下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音乐表现形式。声乐艺术审美让我们能够了解历史,了解声乐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之中,人们很有可能把自身的经理和声乐艺术作品中的经历产生共鸣。经过这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让人们即使没有在这一环境中,还是可以感受到富含的情感。让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最后让我们在文化冲击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心灵蜕变。

二、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原则。

(一)作品历史风貌与时代品位的统一。

声乐作品是其所在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声乐作品如果割裂其历史风貌,其存在价值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就会随着流失,失去了作为音乐的意义。对声乐作品的历史风貌的准确把握和再现,是对声乐作品所在的历史的缅怀和对作者的尊重。声乐作品是在不同时代下所产生的历史产物。声乐作品如果失去了历史的意义,就会降低其自身的价值,同时,在社会中的影响也会减少,失去了艺术的价值,对于声乐艺术的历史体现,是我们对于历史的回顾以及对历史的尊重。所以,我们需要尽量在声乐表演中做好历史与现代的衔接,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另外,我们需要重视,因为演唱者和观众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文学素养,在声乐艺术表演中会都某些内容更加注重。这是无法避免的,并且能够让演唱者的风格与声乐艺术的风格得到更好的表现。

(二)声乐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声乐艺术表现和声乐技巧是和谐统一的存在。一个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需要好的声乐技巧作为支撑。反之也是如此,加入没有声乐艺术的加入,就算具有好的声乐技巧,也会让演唱时区感情,进而减少艺术价值。所以,声乐技巧与声乐艺术的结合是审美的主要原则。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种类的声乐表现都需要做好声乐技巧与艺术表现方式的结合。对运气吐字、起调行腔、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等的许多声乐技巧要更加重视,这些会让声乐的艺术表演更加的完美,让演出效果达到最好。

(三)客观真实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声乐表演艺术有着在创作的特点,这就代表着它需要兼顾原始、基本与改变方式等多个内容,并且尽量达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真实性的结合与统一。所以,我们要对作品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更加细致的研究,进而让原作者的思想得到体现。同时,在尊重原作品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创新,把作品更好的展现出来。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纸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刀法的运用。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两种刀法的运用。

剪纸成品“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剪纸艺术的种类: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统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以纹样分类。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以用途分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剪纸成品以用纸及制作分类。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6)磁性剪纸,磁性剪纸在工艺上有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之分,手工剪纸又有剪和刻之分。

至于兼用两类方法制作的剪纸,应择其主要的方法归其类别。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前苏联杰出的钢琴家兼教育家亨利・涅高兹说:“学习音乐和音乐常识――在这方面钢琴如果不是唯一手段的话,也是最好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一般的文化事业,对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说,学音乐如同学习语言、社会科学、数学、历史、自然科学等一样,也是必要的。”美妙的钢琴艺术,总能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音乐意境,折服万千的欣赏者,并使之在潜移默化间达到心旷神怡之美感。而钢琴教学过程则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一种手段。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钢琴教育的社会价值,笔者在非音乐班进行了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尝试,对如何使钢琴的学习成为大学生们体验审美情感、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培育自信心理、学会与人和谐共处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培养途径和桥梁,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整体素质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以审美体验为目的,培养学生情感素质。

非音乐班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钢琴学习增添一条音乐审美的途径,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情感体验,为学生参与艺术审美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增强审美情感。正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其教育教学价值在于给学生带来内心的领悟和快乐,通过钢琴训练使学生达到练脑、练心的目的,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这些走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虽说错过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有的从小到大很少上过音乐课,有的则连真钢琴都没见过,即使接受过音乐教育,由于音乐启蒙教师的素质问题,也造成了不少的缺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与渴慕,对钢琴的崇敬与向往,儿时的“钢琴梦”使许多同学萦怀至今。经过高考的洗礼,不少同学是带着沮丧和失落感,来到笔者学校,恰恰是悦耳的钢琴声又重新点燃了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每每路过琴房,他们总是流连忘返,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喜欢钢琴,喜欢听人弹琴,没料到自己也将要学习钢琴,他们用一个“爽”字诠释了内心的一切。这也许正是由于钢琴的魅力所在吧。

