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读书笔记】《贫穷的本质》- [印度] Abhijit Banerjee / [法] Esther Duflo - 出版

【读书笔记】《贫穷的本质》- [印度] Abhijit Banerjee / [法] Esther Duflo - 出版

时间:2020-12-02 02:49:17

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贫穷的本质》- [印度] Abhijit Banerjee / [法] Esther Duflo - 出版

不停的阅读,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06.09 读

单纯因为题目被吸引。贫穷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而这本书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于是特来拜读一下。

文章目录

前言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第一部分 生活案例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10亿?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第四章 全班最优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 第二部分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第七章第八章 节省一砖一瓦第九章 不情愿的企业家们第十章 政策,政治

前言

扶贫政策方面充斥着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泡沫,事实证明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要想取得进展,我们必须摒弃将穷人贬低为固定形象的习惯,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这种生活中的复杂与多彩。

——前言

穷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做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前言

正因为穷,使得他们的试错成本太高了,生活中不容许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常常会因为买贵了东西少赚了钱吃了点亏而懊悔不已。而有钱人错了就错了,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是问题,难过只是一时的,并不会在过于纠结在意,所以通常不会在某些小事上纠结很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转自书友评论

保养身体,努力挣钱,在保证身体健康及必要的食品花费以外,减少消费。积少成多。💪

——转自书友评论

这就是贫穷的循环链条的起点:因为贫穷,所以不能且不舍得随便花钱,所以就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想着怎么省钱,而不是去怎么赚钱,甚至怎么投资去赚钱。

——转自书友评论

所以穷人需要一个沉淀积累期来打破僵局,想办法积累自己的知识和眼界,这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只能自己去探索。我个人的选择就是看书加上知识变现。就像做生意需要本钱一样,但本钱可以借,知识的本钱却无从借取。

——个人看法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比如说,接种疫苗就可以预防你的孩子患上麻疹。这就意味着,在你所生活的世界里,很多机构并不是为你这样的人而建的。大多数穷人都没有收入来源,更不用说基于自动缴纳的退休计划了。这就相当于,在你大字不识的情况下,你却要根据很多细则做出决定。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他怎能读懂一份包含大量拗口病名的健康保险产品呢?

——前言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前言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

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良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

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

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这种情况会摧毁运转良好的市场。据莫约讲,一位蚊帐供应商就曾因一项免费发放蚊帐计划而破产。在该项计划停止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这好像父母供养孩子。在我未挣钱时,父母无条件给与我财物支持,不会过多考虑,甚至会不珍惜,不满足他们为我建立起的生活。当我自己挣钱时,连一块钱我都觉得来之不易,会省着花。

——来自书友评论

第一部分 生活案例

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10亿?

从帕克的经历来看,“贫穷陷阱”的概念基于人们能否获取足够的营养,但这一概念却是老生常谈。早在1958年,经济学中就已首次出现这一正式说法。

这个概念的道理很简单。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获得一定能量。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那么即便他倾其所有,也仅够买果腹之食,勉强维持生命而已。我们遇到帕克时,他的情况就是如此:忍饥挨饿,仅有的一点点力气只能用来到河里捕鱼。

如果人们更富有,他们就可以购买更多食物。一旦人体的新陈代谢需求得到了满足,所有额外的食物就可以用来增强力量,人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东西,满足维持生命以外的其他需求。

这一简单的生理机制产生了今天的收入与未来收入的S形关系,这种关系很像图1–1所展现的情况: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工作,但那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儿。这就产生了一种“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而富人则变得越来越富,吃得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奥运会并非唯一一个身高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身材高大的人都能挣得更多。

一般来说,童年摄取充足营养的人,都会长得更高大、更聪明。正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所以他们才会赚到更多的钱。当然,很多不那么高大的人也很聪明(因为他们已长到应有的高度),但总体来说,个子高的人在生活中更出色,因为他们显然更可能发挥自身的遗传潜力(在身高及智力方面都是这样)。

研究表明,铁元素的补充使男性工作更努力,他们由此而增加了收入,可以用来买几年所需的加铁鱼酱。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购买一年的鱼酱只需花费7美元。如果是一位男性个体户的话,他补铁后每年的收入会增加46美元——这是很合算的投资。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而且,特别遗憾的一点是,你手里的钱越少,你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一位百万富翁可能喜欢以橘子汁和薄脆饼干当早餐,但一位失业人员是不会喜欢的……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儿味道不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你。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这也是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穷人饮食习惯的另一个解释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

