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及水体污染治理方法与流程

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及水体污染治理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10-31 04:56:28

相关推荐

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及水体污染治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体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及水体污染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主要包括两大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是指污染源呈点状分布,一般来自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具有排污点相对集中、排污途径明确等特征。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有关面源污染较早的定义是美国在1979年的《清洁水法》中,定义其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面源污染由于其来源分散,污染面积和规模大,因此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有其相对不同的特点,有数据显示,地球表面已有30%~50%的面积受到面源污染的影响。我国近年研究表明:包括珠江、长江和黄河在内的700多条河流(总长约10万km)当中,有70.6%的河流受到因n、p过量而造成富营养化的危害,流经城市的河段有36%丧失使用功能,某些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如长三角、太湖、滇池,因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成为水体污染主要原因。美国环保局统计结果显示,美国面源污染占总污染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75%,是水体的第一大污染源,同时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及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丹麦受氮、磷的污染也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在德国,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氮、磷占氮、磷污染总量的60%和40%。

面源污染中的肥料、家禽粪便等含有大量的氮磷污染物,未经处理进入水体后便会造成富营养化,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爆发水华和赤潮,水质下降,鱼类死亡,恶化水生生态环境,影响景观环境和供水安全;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一部分氮磷、有毒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等会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影响供应的农产品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对大气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如焚烧秸秆会降低空气质量,引起雾霾,危害人体健康。同时,面源污染中的氮也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各种形态的氮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酸雨和温室效应等。

现有技术中,对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不明显,治理难度大,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及水体污染治理方法,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对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不明显,治理难度大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及水体污染治理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所述乔木、灌木和草本间隔排列。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污染地域受污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地的生活、生产状态信息进行收集;

s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种植、耕作、施肥施药及灌溉措施;

s3:在农田下坡方向临近水体的位置设置植被阻隔带,降低径流中悬浮物、氮磷和有机物的含量;

s4:每间隔1-5周对污染地域水源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建立水源质量变化趋势图;

s5:每2-4个月对趋势图进行综合分析,将检测的数据与预期的值进行对比,确定方案的及时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确定最终方案,以此用来全面治理面源污染。

优选的,所述s2中,种植措施为:采取作物种植体系的科学布局,如合理密植、间作、轮作和套作,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土地的裸露率,这样就可以控制土壤侵蚀的强度,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模式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特点、土壤条件来确定,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来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减少土壤侵蚀。

优选的,所述s2中,耕作措施为:耕作方式的差异会影响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传统耕种方式中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量要明方显高于免耕式,少耕和免耕等保护性耕种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渗透性能,促进农作物增产,减少土壤和养分流失,在一些沙土含量高的地区,翻耕过于频繁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损失,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和养分枯竭,因此,在这类地区适宜采用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措施。

优选的,所述s2中,施肥施药措施为: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其通过径流和渗漏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则可以降低污染,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营养元素的淋失,经氧化处理后也可以降低淋失率,通过控制化肥的用法和用量、调整化肥的施用结构、使用抑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源污染的产生。

优选的,所述s2中,灌溉措施为:径流强度和径流量对地表径流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起了决定作用,因此,使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农田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量,喷灌、滴灌等节能灌溉技术通过对灌溉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地表径流产生,从而控制面源污染。

优选的,所述s3中,植被阻隔带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组成。

优选的,所述s4中,在对水源进行采集时,采集点设为2-4个,对不同采集点采集的水源进行划分,贴上标签,分开检测,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平均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耕作、施肥施药及灌溉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为因素造成污染的现象;

通过对污染地域水源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建立水源质量变化趋势图,能够有效的得出治理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治理的有效性;

通过设置植被阻隔带,可以通过过滤、截留和吸附等作用降低径流中悬浮物、氮磷和有机物的含量,减少了进入水体的面源污染;

本发明能够有提高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能够有效的得出治理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治理的有效性,通过制定合理的措施,降低治理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乔木、2灌木、3草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包括乔木1、灌木2和草本3,乔木1、灌木2和草本3间隔排列。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污染地域受污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地的生活、生产状态信息进行收集;

s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种植、耕作、施肥施药及灌溉措施;

s3:在农田下坡方向临近水体的位置设置植被阻隔带,降低径流中悬浮物、氮磷和有机物的含量;

s4:每间隔1周对污染地域水源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建立水源质量变化趋势图;

s5:每2个月对趋势图进行综合分析,将检测的数据与预期的值进行对比,确定方案的及时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确定最终方案,以此用来全面治理面源污染。

