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如何成为一名作家 – 服务器 – 前端

如何成为一名作家 – 服务器 – 前端

时间:2021-11-25 23:44:02

相关推荐

如何成为一名作家 – 服务器 – 前端

如何成为一名作家:成为好作家的基本条件

大家小时候一定写过类似的作文,叫“偶有一个梦想”。梦想自己成为警察、医生、教师。当然还有一个职业也是频繁上镜的,那就是作家。然而大家当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教师,成为了医生,但是成为作家的却是寥寥无几。

今天大家就来说说,作家应该具备一颗什么样的大脑。换句话说就是编故事这件事情需要什么样的心智能力。

大家量产不出作家

全世界人民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几乎没有例外的。既然需求这么旺盛,那供给是不是应该也跟得上才对呢?可是实际情况是:听故事的需求,好像跟编故事的能力有点不太相称。需求虽然是很旺盛,但是供给有点不力。

欣赏故事,人人都会了,虽然欣赏水平有高低,但肯定都能过线。有的故事套路能通杀全世界,基本没有什么人听不懂。但是编故事的能力,可就非常稀缺了。

人类编故事编了成千上万年,可是你看今天银幕上的电影、书店里的小说都是些什么货色呢?别说每年那么多国产电影里有多少烂片,情节的基本逻辑都说不圆,就连好莱坞出产的电影,一年下来能有几个故事让大家记得住?

但凡人类在编故事这项技能上稍微争点气,那大家还吐槽什么小鲜肉呢?小鲜肉们又不是要跟自己过不去,非演烂片不可。还不就是好故事实在太少,还轮不到小鲜肉们来演嘛。

为什么编故事的能力那么稀缺呢?当然就是因为编故事这项技能,对于某些心理能力的要求相当之高啊。你觉得从心理上来说,作家最需的能力是什么?

没错,作家一般都要有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写故事是一种创造,所以各种创新要素,包括想象力在内,对于写故事都是很重要的。但大家在这里要说的是两种,大家很少跟写故事这件事情联系起来的能力。

“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

偶最早意识到他们对写故事很重要,是因为看到金庸的一个小段子。这个段子偶是从《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里看来的。

书里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有一次偶和金庸吃饭,问了他一个只有金庸迷才问的出口的笨问题:“你的小说是怎么写的?”问完,偶就后悔了,因为偶自己也很讨厌别人这么问偶。

但他很大方而且仔细的地回答了偶。

他说他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建立角色,在他脑中想好所有的角色,角色完整到已经完全有生命的地步。他说,只要角色到了这个地步了,把他们放在任何的状况里,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

这段话的重点好像是说,作家应该主要把精力放在建立角色上,这当然没有错。赖声川记录这段故事的用意也就在这里。但是呢,偶的关注点在另外一个地方,这段话的结尾,“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这几个字把偶给惊着了。

让一堆人在脑子里面自己跑起来,自动在那聊天,在那互动,这对于金庸来说可能根本就不算什么,倾听金庸聊天的赖声川,他自己也是一位故事大师,他可能觉得也没有什么,所以这句话就轻描淡写的过去了。

但在偶这样一个不会写故事的人看来,“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这意味着在你的脑子里边得有一个足够宽敞的地方,让他们跑得开才行啊。

大家先撇下创造角色这件事,大家来想一想,当角色已经被创造出来之后,两个角色在对话,他们是怎么样自己对起话来的呢?

那必须得是所有跟对话有关的信息都在作者的脑子里面同时在线才行啊。比如说这两个角色的内心欲望是什么,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在对话开始的时候经历过什么,正处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里,以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你不能说,角色偶是创造出来了,但是让偶把它记在本子里了,或者是埋在偶的脑海深处,这可不行。角色身上的重要信息,都得同时摆在大脑当前的运算平台之上,角色们才有可能合情合理的“动”起来。

所以,作家的大脑有一种能力可能是超越常人的,那就是同时加载和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

你的舞台有多大?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台计算机的话,那作家这台计算机的特别之处可能就是它的内存特别大。大家知道,CPU和内存是影响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打个比方,CPU就是一个武林高手的功夫有多高,而内存那就相当于你比偶的这块场地有多大。你说偶功夫好,偶一次能打十个,但是你是在一条特别窄的巷子里面跟人打架,你面前一次最多只能站一个人被你打,那你功夫再好也显不出来啊,这就是内存的重要性。

对于作家来说也一样,如果他脑子里面的内存特别小,一次只能想一件事情,能把主角的身世提取到眼前,就顾不上他刚才做过什么;能把男主角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就顾不上女主角那边。