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穷人为健康花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穷人往往关注眼前,抗风险意识并不高,而富人往往看未来,有很强的风险意识。穷人是花大钱治疗问题,富人是花小钱预防问题。这是思维上最大的不同。

——转自书友评论

因为很多有效的成果都是通过预防取得的

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此外,人们可能会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是由于某物品是廉价的,人们便有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

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

向女人贩卖青春,向男人贩卖情色,向老人贩卖健康,向青年贩卖情感,向富人贩卖日常,向穷人嘛……贩卖希望……(你买过彩票吗)

——转自书友评论

所以这个世界有很多贩卖希望的“黑心”商人,他们的产品或许毫无作用,但是给予了很多人他们所需的希望

——转自书友评论

或许,这一问题的产生出于同一个原因:年复一年,我们都很难坚持实行自己的新年新愿望(比如定期去健身馆),尽管我们知道健身会使我们远离心脏病。心理学研究目前已可解释一系列的经济现象,表明我们对当前与对未来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即所谓的“时间矛盾”概念)。当前的我们是冲动的,很大程度上由感性与即时欲望支配:花一点点时间(排队等着给自己的孩子接种)或放弃一点点舒适感(肌肉需要被唤醒)都是我们当前需要经历的,较之在没有迫切感的情况下去想这些事(比如,在吃完一顿圣诞节午餐之后,我们会因吃得太饱而放弃马上运动的想法),当前的这种感觉更令人不愉快。当然,我们非常渴望得到那些“小奖品”(糖果、香烟等);但当我们为将来而计划时,那种渴望的快感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是怎样运转的。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孩子接种疫苗(公立学校不接收未接种疫苗的孩子)。即使我们出于某种原因没给孩子接种疫苗,他们可能也会安全无恙,因为其他所有人都接种过了。如果我们去健身房,我们的保险公司会奖励我们,因为他们担心没有奖励我们会不去。而且,或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须担心是否有下一顿饭吃。换句话说,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你们应该都是抱着“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的信念来到这里的。 但是,正如我一开始就谈到的“入学不公”现象一样,今后等待着你们的将是“即便努力也不一定会有公平回报”的社会。而且,请你们不要忘记,那些你们自以为“努力换来的回报”,并不单单是你们拼命努力的成果,而是你们身处的环境所赋予你们的。你们今天之所以能觉得“努力就会有回报”,是因为在过去的岁月里,你们周围的环境激励你们、督促你们、支持你们,并且称赞你们所获得的成就。你们是足够幸运的,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即便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的人,存在着即便想努力却无法努力的人,也存在着由于过度努力而身心受挫的人,还存在着努力之前,因被别人嘲讽“就凭你不可能做到”,或陷入自我怀疑“反正我也做不到”,而丧失前进的动力的人。

请不要只为了一己输赢而努力。请不要将你们所获得的优越环境和能力,用来贬低那些没有你们那么幸运的人,而是用来帮助这群人。

——转自《东京大学入学典礼,上野千鹤子教授演讲》

不过,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仅凭信息并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对于穷人来说是如此,对于我们也是一样。

仅凭信息并不能取得成功,我认为关键在如果解读处理信息,对于信息获取后的反馈和行为。本章通过疫苗和水质净化等问题阐述了贫穷地区对于这两块核心原因导致疾病的认知,对穷人认知的改变还是需要政府或外界机构的强行介入。当个体认知在基础值(基本常识和科学认知)之下,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外界的鼓励引导,必要时候(不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强制介入很重要。贫穷陷阱即解决了生活和生存基本的问题才谈得上发展,否则一直在这个陷阱里面死循环。

——转自书友评论

更多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提供这些信息。而是由于懒惰,思想固化,见识短浅,贪图享乐,拒绝学习,拒绝接受真正有用的信息。穷是有原因的,有政府政策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个人的原因更大一些。

——转自书友评论

本章讲了很多穷人面临的问题。我发现穷人和富人在面对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穷人仿佛比较短视。富人更加长远。

——转自书友评论

第四章 全班最优

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期望中的致富途径就是一份政府工作(如教师),其次是某种办公室工作。