(一)优化教学方式,推进主体性教学。

音乐是当之无愧的“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情感的特性是由音乐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要使音乐的情感特性成为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还必须有审美主体的积极参与,也就是说必须经过音乐审美的过程,才能把音乐的情感转化为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美的情感体验放在钢琴教学的首位,一切以发展学生音乐思维、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为目的,切不能重技轻艺,扼杀了学生的钢琴之梦。优化教学方式,推进主体性教学,使学生在初学过程中愿学、乐学。首先,教师应以形象易懂的语言,来讲授钢琴技法,通过各种游戏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集体拍球游戏,让学生们体会那轻巧、短促而富有弹性的跳音奏法,以五指走路来形容优美的乐句奏法――连奏。在集体的钢琴课上,采用音乐接龙――一人弹奏一句(或者两小节)的方式,共享集体弹奏一曲的快乐。其次,通过集体大声歌唱乐谱,使学生既解决了识谱问题,又能初步感受音乐的意境与情感,感受到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然后,教师以生动而富有表情的范奏,让学生能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音响美、感觉美的情感认同,并以此唤醒他们的艺术感觉。通过聆听老师的范奏,学生不仅能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且明了自己在弹奏技巧方面的努力方向,切实提高自己对钢琴、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将技巧教学融于美的音乐体验之中,使学生不至于被高深的钢琴技巧所吓倒,而是被美妙的音乐所感染,激起强烈的弹奏欲望。

(二)扩展教学视野,发展学科综合效应。

音乐与文学在情感的表现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钢琴教学中,结合文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文学审美体验迁移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从而达到对音乐的感悟。比如,当教学生弹奏舒缓清越的《送别》时,在引领学生感受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境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文科专业的知识储备,展开关于送别题材的生发与联想,通过弹奏,有学生说仿佛看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别友人的情景,感受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情。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弹奏兴趣。王磊同学在学习了古诗《春江花月夜》后,立刻跑到琴房去弹奏这首古曲。她感受到:“悠扬而柔和的琴声从手指间流泻出来,回忆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诗句,仿佛坐在了一条小船上,飘荡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柔美的月光像一张轻盈透明的大网,网住了整个水面,也网住了我,好似躺在妈妈的怀里渐入梦乡的感觉。”通过钢琴音乐与文学的融合,真正使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懂了莫扎特的清新典雅、贝多芬的昂扬激愤、舒伯特的浪漫抒情……何蓓蓓同学写道:“感谢钢琴让音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时而富丽堂皇,时而震撼人心,仿佛看见了伟大的奇景;时而像与友人谈心,思念亲人,轻轻摇曳我的心。聆听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音乐――真美。”

二、以学生为本,突出自编教材的创新性。

在非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中,使用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钢琴教材,是实施情感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根据大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和学业重、时间紧的实情,不可能在演奏技巧上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自编了以提高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能力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材,在自编教材中,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有艺术感染力的乐曲,将一个个训练课题融入到一首首活泼、优美、清新可爱的小曲之中,乐曲中形象的小标题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了依据。在教材安排上,遵循了钢琴学习中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优美小品和中外名曲主题、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大多内容都是学生耳熟能详、极富表现力的乐曲。在教材内容上设置了通俗钢琴曲、爵士钢琴曲、流行音乐弹奏等课题,充分体现了钢琴的趣味性、流行化、现代化,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弹奏兴趣。同时我们还安排了合奏(四手联弹)练习,使学生学会合作,体验到一种默契的合作美,通过合奏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素质与能力。

为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我们还选编了一些经过改编的同时又能被大学生们所弹奏的世界名曲,如巴达尔切斯卡的《少女的祈祷》,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选曲《饮酒歌》,圣桑优雅动人的《大鹅》……通过对各种不同题材、体裁及风格的作品情绪的把握,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素质。

三、尊重个体差异,发展个性,开展分层教学。

由于大学生们各自生活环境及所受到的音乐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力和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艺术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再加上勤奋努力的程度不同,因此学生在钢琴学习上是有个别较大差异的。有的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几乎天天晚自习都泡在琴房里,可弹奏效果还不是很好,而有些同学只需练习三四个琴点,就能比较完整地弹奏好一首乐曲。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就要尊重教育规律,进行差异教育。既要注意到全班同学的共同全面发展,又要注意到每一个人的个性才能发展;既要维护音乐基础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充分发挥接受能力强、素质较好学生的最大效应,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一个好办法。在一个总的教学计划进度中,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进度,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完成各类计划。这需要教师花费很多心血去了解学生,区分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与学习潜能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特别要鼓励那些十分勤奋但音乐感觉不太理想的同学,重视钢琴教学过程的愉悦体验,而不能过分强调结果。根据钢琴实验班学生的情况,全班50人,大致分为四个学习层面:其中a组为音乐感好,又肯练钢琴的同学;b组为音乐感中等,也较勤奋的同学;c组为音乐感觉一般,但是很勤奋的同学;而d组则为音乐感觉较差,协调能力也差,但是却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练琴的同学。按照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的教学量,并重视指导a、b、c、d四组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在教学要求上,不搞一致性,主要是教会每一层次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看自己学习钢琴的进步,在比较中,更重要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这种分层教学有利于营造一种竞争的环境,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学生问:老师,她们已经弹了《爱的浪漫曲》了,他们已经弹了《河边春梦》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弹呀?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教学局面,真正把学习钢琴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带给每一个学生。

