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导读答案(七篇)

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导读答案(七篇)

时间:2023-12-16 16:29:42

相关推荐

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导读答案(七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一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感知文章明晰、谨严的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力量;

2. 体会文章简洁的语言所表现的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和理性力量。

3. 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 过程和方法

1. 建基于文本的分析,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

2. 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图片、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2. 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并树立为百姓谋福祉的无私精神。

一、 课前准备

1. 通读全文至少三遍,正音正字。

2. 查找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及其革命活动的资料。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厦门也出现了甲型h1n1!某些学校的校园也出现了流感病例!这样的消息令我们陷于恐慌之中。但是甲型h1n1毕竟是可防可控的,去年有一场几乎使全球面临覆顶之灾的危机,至今为止,这场危机还深刻影响着全球人们的生活,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金融危机)经常关注世界形势的同学知道,这场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远甚于对中国的影响,历史再次证明了了一个伟人对历史发展的判断的先进性,也证明了我们国家所选择的立国道路的准确性,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马克思)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马克思交往40年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的发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件显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片)

(二)

ⅰ、文章情感基调

1. 问:大家课前已经查找过资料,谁来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和葬礼的情况?

资料:卡尔•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18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马克思的女婿、共产国际成员],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

2. 问:对亲密战友的逝世,恩格斯会有怎样的感情?

(朗读文章第一段,领会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探究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复杂的情感。分析文章的语句,展示资料。)

问:文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马克思是在“安乐椅”上逝世的?

资料:

a. :“……六个星期以来,每天早晨当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看看窗帘是不是放下来了。”(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的信)

b. “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同上)

明确:深刻而久长的友谊使恩格斯在面对马克思逝世时感到无限的痛惜、极端的悲哀,但马克思是一个领袖人物,评述其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是共产国际的创始人,他们的身份和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了演讲稿必须淡化个人情感。而且,马克思逝世前身体上经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离开人世时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因此恩格斯当会感到安慰,而且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挚友,恩格斯也当为他感到“幸福”。

问:文中与“安乐”意义相近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此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

明确:

a、“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c、“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d、“……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一篇文章中,对不同情感基调的词语使用的频率会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的内在心理状态。这篇1000多字的文章中,多处句子出现情感基调轻松、愉悦的词语,正说明作者对马克思的逝世虽然极其悲痛,但更多的是为他一生的成就和摆脱肉体的痛苦感到欣慰,这也更体现了两人之间的亲密情谊,同时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及豁达、无私的世界观。

ⅱ、文章的结构及其逻辑力量ⅴ.语言的简洁、深刻

1.问: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带着“幸福”离开人世的,因为他的人生富于成就,请问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过渡句、关联词的研究,明确代词(如“如此”“这样”“这个”“这”等)所指代的内容,通过研究,领会文章严密而明晰的内在逻辑思维。这个问题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筛选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行生成答案。本部分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安排的顺序。)

明确:

理论方面(“思想家”)——

a、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第3段)

[此段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主要是因为整个句子是一个长句,因此,首先要明确句中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关联词前后句子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句意。]

[本段的①②③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宜用形象的生活实例以说明。]

资料:____去年到英国访问,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他说“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留给世人的思考是沉重的。它警示人们,对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他还说:“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

b、 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第4段)

c、 其他领域的发现(第5段)

实践方面(“革命家”)——(第7段)

a、 办报

b、 撰写战斗性的小册子

c、 参与革命组织工作

d、 创办“第一国际”

(板书)

2.问: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前无前人的贡献,他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解放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的事业,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的生命壮丽而辉煌,他的人生是大写的人生,因此,他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

可见,文章的主体部分在于第3、4、5、7段,其他的段落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理论方面”对应的是第2段的“对于历史科学”一句,“实践方面”对应的是“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也就是说,第2段是下面几段的总纲。

问:那么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通过对代词和关联词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这一段旨在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科学的发现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提其实践上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一段起着联结“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贡献的过渡作用。这样,课堂ⅱ部分中的第1问里的“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便可以得到明确。当然,也可以通过两方面的比较,然后来解决第6段在文中作用的问题。

问:那么第8段在文中又是作什么用的呢?

