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突出过程 优化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

突出过程 优化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

时间:2020-12-22 09:05:24

相关推荐

突出过程 优化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

摘要:突出过程、优化过程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稀释知识探究的经过,力求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过程中逐渐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出概念时要设计好探究过程;分析习题时要暴露好思维过程;做实验时要尽量优化实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念和方法的渗透。背景:在大力提倡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重智轻德、重结论轻过程、重量不重质、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基于此,笔者认为重视探究式学习习惯培养非常必要。关键词:兴趣过程探究式“探究式学习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可发挥其优势。不仅让初中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自然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逐步体验一种科学的认识和研究事物的方法。”①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习惯,笔者认为着眼点就在“过程”上,只有突出过程、优化过程,探究才有空间和用武之地。以下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一点体会:一、设计探究过程,引出概念。在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步为营,在旧概念、旧知识的基础上,揭示新的矛盾,而后利用实验、考察等手段,甚至模仿科学家当年的探究路线,不断地进行分析、推理、假说,最后归纳出新的概念。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觉得突兀其来。例如,我在教《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就先提出一种误解: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桌子不推不动,所以运动必须有力才可以维持。你认为对吗?随即打出课题《运动和力》,将学生引到预设的情境中来。并且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历时两千多年,经过许多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才解决的问题。那么,他们是怎样研究的呢?告诉学生,17世纪科学家伽利略率先提出疑问,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实验。接着我给同学们介绍并演示了 “斜面小车”实验,得出结论:在越光滑的表面上,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就走得越远,它的运动就越接近匀速直线运动。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得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后来,别的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接着趁热打铁指出:“不受任何外力”可能吗?因此这是一种科学推理,这个结论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实验加推理的过程。还故意插了点题外话: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为何选择“斜面小车”实验?工具如此简陋,是不是当时太贫穷了,找不到更好的仪器设备?启发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究新知识,不在于器材的豪华与否,而在于它能否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对于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说,“斜面小车”是最合适的实验工具。又如:在教《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时,干脆带学生坐到田埂上,看着水稻田,亲亲切切地去把握两个概念。我先问学生:田里有什么?他们回答:水稻、杂草、青蛙、昆虫、蚯蚓、阳光、水、土等。我告诉他们,如果将阳光、水、土等非生物因素撇开,剩下的生物因素可看成一个集合,我们称它为“群落”。然后让他们翻开书本,一起理解“群落”的定义。分析出三个要点:⒈区域性,即群落可大可小;⒉生物的总和,排除非生物因素;⒊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顺而复习:什么叫“种”? “种”是生物的基本分类单位。指出:眼前这块稻田里,如果再撇开其它各种生物,而单看水稻,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种”——水稻。这样,所有的水稻又组成了一个集合——“种群”。最后指出“种群”和“群落”的关系,两个都是集合名词,种群是群落的下属单位,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合为群落。总之,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探究过程,只有充分展开、充分稀释这个过程才有探究的空间和园地,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习惯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形成。当年的科学家费尽周折、历尽艰辛才建立起来的概念、规律,我们不可以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硬灌给学生。二、暴露思维过程,讲好习题。习题的解答,无论简易,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果实。”②有的问题,即使稍难一点,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将师生双方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例如:有一铁片质量为10克,将它浸在CuSO4溶液中片刻,取出称量质量为10.8克,有多少克铜生成?对初学者来说,这道题初看简单,再看傻眼了!10克铁中参加反应的有多少?后来的10.8克似铁非铁,似铜非铜,到底铁片上附着了多少铜?条件不足,无从下手!这时候,我采用了将老师的思维稚化、降格的方法,将自己的思维退回到学生的水平,也似懂飞懂地将上述学生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若有所思地复述了一遍,让学生觉得,咦,老师怎么跟我想到一块儿啦?再怎么办?对呀!先写化学方程式,可是等量关系在哪儿呢?在学生这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我顺理成章地提醒大家:10.8克﹣10克﹦0.8克,这个0.8克是什么?