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如何让孩子过渡到自主阅读?

如何让孩子过渡到自主阅读?

时间:2024-04-13 08:35:38

相关推荐

如何让孩子过渡到自主阅读?

不知不觉中,我陪孩子亲子阅读有2年多了,她从最开始对绘本不感兴趣,每次给她读故事就跑得远远的,要不就是扔书咬书撕书,到后来乖乖坐在我怀里听故事,到现在每天睡前阅读成了固定的习惯,哪天不给读就不愿意睡觉。

虽然有时候我会锻炼宝宝给我讲故事,但是基本都是追着要我讲,自主性会差一些。而对于自主阅读这块自己了解得很少,这次和六帽村的伙伴们一起讨论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到自主阅读,让我找到了方向。

“阅读很重要”,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对于阅读的看法。如今有些爸爸妈妈从胎教开始,就有意识地读故事给孩子听,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阅读有多看重。

但有些家长觉得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让他们很苦恼,因为孩子压根不爱阅读,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生活中很多孩子是比较好动的,家里各种各样的玩具吸引着他们,注意力很难集中,加上现在有些家长图省心,通过手机、智能音箱等电子产品给孩子播放故事或音乐。而孩子常常被这些电子产品所吸引,也没法专注去阅读。

2、没有陪伴孩子阅读的习惯

有些家长上班已经很累了,下班不仅要做饭,还要照顾孩子做家务活,真的够累了,以至于根本没有心思陪孩子阅读。没有长期的陪伴式阅读确实很难让孩子爱上阅读。

3、没有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

有些父母自己也不爱看书,在孩子面前总是刷抖音、看电视剧或打游戏,孩子根本不会那么专注地学习和阅读。毕竟对于小孩子来说,会响、会动的视频和游戏,可比一个个躺在书上的文字有吸引力多了。

同时很多家庭没有给孩子创造专属的阅读角,提供给孩子阅读的书籍也很少。因为每个阶段孩子喜欢的书籍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平常没用心去选择,造成家里的书籍过少或不适合,提不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其实绘本的种类是很丰富的,有趣的洞洞书、触摸书、翻翻书等等。

曾经我是个不太爱看书的人,后来慢慢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那种沉浸其中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后来我也问过邻居家的孩子对于自主阅读的感受,小小的人儿笑着对我说:“虽然我还有许多字不认识,但我却能徜徉其中,得到了无以言说的快乐”。那么自主阅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1、学习意识

当孩子捧起书,便是将自己交付给书籍,徜徉其中,他们获得的是广博的知识,热烈的情感以及思考深度的延展。当孩子成年后,当他们不知如何走出困境的时候,相信总有好书能给他们启迪,让他们重整旗鼓,有的放矢地开展他们的人生规划。

2、温暖陪伴

一本好书就像一个挚友,滋养着孩子的人生。她是朴素的,不起眼的,安安静静的,但你只要想起她,她就会张开大大地拥抱迎接身心俱疲的你。无论你有多少委屈,她都能帮你化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卸去了疲惫,洗涤掉了所有不快,他们就好像和密友进行了亲密交谈一样,身心舒畅起来。

3、教学相长

当孩子学会自主阅读,不仅能更加自信,还能与家长一起交流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共同成长。同时一起享受惬意的亲子阅读时光,也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

同时孩子学会自主阅读不仅能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扩大识字量和拓宽知识面,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1、填鸭式的强迫阅读

阅读不能强迫,它只能引导和吸引。有些父母就是强迫孩子阅读,片面追求阅读量且不让孩子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这种填鸭式的强迫阅读,反而让孩子越来越厌烦阅读这件事。而我们应该要学会从他的兴趣开始慢慢地引导,让里面的内容对他产生吸引力,从而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家长急于求成

自主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不依靠大人的帮助下,自行去阅读、理解书本的内容。

而现实是,在现在内卷大环境下,家长会经常收到类似的信息而困扰,如:某某家的孩子,3岁幼儿用1年读完小学6年12册课文,识字3340以上,朗读上百万字。还有一些中班的小朋友,可以自读《毛泽东传》的牛娃等等,而且还是有图有真相的。