四、注重能力发展,设立多样化的教学评价。

非音乐班钢琴课教学评价,应该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钢琴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即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设立多样化教学评价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信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我们以审美情感体验为目的的钢琴集体课教学。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改变过去钢琴考核时,都是由老师指定曲目,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状况。现在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弹的曲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爱好,学生会努力去寻找自己喜爱的钢琴作品,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要求弹两条乐曲,还有的学生主动要求弹奏较难的四手联弹。其次,弹奏钢琴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火花不断碰撞与情感不断被激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评价。在评价方法上,由学生被动接受考核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改变了过去老师一人听,学生一人弹,而其余学生或窃窃私语、或赶紧练习自己的曲目的状况。实行学生互评,每个人都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弹奏,然后在评价表上写上自己的评价,它包含着弹奏的表现力、音乐感、准确、完整等审美性的标准,排除弹奏曲目的难度性,这样能使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成功的感觉,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使大家的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生互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正确地对待自己,也正确对待他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同学,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

根据大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强的特点,还可以增加自我评价的模式,就是对自身钢琴学习的认知情况――识谱、弹奏能力的提高、学习钢琴的态度、兴趣以及对音乐的感觉、进步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在自我评价中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到学生的内心独白。

许多同学谈到:感谢自评方式给了我们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钢琴课的教学评价必须伴随着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每次回琴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了解学生的练琴情况,倾听学生的反映,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做到承认差异,重视个性发展,从整体的审美能力高度综合评价学生,使每个人都能积极愉悦地参与钢琴教育活动。

通过非音乐专业学生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践,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练琴,他们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出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感叹;通过弹奏钢琴,消除了很多同学的自卑感,他们可以极其自豪地在亲友和老同学面前表演钢琴,有许多内向的同学,通过钢琴练习,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主动地请教同学,人也变得开朗、大方了。通过集体教学,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集体间的团结,大家经常在琴房里互相切磋技艺,在相互比较中,不甘落后,努力进取,表现了对集体的一份责任感。通过练琴,激发了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钢琴已经成为他们排除烦恼、倾诉心声的工具,钢琴的巨大魅力使得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为一个有责任的钢琴教师要不断更新钢琴教育教学的理念,努力探索钢琴教学新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同学们的音乐素养,使美妙的音乐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时时伴随着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最后,笔者拟用一位学生的感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更多的人喜欢以翩翩的舞姿诠释美的内涵,而我更青睐灵动的手指滑过琴键美妙的感觉,钢琴给我沉闷的学习生活注入了鲜活的生机。为了它,我沉迷过,曾经抛下了手边所有的琐事去练琴;为了它,我苦恼过,因为力不从心的烦闷不止一次地冲击着我的大脑;为了它,我也快乐过,那是付出后收获的充满幸福的成就感。当然,我也踌躇过、悲伤过……但我无悔。在钢琴这个神圣的殿堂里,我觉得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舒伯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与我们同在。”

参考文献:。

[1]p・涅高兹着《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

[2]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3]郭声键着《艺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版。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倾向于播音主持方向,其艺术性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深入分析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强化播音主持艺术效果,能够促进整个电视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主持人形象设计、主持人声音表达技巧以及社会视域三个审美层面对电视播音主持艺术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从而为播音主持提供更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审美角度;播音主持;艺术。

一、前言。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大众传媒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播音主持作为电视传媒中最重要的人物,影响着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其整体艺术效果深刻影响电视节目想要传递的社会态度。电视播音主持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其艺术效果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基本风格。因此,对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能够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而且还可以促进整个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

(一)发挥电视播音主持包装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其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媒体机构和固有的技术模式造成了冲击。电视媒体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需不断提高其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发挥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不断包装播音主持,强化节目的视觉效果,引起群众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1]从审美的角度分析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就需要利用包装等形式提升播音主持的整体气质,促使主持人的风格能够与节目融为一体,从而不断优化、升级电视节目。

(二)发挥主持人服装选择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要促进电视节目收视率不断提高,还需要电视播音主持人进行自我升级,发挥服装选择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这要求主持人要不断进行自我升级,在不同的节目中要体现不同的风格。主持人要选择适合节目主题的服装搭配,制定不同的方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服装的搭配技巧决定了主持人形象的转变,有利于达到节目的预期效果。

