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模板15篇)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19-10-17 13:45:44

相关推荐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模板15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意识的策略研究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成功不仅仅是靠速度,更要有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避免流于表面,应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一

摘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具有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极为重要。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并且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二

[摘要]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论依据及探索实践这两个方面对如何发展学生智慧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乃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

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知识内化的载体,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连续递进的过程,需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内化的动力,使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智慧得到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也是数学教学理念的重要改变。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三

摘要: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适度推行符合自身特点的数学实验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学习金字塔;cdio。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成数学问题,并进行数学表达和解决的过程,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真正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只完成了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缺乏知识的实践过程。而数学实验为数学知识的实践提供了平台,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辅助教学过程完成从理论到应用,为理论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针对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适度开展数学实验课程,才能够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才能落到实处。

一、数学实验课程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数学学习比较枯燥。高等数学中极限、求导、积分,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方程组、矩阵的逆、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概率统计中的积分问题等,都是学生难以掌握又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在讲解及练习中耗费了大量的学时,学习起来又比较枯燥。而这些在软件操作中简单易行,学生只需要达到理解定义,借助软件正确求解就可以。计算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并无意义,却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2.看不到学习的“即时效果”。长期以来,大学数学课程的教与学,始终是按定义、性质、定理的推导、证明的方式进行的,教与学都是如此。教与学如果缺乏实践过程,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参与性很弱;二是学了数学后不知道用,也不会用。导致在专业学习时,很难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含义,失去了大学数学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本意。数学实验课把繁杂的计算交给数学软件,教与学都能从繁重的推导及计算练习中解脱出来。每一堂数学实验课就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研究课题,每一个问题的求解都是一个小小的数学模型,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探索中把数学应用落到实处。数学实验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大学数学课程的排斥心理。学生亲历每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在学习中有所作为,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体会到数学对于专业学习的基础作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数学实验课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知识的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实验课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习金字塔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通过记录学习者的平均学习保持率来研究不同的学习形式的学习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听讲”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最低,学习效果也是最差的。“阅读”方式相对于被动地听讲带有主观思考,学习效果有所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预习的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视听效果能有效保持学习专注力,所以,多媒体今天才会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用“示范、演示”的方式学习,使学习者在模仿中学习,可以达到30%。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学生仍然主要以听、读、看三种方式被动学习;教师主要靠演示的方式传授知识,这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的保存率相当低下,学习效果自然较差。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属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是参与式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而数学实验课中的小组讨论、软件实现就包含了讨论、实践、传授他人三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兼顾了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对其他人进行教学,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潜在智能的发展。软件实现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验证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自己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开设数学实验课是基于兴趣和自主学习的cdio教学模式探讨。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过程中的能力。这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相同的教学理念。数学实验课通过对数学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借助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会停留在知识表面,能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这种教与学的模式符合cdio的教育理念。数学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深化建模的思想,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尝试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构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软件解决数学问题达到生产管理的目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数学应用过程。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正是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

四、独立学院如何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是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把大学数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根据相应的知识点,嵌入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调整大学数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一是压缩那些与高中数学重叠的知识点的授课学时。二要将原理简单应用性强的部分直接作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实验课即上机学习操作数学软件,matlab、lingo、spss等。每一次实验都是针对于一类实际问题的探讨与求解,对实验内容即实际问题的案例设计要合理,既要便于数学思维的渗透,又不能对软件的应用要求过高。另外,还要在恰当的教学进程中引入实验,这也是嵌入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所在。根据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恰当地穿插数学实验。为了让学生重视实验部分的课程,应把数学实验纳入考核。实验的考核可以包括基本的软件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实验报告或是论文的形式将实验部分纳入课程的考核。

五、小结。

数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只有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优化大学数学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数学理论学习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嵌入式实验教学模式才是符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之路。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各种互联网学习社区正在和教师争夺课堂,尤其是大学数学课堂。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大学数学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独立学院面对的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适度推行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学实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四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出传统的教学格局,摆正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前进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千方百计摈弃教师垄断课堂的老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告别见书不见人、中看不中用的低效课,继之而来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探索,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殿堂、奇思妙想之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意识培养。