本实施例中,种植措施为:采取作物种植体系的科学布局,如合理密植、间作、轮作和套作,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土地的裸露率,这样就可以控制土壤侵蚀的强度,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模式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特点、土壤条件来确定,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来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减少土壤侵蚀,耕作措施为:耕作方式的差异会影响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传统耕种方式中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量要明方显高于免耕式,少耕和免耕等保护性耕种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渗透性能,促进农作物增产,减少土壤和养分流失,在一些沙土含量高的地区,翻耕过于频繁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损失,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和养分枯竭,因此,在这类地区适宜采用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措施,施肥施药措施为: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其通过径流和渗漏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则可以降低污染,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营养元素的淋失,经氧化处理后也可以降低淋失率,通过控制化肥的用法和用量、调整化肥的施用结构、使用抑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源污染的产生,灌溉措施为:径流强度和径流量对地表径流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起了决定作用,因此,使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农田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量,喷灌、滴灌等节能灌溉技术通过对灌溉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地表径流产生,从而控制面源污染,植被阻隔带由乔木1、灌木2和草本3组成,在对水源进行采集时,采集点设为2个,对不同采集点采集的水源进行划分,贴上标签,分开检测,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平均数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污染地域受污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地的生活、生产状态信息进行收集;

s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种植、耕作、施肥施药及灌溉措施;

s3:在农田下坡方向临近水体的位置设置植被阻隔带,降低径流中悬浮物、氮磷和有机物的含量;

s4:每间隔3周对污染地域水源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建立水源质量变化趋势图;

s5:每3个月对趋势图进行综合分析,将检测的数据与预期的值进行对比,确定方案的及时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确定最终方案,以此用来全面治理面源污染。

本实施例中,种植措施为:采取作物种植体系的科学布局,如合理密植、间作、轮作和套作,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土地的裸露率,这样就可以控制土壤侵蚀的强度,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模式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特点、土壤条件来确定,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来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减少土壤侵蚀,耕作措施为:耕作方式的差异会影响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传统耕种方式中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量要明方显高于免耕式,少耕和免耕等保护性耕种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渗透性能,促进农作物增产,减少土壤和养分流失,在一些沙土含量高的地区,翻耕过于频繁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损失,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和养分枯竭,因此,在这类地区适宜采用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措施,施肥施药措施为: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其通过径流和渗漏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则可以降低污染,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营养元素的淋失,经氧化处理后也可以降低淋失率,通过控制化肥的用法和用量、调整化肥的施用结构、使用抑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源污染的产生,灌溉措施为:径流强度和径流量对地表径流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起了决定作用,因此,使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农田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量,喷灌、滴灌等节能灌溉技术通过对灌溉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地表径流产生,从而控制面源污染,植被阻隔带由乔木1、灌木2和草本3组成,在对水源进行采集时,采集点设为3个,对不同采集点采集的水源进行划分,贴上标签,分开检测,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平均数据。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污染地域受污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地的生活、生产状态信息进行收集;

s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种植、耕作、施肥施药及灌溉措施;

s3:在农田下坡方向临近水体的位置设置植被阻隔带,降低径流中悬浮物、氮磷和有机物的含量;

s4:每间隔5周对污染地域水源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建立水源质量变化趋势图;

s5:每4个月对趋势图进行综合分析,将检测的数据与预期的值进行对比,确定方案的及时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确定最终方案,以此用来全面治理面源污染。

本实施例中,种植措施为:采取作物种植体系的科学布局,如合理密植、间作、轮作和套作,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土地的裸露率,这样就可以控制土壤侵蚀的强度,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模式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特点、土壤条件来确定,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来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减少土壤侵蚀,耕作措施为:耕作方式的差异会影响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传统耕种方式中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量要明方显高于免耕式,少耕和免耕等保护性耕种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渗透性能,促进农作物增产,减少土壤和养分流失,在一些沙土含量高的地区,翻耕过于频繁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损失,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和养分枯竭,因此,在这类地区适宜采用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措施,施肥施药措施为: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其通过径流和渗漏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则可以降低污染,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营养元素的淋失,经氧化处理后也可以降低淋失率,通过控制化肥的用法和用量、调整化肥的施用结构、使用抑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源污染的产生,灌溉措施为:径流强度和径流量对地表径流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起了决定作用,因此,使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农田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量,喷灌、滴灌等节能灌溉技术通过对灌溉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地表径流产生,从而控制面源污染,植被阻隔带由乔木1、灌木2和草本3组成,在对水源进行采集时,采集点设为4个,对不同采集点采集的水源进行划分,贴上标签,分开检测,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平均数据。