三、从社会视域的审美角度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

(一)保证电视节目定位,确保相关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符合实际。

(二)在社会视域内对文化语境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定。

电视节目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更是正确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的传播者,只有有效地处理电视节目,才能提升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价值。[2]因此,要不断创新电视节目管理体制,从视觉、听觉和整体感觉出发,分析电视播音主持的作用,保证历史传统能够与主流文化融合,强化整体运行效果。

四、从语音整体结构设计的审美角度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

要促进电视播音主持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深入分析主持人的综合情况,不仅需要包装电视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更需要分析其声音素质。首先,众所周知,人的嗓音具有先天性,而后天的发音练习会影响人的发音模式,人的用声习惯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不同播音主持人的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别,情绪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声音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的节目对主持人的声音有不同的要求,要保证电视节目效果,就需要节目制作方密切关注主持人的声音特点,并对其有效分类。[3]其次,由于电视播音主持面对的是广大受众,对其声音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播音节目中,主持人要通过利用变化的语音语调给受众创造一个更易于接受的环境。对于所有的主持人来说,拥有高超的表达能力是对播音主持人基本的从业要求。因此,有必要积极创新节目管理措施,促进电视节目顺利播出。通常而言,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特色是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一大因素。只有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与其主持的电视节目类型相吻合,才能保证播音效果,同时协调播音主持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强化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

五、结语。

电视播音主持对电视节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分析电视播音主持,就要在关注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素质的同时,加大对其外在形象的包装和声音训练,充分展现主持人的魅力,从而强化电视节目的视听效果,提高电视播音主持的综合素质,确保其艺术魅力得以全面展现,促进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保证广播电视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娟.从审美的角度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j].新闻研究导刊,(04):115.

[2]吴慧萍.新时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13):151.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审美观的改变,要求现代包装艺术能够在符合时代审美观的同时实现人性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现代包装材料首先突破了单一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包装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新型材料,使包装能够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进行材料运用。例如在为食物进行真空包装时,就需要采用密封性较好的材料,并在包装上印上运输要求等事项。现代包装艺术在商品保护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并能够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包装进行调整,例如在为儿童食品进行包装时,采用的材料比较容易拆开,使儿童无需求助父母,能够帮助儿童养成不依赖别人的好习惯。在结构造型方面,现代包装艺术也在不断创新,造型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现代艺术气息,使包装更显活泼可爱。传统的审美理想是反映自然美的形体,将人类的本性屈从于外物美的展现[2]。人类本身的情绪得不到发泄,感情上的审美无法得到满足,而现代包装艺术通过多样化的造型和结构,充分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为人们带来了快乐和满足感。例如,在现代包装艺术中经常会运用到的涂鸦艺术,能够将人们深藏心底的情绪通过涂鸦充分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实现了包装的人性化。传统审美理想中美的标准是“温柔淳朴”,而现代包装艺术中为人们带来的强烈视觉效果也对传统审美理想造成了一定冲击。现阶段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商品包装只有充分吸引人们的眼球,才能够与消费者的审美观形成共鸣,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现代包装艺术审美理念中的时代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先进文化的不断涌入,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推动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现代包装设计趋势的多元化,也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3]。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顺应时代的脚步。在现代包装艺术中,设计者打破了原有的构图形式,大胆尝试、不断实践,为构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转变了包装艺术中字体的设计,积极运用时代感较强的文字,例如pop字体等现代变形美术字体。在突破传统局限的同时,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包装艺术审美理念中的时代性,摒弃了传统审美理想中单一的审美观点。

三、现代包装艺术审美理念中的个性化。

个性化是现今人们追求的一种趋势,现代包装艺术强调创新性,根据现代人精神、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积极尝试各种创作方式,力求创作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包装。相对于传统审美理想中的统一审美标准,现代的个性化审美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现代包装艺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细分后的不同群体进行再次细分,深入分析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使包装风格更加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生疏、冷漠,失去了原有的亲切感和热情,人们更加需要别人的关注。现代人们认为个性化能够突出人的存在感,使自己能够更加吸引别人的.注意,这与包装艺术的个性化理念殊途同归,只有个性化的包装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使商品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淘汰。齐白石先生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包装艺术中的创新性和个性化就是通过不断的突破,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并对传统审美理想中的统一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四、结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的引入、碰撞、交融,使人们的审美观产生了一定的转变,现代包装艺术为了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需求,也需要不断的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现代包装艺术审美理念中的人性化、时代性和个性化,也对传统审美理想造成了冲击,改变了传统审美理想统一的审美标准,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艺术审美鉴赏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在我国,人们大都将艺术设计当作是在艺术概念下的实用艺术,或者是实用美术,这类研究能够充分地挖掘出属于民间的文化资源,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实际上,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已经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一些设计品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珍品,转而成为了一种普普通通的消费品,但是这难道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不需要审美标准了么?答案自然是否定,因此,在当下需要在日常生活基础上建立适合艺术发展的审美系统。

