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 网络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 网络

时间:2019-12-01 09:15:33

相关推荐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 网络

“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是俄罗斯在代后发展的两型多用途先进武器,图片里的是米格–31截击机携带的“匕首”反舰/对地导弹。

“匕首”导弹的原型就是俄罗斯先进的“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是俄罗斯新一代的战役/战术导弹,具备飞行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的特点,它的出现使俄军多了一张遏制北约东扩的王牌。

由于“伊斯坎德尔”导弹很先进,俄罗斯将它改造成了空射型导弹,原因是俄海军目前的实力没法与北约特别是美国海军抗衡,在日益严重的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威胁下,重拾苏联时代“饱和攻击”的战法!就是利用“伊斯坎德尔”导弹飞行速度快的优势,不使“宙斯盾”防空系统快速反应拦截,到达攻击航母的目的。“匕首”导弹由米格–31截击机携带,由于现代轰炸机已经使用远程巡航导弹进行超远程的“防区外打击”了,大型截击机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俄罗斯从苏联继承的米格–31有200多架(还能飞行的),如果把它们都废弃了实在是巨大的财富损失!为此俄罗斯利用米格–31庞大的机身升级为米格–31BM,使其具备了对地功能。

新升级的米格–31携带“匕首”反舰导弹和“逆火”M3M轰炸机携带KH–32反舰巡航导弹搭档又重新对美军航母战斗群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匕首”导弹属于高弹道飞行武器,作战方式是:由米格–31携带升空,距离敌舰编队还有300公里时米格–31将其投掷,降落到安全高度后发动机点火,沿攻击弹道飞行速度可能超过8马赫,同时由卫星对其飞行轨迹进行修正,距离目标还有50公里时开始下降高度,进入到末端攻击飞行,同时导弹上的雷达和光学探测/跟踪器材开始工作,最终确定目标的位置,直至击中目标。

从现代舰空防御的技术水平来看,可以发现米格–31,毕竟它不具备任何的隐身能力,同时也能发现来袭的“匕首”导弹,但是目前的舰空导弹却没法拦截它,就是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在8~10马赫,而目前舰空导弹的拦截速度最快的是6马赫左右,根本拦截不了它…俄罗斯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舰空导弹的能力有所不及,才利用米格–31的高空高速飞行能力,快速的抵达战场,然后发射高超音速导弹去打击目标。粗略的介绍完“匕首”导弹之后再说一说“锆石”导弹,才上面俄罗斯武器装备展的“锆石”导弹模型来看,它是一种新概念的武器,其主弹体不是现在服役主流反舰导弹正常的圆柱形气动布局,而是采用了较复杂的几何形状气动布局,有可能是高超音速“乘波体”,弹体通过复杂的设计可以起到隐身化作用,而且撞击到目标之后还能形成非常好的剪切能力,可以较轻易的击穿目标的外部防护,在里面爆炸!福特级航空母舰正在做“安德森回旋”机动,以躲避反舰导弹的攻击。

比如说:航母的侧面钢板在80~120毫米的厚度,还有多道防护用的隔舱和防护水密门,一般都反舰导弹击中航母后很难使它重创,所以使用复杂弹头形状设计就可以更好击穿航母装甲,并且进入到航母的更内层爆炸,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打击航母的效果。目前俄罗斯公布的“锆石”导弹的基本数据是:射程350~500公里、飞行速度是8~10马赫,它是多平台发射的多用途导弹,可由各型战舰和潜艇发射,即可以攻击战舰也能攻击陆上目标。

通过前面的粗略结束(资料很少)大概其的知道了“匕首”和“锆石”导弹从纸面上来说都是非常先进的超音速导弹,“锆石”甚至是新概念武器。但纸面上先进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还未知,靶场试验不代表实战当中也表现良好。

目前超音速反舰导弹或者其它的先进超音速武器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怎样顺畅的解决从发射一直到击中目标过程当中平台与导弹之间联络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导弹中继问题”和“人在回路”问题。早年间的反舰导弹射程不是现在动辄150~200公里以上,最先装备的“冥河”一类的反舰导弹射程只在50公里之内,法国引以为豪的“飞鱼”AM38反舰导弹射程也只有70公里,在马岛战争中“超军旗”携带它飞到了距离“谢菲尔德号”十多公里外才发射…。

超军旗发射空射型“飞鱼”反舰导弹,由于飞机的飞行高度,受地球曲面影响小一些,理论上可以提供更远的制导距离,但飞机飞的高同样也会被舰载雷达发现的更早,所以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超军旗是低空超低空飞行接近的“谢菲尔德号”。