看到这,有些父母忍不住对比,自家娃现在还大字不识一个,岂不是落后太多?正因为这样,有些父母心态上就没摆正,急于求成。其实这只是个特例,小朋友过渡到自主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普通娃,从学龄前开始过渡到二三年级,基本上都能实现自主阅读,只是时间的快慢而已。

3、家长缺乏有技巧的阅读引导

在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其实从家长读故事到孩子自己看,中间肯定有一个过渡区,那就是陪伴和引导孩子进行自主阅读。而有些家长不明白如何去引导,所以有必要学会一些有技巧的阅读引导方法。

孩子要从亲子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认识。实践证明一定要做好以下工作:

1、要有合适的阅读书籍与阅读空间

书籍的选择要便于孩子阅读,不能有太大的阶梯和门槛,而且也不应该限制书籍的种类,每个孩子喜欢的书籍是不一样的,要让他们有机会遇到共鸣的书籍。所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要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同时也要结合孩子的兴趣一起交流再做选择。

而书籍有借阅和购买两种形式,购买能够让孩子反复阅读一本书,借阅能够极大地增加阅读的选择权,两者结合起来会更加的可靠。而现在线下的图书馆和线上的童书馆借阅也十分方便。

同时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间,尤其是阅读空间,一个不受打扰,有舒适的位置和灯光。小孩子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他们很容易就会进入心流状态,一旦受到环境干扰,就极容易掉出这个状态。也可以尝试放一些轻音乐,边听边享受自己的阅读时光。

2、父母的陪伴与引导

首先,我们可以和孩子建立共同的阅读时光,长久地坚持才能形成阅读习惯。平常可以鼓励孩子尝试讲故事或分享感受,给他们拍一些照片或视频,让他们自己看、记录和体会。也可以用一个阅读日记的方式,让阅读充满仪式感。

其次,当孩子对阅读产生了自我阅读的兴趣时,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阅读。通过多问开放性的话题,让孩子多说自己所看所思的内容,而不是纯粹读了就没有思考性的输出。也像我们大人的阅读一样,要有文字的输出,才能有效地阅读。

同时鼓励孩子多跟同龄人交流,彼此交换阅读的心得体会,不论他们的观点多么的幼稚都不要干扰,交流的需要会倒逼孩子去更多的阅读。孩子要经常输出自己的知识,请他们分享出来,尤其是可以利用餐桌时间,孩子简单地讲几句话,就是极好的输出机会。

在孩子体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步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同时在旁边随时提供帮助。比如解决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这对识字和不识字的孩子都很通用。

而我们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多点耐心。相信很多孩子有经常喜欢重复读一个故事的情况。往往家长已经读得不耐烦了,孩子还要继续读着。这其实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也是让他从听故事过渡到自主阅读的一个好时机。

因为孩子对故事的内容已经很熟悉了,这时启动孩子自主阅读,文字的障碍就会少一些,哪怕有不认识的字, 也能够保证阅读的顺畅。

3、要让孩子认识足够多的字

想让孩子自主阅读,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年龄段与识字量的问题,所以没有认识字的孩子没必要强求他能够自主阅读,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也不一样,要有针对性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而到了适合的年龄阶段,作为家长就要教他们识字认字,可以选择优质的分级读物来引导孩子慢慢过渡到自主阅读,同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孩子的“识字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会有认字的兴趣和欲望,需要好好引导。

4、让孩子对书本产生兴趣

阅读习惯的核心不在于任务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一旦沦为枯燥的任务,就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性。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主题阅读,家庭内部组织或是参与周边的主题阅读角都很好。用主题讨论的方式,将孩子在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习惯、价值观等进行板块式培养。同时,引导孩子尝试对于阅读的书籍内容进行提炼,使得孩子对于书籍的理解,有了更好的帮手。

这样做不仅能带动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还能带动孩子一起从主题中问问题、找答案。每个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同,通过有意识地投其所好,让孩子养成用阅读找答案的习惯。

通过与大家的讨论,我认为对于自主阅读一个总的原则是做好陪伴和引导,多与孩子讨论,这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而书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让他去结交这样一位朋友,是有极大好处的。让我们的爱伴随着书籍流向孩子,是家长的责任。开卷有益,家长陪伴,自己探索,家庭美满。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案主 谢蓉 主创,以下各帽人员协助。

白帽: 周晓辉

红帽: 赵丹

黄帽: 翟宏英

黑帽: 金鑫

绿帽: 王金 、 张文春 、 曹志斌

宝宝喜欢咬人和扔东西两个问题我们分开来看,先说宝宝喜欢扔东西的问题。

宝宝为什么喜欢扔东西?

