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唐鲁孙谈吃》读后感锦集

《唐鲁孙谈吃》读后感锦集

时间:2019-01-29 15:54:31

相关推荐

《唐鲁孙谈吃》读后感锦集

《唐鲁孙谈吃》是一本由唐鲁孙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鲁孙谈吃》读后感(一):一段逝去且不可复制的旧时生活

涨了不少见识,有助于提升审美情趣,对于美食的审美。哈哈

一部不可多得的床头闲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好多生字生词,虽然都是中国人,就是有种时代的距离感在面前。对于近代中国及以前的生活杂学缺乏了解,也缺乏了解的途径。这本书恰好真实地反映了那段逝去的岁月,很宝贵。

好多好吃的啊,可惜现在都不可能再尝到了,虽然在南京也很多年了,却是因为这本书才知道南京为什么有那么多清真馆子。知道南京的马祥兴菜馆,一定要去尝一尝。可能不会有以前的味道,可能会失望,但就是想去一次,哪怕稍稍能触摸到那段旧时岁月的影子也好。

《唐鲁孙谈吃》读后感(二):.

我平时喜欢把美食散文当床头读物,有的时候也喜欢深夜看吃播或者做菜的视频,感觉自己特别丧心病狂hhhhh

不过我本人其实是一个食欲并不怎么旺盛的人,在吃上完全不讲究,我可以连续一个月每天吃一样的早餐,也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不吃奶制品,但是我非常欣赏那些喜欢吃、会吃的人,所以也看了不少关于美食的书,有机会的话可以做一个关于美食类书籍的专题。

说这本书的话不得不提一下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因为两人的经历其实有点相似,这本书的作者唐鲁孙老先生,家里是满清贵族,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孙,梁实秋祖籍余杭,北京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所以北京很多名吃、小吃,在两位老先生的书里都有记载,而且两本书都是他们去了台湾后写的,所以都有很浓的故土情节。我记忆中,梁实秋写北京吃食比较多,还有就是当年自己一大家子人和吃相关的点滴往事,唐鲁孙走南闯北较多,对各地美食都很有研究,非要说喜好的话,我还是更喜欢梁先生的《雅舍谈吃》,更贴近生活,《唐鲁孙谈吃》则更加猎奇一点。

然后看的时候,文章里经常会出现各种民国名人,有趣的是,和梁实秋来往的大多是文人,和唐鲁孙一起吃饭的不是贵族子弟,就是来自官场商场。感觉蛮有意思的。

《唐鲁孙谈吃》读后感(三):漫谈“唐鲁孙谈吃”系列

从偶然间读到这本《唐鲁孙谈吃》,被老先生丰富的阅历和诙谐的文风所打动,到一发而不可收拾,把这个系列全部搜罗读完。中间的过程虽然有些曲折,但书中所谈到的那些珍馐美馔、民俗掌故、宫闱秘史也的确引人入胜,让人乐在其中。因此,写下这一小段文字,权当是对这一套书的小小注脚吧!

首先,老先生这套书名为谈吃,对于大江南北各地的菜肴,大到上方玉食,小到街边小点,都兼容并包,无所不有;而且对于美食的描写生动平实,读来让人有如身临其境。真不愧为“中华谈吃第一人”。但细品之下,全套十一册,真正“认真”谈吃的文章可能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则是些谈民俗掌故、梨园旧事等等的杂文。虽然这些文字读来也是有趣,但对于奔着“中华谈吃第一人”名号来的新读者,则或多或少与原先的期望有相左之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吧!

其次,老先生出身名门,是珍、瑾二妃的侄孙,对于清宫秘闻和野史杂谈自然是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但其中有些内容仍不免人云亦云,有失偏颇。例如本套书第五册《老古董》中,先后两篇文章提到慈禧在正月吃饺子没有吃到象征发财吉祥的小金元宝,而被隆裕皇后吃到,最后还是李莲英巧妙施展手段,化解僵局一事。在第一篇里,写的是李莲英乘人不备把金元宝拿了过来,重新包在饺子里让慈禧吃到;在第二篇里却又成了李将金元宝偷偷仍回锅里,然后禀报慈禧说可能有饺子煮破掉在锅里,并由李在锅中捞出呈览,才算了却这件公案。这件事的真伪考证先放一边,对同一件事的描述前后矛盾,可见本书在有些地方还是不够严谨的。

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这套书凝聚了老先生半生远超常人的见识和阅历;老先生透过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乐观、淡泊与豁达,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智慧。所以,抛开逢典必考的“历史放大镜”,抱着一颗平常心观之,这套书也足以自娱了。

《唐鲁孙谈吃》读后感(四):吃也是一门学问

作者唐鲁孙身份大有说头,正儿八经的八旗子弟。 自幼出入宫廷,对老北京传统、风俗、掌故及宫廷秘闻了如指掌;年轻时只身出外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又熟谙各地民俗风情。 自己对吃独有见解认识,绝对是吃货中的行家,不单单吃而且博闻强记,懂食材,和做法。晚点把这些记忆整理出来,给报社写稿子,文字率真,非常受欢迎。大概受欢程度太高,出版社后来又整理成书。多年后有幸读到,趣味依旧,对书中的美事,恨不能一一尝遍(不过山河肉还是算了,大概吃了也会和作者一样。胃要翻涌。)

知道的想读的书特别特别多,这本或者说唐鲁孙的这套书就列在其中,今天才读完一本,后面还要继续慢慢来,毕竟有十二册来,《罗马帝国衰亡史》还有大半没读来。对书有很大的野心,阅读起来有些懒散,如人说的如抽丝。得到app还有专门讲解唐鲁孙的音频,隐隐只记得作者身份大有来头,为了解读这本书,把其他的都阅读完了,着实厉害。书中的美事听过就忘,就像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似的,倒是记得美食的诱惑。实在让人心向往之。怕书厚懒读书的可有找来听听。

爱吃的人肯定多的很,爱吃会做可能也不少。,但是真的懂吃又能有好的文笔纪录真的寥寥无几。近代的我能知道也就梁实秋,汪曾祺。和本书的作者唐鲁孙,其他肯定还有,读到的文章就数他们最让人难忘。(王世襄估计也非常懂吃,就读过其一篇,记忆犹新。也特别想找他其他关于吃的文字,倒是不好找,蔡澜也是美食家他的文子却没读过。)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念叨着吃绝对史一门学问,古代文人真应该多几个如张岱这样的行家。让美食也可以保存在文字中,解其味知其趣,还能参考这做个吃货旅行指南之类!

这本书中描写的美味超级超级多,从食材,做法,典故,佐料。。。都有描绘,虽然文字写的很随心,但是魅力不减,可有随时随意翻阅其中一篇也是滋味非凡。本书对我们这些常年居于一隅的俗人来说实在大开眼界。世间食物的丰富和滋味我们实在知道的太少,拍《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 陈晓卿 能把这些美事拍成纪录片,我想也一定燃爆(可能会有些遗憾,有些美食再难寻觅到了)。

对美食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