小时候就经常听到一句话“上完大学好找工作”,不敢苟同,如今市场青年失业率高达20%。

上学,学的是知识,练就的是思维,打开的是认知,最核心的是应该学会怎样去思考,怎样去感受知识的魅力;

还有一个点,教育即教书育人,我觉得育人更重要,但应试教育已经把学生们埋在了书堆里。

——转自书友评论

我也是读书读到研究生后才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让你谋生,也许一份好的工作是教育所能它带来的无数有益后果之一,但它的出发点绝不是如此狭隘,教育让人拥有属于人的可能性,不是生而为人,是学而成人。这种理解也能更好的说明人为什么要终身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本身,没有功利,没有计较,这是我们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完成自我的方式。

——转自书友评论

若是将教育看到一种投资,教育是少有的大概率胜算投资,但是至于赔率是1:100还是1:10却不是教育本身能决定的,所以想要通过教育获得大量财富可能真的高估了教育

——转自书友评论

帕克·苏达诺是印尼万隆西卡达斯贫民窟一个收废品的人,他实事求是且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他是这一带出了名的“最穷的人”。当我们6月见到他时,他的小儿子(9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就要上中学了。苏达诺认为,小儿子上完中学之后,很可能在附近的商城找到一份工作,他的另一个儿子已经在那儿上班了。这样的一份工作,小儿子早就应该得到了——但不管怎样,苏达诺认为让他上完中学是值得的,即使这让他少拿了3年的工资。苏达诺的妻子认为,这个孩子或许还能上大学,而苏达诺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白日梦——他认为,小儿子仍然有机会得到一份办公室工作,从安全及体面的角度考虑,这是可能得到的最好的工作。对于苏达诺来说,碰碰运气是值得的。

环境会限制人的思维,以前在小学校里,750分少有人能上500分,听说隔壁大学校里的人能上600分,简直不可思议,现在磕磕绊绊大学,了解了这些信息后,觉得也不过如此了,不过我依旧有在别人看来习以为常而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不过一只在深井里跳高的井底之蛙罢了。

——转自书友评论

我们见过很多这种类似的例子,即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具有精英偏见。

问题并不在于学生们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家长们对于学生们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期望不高。我们曾前往喜马拉雅山印度段的山区,对犹他拉坎德孩子们进行测试。那是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不免让人觉得测试是一件烦人的事——参加测试的孩子肯定是这么想的。当我们问他是否上学时,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当我们告诉他,我们还会问他一些问题时,他似乎也很配合。但当测试者递给他一张表格时,他毫不犹豫地将目光转向了别的地方——一个7岁孩子常常会这样做。测试者尝试着让他看一眼表格,许诺给他几张漂亮的图片,再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但他似乎心意已决;他的母亲一直嘟囔着鼓励的话,不过她的努力显然缺乏热情,这表明她不希望孩子改变主意。在测试结束之后,当我们走向车子时,一位腰间系着满是灰尘的短腰布(当地农民系的一种缠腰带),身穿一件黄色T恤衫的长者与我们同行,他说“我们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让我们去猜他的后半截话。我们在一位母亲的脸上见过同样的忧郁,很多母亲的脸上都有这种表情。她们想说,我们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好像我从小就默认了“好好学习以后长大了就可以出人头地”这一观念,因为身边的老师家长都是这样说的,社会的普遍观念也是被这样引导的(至少在城市里一般都是这样的),中国古代的先贤很多也是这样劝学的。虽然偶尔见到持“读书无用论”观点的人,但也认为读书少的人没有文化底蕴,所以还是需要好好学习。

但读本书的过程中改变了我的某些观念。好像在世界上很多贫穷的国家和地区,有一部分人从小到大就认为“教育无用”,不是因为他们观念错误,而是成长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家长老师也很少引导他们好好学习。这样一代接一代的教育水平低与贫穷,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我想应该不是吧,所以需要国家提供基础教育,让他们看到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转自书友评论

为了证实这种偏见是否会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教师们在一项研究中被要求为一组考试评分。他们并不认识那些学生,但随机选出的半数教师都被告知一个孩子的全名(包括种姓),其余都是匿名的。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而言,相对于教师们看不到学生所处阶层的情况,他们在得知学生所处阶层时给予底层学生的分数更低。然而,有意思的是,这样做的并非是来自上层的教师。来自底层的教师实际上更可能给予底层学生更低的分数,他们一定认为这些学生是拿不到好成绩的。