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老师的永恒追求,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动起来,乐意接受学习知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表露,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让学生的手脚得以解放,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求取高效课堂。课堂是搞好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还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这里要求不能仅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的来历,过程和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重结论而轻过程的传统教法应该摒弃,具体到平时的教学就应该将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一、知己知彼。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摆正思想,明确自己的身份。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导演,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点拨者。只有让学生登上主体地位,教师摆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更为有效地搞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新飞跃。停留在传道解惑授业的师道尊严,这是一种陈旧的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如果摆脱不了,学生始终处在课堂的劣势地位,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课堂的辅导员,根据不同的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扮演示范者,可扮演评论者,也可扮演欣赏者,顾问和朋友都可以。

二、学生积极参与。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制约着课堂效率,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自由并且有效地参与学习,就会创造出高效的课堂。要想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氛围创设得和谐民主,学生就更加善于发言、勤于动脑。低落的情绪是十分不利于干任何事情的,学习更是不例外,想象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连原来的三分之一都不够,为此课堂氛围是否宽松、是否民主,至关重要。

要想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最佳发挥,绝对离不开老师友好宽容的心态。这就告诫老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搭建师生之间亲和的对话平台,保证对话渠道畅通无阻,尤其是解放学生的地位,不再总是被动厌烦地听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老师告别课堂内容的垄断者,打破老师的课堂主宰者的地位。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启发,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学会动脑,一定不要一直以老师的思维为中心而牵制住学生,不要在老师的思维圈子中兜来兜去。不要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妨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削弱。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开动学生的脑筋。尤其是在知识的疑难处更要积极启发,是在思维的干扰处更要仔细思考,等到结果产生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让学生主动地陈述出来,大胆地交代出心中的想法。比如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怎样产生的,公式又是如何推导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得到的,都属于思考的范畴。

第二就是在数学课堂上要摆正学生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时刻不能动摇。学生要养成多讨论、多交流的好习惯,从而保证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用主人的身份去面对知识;还要学会与老师和同伴积极切磋和交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探究,这种民主的有序的交流是新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是主体,但也脱离不了老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也不可替代。教师在备课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做启发、哪些地方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分析清楚哪里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拿出独特的认识方式,从而构建对知识的认识体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各不相同,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通过每个学生的认识,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吸纳别人的优秀成分,从而成就一个完善的自我。没有各位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启发,就没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思维网络,收益就不会大,解决问题的本领就不会提高。要在小组讨论中令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回归集中,在集体的智慧中得以长足的进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讨论、去交流,并且以平等的身份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最后要鼓励学生自己多动手、多试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数学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又带有很强的归纳性,数学实验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离不开写一写和算一算,量一量、画一画都是重要的途径。面对题目不能只做空想,这样做只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而应该化空想为实验,真正走向数学的殿堂。

总而言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出传统的教学格局,摆正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前进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千方百计摈弃教师垄断课堂的老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告别见书不见人、中看不中用的低效课,继之而来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探索,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殿堂、奇思妙想之处。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五

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对儿童获取教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让儿童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儿童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社会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教学技能。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意识尤为重要。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

在情境的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让儿童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首先,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儿童感觉亲切的情境。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儿童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另外,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创设激发儿童兴趣的情境。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还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设计一次“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儿童回家了解一下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

二、培养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儿童对数的大小、多少、计数原则中进行位值和位置值的.感悟,感悟的强弱决定数感的高低。儿童的数感程度直接关系数学意识的强弱。因此,对儿童数感的培养是对儿童的数学意识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根据儿童的这种学习特点,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儿童数全班有几个小组,每组里有几个不朋友:每组里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女同学;哪组小朋友人数多,哪组小朋友人数少;数出的数中哪个数大,哪个数小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儿童体会到日常生活需要数学,让儿童感悟这些数有大小、多少,一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整十部分和单个的部分),两部分数还可以组合成一个数等等教学现象。这种数学思维的建立就是数学意识的初步培养。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出一个让儿童数100根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数出10根捆一捆,再10根10根地数,数出100根,数完以后老师再提出,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一根一根地数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教师应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值的感悟,进行发掘与整理。老师接着问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待学生讨论后再接着说,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十位。儿童从逐一的计数到分群(分组)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是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的初步体会,是对儿童的关于数的意识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这种感悟就是儿童的数感。当儿童再重新回到现实中,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时,当出现数和量时,儿童就会从建立的数感中立即作出数有大小、多少;量有相差、部总、倍比等等思维模式的反映,同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和数学思维方法就是数感和数学意识在儿童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