明确:要引导学生明确“这样”指的是马克思所从事的各种革命活动,而“因为……所以……”的句式则说明“所以”一词之后的内容是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所引起的敌人的反应。写敌人的反应,可以衬托马克思的伟大。而马克对这些反应的态度,则显现了他的气度和胸怀。

总结:恩格斯与马克思相交40年,熟悉马克思的任何生活细节,马克思一生的事业既庞杂又辉煌,其理论丰富而复杂,其革命实践具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完全显现,如此庞杂的内容,恩格斯却用一篇不足1300字的文章给予准确地归纳,体现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在语言运用上的高深功力。

我们看到隋建国的中山装雕塑,被放置在地面上的巨大的中山装所震撼,并引起深深的思考——大即是美;我们看到碧玉雕成的精致绿叶蔬菜,不由得折服于艺术家的巧手——小即美;我们从楼上看到下雨时坐在操场上开会都打着雨伞的场景,我们终于知道——多即是美;兰花开放,一两枝,三两朵,零落孤独但自有一丝傲气,我们知道——少也是一种美。繁复多变是一种美,简洁其实也是一种美。比如解数学题,一个题目你能用很多种解法来解,心里会感到一种愉悦,美得不得了,但是,如果你能用一种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解出来,你就会感到一种简捷有力的美感。本文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它结构上是非常明晰简练的,而语言又非常准确简洁,这种力量不容易明白,但在不断地诵读中却能领会得到。我非常喜欢说话简单明了,说理清晰明白的人,比起说得天花乱坠的人来,这样的人有一种更深沉更明朗的力量感让人着迷。

讲个故事:

有一次参加厦门晚报举办的沙龙,那一次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谢泳到场讲座。谢泳在讲座过程中,语言很简洁严整,我觉得他的头脑里像是有一个棋盘,横的线,竖的线非常清晰,严格,话语一句一句从他的口中讲出时,我仿佛看见他脑袋里的棋子一步一步地推进。在闲聊的时候,棋盘上的那些线就松驰下来,像农村里看到的两根杆子间垂挂着的电线,微微有弹性。

这种美妙是很难理解的,但每每想到那个夜晚的感觉,我总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快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也有这样的一种美,非常稳健,而且有一种饱满而从容的自信,整篇文章透着微微的光亮。阅读时,这种美感是很感人的。

ⅲ、延伸拓展

这篇文章有一种理性的简洁有力的美感。首先恩格斯以一种内含悲痛与深切怀念但又平和的语气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他简洁而确地评价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和“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最后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在对马克思的每一个贡献的具体评述中,也逻辑清晰,有条不紊,显现出一种自信和自豪的骄傲。

这样的简洁的力量感来自于哪里呢?经过上面的分析与探究,我们知道,它来自文章结构上的明晰、谨严和语言上的准确、深刻。这给我们写作两个启示:

1、要善于运用“扩词法”推进文章思路的进展。在本文里“空白”这个关键词引出了马克思对“历史科学”和“战斗的无产阶级”两个方面的贡献,而“历史科学”又引出马克思两个理论创见,“战斗”则引出马克思自己的革命活动,从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方式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2、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对生活进行思考,抓住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最本质的特点,深入思考生活,才有可能有语言的简洁性。刻画人事物,要善于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展现其最本质的特征,这样的语言才有表现生活的力度。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学习本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以《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课外可阅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本文在关联词和句式的使用也显现了非常特别的逻辑理性力量。)

附:这两篇例文言不符实,但在沉闷的学习生活和人生里,偶尔一玩,也算是一次出逃。

例文一:

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搞笑版)

9月15日,松柏中学最强悍的空想家缓缓坠落。让他一个人蹦极不超过十秒钟,当我们抬起头看他的时候,却发现他抽搐了两下后停止挣扎——他永远地睡着在蹦床上。

这个人的离世,对于我们学生是一种损失,这个损失将在学生不再喜欢阅读书籍的时候,使人感觉得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进化的秘密一样,连子波发现了“烧酒”与“火水”之间的特殊关系,由此而认识到词语与词语之间无不有着关联。同时,他还发现了每个学生都可通过文字表达真诚的自己。

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他不,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发现在桌前放一盆绿色的盆栽对小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发现在课堂也可以讲点微微带颜色的笑话以调节课堂气氛,……,这不,最近他对蹦极极感兴趣,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连子波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在讲台上绘声绘地讲演,他热爱自己的文字,热爱自己当时所选择的职业,他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他的有生之年,像一个福建版的《奋斗!》。

其实,他是个空想家:他企图改变现代学生的懒惰成性。生活条件的优越,或许正是人的惰性的来处。

连子波走或者未走并不重要。我们不会难过,更不至于悲伤。秋天的枯叶已经落下,下一季的轮回正在萌芽。他走了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曾经存在。这就够了。

不需要词藻华丽的悼词,不必奢华浪费的葬礼。静静地看着天空,送别吧。这是西元的一次悲伤。

愿他的墓前开一朵妙曼的小黄花,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下难以风化的词字。

子波君,一路走好。

尚飨!