继斯蒂尔的研究之后,来自印度北方邦的两位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让他们自己的低阶层孩子与高阶层孩子竞赛猜谜。他们发现,只要阶层不被突显出来,低阶层孩子与高阶层孩子做得一样好,而一旦低阶层孩子得到提醒,意识到他们正在与高阶层孩子竞争(方法很简单,即在比赛之前问他们的全名),他们的表现就会差一些。作者称,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担心比赛组织者的评判会有失公平,但也可能是这种“刻板印象威胁”的一种内化体现。如果一个孩子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觉得学习的内容很难,那么他可能会责怪自己,而不是老师,最终可能认为自己不是块学习的料,他会彻底放弃学习,在上课时做白日梦,就像珊塔玛的孩子一样拒绝去上学。

这就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在那些中途退学及从没上过学的人中,很多(或许大多数)都是某种错误评估的受害者:家长们放弃得过早,教师们从没真正教过他们,或是学生们缺乏自信。其中一些人完全具备成为经济学教授或工业巨头的潜质,但最后他们却成了劳工或是小店主;如果他们幸运的话,可能会成为某公司的初级职员。他们的真正位置多半已被一些平庸的孩子所占据,因为那些孩子的父母有能力用钱为其赚取每一个成功的机会。

老师们更喜欢听话的同学,这就会抹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孩子天性。对事情的独到见解得不到表达更没有夸奖,这就让孩子产生“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以后不能再有这种想法了”。

——转自书友评论

就我的求学经历而言,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在我们那贫困的小镇上,我有很多初中辍学的同学,他们之所以辍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不支持、家庭贫困),但是他们确实很聪明,在某些学科上边很有天赋。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老师似乎更看重那些乖巧的,听话的,能掌握课本知识的同学,对思维活跃,想法新奇,但在成绩上略逊一筹的同学嗤之以鼻。所以在教学上会不自觉的偏向于学习好的同学,忽视了另外一些同学。而这些学习上略逊一筹的同学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也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更没有经济条件或者渠道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自然而然开始放弃学习,最终早早辍学,混迹社会。

——转自书友评论

尽量设定一些更为直接的目标,对于教师及学生来说都未尝不是个好办法。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不会太过专注于难以定性的多年以后的成果。肯尼亚的一项计划提供购买力平价20美元的年度奖学金,获得者是在一次考试中得分排名前15%的女孩。该计划不仅使女孩们更努力地学习,还促使教师更努力地工作(帮助女孩)。这意味着,男孩们即使没有奖学金,也会更努力地学习。在美国,对实现长期目标(如得高分)的孩子给予奖励并没有效果,但对他们增加阅读量给予奖励却被证实非常有效。

想到了每年的奖学金,但再细化一下,中学时候每次月考完都会有奖励或者惩罚,那时候学习也更有感觉,大学的成果要一年才能看到,有时候就很浑浑噩噩,但再长远一点,大学学的东西也要毕业后多年才能验证,难道我要一直浑浑噩噩下去最终什么也收获不了吗

——转自书友评论

降低家长们的期望、注重核心能力的开发、使用技术辅助或在必要时利用教师代替的教学方式,与某些教育专家的观点是相悖的。他们的反应或许可以理解——我们似乎是在建议一种双重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一方面是为富人的孩子设置的,他们无疑会在昂贵的私立学校里接受最高标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余下的孩子设置的。对此的反对意见并非毫无根据,但遗憾的是,这种差别已经存在。不同之处就在于,目前的体系似乎根本没为大部分孩子提供任何机会。如果课程得到彻底的简化,教师的职责被严格限定为让每个人都掌握一些知识,孩子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学习,在必要的时候重复学习,那么大多数孩子都能在上学的几年间学到点儿东西。此外,有天赋的孩子还有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不过,要想与那些上精英学校的孩子取得同样的成绩,他们的确还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如果他们学会相信自己,他们就可能抓住一次机会,当这一体系愿意帮助他们实现其目标时尤为如此。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个孩子提供机会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可能想要的学生。

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

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例如,埃塞俄比亚妇女的总生育率为每个妇女生6.12个孩子,其贫穷程度是美国的51倍,而美国的总生育率仅为2.05。

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发展水平较低时人口的增加能极大的提高生产力,因此在农业社会人口就代表了生产力;而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单纯的人力已经无法提高太多生产力,人力资源的边际效应随人口增加反而是降低的,这个时候想要继续提高生产力就需要基于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发展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转自书友评论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这些东西被统统装进了一个大方便袋。

