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4.不好好吃饭的“熊孩子”怎么治?

4.不好好吃饭的“熊孩子”怎么治?

时间:2019-11-15 17:31:34

相关推荐

4.不好好吃饭的“熊孩子”怎么治?

4.不好好吃饭的“熊孩子”怎么治?

不懂爱,爱变害;不懂害,害当爱;不懂爱,爱变态;不懂害,害更害!

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父母很着急,担心孩子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身体 健康 。这时,妈妈追在孩子屁股后边给孩子喂饭,家里的老人更是按不住自己的焦虑,一定要亲自一口一口地喂,感觉这样才会心里踏实、放心,并且认定这是在爱孩子,为孩子好。

然而,我们给孩子喂饭的次数越多,孩子反而越不想吃饭。这是因为在一次次被动接受食物的过程中,破坏了孩子主动摄取食物的胃口,孩子也就无法体验到进食的快乐。试想,我们成人如果在饭桌上总是被别人过度热情地关照,被强迫着吃下大块的肉和鱼时,我们就处于被动进食的状态,这种被迫状态会让我们不想吃饭,甚至拒绝进食,爱就变成了害。其实,爱只有让对方感到舒适才是真正的爱。

吃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原本是享受 美食 的过程,是愉快而幸福的。而被人强迫吃饭时, 美食 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让我们心里产生较大的压力和不快。如果我们每天都被别人这样过分地“关照”,我们是不是也会慢慢对饭菜失去吃的兴趣? 所以, 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置换在孩子的角色当中,从而体谅和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饭。

“吃”是人的本能,感觉饿了,吃了食物才会舒服。孩子吃饭的兴趣如果没有被破坏,他们自然有吃的意愿。作为家长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孩子吃饭的问题。

(1)饭菜不合胃口

有个笑话说:“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挑食?那是因为他们购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食物。”生活中我们的确很少关注孩子的喜好,经常买一些自己喜欢的食材,误以为孩子也会喜欢,或者完全从营养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些菜是必需的,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喜好。

(2) 抗拒陌生食物

有的孩子对初次尝试的蔬菜和食物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抗拒,接受起来需要一个相对的适应期。比如第一次吃某种食物觉得味觉很陌生,感觉很难吃或不想吃,他们可能连尝试都没有就直接拒绝。如果第二次再让孩子吃可能会比第一次的感觉好一些,特别是那些体验丰富的孩子感受会更深。我们要给孩子尝试和适应的过程,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慢慢接受新的食物的味道,并且喜欢上这种食物。父母需要避免孩子一两次不想吃,就不再给孩子吃某种食物。

(3)身体不适(生病)

孩子生病后本来胃口就不佳,再加上活动较少,胃肠蠕动缓慢,就会不想吃饭。这时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清淡的食物,孩子愿意吃多少由他自己选择,不要逼迫孩子吃。待体能完全恢复后,父母再适当对饮食进行调整,引起孩子吃饭的欲望。

(4)情绪不好

如果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他们很不开心的时候,就会失去对食物的关注和兴趣,成年人也会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这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孩子处于开心快乐的状态,他才会被食物的美味深深地吸引。因此,启发和聆听孩子的表达很关键,他们的情绪需要被理解和释放。

除此之外,解决孩子吃饭的问题还有一些小妙招:

(1)适当运动

孩子需要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在外面奔跑和玩耍,在活动中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在玩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孩子吸收到新鲜的空气,也会让他们交到朋友,晚上睡眠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改善。正所谓白天玩得好,自然三餐吃得好,晚上睡得香。

(2)让孩子全程参与 美食 制作过程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然后带上孩子一起去采购食材,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教会孩子认识各种食物,让孩子亲自参与选择自已喜欢的食物。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合理搭配,选择性地购买。当食材买回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一起来厨房进行制作,比如让孩同时也会觉得很好玩,从而带动孩子吃饭的兴趣。一旦孩子拥有了自主性,他们会更有兴趣和胃口吃饭。

(3)播放固定音乐

孩子吃饭之前,我们可以播放固定的轻快音乐,并给孩子提供他喜欢的精美餐具,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用餐。当孩子有美好的感觉和体验的时候,他们通常胃口较好。

(4)减少吃饭的压力

每次吃饭最最好让孩子自己盛饭,吃得多也不进行过多的表扬和关注,减少孩子在用餐时的压力,还孩子一个自由摄食的良好氛围。通常孩子精神和身体放松下来来后,他们会吃得更香。