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喜欢扔东西大多有几种原因:

1、 好奇,觉得好玩。

一开始宝宝扔东西的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当他扔出去以后发现,呀,原来东西扔出去是这么个样子,还会发出声音呢,有的还会在地上跳跃啊。并且每次扔出去,爸爸妈妈会帮他捡回来,这是不是玩 游戏 的一种方法呀?所以他就会多次去尝试把东西扔出去。

2、 觉得开心

随着宝宝四肢的发育,从一开始只能握住东西,到慢慢可以把东西拿起来,再扔出去,对宝宝来说觉得自己很伟大,很骄傲呀,他很享受这种乐趣,所以就不会不断的去扔东西,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很能干喔。

3、 宝宝生气了

当宝宝不开心的时候,扔东西是他发泄情绪的一种方法。譬如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抗拒某些事情譬如吃饭、觉得没人陪他玩不开心,等等。总之就是宝宝在通过扔东西表达自己的不满啦。

所以,宝宝扔东西的时候,先判断他扔东西的原因,再合理的去引导他改掉这个习惯。譬如宝宝如果是通过扔东西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很能干,爸爸妈妈可以鼓励下宝宝,然后告诉他好孩子是不会扔东西的。如果宝宝扔东西是发泄自己的不满,那爸爸妈妈一定要尽快改掉宝宝这个坏习惯哦。

宝宝爱咬人的原因也有几种:

1、 发泄情绪:

和上面扔东西一个道理,但是宝宝爱咬人不仅仅是不开心不满意,也可能是他太兴奋了,通过咬人来表达自己很开心呀。这需要爸爸妈妈们平时多引导,告诉宝宝什么行为是不对的,要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意愿等等。譬如开心的时候可以拍手鼓掌等。

2、 长牙啦:

宝宝牙齿痒,需要通过咬东西来缓解,咬人是其中一个方法,这个简单,给宝宝准备磨牙棒、磨牙饼干等。

3、 模仿别人:

有的孩子是看到别的孩子咬人,自己也跟着去学,慢慢就变成习惯。

不管宝宝咬人是出于哪一种行为,家长都要及时制止,如果宝宝一直不听,适当的小惩罚也是可以的。

这样的行为是必须要制止,并且给与纠正的。

但是制止之前,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首先,这些行为也是分年龄段的。如果婴幼儿,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有几个原因:

1、口唇期,用嘴巴 探索 世界,或者是长牙期,牙床不舒服,所以咬人。

2、无意识(非故意),通过反复抛扔东西,自主学习。

这样的情况,不用制止,都是正常现象,等稍微大一些,就都能自己解决。

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4岁以上吧。就需要了解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动因了。

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通过伤人和损坏东西,来吸引家长对他的关注和沟通。那这个时候,就需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

是为了保护自己?需要仔细并深层次的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孩子只学会了这种保护自己的方式方法?还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只能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获得自我保护?

是孩子的一种模仿行为?是否从身边其他小孩子那里学习和模仿来的?还是日常作为家长也有动手和扔东西的习惯?

可能以上几种情况,形成的原因不同,制止的方式方法就不同。

比如,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孩子发泄情绪;不要大声的打骂孩子(你都打骂孩子了,还怎么纠正孩子的行为?);让他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ect.

但是孩子咬人、扔东西,这些坏习惯如果不去阻止和纠正,对孩子本身的心理生理成长都会有不利影响,需要做父母的尽早干预。

您好,我是lulu老师,孩子出现咬人、扔东西这些行为,作为家长肯定要有正确的应对措施。但是我们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三岁之前的幼儿

三岁之前的幼儿,严格上来讲,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于情绪的理解与控制也还没有完善 ,他们很容易因为:生气、着急、口欲期未满足、不太会表达、或者是为了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等等原因,而出现扔东西、咬人等行为。

如果这个行为不是频繁出现,我们可以假装没看到,但是需要适时的转移注意力,比如:

如果小宝宝频繁出现这个行为,并且有意以此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我们依然不能表现出特别在意,特别明显的行为纠正,而是应该在小宝宝做对的时候给予表扬。以此来弱化错误行为的印象!比如:

三岁之前的小宝宝,如果出现一些不当行为,父母不需要特别在意和紧张,适时的化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强化及鼓励宝宝一些正确行为就可以了。

小宝宝扔东西是处于 探索 的需求,不是刻意破坏

二、三岁之后的幼儿

三岁之后的宝宝,因为思维意识的发展,很多宝宝已经意识到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 比如:

这个时候,对于这些行为,家长就要认真对待,进行严肃的制止,同时需要伴随必要的惩罚:

孩子好的行为习惯来自家长的坚持,不好的行为习惯往往也是因为家长的妥协和放弃。

三岁左右的孩子,当他们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做正确的应对,否则,孩子极容易形成错误的是非观,从而影响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越大越难纠正!

孩子扔东觉好玩,

闲下咬人出牙期。

生理需要难控制,

家长不必过制止。

不管多大的孩子,出现咬人和扔东西这些行为,父母都需要干预。但是孩子年龄不同,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父母干预的方式也不一样。

总得来说,孩子咬人、扔东西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1、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必经过程;2、孩子在表达负面情绪。父母首先要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从儿童的成长规律来看,3岁之前的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出现,会尝试不断拓宽自己的活动范围、证明自己有能力控制周围的事物,这时候出现的扔东西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伴随着坏笑,父母可以马上收起易碎的物品,拿出布偶或者塑料玩具和孩子一起玩扔东西的 游戏 ,并且告诉孩子哪些是可以扔着玩、哪些是不能扔着玩的。

孩子在长牙的过程中,牙龈会有痒痒的感觉,有的孩子会有咬人的行为,父母要问问孩子是不是嘴里面不舒服,可以给孩子买磨牙棒,告诉孩子不能咬人,人会疼的。

二、3岁之后的孩子出现咬人、扔东西的情况,更多的原因是有负面情绪了,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大人自己的不满。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父母们要多观察孩子的神态和表情,问问孩子是不是感觉很生气?并且要鼓励孩子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自己这么生气。问问TA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解决,而不是咬人和扔东西?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叠成小飞机扔得远远得。总之,父母要有恰当的释放情绪的方式,并且教给孩子。

如果孩子是因为情绪问题,出现的咬人、扔东西的行为,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制止,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给孩子做正确的行为示范。

咬人

当宝宝1岁后,出现咬人行为要制止!

宝宝4月龄左右,即将出牙时,会因牙龈肿胀等不适而啃咬玩具或最亲近的人,此时他还不明白咬人是对还是错,即便父母瞪着他说“不许咬”,也是没有用的。正确的做法是给宝宝一些蔬果片、饼干,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胶,提供他更多的咀嚼机会。这样宝宝缓解了出牙的不适,也就不会咬人了。

而等宝宝1岁左右时,有时也会出现一兴奋就咬人的行为,不但咬身边的大人和一起玩耍的宝宝,也会咬自己。这其实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只是用错了地方。父母这时应该及时制止,明确而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允许”的行为。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可以理解大人的意思了。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需要搞清楚宝宝咬人的原因,是发脾气,还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引导宝宝正确对待“咬人”这件事。

扔东西

可进行适当的认知教育,不建议严厉制止!

当宝宝9月龄左右时,会对“扔东西”的 游戏 十分热衷。凡是能抓到的物品,都会被宝宝有意识地丢出去,还乐得“咯咯”笑。妈妈们有没有发现,不管是积木、皮球还是鞋子,每样东西掉在地上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宝宝也在观察和 探索 呢!所以父母不要担心这是不是宝宝攻击行为的开始,也不用着急阻止宝宝扔东西的行为。

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对各种不同的物体也有了全新的认知。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扔扔捡捡”的 游戏 ,同时顺势引导培养宝宝东西扔出去还要收回来的好习惯,让他知道自己扔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

当然,父母还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认知教育,比如告诉宝宝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可以扔,同时也要选择耐摔的物品给宝宝玩哦!