那你把人物构思的再好,他们也不可能自己跑起来啊。大脑里面的这条内存,也就是你当前在想事情,在做思考的这个空间,它叫什么呢?术语叫做“工作记忆”。它虽然叫记忆,但不是那种记得小时候掉进坑里那种记忆,它指的是头脑里面用来实时处理浮现在意识里的各种信息的这个工作平台。

人的头脑其实是一出舞台剧,大脑里面有很多的小人,他们轮番占据舞台的中央。“工作记忆”其实就是舞台中央的那个位置。

而作家要做的是什么呢?他们相当于是要在舞台中央这么小的一点地方再搭出一个舞台,不像那个大舞台,除了中间这一块,其他地方都没有灯光。中间这个小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是灯光充足,这可非常的不容易。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作家的大脑需要的首先就是一个容量足够大的“工作记忆”。

莎士比亚的牛逼之处

然后,大家再接着往下分析。舞台是搭起来了,那舞台上在演些什么呢?世界上很少有故事是纯粹的独角戏,所以偶觉得至少80%以上的时间,舞台上正在上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一种能力就特别重要,叫做高阶异向性思维。这个名字很拗口啊,他是什么意思呢?偶展开说你就明白了。

一阶导向性思维那就是意识到偶自己在想什么,“偶知道偶很讨人喜欢”,这就是一阶意向性。

二阶意向性思维,那就是多了一个人推测别人的想法。“偶知道你喜欢偶”,这就是二阶意向性。只要有两个人之间发生互动,二阶意向性就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的是三阶意向性,那就是涉及三个人。“偶知道你以为小王喜欢偶”,这在人际互动里边也非常常见。

接下来是四阶就是再多加一个人。“偶知道你以为小王知道小李喜欢偶”。

五阶意向性再多一个人,“偶觉得你在推测小王想要说服小李相信小张喜欢偶”。

听到五阶意向性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开始有点晕了?晕就对了。根据进化心理学大牛罗宾·邓巴的分析,五阶意向性是成年人的意向性思维的平均上线,再多一层的话,很多人就彻底断线,跟不上了。

故事,是一种教材,里边展示的是生活困境,而他是要比现实更加困难和复杂。所以很多好故事里边角色的互动就得有四阶意向性,然后再加上观众这一阶,他就正好达到了五阶的上限。

罗宾·邓巴说过很多好故事就正好需要读者和观众调用五阶思维,举个例子:

观众要用五阶意向性才可以理解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偶(也就是观众)要相信埃古想要奥赛罗相信苔丝狄蒙娜爱西奥,而且西奥也爱着苔丝狄蒙娜。

这对于听故事的观众来说,难度其实刚刚好,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情况十分复杂一点,但是正好还在理解范围之内。

可是对于莎士比亚来说,就至少有六阶意向性。偶(莎士比亚)要通过偶的描写让观众相信埃古想要奥赛罗相信相信苔丝狄蒙娜爱西奥,何况还有更加复杂的。

因为故事中明显呈现出来的,虽然只有四阶的人物互动,但故事中隐藏在表面背后的人物关系可能更加复杂。

这些更加复杂的东西,在故事里可能只是暗示一下就过去了,但是作者自己脑子里面可门清了,那就是七阶、八阶意向性了,一般人到这儿早就绕晕了。能把握住六阶意向性思维的只有不到20%的成年人,更何况七阶、八阶的思维了。

不晕?恭喜你可能成为下一个作家

大家读金庸小说很轻松很过瘾,那是因为金庸在呈现情节的时候,在复杂度上有所节制,很少会超过五阶思维。

但是他的构思故事的时候,他的思考阶数肯定是非常高的,是很困难的。比如金庸可能要去思考郭靖是怎么理解黄蓉对于郭襄因为听杨过讲她苦苦等待小龙女而爱上他这件事情的态度的。

晕不晕?没用的话挺正常的,毕竟大家都没当成作家嘛?如果刚才这句话你居然没有听晕,那恭喜你啊,你很有当作家的潜质啊。

只有在这么高阶的意向性思维上思考角色的举动,人物之间的互动,才有可能合情合理。那句轻描淡写的,“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深厚的功力啊。

接下来大家再来想一想,能在头脑里面运行高阶异向性思维的前提是什么呢?一次性在脑袋里面思考那么多重人物关系,前提其实就是你的那个“工作平台”得足够宽敞。

七阶意向性思维不就是一次打七个吗?所以能说到底,还是回到了“工作记忆”,内存条足够大才是最关键的基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