富裕国家的很多父母并不需要思考这些,因为他们有其他安度晚年的方式——他们有社会保险、共有基金及退休计划,还有公共或个人医疗保险。

靠社会准则对规则进行强化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准则会慢慢地改变,因此那些规则就会面临完全与现实脱钩的危险,有时甚至会带来悲惨的结果。

虽然终有一天,社会养老金计划及医疗保险会解放当今贫穷国家的老人,使他们不再依靠自己的孩子养老,但这并不一定会使他们(或他们的孩子)更快乐。政策的恰当地位并不是完成取代家庭的作用,我们有时还应避免政策的滥用。这对如何发挥家庭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

尽管美国很多老年人都愿意多花一点儿时间,同自己的孩子、孙子孙女在一起(如果电视剧中所演的值得相信的话),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选择——这要归功于社会保险及医疗制度——这种选择对于他们的自尊心及自我认同感很重要。这也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生很多孩子,从而确保将来有人照顾他们。他们想要几个孩子就可以要几个,如果孩子们都不愿或不能照顾他们,公共福利制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因此,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或许就是,让人们觉得没必要生很多孩子(特别是儿子)。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医疗保险或养老金)或金融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受益于退休金,这会导致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或许还会减少歧视女性的现象。

感觉这本书翻译的有点乱,读起来也有点乱,因此重新整理了下本章节的主要脉络,总算是理清了在论述什么。

1、资源是稀缺的,同等时空条件下资源量一定,人口越多、人均财富就越少(越贫穷)。因此想了解贫穷的本质,就有必要了解下贫困家庭中人口数量的问题,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偏偏贫穷的家庭又有这么多的孩子。

2、经社会实验证实,贫穷家庭中孩子更多和每个孩子所接受到的资源更少并无直接关联,真正承受资源缺少的可能是母亲。由此引出女性在生育问题上能有多大的控制权,或者说 是谁掌握了生育的控制权。

3、通过对避孕措施的供求关系分析得出结论,即穷人们其实并不缺少避孕措施,即使是少女也对生育对象的选择极为谨慎,但是生育率还是居高不下,那原因更可能是他们自愿且主动多生孩子。

4、由上述结论引发另一个问题,即穷人是否真的无法控制自己的生育愿望才生了这么多呢?又通过一两项社会实验得出结论:穷人们完全可以控制住自己的生育愿望,而且通过对电视剧内容的转变,收看该节目的地区人群有了稍微不同的生育观点,进而引出社会准则可能影响生育率的问题,而社会准则是以社会经济为基础的,由此引出生育可能是为了投资。

5、“养儿防老”是个例子标题,通过社会实验说明了一个地区的经济运作方式会影响该地区生育后代的性别比例,进而佐证了生育是为了投资这一说法。

6、根据男孩女孩相对价值的不同而影响生育率的情况引出了家庭这个“黑匣子”,是家庭决定了生男生女生多生少,进而开始讨论一个家庭内部是谁来做决定。分析发现,一个家庭的决策基本都是依靠社会准则这一脆弱的纽带来决定的,比如女人的财富默认会补贴家用,男人的财富默认会做其他事,而和生育关系不大,由此否定了前述社会准则能影响生育这一论点。

综上所述得出最终结论,因为贫穷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不发达,穷人们担心自己的未来,所以选择多生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养老所做的一项投资;中间也存在供需关系如何影响生育的论述,间接佐证这一说法。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使人们不再担心自己的未来无人照顾之类的问题,生育率自然就控制住了。

——转自书友评论

第二部分

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

对于穷人来说,冒险不可避免,他们常常自己做着小生意,或是经营农场,或是做零工,基本上得不到任何就业保障。在这样的生活中,一场不好的突变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考研的时候 有位老师说过 一件事情,如果失败的后果会你无法承受,那就不要去做。

对于穷人来说,生活处处都会出现风险。我们常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很多人喜欢鼓励别人冒险,但选择必须基于当下条件,如果一项选择带来的是生死抉择的后果,那还是三思而后行比较好。

