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道和佛的区别

道和佛的区别

时间:2019-12-10 00:58:33

相关推荐

道和佛的区别

(1)

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母体(matrix),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家来源于道家,又回归到道家。孔子在《论语》里曾称赞老子是神龙,只能见其首不能见其尾。孔子曾两次向老子问道,窃以为儒家最玄奥的天道性命之学直接来源于道家,来源于老子对孔子的点拨。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儒道是分家的。余以为,道、儒、法只是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先哲对社会的不同认识。道家要回归到朴素的羲皇时代;儒家是要创造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大同社会;法家则适合乱世,用看似残暴的方式结束战争从而开辟太平。法家直接来源于儒家,法家巨子韩非、李斯均受业于大儒荀子,而荀子则是儒门72贤之一子夏一脉的传人。

推究中国历史,上古时代民风淳朴,是一个大道不废、仁义未出的社会,道家根源于伏羲文化。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才用仁义来作为社会伦理之准则。“大道废,有仁义”其实是老子对华夏大道衰落发出的悲怆感慨,既然大道废,不得已以仁义维系社会。仁义是大道衰落后的次优选择。所以,大道和仁义是不矛盾的,儒家的仁义也要回归大道。在《礼记》大同篇里,孔子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纯朴社会。

孔子晚年向其弟子传授天道性命之学,故孔子晚年弟子多有道家高士之风采。颜回住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曾参一生都有国君来聘其任卿相,但均推辞不就,而是潜心研究学问。论语记载一个情节,孔子与多位弟子游舞雩台,各位弟子畅谈其志,最后孔子赞许的不是做官,而是赞同愿意过逍遥生活的曾点。曾点的志向是暮春时候,去河里洗澡,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为易经乾卦的初九“乾龙勿用”作注“君子遁世而无闷”,已经和道家无甚差别了。

道家和儒家都来源于人文始祖伏羲的大易文化,道家寓有为于无为,“大道无为”是掌握世间规律后的淡泊、洒脱和大自在,所以无不为。儒家寓无为于有为,“舍生取义”完全是无怨无悔之付出,所以指向无为。

儒家的天道哲学和道家无二无别,《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庄子说“道在屎溺”,都是源于中华先圣对宇宙的深刻认识。

道家和儒家如同长江和黄河,同源、异流、同归。

中华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都是儒道法兼济的,比如诸葛亮。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似道家;其“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似儒家;其治理蜀汉严刑峻法,似法家。

(2)

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西汉初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取得辉煌成就。西汉建立时,国力孱弱,刘邦曾被匈奴困于白登山。天子驾车居然找不到四匹毛色一致的马,宰相出行只能坐牛车。刘邦、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均以黄老无为而治方式治国,休养生息,生产力迅速得到恢复并发展。文帝时,仅长安就有40万匹马。西汉初期长达70余年的休养生息使得国力空前强大,为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武帝征伐匈奴40余年,为两汉王朝赢得了300多年的边境太平。直至曹操、司马懿秉国,对北方的少数民族依旧保持强势。

历史惊人的相似,2000多年后,邓公也采取道家方式治国,其大略是“不争论,发展经济,尊重市场调节经济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至今36年,中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质的飞跃。中国gdp刚超过日本,已经是日本的两倍了(考虑日元贬值的因素)。

南怀瑾说道家是药店,还是有道理的。作为一个高明的江湖术士,南的著作虽然少不了怪力乱神,但也能看到一些东西。道家治国为什么能取得辉煌成就,关键还是其“大道无为”的思想。既然大道无为,所以一些不必要的战争、开支、争论就没有了,为生产力恢复赢得了时间。其次大道无不为,要利用规律,中国古代是小农社会,只要对内不违农时、抑制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对外慎征战,那么生产力就能很快积累并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决定要素,生产力发展了,才能谈更多的法律、文明、财富分配。当今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那么必须尊重经济中的“道”——市场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如果制度比较完善,那么市场的供需自然会调节生产和消费,最后整个经济是比较有效的。市场经济就是“道”在经济中的运用。邓公1992年为中国奠定市场经济制度后,曾坦然的说“对中国,我算是交卷了”。

(3)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金朝时期,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来源于道家和阴阳家,提倡五行说,也提倡修炼,最后回到清静自然的真人状态。道教虽然有自己的神仙体系和彼岸世界,但道教非常重视长视久生。陈撄宁道长幼年患童子痨,在面临佛道二教时,毅然选择道教,因为他要有质量的健康活下去,彼岸世界对他诱惑不大。作为中华现代仙学的奠基人,陈道长最后活到90来岁。

从历史发展,道家和道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可以切割。佛家和佛教则是密不可分,释迦牟尼最初就是以宗教教主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中的,佛家就是宗教。当现在有人批评寺院敛财的时候,佛教徒就会说“不要把佛家和佛教混为一谈”,真是可笑,佛经处处吹嘘供养僧侣的功德,才导致僧侣坐拥浮财、不劳而获。难道佛经不是佛说的?(有人说,这可能是伪经,为什么佛教界不出来澄清?)