那么,当时的导弹为啥射程这样近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导弹发射后需要由发射平台进行制导,有就是说:导弹要想击中目标就得要由发射平台提高的雷达数据才行,装有雷达的导弹直到最后十来公里后才能靠自身的雷达去探测目标,但受地球曲面的影响当时的舰载雷达最多能探测的海平面50公里(空射反舰导弹远一点),也就是所说的“视距内”,超过了这个距离叫做“超视距”,在“视距内”军舰上的雷达可以提高制导数据,而“超视距”就得要由卫星或者其它的机舰给导弹提供“信号中继”和“弹道修正”才行,否则导弹只能是大概其的往目标方向飞行,并且受到地球引力和磁场的干扰会越来越偏离目标,最后根本击中不了目标。苏联1990年代前“饱和攻击”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战法,由图–22M轰炸机距离航母400公里外发射X–15C巨型反舰导弹(不能再近了,否则会被“雄猫”战斗机击落),导弹爬升到一万米高度后朝航母战斗群飞去,中间的飞行航程由图–95侦察/轰炸机提高数据传输和弹道修正。

也正是由于早年间的远程制导能力不完善、不过关,欧美国家的反舰导弹不但型号少,射程也近,并不是说欧美国家制造不出来…这个问题到了苏联也是一样的,虽然想方设法的给导弹提供中继数据,但是实战当中任何事情都能发生,并且战场电磁波干扰也非常厉害,能否顺畅的提供中继数据还不好说!所以,别看当时苏联有射程550公里(没中继50公里)的超音速导弹,战时效果好不好他们自己是知道的!叙利亚战争期间,美军军舰发射对陆型“战斧导弹”攻击叙利亚内陆目标攻击的示意图。

另外,制约导弹打击距离更远和超音速飞行的因素就是“人在回路”的问题,也就是导弹发射出去之后,发射平台(后方)要时刻保持与导弹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它的:飞行状态、飞行路径是否与规划好的重合、最后还要知道它是否击中了目标…而不是发射出去就完全不管它了,导弹偏离和为击毁目标就等于没发射!

但后方与导弹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在视距内还能很好的解决,超视距就麻烦了,需要有军用通讯卫星或者飞机和军舰进行中继服务,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会出现延时,这就和大家早年间打卫星电话一样,通话信号通过“卫星转发器”转发后就会有3~5秒钟的延时,这还是通话者之间相对的静止条件下,如果在高速火车或者汽车上不但会增加延时的时间,信号也变得不稳定…这个问题也体现在了后方与导弹之间的联络上,如果导弹飞的太快后方得到它的状态数据可能就是十多秒之前的状态数据,这就等于是没有价值的数据了,比如:中间要取消对目标攻击,需要让导弹自毁,但是战场瞬息万变,平台“自毁信号”是发出去了,可是导弹接受到则十多秒延迟,在这十多秒钟内导弹就可能已经将目标击毁…所以,导弹飞行速度越快后方就越难以控制!要不然为啥美军的“战斧”导弹飞行速度只有0.75马赫?就是因为“人在回路”的控制问题。

另外,导弹末端是自身携带的雷达和光学探测器材,它们探测到要打击的目标之后要与弹载计算机里面储存的敌舰雷达信号特征和影像资料进行对比,但是弹载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与民用计算机相比是非常慢!在末端20~30公里的攻击飞行距离内过快的速度,有可能造成计算机反应不及时而击中了别的目标,而非要打击的目标!

还有就是更高级制导的导弹都有“地形匹配”,需要有各种地形地貌的参照物,才能躲避障碍物进行低空突防,而“地形匹配”要时刻进行地形起伏的比照,与弹载计算机里的数据相符才行,这就需要导弹飞行速度适当才行,否则不是撞山就是一头扎在了地上!

总而言之,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不同,它弹道飞行不固定,要打击的目标也大部分是移动目标,加之现在的技术水平并没达到随心所欲的控制程度,所以它的飞行速度太快未必是好事儿,现代巡航导弹已经要比50年前先进了许多,不在是简单的发射→飞行→再打击目标,而是因为射程增加了太多,这就需要有一套很大的空–天–地网络系统对它进行技术支持,否则它即便是有上千公里的飞行距离也没有太高的价值,因为导弹不仅是射程远,而是要求它打得准才行!

目前俄罗斯在空–天–地网络系统建设方面有些滞后,而且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已经是落后水平了,因为是高速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水平只停留在1990年代,以前的3G、4G乃至现在5G建设根本与俄罗斯无关,而5G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一,如果用于军事方面,那么战场信息通道(带宽)扩容后数据传输将是海量的!呈几何倍数增长!这样指挥中心管理通过数据链(军用WiFi)控制武器装备的数量也会几何增长,但俄罗斯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建树,战场信息不畅或者说管理武器的数量太少,将来战场上会吃亏的。

总之,“匕首”导弹也好、“锆石”导弹也罢,才纸面上来看是独特的先进武器,但真的在使用过程中能否精确有效的控制它们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