是生成的铜?不对!是生成的铜和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差?对了!那么为何会有这个差呢?因为铜的原子相对质量大于铁的原子相对质量。从而得到比例式:Fe﹢CuSO4﹦Cu﹢FeSO456 64Cu → Cu﹣Fe64 64﹣56X克 10.8克﹣10克最后,再追问一句:铁片质量增加了0.8克,那么溶液的质量呢?(从质量守恒定律的高度加以小结)又如:将8克Na2O加入到92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这是一道常见的质量分数计算题。这次我采用了暴露学生思维的方法,先让他们自己解,而后选择一位中等生板演,结果他答成:Na2O%﹦ ×100%﹦8%.有不同意见吗?有的同学马上举手了,而另有一批同学迷惑不解:我解得有板有眼,怎么会错呢?钻牛角尖!可是,当他们听了人家的分析后,豁然开朗了:原来所得溶液是NaOH 溶液而不是Na2O溶液。这样的做法,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神秘莫测、高不可攀,老师也牢牢把握了学生的思维脉搏,双方始终站在一块,走在一起,饶有兴趣地将教学工作展开去。三、优化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自然科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动力,过程是主线。”⑶如果学生对实验兴趣索然,哪能谈及过程的优化!我从初一第一个实验《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开始就注意实验兴趣的培养。上课了,当我一手拿着酒精灯,一手拿着石棉网走进实验室时,同学们乐了,唧唧喳喳,跃跃欲试!我设计的开场白是:同学们,今天来实验室亲手做实验,大家也许早就盼着这一天了,能够做一次小小科学家。这是我们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对我们来说意义特别重大(正面点出意义)。接着我说,看你们高兴的劲儿,可别忘了实验纪律哟!如果哪个同学在课上敷衍了事,老师要重新考虑你的实验资格。(反面“引诱”)可谓软硬兼施、连哄带骗。经常给学生一点成就感,让他们尝到一定的甜头,也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方法。我在教完《人类与环境》一章后,就和学生做了一次校园环境调查。我让他们分成小组,深入到校园内外进行调查,采访有关领导,俨然一副小记者的模样,学生的兴致可高了。最后,我让他们分头书写调查报告,选择几篇最好的,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出了一期墙报,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全校师生展出,反响还挺大呢!其次,要鼓励动手。只有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动手操作才能落实探究过程,只有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究成功的乐趣,这是探究式学习习惯培养的最直接的途径。教师要经常在演示实验中,给学生安排一些合适的角色,让他们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潜意识地带动了他们动手操作。当然,鼓励动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及时加以肯定,即使是在学生操作失败时,也要细心地保护和发展他们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例如:有一次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各小组都很顺利,只有一组出了意外,一会儿灯不亮,一会儿表不转,一会儿电源又超载。种种意外,使这组的两位女同学急得眼泪直掉。当我耐心地指导她们一一排除故障后,她们以为要挨批了,可是我并没那么做。我先让她们向全班说明了自己失败的原因,然后我就大大地表扬了她们不畏困难的探究精神,肯定了她们的成绩,并且指出,今天收获最大的就是这组,她们在实验中遇到了困难,又克服了困难,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样有如一支强心剂,更加坚定了学生忠于实践,勇于探索的信心。再次,要强调多思。从实验的目标、原理思路、仪器选择、步骤设计、操作方法、数据处理乃至成败得失等方面,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例如:教学《沸点》时,我头一天就布置了预习:回家帮忙烧一壶开水,观察里面的气泡变化。第二天演示水的沸腾实验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沸腾前气泡为何由大变小?气泡中装的是什么气?2、沸腾后气泡为何由小变大?气泡中装的是什么气?3、我们测出的水的沸点为何与沸点表中的数值不符?通过一番讨论,使整个实验过程非常充实,同学们通过参与对沸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强调多思还应体现在对实验思路的理解和改进上。比如:在教《青蛙的解剖时》,我就问为什么要先观察外形,再开始解剖?剖开体腔后,为什么先作自然观察,而后再翻动内脏器官?这是对思路的理解。又如:在教《密度的测量》时,测盐水的密度,实验册上的步骤是:先测盐水的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体积。但是我们发现,盐水在烧杯壁上总粘着一些盐水倒不干净,这样盐水的质量和体积就不对应了。如何改进呢?这就引出了先测盐水总质量,再部分倒入量筒中测体积,最后测出剩下的盐水的质量的思路。四、在过程中,渗透新观念。突出过程、优化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方法、思想观念方面及时地加以归纳点拨,以给予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理性支持。真正做到既长知识又长方法、长观点。例如:我在第一点里谈到的“探究过程”中,就经常和学生一同模仿科学家们的探究性实验过程,逐渐归纳出结论,从而启发学生:科学是客观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知识是虔诚地、历尽艰辛地进取换来的,要学习科学家们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如:我在教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就启发学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之间是紧密地联系着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过,也不能将这个关系图绝对话化,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突出过程、优化过程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稀释知识探究的经过,力求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过程中逐渐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1) 郭燕萍《谈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优势的发挥》见《镇海教育》.2(2)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专辑(宁波市教育局编)第16页特级教师吴加澍在金华地区物理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座《过程是主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