佛教徒切分佛教和佛家完全是出于逃避指责。当今佛教丑闻不断,当人们指责佛教的时候,佛教徒就说这些丑行是佛教的,不是佛家的。好像佛教有丑陋行径,佛家是清静的,让人们对佛还抱有幻想,继续哄骗民众。《地藏经》处处说造像的功德,还要求用金银等贵金属造像。这就是佛家的敛财。所以,佛家即佛教,佛教即佛家。

(4)

既然佛家就是一种宗教,所以逃不离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期,虽然有少数有益成分,但本质是欺诈和哄骗。比如在佛教,人即使犯了涂炭生灵的大罪,做了杀父淫母的恶行,只要肯向佛菩萨忏悔(当然忏悔少不了布施僧侣,建庙造像),也能立地成佛。如果说了佛菩萨坏话,诽谤佛教,就要生生世世堕落无间地狱。(有兴趣的人看看佛教最提倡的《地藏经》,可以印证我所说。)

佛教进入中华初期,为了传教,就说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弟子,老子西出函谷关点化释迦牟尼。可佛教发达之后,就宣称老子是迦叶菩萨,是释迦牟尼派到中国打头阵的马仔。

从本质看,佛和道是不一样的。佛是宗教,所以需要用恐吓和诱惑的方式拉拢信徒。道是学问,是用归纳总结的方式传承智慧。佛既然是宗教,就需要构造菩萨系统和极乐世界,就要讲死亡后的世界和六道轮回。极乐世界这些东西无法证明,人类都上太空了,没有见到一个神和菩萨。道是先圣参天地、观万象总结出来的,虽然朴素,但其基本方法论是真理,所以能指导人生,创建一个强大的国家。佛呢,入国破国,入家破家。

既然佛本质是宗教,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其菩萨系统和彼岸世界会受到更多的质疑,最终被人类摒弃。失去怪力乱神支撑的佛最终可能只剩下一些没啥质量的心灵鸡汤。道本质是智慧,所以会有优秀的人传承,而且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可以预见,以后还有圣贤级别的智者来光耀道的文化。有网友说“佛运已断,道运长存”,可能就是从这一点分析得到的。

(5)

佛教也讲智慧,说其智慧是般若,是超越二分法之上的统一,可以说成“一真法界”。但是,这个佛教宣称的无上智慧在治理国家时,却是惨不忍睹。凡是用佛教理念治国的国家最终逃不离衰败、灭亡的命运。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可以说是中国缺乏逻辑思维的一个结果。逻辑大师黑格尔就说佛教哲学是低级诡辩术。

佛教的说辞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信徒如果信佛好运了,就说是佛菩萨保佑的结果;如果信佛后运气变坏了,就说是前世的业力。朱熹曾经说过,我要吃鱼,那么下辈子鱼要复仇要杀我,但也可以说上辈子鱼害过我,我现在吃鱼是复仇。那么在因果轮回中,是朱子先吃鱼,还是鱼先吃朱子呢?根本说不清。究竟是鱼先造业,还是朱子先造业,佛教的因果逻辑无法解释。最后佛教又诡辩了,说谁先吃谁就是无明,如此诡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佛教宣称的般若智慧不能治国,所以般若不是什么真智慧,不过是佛教利益集团敛财、获取利益的工具。有佛教徒说了,佛法是出世法,不能治国,但可以修身。但佛教也不能用于修身,为什么?因为佛教是倡导因果第一,善恶有报,佛教的善是基于善报之善,是有目的之善,不是先天之善,不是本心之善。所以我们看到佛教徒都很自私,时时处处积累功德,比如放生时不会考虑放生之动物能否野外生存,放生之动物是否会破坏生态。

求真向善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不需要宗教来教。但也有一些大恶之人信仰宗教后该邪归正,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大多数人是善良的,所以大多数人信佛是越信越倒霉,还搞不清原因。所以,只要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就不需要宗教,好好奋斗,享受生活,力所能及的回报社会,那么就能在天地社会中定位,找到恒久的幸福。如果被忽悠入教,那只能是厄运的开始,心智健康都会受到损害。

大恶之人信教之后为什么有用?因为人本心是向善的,大恶之人种下恶行后内心也不安,宗教的赎罪券(修庙、造像、念佛就是赎罪券)可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让他走向阳光。佛教最初在印度大陆兴盛靠的是阿育王,一个无恶不作、涂炭生灵的大魔头。但对大多数普通人,坚守内心方寸之地就足够了,没必要依靠宗教。

(6)

如前述,儒道同源同归。道和佛既不同源,也不同归。道是学问智慧,佛是宗教想象。三教合一主要是佛教提出的,是佛教为了在中国生存壮大所提出的宣传口号,目的是麻痹华夏子孙,让我们放松对佛的警惕,甚至皈依佛。