例文二:

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

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追求,也被放逐。他在失重中赢回尊严,他在离开时未曾离开。

子波君的离开对于学校,乃至厦门的语文老师们来说会引起一定的讨论。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他的名字会被人渐渐淡忘。记得的人,离开了,刚来的人,却不曾听说过。一个人的离开总会带走点什么。

一个人死了,在他的墓前,你的语言将变得无力,无论你说什么,在里面的他大概是听不到的吧。于是,有人说他是个愤青,可从他头顶发根处冒出的生命衰老的迹象说明,他已不再年轻。谁也挡不住生命最原始的力量,连子波亦是如此。

一个学校,总需要点供人聊天的谈资。于是,他的故事就开始广泛地传开了。人们在百无聊赖时把这些称不上轶事的事搬出来,像夏喝冰水一样,几口下肚,虽然没有味道,但却也觉得冰凉。

记得,他在课堂上常常困惑:“是我错了,还是你们错了,还是社会错了?或者,三者都没错,只是我们没有沟通好吧?”面对这个问题,他无法回答自己。一个老师原来也会有问题无法解决,他的疑惑印证了他说过的真理:“人的形体根本就是个大大的问号,当你低头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一点。”

子波君常说自己可能死于非命,殊不知,一旦写下,一语却可能成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显然,这根芦苇发育得不错。可是芦苇终究是芦苇——一阵风过,“啪”,断了。

一个人死了,有将近100个人在他的墓前在心里念着各自的讲稿,至少说明躺着的人并未真正离去。他不是伟人,这样的人只有两个词可以形容——“有趣”而“真诚”。他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课时,让我们写《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他说马克思是伟人,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会经常遇见平凡人的过世,那么我们要在心里跟他/她说什么样的告别的话。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有点疯狂。在我看来,疯狂也是是一件好事,疯狂是种本质的力量。面对生活,很多人疯了,可他却不是。他的“疯狂”给我们学生带来惊奇,这对我们惊奇地发现对生活并非习以为常所看见的那样意义非凡。

偶然看见语文书,我突然不相信他死了,于是跑到他墓前看看。子波君死了乎?子波君的面容浮现在我的面前。他就是我的一面镜子。

推荐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二

课程说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

4)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1、名著的形成

1)《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2)《三国演义》的形成,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名著的价值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情节时间跨度、线索、作品倾向。

2)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

课件展示。

4、名著的欣赏

1)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

2)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提问: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是?

课件展示: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课件展示“曹操小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理顺内容。

谈谈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课件出示武侯祠楹联;复习背诵杜甫律诗《蜀相》

3)欣赏《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与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斩马谡的记载。

a)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

分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者。

b)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

一哭:挥泪哀伤之哭

二哭:流涕惋惜之哭声

三哭大哭不已惭愧之哭

c)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意即:杀了马谡来向众人谢罪。

d)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四、小结:

名著欣赏的方法: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

4积累语文知识。

五、作业:

1)课后准备“三国”故事会;

2)阅读《同步作业》中两篇文章《孔明挥泪斩马谡》和《群英会蒋干中计》

六、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结束。

附板书提要:

名著《三国演义》导读

怎样阅读名著?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

4、积累语文知识。

推荐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三

《万年牢》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

教学难点: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音乐《冰糖葫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冰糖葫芦》。

2、在解放前的天津,就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新凤霞的父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理解“牢”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分别是什么?

2、“万年牢”是什么意思?(永远坚固、永远结实)

3、万年牢与糖葫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22页。昨天我们预习了这一课,生字词会认了吗?我们来试着认一认。(出示课件:生字词)

2、这篇阅读课文比较长,那里面有很多长句子,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能大胆读给同学们听听吗?

句1: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

句2:小时候,我给父亲当帮手,把炉火闷好,再把一块大理石板洗擦干净,擦上油备用。串糖葫芦的竹签,由我一根根削好、洗净、晾干,然后一捆捆放在父亲手边。(这里有几个多音字,谁能把它们读准。)

句3: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因为清代父亲受过宫廷里做糖货的师傅传授,一直留着辫子提篮叫卖糖葫芦。

(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再逐句指名读或齐读。)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之前,我们要先理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学习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2、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画出相应的语句。3、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学习课文,并拿出笔来,做相关批注。

师:再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现在我们一块儿围绕自学提示,来交流交流收获吧。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吧。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找句子,交流后并读读。(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句1: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句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句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3、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

4、深入品析这三个句子。

(一)理解第一个“万年牢”。

a、指名读这个句子,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糖葫芦)。

b、万年牢的糖葫芦,是怎样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看来糖葫芦的质量是很不错的。

c、这样好的糖葫芦,是怎样做出来的呢?请你小声读课文2、3、4自然段,拿起笔圈画出相关词句。

重点研读句子1: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

读着父亲选料的过程,你的脑海中会跳出一个什么词?