三、重视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一说到应用,我们的脑子里就立刻反映上“应用题”。看到具体的应用题时马上就反应用什么“数量关系”去解答。这也是一种数学的应用意识,但这种数学意识是建立在必须有编拟好的应用题的基础上的,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信息的处理的基础上建构的。这样应用数学知识的结果,要让儿童真正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很困难的。要克服这种倾向,必须让儿童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现实生活数学问题的实践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能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儿童从周围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儿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六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一旦遇到问题都会有股兴奋感。因此,保护好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让学生们得到应有的满足感,从而带动学习的成功感,进而提高学生们积极探索的兴趣。

2.设计问题围绕学生区内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那些稍有难度但能够理解的问题上,过难过深的问题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个位是0、2、4、6、8的数能被4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验证来排除错误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来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课堂教学中,我从角色扮演入手,我假设自己是个卖水果的售货员,我准备了几种水果,让学生扮演买水果的客人,每个同学至少要买两种以上水果,最后结合学生的购买情况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哪种水果卖得最多?学生们的答案不一,有的说苹果、有的说橘子、有的说芒果,由此引导学生重新整理表格。我明确提出要求,表格整理好以后,要让学生一眼能看出哪种水果卖得最多。通过引导与渗透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倡导合作性,培养自主探索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分工明确,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协作,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取以群体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经验。例如,在教学“9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我分别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个九宫格的魔方,魔方四面颜色不同,我首先将魔方的小格子打乱,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再让学生观察魔方的上下、前后、左右六面的颜色有什么规律(同样颜色的小格子相加和值是9)。锁定其中一种颜色,比如,红色,由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掷魔方,每掷一次,先看上面红色有几格,再看侧面红色分别是几格,最后再猜猜下面红色是几格,每个人都说出自己掷出来的结果并报告给组长,再由组长汇总给教师,教师归纳总结出“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下搞趣味性小组游戏,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势在必行。学生需要教师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七

摘要: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如概念学习、命题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好奇心的维护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寻求方法,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此,本文将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以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心理状态;质疑;新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源于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

1.1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2问题意识的意义: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与此异曲同工的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著名论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确是这样,要发现问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课堂上全神贯注的学习态度;要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创新性能力;解决问题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只有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带动其他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1.3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虽然问题意识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但当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烈。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教材的束缚,以及教师教学权威地位的压制,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得到发展,他们不是迷信权威,缺乏问题意识,就是不敢提问,或者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遵循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等。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师生角色的定位,及时改革教学理念,放低姿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一切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鼓励发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提问的氛围。这个氛围必须是和谐的、平等的、宽松的,如此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比如,学生没有问题时,教师应该是微笑着鼓励、引导,使其认真思考,积极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错误的、无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予以理解,对其勇气加以赞赏;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并带动其他学生思考和回答。这样的氛围是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给出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要求学生求面积。多数学生将多边形分解为三角形和梯形,很快便算出了答案。这个时候,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是不是可以不用分解就能求出来呢?”教师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道:“我觉得也可以用补足的方法来做。”教师微笑着鼓励这位学生,并号召全班学生共同探究不同的解题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纷纷提出问题,展现了自己的创造力。

2.3注意引导学生发问的艺术与技巧:有时候,学生也有提出问题、得到认可的情感需求,但是他们年龄较小,并不知道如何去提出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问,使其掌握发问的艺术与技巧,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认知,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其进行了引导。

2.4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心中势必会存在一些质疑和疑惑,这些质疑和疑惑如果得到解决,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但是如果被埋没、被忽略,就会使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维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改革教学理念,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注意引导学生发问的艺术与技巧,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维护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中专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追求新意识,通过独立思考,会从语文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语文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宽松氛围思维定势自主学习实践创新。