(5)给孩子定规矩

和孩子约定,每次吃饭时不能玩玩具、看电视等,并限定吃饭的具体时长和要求。比如约定晚餐时间大约40分钟,快到结束时间的时候,家长就要提前10分钟进行提醒,告诉孩子吃不完就不能再吃了。但由此可能会导致饿肚子,而且在下一餐之前除了喝水,不能吃其他任何食物,所以要将后果提前告知孩子。如果经过家长提醒,孩子继续慢慢磨蹭,那时就要说到做到,毫不犹豫地收拾碗筷,并严格遵守先前的约定——不给其他食物吃。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孩子的重视,让孩子懂得家长说话算数。也许孩子在晚上睡觉前会喊饿,那时要避免嘲笑和讽刺孩子;“该吃的时候你不好好吃,现在饿了吧!” 如果我们这样说,孩子会非常生气和反感,并不能促进他们吸取教训,珍惜下次吃饭的机会。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饿,不好受,明天早上可以多吃一点儿,现在可以早点儿上床睡觉,或许会感觉好受些。”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体谅和理解,下次吃饭时他就会珍惜机会,主动把控时间,尽量多吃一点儿,避免再饿肚子。所以,理性地爱孩子,爱才不会变成害人害己。懂得爱孩子,是父母需要学习并有待提高的功课。

最重要的关键点是,父母要能够“狠他”让孩子体验自己选择的后果。孩子知道父母说到做到之后,日后自舍有调鳌的能力。父母要信任孩子有这个转变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这幔改变。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识过熊孩子的威力,有的会令你在地铁、公交上烦躁不安,有的会让你在超市、商场崩溃不已。

近年来,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屡见不鲜,频频被媒体报道。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希望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生长,基本不怎么干预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犯错以后甚至会用“他还只是一个孩子”来开脱。

其实养育孩子的方式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 缺少规则建立,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自己做事情的底线在哪里,并且能够自己把控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因此,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规则,请避开这些误区!

很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但在要求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却往往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误区:

1、权威性的教育方式

从不和孩子说规则,自己的话就是规则!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强制孩子必须执行。

孩子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很难培养出规则意识。一旦失去成人的掌控,孩子就不会再执行这些规则了。

2、随意更改规则

当规则制定好后,家长如果随意修改规则,会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制定好的规则,朝令夕改,十分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比如,本来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能吃一颗巧克力,有一天,孩子实在太闹了,家长忍受不了吵闹,就告诉孩子:只要你别吵,我就再给你吃一颗。从此,孩子每天找各种理由索要巧克力。

3、规则太多,无所适从

有些父母控制欲很强,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式来成长,往往给孩子制定不计其数的规则,不断地约束孩子。

虽然孩子遵守了规则,最后却很容易无所适从,这样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养成,让孩子变得毫无主见。一旦家长有所放松,规则也就很难继续执行了。

三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父母的榜样示范最有效

当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不要打人,那么我们就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

我们要求孩子不能总玩手机看平板,那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不能手机不离手。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够遵守规则,自然会去效仿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发生在每一天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的。

2、给孩子展示具象的规则

规则、道理这些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对于孩子来说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将各种规则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通过具体的活动看到规则、体验规则,才能理解规则。

?家里的规则: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的时候不能边玩边吃、早晚刷牙等。

?公共场合的规则:玩滑滑梯要排队、电梯要先下后上、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同意等。

经过这种高频率的关于规则的展示以后,孩子就能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规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遵守规则是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

3、坚定而不强硬的执行

制定好规则后,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学 会灵活处理,坚定而不强硬执行。

那 「强硬」和「坚定」到底怎么区分呢?

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命令他们:「现在就是洗澡时间,你不能玩玩具!」;而坚定,则是满足孩子需求同时,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你可以选择多玩一会儿玩具,但需要用其他活动时间来调整。」

比如,孩子新买的玩具,想多玩一会儿。你可以建议他:

我们可以把看动画片的时间改成玩具时间吗?

让孩子有选择,这样孩子会更主动,更愿意配合。

孩子的规则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经历了定制、执行、打破、承担的过程,孩子才会明白规则的界限在哪里,才能主动去遵守。

家长们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强硬地执行规则,破坏了亲子关系就得不偿失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