(预设:精挑细选、精细、认真、细致)

再读这个句子,你是从哪些词儿体会到父亲的认真,父亲的细致?

(去了把儿和尾一点儿都要上好)说明父亲对买来的材料又要经过严格的挑选,谁能把父亲的认真,细致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句子。)这真是一位做生意非常实在、认真的人啊。不仅如此,父亲对待这项工作也是精益求精的。

(二)理解第二个“万年牢”。

a、父亲做糖葫芦用心,做生意也是如此。我们齐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生读第二句话)

b、读了父亲的这句话,说说你对这个“万年牢”的理解。(生谈看法)

c、什么是“正道”?(预设:不骗人,不掺假,不干坏事,做生意不会缺斤少两……)

正道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什么?在文中找找。(生说——就是凭良心做买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生意经是什么?(公平买卖走正道)

从哪儿能看出父亲做买卖讲究公平实在?请默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一读,画一画。(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辞去工作)

d、为了让老百姓吃到上好的冰糖葫芦,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同学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与店里做相比,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共3页,当前第2页12

e、谁再来谈谈你对第二句话中的“万年牢”的理解?(生说)指父亲做生意讲究实在,这样做生意必然会受到顾客的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当然是“万年牢”啊!(板书:生意)

(三)理解第三个“万年牢”。

a、它不仅是一位好生意人。还是一位好父亲。我们一块来看看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也就是文中第三个含有“万年牢”的句子。齐读第三句

b、想一想,这里的万年牢指什么?(板书:做人)

c、你认为怎样的人就是万年牢的人?(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d、(屏显三个句子)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三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它们的含义。(生齐读句子)

e、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四、随文延伸,升华情感。

推荐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四

《祖父和我》

教学目标:

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能准确、清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祖孙情和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感。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善于运用朗读促说话、朗读促写作、朗读促理解及朗读促感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说明]:学生在读到大花园的美景时,往往把那里的美丽、生机勃勃和祖父隔离开来。因此在学生了解“我”对大花园喜爱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感受这样美好的环境是疼爱“我”的祖父为“我”营造的,是因为祖父的爱才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凝聚着温情的字眼,有家真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我们会偶尔彷徨、偶尔感伤,但家人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源泉。特别是儿时的我们,那个陪我嬉戏玩乐,为我们遮风防雨的至亲是谁呢?可能同学们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或者是祖母、祖父。《祖父和我》写了一副怎样的童年生活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设计说明]:直接导入,通过质疑增加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散读课文,要求:标上小节号.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词,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落实知识卡片关于语调的知识,读音上的共性问题板书重点落实,加强印象。

3.预设问题通读全完: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快乐、自由等)。

4. 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你觉得能够体现“我”快乐、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5.全班交流:请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段)?”或“这一句中什么词语最让你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述。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而这些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都隐喻在美景和鲜活的童年趣事背后,需要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感知。小组交流读后感,在体现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认知。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及解答作业

1.小结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以第3-7段为例,让学生了解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并以第7段中“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一句为例,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时美丽的样子(进一步明确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选点读析

1.作者笔下如此美丽的大花园,无疑是“我”的乐土,小结上一节课学生对大花园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美丽……”等词来概括。这样美好的环境从何而来?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美好的大花园和慈爱的祖父联系起来,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都是祖父营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是祖父日复一日地维系着这个园子;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教我知识等等)。

3.重点欣赏感悟:

先引入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到“我”的童年乐趣的来之不易,更加凸显祖父对我的爱和我对祖父的依恋。然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9、30段,找出大花园里花草虫碟等的共同特点。

学生找出:“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将感知升华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4.拓展延伸:品读文章第1、2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为什么重复介绍祖父的年龄?),通过全班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合作探究,老师总结释疑。(偌大的呼兰河,祖父是我的亲人、的依恋、的温暖;童年里,祖父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原来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道出了浓浓的祖孙情。)

[设计说明]:大花园里的美景时祖父创造的,大花园里所有食物的随意自由是“我”赋予的,而“我”的快乐从何而来?通过质疑让学生思考。原来祖父给我的不止是爱,更给了我一颗享受快乐、向往自由的心。

四、作业

1.写一篇寄情于景的小文章,例如:通过对校园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你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热爱(300字左右)。

2、现在的孩子童年生活也可谓丰富,学弹琴、学画画……与课文中的小女孩相比,你更愿意选择拥有怎样的童年生活?为什么?