一、艺术设计作为消费品被消费的现象。

现如今,艺术设计已经转变成为一种消费行为,相关艺术产品也变成消费的对象。这样的转变可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之前艺术品本身具有着艺术价值,无论是放置在博物馆还是家中,它本身那无形的艺术价值依旧具有永恒性。但是要是将他们作为一种消费品,一种具有消费性质的艺术品,它就必须要在使用中表现出它的价值。事实上,众所周知的家具艺术品生产商—宜家,早在1943年成立之后就严格规范自己的艺术设计标准,紧密围绕人们在日常生活所需进行设计,从而形成一种全球化的日常生活艺术设计、生产、销售网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让艺术设计的价值植根在人们生活当中,成为日常消费品,让艺术设计不断吸取更贴近大众的生命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鉴于此,一种新型的理念“超设计”在被提出来。“超设计”包含着设计想象、生活实践以及未来构件历史这三大板块,并且三者之间还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设计想象”为了反对实用性设计的理念,被实用性所扼杀,但是想像的基础还必须是功能性、实用性,这种矛盾为人们提供一种真实的自省空间;“生活实践”让艺术设计符合了设计的初衷;“未来构建历史”让人们将未来视角的反思当作是未来历史的现在,这是一个探讨历史与未来构建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不间断地进行艺术设计才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设计,才能让设计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灵感。因此,艺术设计在渗入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审美判断。目前,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审美被呈现为三层:第一层是物质基础,审美通过产品的流通与艺术的设计,让其找到可以承载其发展的物质实体;第二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程序层次,即是艺术品以其特有的功能实体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每个程序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第三层是人们的审美接受与传播,艺术品直接作用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特殊媒介传播并交织,形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符号体系,这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影响力。在对艺术进行审美批判时,如果一些艺术设计师没有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审美状态进行主观性的评判,就不能够超越生活中那些垃圾信息的束缚。因此,每一位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深入生活,寻找生活需求点,但也要保证远离生活,同普通审美拉开一定距离,这样可以看清楚我们真正想要的审美现状,从而让设计品为人们带去实质性的引导与启发。例如,francescocappuccio在进行设计时,会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从中找到一种富有现代化气息的“简约主义”,这也是他寻求的一种设计理念。将简约运用到生活中,同时还需要保证其高水准的艺术价值与审美品味,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艺术设计师是一个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无所不在的“能人”,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住最前沿的艺术讯息,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转化成为一种特殊的设计能量,并在艺术品中全面体现。对于一些有责任意识的设计师来讲,将高雅的审美角度与质朴的实用价值贯穿到艺术品中,是一种最为基础的要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需要艺术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去审视、去批判属于自己的视觉环境,尤其是那种依靠高端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制作工艺建立起来的拥有特殊意义的人造视觉环境。

目前,艺术设计及其艺术产品已经渐渐走向消费市场,在传播媒介的作用下还成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让人们能够更为快捷的地选取。鉴于此,每一位艺术设计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艺术审美批判是至关重要的。在艺术设计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贯穿艺术设计理念的实体,而且在现如今的文化、商业等场合,艺术设计也会贯穿始终,艺术设计者必须要牢记此点。艺术设计市场已经逐渐变得开放,这需要设计师们拥有一颗开放的心,这种开放的心既包含着对各个层次的审美包容,也包含着对不同文化领域中艺术作品的理解方向。但是不管怎样,保持着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审美批判是绝不能改变的,因为无论是什么艺术主题,采用什么艺术形式,最后形成的艺术品一定都会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人们给予艺术品的真实反映,不断反省在设计传递过程中的审美信息,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设计能力,保证对生活艺术设计的审美批判,这是每一个负责人的艺术设计师的基本立场。结语在日常生活中,对艺术审进行批判与对艺术设计进行审美反思,推动着自身不断地思考生活,提高审美认识,加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与理解,从而获得更为深厚的艺术审美经验,让审美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让自身的生活更加艺术化、审美化。在现代生活中,艺术设计是人们对于更高一层生活的追求,每个人都需要独特的审美意识,从而生活中能够发现更多更美的事物,实现“艺术”更为广阔的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