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苏轼题西林壁课堂实录汇总 题西林壁 宋苏轼教案(四篇)

苏轼题西林壁课堂实录汇总 题西林壁 宋苏轼教案(四篇)

时间:2024-04-21 23:51:23

相关推荐

苏轼题西林壁课堂实录汇总 题西林壁 宋苏轼教案(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关苏轼题西林壁课堂实录汇总一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有关苏轼题西林壁课堂实录汇总二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苏轼

2、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苏轼

3、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

4、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苏轼

5、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苏轼

6、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苏轼

7、有关兴趣的问题毋须争论—— 苏轼

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

9、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苏轼

10、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苏轼

11、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

12、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苏轼

13、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 苏轼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15、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苏轼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

1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

18、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苏轼

19、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

20、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苏轼

21、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2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24、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苏轼

25、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苏轼

26、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苏轼

27、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苏轼

2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29、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苏轼

30、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苏轼

3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32、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苏轼

33、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苏轼

34、一定的文化—— 苏轼

35、君子不重则不威—— 苏轼

36、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苏轼

3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3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苏轼

3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40、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苏轼

41、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苏轼

42、夕阳无语燕归愁—— 苏轼

43、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苏轼

4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4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46、至言不繁—— 苏轼

47、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苏轼

48、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苏轼

49、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苏轼

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苏轼

有关苏轼题西林壁课堂实录汇总三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五年来我们学了不少古诗,了你能谈谈学习古诗的感受吗?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再次走进角度单元,领略古诗的魅力,一起来学习《题西林壁》。

1、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2、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学习一二句: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 侧 远 近 高低 解释:横:正面看

这些方位词让你知道了什么?从不同角度来看庐山,景色就怎么样呢?

2、指导读词: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用6个字就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画出了庐山的风景图,老师想用语言为我们描画其中的一幅图“横看成岭”。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于是,我不禁想这样来读这个词:读出它的连绵不绝。谁也想试试像老师这样用文字画画,用朗读展示。来描画其他的风景图。

侧成峰: 远:远看隐天蔽日,读句 近:近看奇峰怪石

高:俯瞰幽谷深涧 低:仰望重峦叠嶂

3、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说句意:寥寥几句,区区14字,就为我们勾勒了出了几种不同的画面。同学们能用文字把作者前两行所描画的画面展示出来吗?

过度: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由此,作者发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生读,回答: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2、用上因为…所以…再来说说。

3、再读读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站在庐山之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思考、回答: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4、师:“不…。.”难道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不,普天之下所有的山,每一座都是如此。以此类推,世间万物也是如此。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

5、师:对,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生答: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对,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我们再来读后两行,把领悟的道理读进去。

古诗最讲究的是吟诵。吟诵时要注意高低起伏,快慢停顿。请同学们试着吟诵这首诗。

1、同样是写庐山,但各不相同。谁来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看到的景,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角度不同,感悟不同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知识在于积累,让我们把这首诗永远的留在记忆中。请同学们背一背这首诗,也可以边背边做动作。(展示背)

在古诗的这座百花园中,还有许多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诗篇,同学们让我们课下走进古诗,去品读它,继续领略古诗的魅力。

有关苏轼题西林壁课堂实录汇总四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轼,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可是他在我眼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轼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可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轼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轼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轼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眼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