不在他人境,莫劝他人勇。

——转自书友评论

一个国际金融领域的朋友总说,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而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二者的收入水平。实际上,他对于这个问题的估计过于保守了:与几乎所有的小业主及农场主不同,对冲基金经理不需要承担自己全部的损失。此外,穷人常常要为他们自己的生意筹集所有资金,这些资金要么来源于家里的积蓄,要么是从别处挪借的,而这种情况是大多数对冲基金经理无须面对的。

穷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风险。矛盾的是,有些事件在富裕国家被认为是灾难性的,但这些事件似乎很少在这些国家发生。

这种情况常常会受到一种心理过程的强化。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

基督山伯爵里头一句话,人生的全部意义只有五个字:希望和等待。

——转自书友评论

我们在乌代布尔见到了一个人,他在回答一个标准的调查问题时说,他曾经感到“担忧、紧张和不安”,这甚至影响了他一个多月的日常活动,如睡觉、工作和吃饭。我们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因为他的骆驼死了,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哭泣,并总感到紧张。我们接着问他,是否曾想办法治疗这种抑郁症(比如找朋友、医疗保健人员或传统医生谈谈心),他似乎很不耐烦地说:“我失去了我的骆驼,当然会伤心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正是大多数人陷入负面情绪的关键原因:理所应当认定自己无法逃脱困境。

——转自书友评论

问题只有两种,能解决的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接受就是最好解决的方式。

——转自书友评论

穷人怎样应付这些风险呢?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穷人的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然而,这有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在时局不好时(例如一场旱灾或成本价格上涨),所有的穷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们会相互竞争,导致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

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但这同样是缺乏效率的。如果不够专业的话,他们很难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

这个确实需要注意,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副业,多渠道收入,这个没错,不过首先有一个稳定高回报的主业作为支撑才对

——转自书友评论

因此,一旦遭受某种冲击,穷人不仅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担心坏事的发生,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潜力的能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作者一直在强调穷人除了客观的条件限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容易因为生活中遭遇不幸而长久陷入消极情绪,从而影响自身决策能力以及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可是情绪波动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可能成为无情无欲的圣人(至少我还是个凡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消极难过之后及时调整心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再出发。

——转自书友评论

第七章

然而,这一简单的情况也会产生问题。陈耐市有很多水果批发商,为什么这些小额信贷机构(或是一位有创意的放债人)不稍稍降低利息呢?这样,它就能一直占领整个市场,并保持一定量的盈余。为什么水果商贩要等待穆罕默德·尤努斯或帕德马贾·蕾迪这样的人呢?

作者在此展现了科学家的素养,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反问为何这个方案之前并不存在-更进一步发现问题

——转自书友评论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政府主办的信贷计划,通常附带利率补贴,是专门针对乡村穷人的。例如,自1977年起,印度每在一个城市设立一家银行分行,该银行就需在没有银行的农村地区额外设立4家分行。此外,银行根据政府指示,要将其40%的贷款提供给一些“重要领域”:小公司、农业合作社等。罗宾·伯吉斯和罗西尼·潘德表示,在因这一政策而额外开设分行的地区,那里的人却变得越来越贫穷。

问题在于,这些强制性的信贷计划并非十分有效,违约率出奇地高(20世纪80年代高达40%)。贷款常常受到政治的驱动,而非出于经济需求(在某些地区,大量贷款都是大选之前向农民提供的,因为人们预计这些地区的选举竞争会非常激烈)。而且,这些钱最终都会落到当地实力派的手中。

贷款给穷人的主要限制在于,收集关于他们的信息会产生费用。

第八章 节省一砖一瓦

有观点认为,穷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天生就目光短浅,所以才会贫穷。这种观点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延续多年。

这句话说的好,解析一下这句话,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变到现在的时间才不过短短一万年左右,所以在基因中遗传下来的思维方式就是短视的,我们默认的思维方式就是考虑好当下,因为未来太久,有太多不确定性,所以天生就没有办法想到长久的规划:在当下做出一点牺牲,去谋求在长久的未来之后才能收获的规划。所以人都是天生短视,短视则注定了贫穷。有一小部分人具有压倒性的理智思维,他们想到并做到了长远的规划,剩下的大部分人,想不到就无法跳出这个思维圈。想要破这个局,我觉得需要读书明智,使人具有理智思维,以后天压倒先天

——转自书友评论

诺贝尔奖得主、“现代经济学之父”加里·贝克在1997年的一家报纸上称,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性地腐蚀人的耐心。