通过实施例二、三和四提出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能够有提高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能够有效的得出治理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治理的有效性,通过制定合理的措施,降低治理难度,且实施例三为最佳实施例。

本方案中,由于阻隔带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该区域植被的独特结构和特点,因而有减少面源对流域水体的污染、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植被廊道连接、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减少农业面源对流域水体的污染:阻隔带中天然的或人工种植的植物,能够将农业地表径流、废水或地下水中所携带的大量泥沙、氮、磷和其它化学物质截留、吸收、去除,从而能对流域的水质起到保护和净化作用。同时,不同类型灌丛、草坡、森林阻隔带的滞留能力不同,主要依赖于植株密度和水位。农业废水中的多种成分在阻隔带内的沉降主要是由于阻隔带的粗糙率增加,引起水流流速降低,延长水流流动时间,增加径流下渗量,降低水流携沙能力,从而达到净化地表径流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作用。

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土壤有机物是自然生态系统和集中管理的农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由于土壤有机物与土壤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性质生产率、土壤侵蚀率、土壤缓冲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土壤有机物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土壤性质标志物。阻隔带的植被通过植物的光合、呼吸、蒸腾作用,与土壤物质之间的交换吸附作用,以及土壤中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从而影响土壤生态环境,对农业土壤生态起到改善的作用。

具备植被廊道连接功能,保护水域沿岸生物多样性:由于阻隔带是狭带状植被区域,可以供野生动物使用,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通过河岸阻隔带,昆虫、爬行类动物以及小型哺乳动物可以在水域和陆地之间自由自在地活动和迁徙,动物的走动又将带动植物的繁衍,起到了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并且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生活栖息地。因此河岸阻隔带有廊道的连接、传输、交换、源、汇等功能,为生物迁移、物流、能流提供通道,此外,河岸植被阻隔带还能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可以保持稳定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基地。阻隔带中植物的根系还能起到固土的作用,具有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能对流域河岸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还具有行洪、滞淤、减灾等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包括乔木(1)、灌木(2)和草本(3),其特征在于,所述乔木(1)、灌木(2)和草本(3)间隔排列。

2.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污染地域受污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地的生活、生产状态信息进行收集;

s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种植、耕作、施肥施药及灌溉措施;

s3:在农田下坡方向临近水体的位置设置植被阻隔带,降低径流中悬浮物、氮磷和有机物的含量;

s4:每间隔1-5周对污染地域水源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建立水源质量变化趋势图;

s5:每2-4个月对趋势图进行综合分析,将检测的数据与预期的值进行对比,确定方案的及时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确定最终方案,以此用来全面治理面源污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种植措施为:采取作物种植体系的科学布局,如合理密植、间作、轮作和套作,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土地的裸露率,这样就可以控制土壤侵蚀的强度,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模式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特点、土壤条件来确定,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来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减少土壤侵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耕作措施为:耕作方式的差异会影响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传统耕种方式中土壤养分和泥沙的流失量要明方显高于免耕式,少耕和免耕等保护性耕种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渗透性能,促进农作物增产,减少土壤和养分流失,在一些沙土含量高的地区,翻耕过于频繁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损失,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和养分枯竭,因此,在这类地区适宜采用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措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施肥施药措施为: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其通过径流和渗漏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则可以降低污染,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营养元素的淋失,经氧化处理后也可以降低淋失率,通过控制化肥的用法和用量、调整化肥的施用结构、使用抑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源污染的产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灌溉措施为:径流强度和径流量对地表径流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起了决定作用,因此,使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农田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流失量,喷灌、滴灌等节能灌溉技术通过对灌溉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地表径流产生,从而控制面源污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植被阻隔带由乔木(1)、灌木(2)和草本(3)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在对水源进行采集时,采集点设为2-4个,对不同采集点采集的水源进行划分,贴上标签,分开检测,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平均数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水体污染治理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治理面源污染的植被阻隔带及水体污染治理方法,针对现有的对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不明显,治理难度大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植被阻隔带,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所述乔木、灌木和草本间隔排列,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污染地域受污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地的生活、生产状态信息进行收集;S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种植、耕作、施肥施药及灌溉措施;S3:在农田下坡方向临近水体的位置设置植被阻隔带,本发明能够有提高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能够有效的得出治理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治理的有效性,通过制定合理的措施,降低治理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王凌青;王雪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11.05

技术公布日:.02.2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