对语文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宽松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努力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语文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让学生在十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情况下,分角色表演。让每个角色都在表演过程中说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话语,做出与人物身份吻合的动作,表现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心理。在宽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兴趣。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创新,不断培养学生让其打破常规,学会从多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在教学《项链》一课结尾时,莫泊桑用省略号给作品设置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艺术空白”。我想作者莫泊桑构置的这个“艺术空白”的妙处绝不应该由教师传授反复强调的结论,而最好应该由学生实践体验得出。可让学生跳出作者的思维,设计故事走向,续写小说“结尾”,让学生猜想、编写众多可能发生的结局。这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指导自主学习,激发创新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挣脱传统的教和学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陈旧模式,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训练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善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乐趣,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动机。

鼓励学生对语文问题各抒己见,敢对老师或同学的解题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发难”老师,提出新问题。当学生提出教师没有预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出现失误时,面对学生的质问,老师不能怕丢面子,随便搪塞过去,或冷言冷语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浇灭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应当诚恳地接受学生指出的问题,和颜悦色地针对错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展开讨论,这样既是一次绝好的思维训练机会,也不损害教师的尊严,反而增加了课堂的民主气氛,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努力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创新,时代的灵魂》,《辽宁教育》2000(3)。

[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中小学管理》2000(1)。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九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

[1][2]。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十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一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正在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张衡、童第周、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等等的故事,这些课文极富创新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教育学生学习名人名家的自信心、恒心、挑战精神、顽强意志,以及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十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果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十二

一直以来我国数学教学中忽视数学的应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不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用价值;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针对这些问题,新《标准》中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加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那么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精神呢,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得到同行的指证。

一、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

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不容忽视的作用被人们所认同。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的事例,并相互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的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中我适时的给学生介绍这样一些利用数学方法处理社会科学中的问题的事例。如近代的约翰古奥特于1662年发表了人口学中的第一张死亡率表,这是数学中统计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首次成功的应用;在有关人类社会的研究中,数学也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如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堂弟,优生学奠基人弗高尔顿曾利用数学中的概率、统计学等相关的理论,研究出了身高与遗传的关系;在人类的艺术创作中,数学也有它的作用,例如对于艺术作品中人们津津乐道的“黄金分割比例”,而“黄金分割”则是数学在艺术中的重大应用;在国防科技中我们也能见到数学的应用,如军事的密电码等。

二、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一定的生活背景为基础引入新知识,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应灵活的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展开数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类比、猜想、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同时,对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还必须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通过丰富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用四边形拼地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地板是什么图形拼成的,并且准备各种正多边形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拼图,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拼的图形种类最多,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哪些正多边形能够拼地板,它们有什么特征?结果这样的课上下来,个别平时不爱学数学的学生在小组里也是兴趣十足,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拼图成果,最后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轻松的得到:“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起来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一结论。

三、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我们常见到的数学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本上舍弃了生活中的原型,已变成了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形式,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我们应将其转变为教育形态,亦即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并渗透数学应用的意识。例如在引入函数的概念时,我们不妨提出如下事实:有“省内通”和“神州行”两种手机片,“省内通”月租27元,每分钟通话0.2元;“神州行”免收月租,每分钟通话费0.6元,请问使用哪种手机更划算一些呢?显然这是一道通话时间与通话费用之间的一个函数问题。有这样的生活问题吸引学生,学生怎能不主动去学习?怎能学不好函数问题?诸如此类的生活实例是很多的,它们都是数学教学中丰富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在数学教材中添加更多的生活化材料,如果教师的课堂上有更多的实践内容,不仅学生能乐于学数学,而且能主动自学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身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发掘有价值的生活资源作为课堂练习或学生的课外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到市场为家里购买商品,来解决商品销售问题中的进价、利润、利润率等问题。又如,让学生了解居住环境的绿化情况,由调查的数据来计算一些常见树木的成活率。无论哪种实践调查活动,都要学生从事物中明确所研究问题需要的因素、如何获得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然后才能去具体寻找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建议。学生得出基本结论或建议后,还可以继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师应树立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转变数学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身较强的应用意识,积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应用能力。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渗透应用思想,使课堂少一些枯燥的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史炳星.数学应用与数学新课程[j].数学通报,(5).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十三