(以上两题选做一题。)

3.自查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章背景,写一篇关于萧红的人物介绍(200字左右)。

4、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1、巩固学生对文章中写景手法的掌握;2、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3、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推荐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五

《活化石》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有关录音磁带,头饰。

2、制成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演示:(播放课件或录音,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组内交流找到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图片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2、板书:化石,问: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齐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自读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手、动脑的习惯。)

朗读

1、指名读。

2、领读,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正音。

3、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4、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5、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范读的作用,在朗读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识字

1、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识字。

2、请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

3、开火车读,连词读,齐读。(注意“珍、肉、史”翘舌音。)

4、游戏:猜猜猜。(小组合作,一人摆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学快速找到他说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写字

1、出示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代孙植”,认读,交流识记方法。问: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么样写?(先书空,再引导发现写字规律:左窄右宽。)

2、观察“化、代”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加强对单立人写法的认识和运用,写好单立人的关键是:撇不能太弯;竖一定要垂直。)

3、学生描红,临写。

4、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作业:将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下节课向大家介绍。第二课时

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同桌互读检查,小组给生字找朋友。

3、课件出示生词,举行擂台赛,选出识字小擂主。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4、全班整体检查。

表演

假如你是“活化石”,请你任选一种生物,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先组内练习,再戴头饰到台上表演。)

(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写字

1、出示“历史灭克”四个字,认读,组词。组内交流:这四个字的笔顺及怎样写好这几个字。

2、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灭、克”横不能太长;“史”和“灭”书写时竖撇要先坚后撇。

3、学生边观察边练写,教师巡视,发现不足之处随时指出。

4、选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在组内展示。

展示: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必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拓展

1、向你的其它人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古生物知识。

2、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

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搜集古生物资料,进行动植物手抄报比赛。

推荐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六

在这本书中,第一篇就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写得非常精彩: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来看,教师教学观念的不同,在施教过程中,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就拿传统的讲授法来说,传统教学观念就强调“讲清”、“讲透”,学生听完课,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了;而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应用讲授法时,就会注重在讲授过程中,在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处,适当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向学生介绍大量材料、提供重点信息,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

读了这段话,我深有感触。其实这段话告诉我的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到现在为止已实施五年,五年来,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学生地位的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与权威,因而,教师总是板着脸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在课堂上,未经过教师的允许,学生不得发问,不得说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劲讲,“讲清、讲透”,在教师讲清楚的情况下,学生当然就没有问题了,因为都被老师讲完了。而在新课标中,再三强调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教师要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提问,不怕学生问住自己,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倾听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阅读教学中,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代替,只有靠自身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把学生的认识导向正确的思路,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

我觉得今后我们的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会思考。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的结晶。记得在走出师范校门之前,导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不要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确实,离开了师范校门,没有了导师的扶持,没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励,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惧、无奈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很容易就会被卷进盲从的大流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因此,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们融会贯通了。

二、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正如威尔逊所说:“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想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没教几年的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了,记得师范里一位导师曾说过:“教书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讲天分,还有后天的教法”。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在大学里就有些教授知识很渊博,但上课时课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

四、学会创新。教学说透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正如课堂上也没有“几大步骤”,说到这里,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人是魏书生,首先,他不是正统师范院校,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把生活中最本质、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带进了课堂,他的课堂上犹如一股活水,不断涌现出新的智慧。有老师曾抱怨,魏书生的课很难模仿,而我觉得魏书生的课正是因为没有了那种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完全是随课堂的真实情况而随机迸发的教学智慧,才使得他的课那么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轻易学来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于走创新之路,才是教学成功的出路!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语文教学及当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推荐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七

对教育行业虽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但是内心却是欣喜和彷徨夹杂。我渴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把我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我又害怕自己没有经验,会在无意间伤害到学生。于是,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不断地阅读教育名著,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点收获。《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让我觉得看后深有体会。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做教育教学工作近3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看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而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中李老师的话也让我茅塞顿开。我知道,我不该彷徨,而应该把彷徨转化成爱心和动力。我要相信自己,相信学生:相信我能用我的爱心感化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爱的教育下一天天慢慢地进步。同时,我还要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全面深入得认识新课程,新理念。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反思自己。认真备好每堂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并写好反思。争取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尝试应用的同时不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求得进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优秀教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能远离浮躁,静心安心的从教,在不断地摸索中慢慢取得进步,相信最终的胜利是可以取得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