本节分析一下佛道为什么不同源。第一,从文化背景看。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是一个畏生怕死的懒惰民族,缺乏斗争精神,追求死后的涅磐和清静。轮回说和因果说都是古印度固有的。印度人希望通过修行,获取来世的大福报。印度人现世修行时极为辛苦,摈弃欲望,但为的是来世能实现他的大欲。佛经和佛教故事都宣称阿育王、武则天前世是修佛之人,供奉过佛,所以现世才获得大福报,当帝王。中国人讲究努力奋斗,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没有描述彼岸世界和死后的世界,都是对现实客观世界的观察、总结和归纳。

第二,从世界观看。道家来源于大易哲学,大易创立于伏羲。在易经八卦里,认为天地间的八个主体是:天、地、水、火、雷、风、山、泽。道的世界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佛认为的五个主体是:色、受、想、行、识,前一个是唯物,后四个是唯心。佛虽然也说“地、水、风、火”,但其理论和修行体系是围绕“色、受、想、行、识”展开的,所以佛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道虽然不提倡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但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佛是否认客观世界的,认为世界如梦如幻,《金刚经》说: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结论如下:世界观是一切思想的分水岭,道是唯物的,佛是唯心的;道承认客观世界,佛否定客观世界。所以道和佛在源头是泾渭分明的。而道和佛的世界观差异来源于中华民族和印度人的文化背景差异。

(7)

上章说到道和佛在源头上截然不同,这章在归宿说二者的本质差异。

第一,道立足于现实人生,佛寄托于彼岸世界。道是实际的智慧,所以道只是讲述现实人生,但又超越现实人生。是通过掌握规律、领悟大道的方式获得自由,有点类似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佛本质上是宗教,是一种冥想的方式悟道,所以佛需要彼岸世界来寄托。有人说,禅宗就是当世解脱。回答: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吸收了很多庄子的思想。但禅宗本质上还是佛教那套,仍然追求涅盘和彼岸,否则那些祖师去当和尚干嘛?

第二,道能指导人生和社会,佛却不能。道是总结天地万象获得的规律,佛则是一种冥想、顿悟获得的心灵吗啡。前文也说及,道家思想治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佛教治国只能是死路一条。

结论:从立足点和指导性可以看出,道和佛本质不同。道是在现实中获得超越,佛追求死后涅盘(就连禅宗也不例外),一个追求生时,一个追求死后,所以道和佛的归宿截然不同。

(8)

那为什么有人说佛道同源同归呢?大概是因为:道倡导“清静自然”、佛倡导“无欲无求”,似乎都差不多。但道的清静自然是掌握规律、领悟大道后的自在、洒脱和淡泊;佛的无欲无求是强烈克制欲望,把此生欲望寄托于来世后剩下的无欲。其实,佛的欲望是很大的。比如西方极乐世界还只是个成佛的中转站,还不是究竟成佛,但其奢华已经是世间无匹了。最后荒诞到喇嘛教,居然号召“大贪成佛”。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有些抵触。可如今回头来看,马克思的哲学还是有真知灼见的,是对西方圣哲的总结。马克思的唯物世界观、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都是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的。对于世界的一切人类文明,我们都应该继承,但是对宗教这么诱骗加恐吓,只讲愚信的体系,还是摒弃为好。

南怀瑾说“道是药店,儒是粮食店,佛是百货店”,老家伙关于道和儒的论断我认同,但佛可以说是一个垃圾店。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没做过什么好事,反而一直在诅咒华夏族。“佛教兴,华夏衰”是历史规律。所以对于外来宗教,不管是原来的佛教,还是近一百年来传入的其它外国宗教,华夏子孙都得擦亮眼睛,保持高度的警觉。我华夏族自有天人合一的通途,不需要外国宗教这种低级愚昧的信仰系统。至于本土的道教,虽然也吸收了很多的佛教垃圾,但作为秉承华夏神话的宗教,我们应该呵护他。

(9)

任何学问都要有两个作用:让国家强大,让个人幸福。

本人外婆和母亲信佛,所以从小对佛有好感和认同感。前非典时期,在家无聊,网上看佛经,遂被洗脑,误入歧途近。来,修佛、参禅、看经、念佛,研究佛学,厄运重重,心力交瘁,智商情商极度退化,心智健康受到莫大损害。前年夏天失业,在一道家人士点拨下,奋而离开魔窟,结果生命焕发勃勃生机。

失业后,本人研究注册会计,精于此艺,后找到一不错工作,以会计技艺在单位立足,得领导同事认同尊重,收入亦可。本人天性仁孝纯善,如今得会计术以谋生、立足,不复他求,唯奉养双亲耳。今后希上天庇佑,得遇一有德女子,平淡过此生,足矣。

前信佛之时,竭心智研究其诡辩哲学,心力健康受损。今回归中华文化,佐以西方经济之学,对社会、人生有一定见解,健康亦恢复。余牢记先圣“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寡欲知足、道法自然”之训,三十三岁立足,幸哉。今心态洒脱淡泊,幸福感非常人能比。

今年农历大年初一清晨,余在市区散步,一轮红日升于东,余感体内之光明与天地之光明融于一体,浩然之气致中和。感恩老子、孔子二圣,儒道二家之学给本人第二次生命,亦让本人立足于社会,立心于天地。

(全文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