孩子有咬人、扔东西这些行为,往往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家长发现了首先要找原因,对于恃宠而娇的孩子,家长就应该彻底改变教育方法,不能一味忍让。咬人、扔东西如果是三岁以内的孩子属正常现象,咬人可能在长牙,扔东西他会觉得好奇、有趣。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还继续有咬人、扔东西的行为,做家长的就一定要制止,并要好好地教育他。

打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扔东西会对环境甚至是人造成伤害,这些行为都是不安全的行为,所以 肯定得制止。

但是,怎么制止则需要大人仔细考量。

常见的方式是:

这些做法的初衷都是好的,效果也可能立竿见影,但却显得简单粗暴,因为它们只是制止了眼下的行为,并不关心孩子为什么打人、扔东西。因而,它并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方式。

同时,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示范,无声地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要让别人听从自己,就要比别人更有力量。 久而久之,孩子会习得这样的处事方式:或者崇尚武力,惯用暴力解决问题;或者屈服于暴力的*威,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争取自己的权利。

所以,

比较好的解决方式,应该是: 平静而坚持地制止行为,并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把背后的原因说出来,再加以引导。

具体来说:

1、 平静地抓住孩子打人或扔东西的手,让他立刻停止伤害;

2、 把孩子带离现场,到僻静处冷静(大人可以先替孩子向被打者道歉,然后再离开);

3、 使用安全的方式,让孩子把怒气发泄出来:砸枕头,深呼吸,大吼,拥抱,哭泣等等;

4、 带孩子冷静后,询问发生了什么,他有什么感受,让孩子把心声倾吐出来:注意——大人只要看着孩子,安静倾听就行,不必加以任何评价;

5、 和孩子交流对此事的看法,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加深对问题和情境的理解;

6、 共商善后事宜:收拾残局(对被打者道歉,收拾被扔的物品,必要时如何赔偿)+今后碰到类似情形如何处理。

这要看小宝宝的年龄,我家小宝在八个多月的时候总喜欢扔东西,拿到什么扔什么,很喜欢听东西落地的声音,那是因为他已经到了他丢东西我们捡的的月份,并爱上了这个 游戏 。玩了近三个月,配合了他快三个月,现在快一岁了,只有不喜欢的东西才会扔掉。

所以你家孩子小时候有没有出现过扔东西的时期,如果没有或那时你们没有配合而是阻止的话,他大了还是会出现这一现象的。慢慢引导就好。

再说孩子咬人,我家小宝现在亲人就是轻咬,咬得你一脸口水。他还不大懂得怎么表达喜欢,一高兴就是拍打我的手臂或肩膀,也会咬我一脸口水。正在慢慢教他,给他正确示范。

有些孩子一不高兴、别的小朋友不与他玩、不分享玩具等就咬人,这就不好了,第一次出现这一现象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并给孩子做简单解释。

首先,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作为父母,首先不要恐慌,更不必为此抓狂。 这是孩子身体发生变化,或者表达内心情绪,和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独特方式。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再来心平气和看待孩子这种行为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逻辑,然后来一一拆解,找到答案。

01咬人:要长牙了,出现咬人这样做

在孩子4个月大的时候,因为要长牙了,他会因牙龈肿胀等不适而啃咬玩具或最亲近的人, 但对孩子来说,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此时是完全无意识的,你即使怎么跟他说也是无济于事的。

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些蔬果片、饼干,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胶,让孩子找到合适的“发泄物体”,他也就“适可而止”了。

02撕纸:让孩子享受在撕扯中表达情绪

很多孩子7,8个月开始喜欢撕纸,特别那些嘶嘶的声音,依旧纸张散落一地后, 孩子会会感到快乐,因为刚刚萌发自主意识的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如果你这时能和他一起互动玩耍,孩子会更快乐。这其实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明确而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允许”的行为,反而会打击孩子表达自己,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03胡乱扔东西:用极端方式表达被忽视的反抗

2,3岁的小孩,有时候会无端端就打人或者扔东西,特别是出现面无表情或者过于夸张的表情,这个时候需要额外注意, 可能是你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系太少, 情感 互动不够,以至于孩子用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

这个时候,多陪伴她,讲故事,外出游玩,就能慢慢恢复了,不必紧张。对于孩子出现异常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认为是孩子的不对,然后狂批一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