因为穷人每天思考的都是生存问题,比如下一顿饭钱该怎么办?生病了几千块的医药费怎么办?只是为了活着,没有生活,所有的耐心和美德都被消耗在日复一日的困难和琐碎中了。

——转自书友评论

穷人实际上始终在担心未来(特别是潜在的灾难),他们会巧妙利用所有廉价的或昂贵的预防措施,降低他们会遇到的风险。

稀缺:贫穷带来的焦虑感会占据人大脑思考的很大一部分空间,使之较富裕的人来说更缺乏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应有的耐心与理性。

——转自书友评论

因此,意识到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这可能仅仅意味着,我们能够预见自己会在哪些方面遭遇挫折。

对于穷人来说,自我控制更难实现还有另一个原因: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关于存多少钱的决定都很难做出,这些决定需要考虑到未来(对于很多穷人来说,想象未来可能是不愉快的),还要列出大量可能发生的事件,需要与配偶或孩子商量。我们越富有,这些决定就越容易做出。为了每周或每月都能存下钱,穷人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克服自我控制问题。然而,自我控制就像一块肌肉:我们用这块肌肉时就会感到劳累,因此穷人很难存下钱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穷人还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我们做出更冲动的决定。因此,穷人只能以更少的资源完成更艰苦的任务。

而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情况恰恰相反: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都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穷人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

太遥远的目标,因为不够清晰,大脑又是很懒的(先天基因导致,因为思考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将目标定位越清晰,拆分越详细,就越有可能行动起来。

——转自书友评论

同样有生理因素。因为穷人没有钱为自己补充足够的能量,因此当他们思考时,容昜疲倦和懈怠。我自己就深受其害。

——转自书友评论

第九章 不情愿的企业家们

这就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如果你所拥有的不多,那么就用你的聪明才智,做到从无到有。

不要总想着等条件成熟了才去做。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可以做有限的事。然后利用这个有限的成果去扩大条件。

——转自书友评论

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某篇文章,大致意思就是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大脑更聪明

——转自书友评论

最近科学证实,饥饿有助于身体健康,它会分泌一种物质,具体是什么忘记了。道家千年前就有辟谷之说。

——转自书友评论

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格莱珉银行,他常常将穷人称为“天生的企业家”。还有,已故的商业巨头普拉哈拉德也曾劝告商人们,应更加关注其所谓的“金字塔底”。这表明,在大企业和高等财政部门的参与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穷人有助于扶贫政策的实施。公共行动的传统策略已得到个体行动的补充,这些行动常常是由企业界的一些领导人做出的,主要是为了帮助穷人挖掘其企业家的潜力。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企业家精神,读书,其实在读自己,要么给自己的选择找依据,要么找跟自己相同或者类似的经历和体验,要么拓展自己的认知。

——转自书友评论

只要能够得到机会,即使遭受过重创的人,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并摆脱极度贫穷。

经济学家将收益分为以一美元计算的边际收益和一种生意的总体收益。以一美元计算的边际收益可以回答的是:“如果你多投资一美元或少投资一美元,那么你的总收入除去所有运营成本(不包括利息)后是怎样的?”边际收益将决定你是否应减少投资(或增加投资):如果少投资一美元可以使你少借一美元,你就可以少还4%的本金及利息,那么在边际收益少于4%的情况下,你就会愿意进行投资。因此,如果人们每月借款的利率为4%,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边际收益至少为4%。从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穷人所经营的生意具有很高的边际收益。

另外,一种生意的总体收益是指除去所有运营花费(材料成本、付给员工的工资等)之后的总收入。通过考察总体收益,你可以决定是否应涉足这种生意。如果这一收益不足以抵消你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及成本,而且你认为情况不会很快得到改善,那么你就应停工。

穷人无法扩大经营的原因在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太难做到了:他们借不到足够的钱跨越驼峰,存款额达到那个数目会花费过长的时间,除非他们的生意能够产生很高的总体收益。

第十章 政策,政治

腐败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败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当政的领导者倾向于制定能够为他们谋取财富的经济政策,而他们一旦变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提前阻止可能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大问题: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这个问题瓦解着可以帮助穷人的各种努力。

或许这就是贫穷的本质。

贫穷带来的意识形态,固化地认为某件事就是某个样子;习惯了自己处于某种状态之中,想改变只是短时间地想法;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好的东西。

三者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转自书友评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