摘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更是数学学科的心脏。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无法脱离问题,借助问题可以架起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因而就凸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学生在质疑状态下会调动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前初中学普遍缺少问题意识,再加上部分教师过于偏向优等生,以致于班级出现两级分化现象,以致于学生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对此,本文则从做好课堂问题导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以及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等分析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望给予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十四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品质,课堂提问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设计问题与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刻了解,训练学生思维,检测掌握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构建互动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通过互动提问来生成。老师在课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重点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理解。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课程需要,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同时加强师生互动,加强交流,笔者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调动与激发,但是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缺乏兴趣。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学没有很好地进行提问教学。在课堂提问中老师提问方式过于死板,比如老师会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一下”“谁会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反感,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就不会主动回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假设回答错误,自尊心会受挫,降低学生主动回答的积极性,学生在以后的提问环节就很难主动回答问题,所以老师正确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部分老师对课堂提问存在差异,老师经常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没有对问题进行编制,提问过于直接不具有生动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总结缺乏实质性、层次性。

二、实行有效提问策略的途径探讨。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合理的提问战略进行有效提问,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感想敢问意识。

2.有效引导形成解决思路。

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退缩,不愿意做深入的了解,说明学生不愿意自主解决问题,很少主动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而所谓的学习就是完成老师的作业,将教材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实际上根本不知道知识该怎么运用。这时候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提到“分米和毫米”的十进制转化等知识,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一根铅笔大概几厘米”“书本的长度大概是多少厘米”等问题,让他们思考有哪些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重视合作探讨和多种结题思维的训练。

3.创新型提问方式适时追问。

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实行创新型提问,比如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加法结合律”中的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老师可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部之间进行提问,同样的提问方式,通过自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针对学生的回答的偏差进行追问,让他们提升思维的严密性与思考的严谨性。

4.精心设计问题以少总多。

老师要根据课本知识重点,结合自身能力,精心设计问题。重视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概括,让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知识点,创建创新型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得更牢固。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提到的问题: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对这个问题怎样理解,首先老师要明确思路,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然后除以原来的造林数,也可以先算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然后减去百分之百。老师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转化能力,然后让学生概括这样的题型解题的注意点和方法总结。如此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另外,要重视联系实际、灵活处理的提问。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将问题分解化,从易到难,逐渐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题目老师可以换种方式进行提问,联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起到检查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因此,我们互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方法,重视与学生学情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突出精选精制问题,突出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生成提问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素文.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策略[j].教育观察,(13)。

[2]程训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32)。

数学教学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思考论文篇十五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就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就必须通过增强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发现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识记和理解。其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创新的要求,可以说创新的空间和想象力非常广阔。其次,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完善,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上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在具体教学上,应给学生留足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允许课堂上的七嘴八舌,提倡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质疑,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弗懒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学有创见。为此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为此我从精心设置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把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让所有的小脑袋都“转”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我想出来啦”,“我有办法解决”。“我还有一种办法”,“我的办法更好”等等。让他们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逐步学会做解决问题的主人,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课堂氛围,激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非常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段《西游记》的故事……”至此,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便带着一种渴求的心态,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探知过程中。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特别侧重以游戏、故事、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观察、操作、猜测等手段,以小组讨论等形式,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创新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情境中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

四、创设生活情境,启迪创新思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感悟数学的形成过程。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提供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通过谈话引出课题:我们见过的很多车车轮都是圆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中心位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的中心位置?大家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了解圆有什么特征。

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拓伸了创新的空间。

五、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创新潜能。

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潜能。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用好”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一切有利于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掌握数学的最本质东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引发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由疑而思,追根寻底,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我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提出很多疑问,如: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不是相等的两个圆?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从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来验证。这是多么有新意的想法,创新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刻提醒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数学课堂教学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

综上,要将创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关键是要转变教师观念,掌握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教学能以学生为主,能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真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